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5153581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高考选择题42分练(四)实战模拟,15分钟拿下高考客观题满分!1.(2014合肥三模)下列现象或事实可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A.氯化铵晶体和碘晶体加热都产生气体B.明矾和液氯都可用于处理生活用水C.漂白粉和过氧化钠都可用于漂白有色织物D.常温下,铁和铜分别放在浓硫酸中都无明显现象【解析】选C。氯化铵晶体加热产生氯化氢和氨气,是化学变化,碘晶体加热升华是物理变化,A原理不同;明矾处理生活用水是利用其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的吸附性,液氯处理生活用水是利用其强氧化性,B原理不同;C原理相同,均利用其强氧化性;常温下,铁放在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是发生了钝化,而铜放在浓硫酸中

2、无明显现象是没有发生反应,D原理不同。2.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相应气体后,各离子还能大量存在的是()A.氯气:K+、Ba2+、Si、NB.二氧化硫:Na+、N、S、Cl-C.氨气:K+、Na+、Al、CD.甲醛:Ca2+、Mg2+、Mn、N【解析】选C。通入氯气后,生成HCl,则Si与HCl反应;SO2与S反应生成HS;甲醛可被Mn氧化。3. 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5种短周期元素,化合物XZ、Y2W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XR能抑制水的电离,则Y元素为()A.LiB.FC.NaD.S【解析】选A。XR能抑制水的电离,表明X一定是H,R一定是Cl,因为还有XZ,而

3、Z的原子序数小于R,所以Z为F,那么Y一定是原子序数小于9的一种元素,在题中只能选A。【加固训练】(2014顺义二模)第3周期元素,浓度均为0.01 molL-1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pH与原子半径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NRB.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C.Y和R形成的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D.X和M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后溶液的pH7【解析】选D。由图像可知X、Y、Z、M、N、W、R分别是Na、Mg、Al、Si、P、S、Cl。稳定性HClPH3,Al(OH)3不溶于稀氨水,MgCl2只含离子键,故A、B、C均错误。Na2

4、SiO3水溶液水解呈碱性,pH7,故D正确。4.(2014邯郸模拟)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Pt电极是该装置的正极B.该电池发生的正极反应为O2+4e-+ 2H2O4OH-C.负极的电极反应式:NO-2e-+O2-NO2D.固体电解质中O2-向负极移动【解析】选B。由题给装置图知,该装置为原电池, O2-由Pt电极移向NiO电极,则Pt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NiO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O-2e-+O2-NO2。Pt电极是该装置的正极,A正确;电解质为固体电解质,该

5、电池发生的正极反应为O2+4e-2O2-,B错误;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NO-2e-+O2-NO2,C正确;固体电解质中O2-向负极移动,D正确。5.(2014马鞍山三模)25时,在2amolL-1某酸HR水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调节其pH(忽略体积变化),得到c(HR)、c(R-)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线分别代表c(R-)与c(HR)浓度的变化B.当c(R-)c(HR)时,溶液一定呈碱性C.当pH=3.4时,c(HR)+c(R-)=2c(Na+)D.混合液中存在:c(HR)+c(Na+)+c(H+)-c(OH-)=2amolL-1【解析】选D。HR与氢

6、氧化钠反应,则HR的浓度减小,R-浓度增大,即A线代表的是HR的浓度变化,B线代表的是R-的浓度变化,A错误;根据图像知当pH=4时有c(R-)c(HR),B错误;pH=3.4时c(R-)=c(HR),但不一定有c(R-)+c(HR)=2c(Na+),因为消耗的氢氧化钠的量不知,C错误;根据电荷守恒c(R-)+c(OH-)=c(H+)+c(Na+),c(R-)+c(HR)=2amolL-1,则D正确。6.(2014唐山二模)下列实验过程中曲线变化正确的是()A.表示Na2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B.表示溴水中滴入Na2SO3溶液C.表示AgNO3溶液中滴入氨水D.表示一定条件下2SO2+O22S

7、O3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解析】选B。Na2CO3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开始没有气体放出;AgNO3溶液中滴入氨水,开始有沉淀,后来沉淀溶解;反应2SO2+O22SO3是放热的,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A、C、D三个选项都不正确;溴水中滴入Na2SO3溶液,发生反应H2O+S+Br22Br-+S+2H+,溶液的pH减小,继续滴入Na2SO3溶液,S与H+反应,溶液的pH增大,故B正确。7.用下列实验方案及所选玻璃容器(非玻璃容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方案所选玻璃仪器A证明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到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酒精灯、圆底烧瓶

8、、导管、试管B证明HClO和CH3COOH的酸性强弱同温下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 molL-1NaClO溶液和0.1 molL-1CH3COONa溶液的pH玻璃棒、玻璃片C检验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向蔗糖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再向其中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并水浴加热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D配制1 L 1.6%的CuSO4溶液(溶液密度近似为1 gmL-1)将25 g CuSO45H2O溶解在975 g水中烧杯、量筒、玻璃棒【解析】选D。A项实验方案设计正确,但所选玻璃仪器缺少温度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错误;B项实验方案设计错误,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能将pH试纸漂白,不能用pH试纸测其pH,原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C项实验方案设计错误,应该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酸,原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D正确。【易错提醒】本题易出现以下错误:(1)忽视NaClO溶液具有漂白性,而错选B。(2)忘记银镜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而错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