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

上传人:罗志祥3 文档编号:5153873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PPTX 页数:16 大小:31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 老子五章,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又称道德经)。,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

2、“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5.明句式 (1)是以不去(宾语前置) (2)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3)莫

3、之能胜(宾语前置),聆听作家故事,了解作品背景,积累语言知识,把握文脉主旨,1.文脉图解 老子五章,2.主旨归纳 五章体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这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道,如果是可以言说的道理,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点评:本章开篇明

4、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自然法则,是自然规律,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无”和“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含着无限的“有”。,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5、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就知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点评:这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这里,老子列举了日常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中相对立相对照的矛盾范畴,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具有相互比较、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确认了对立统一是世界上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老子一样,深刻而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

6、化,不仅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而且,还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正是这种转化,使人类能够在“无为”中“有为”。比如,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这种“为”,与其说是要求人类在行动上顺应天道自然,不如说是要求我们对于天道自然保持一种敬畏的心态,在敬畏、理解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求得自身的宁静和通达。,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译文:弃绝一切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7、,人民才能回复孝和慈的天性;抛弃了巧诈私利,盗贼就不会存在。 点评: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所以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与“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

8、欲”,与“仁”“义”相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1.你是怎样看待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 参考答案:,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2.老子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柔”“弱”的一面,我们该如何理解与评价? 参考答案:这一点,就是老子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他一再地强调这些思想,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让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

9、“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都主张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式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精美的语言,透辟的说理 老子倡言“绝圣弃智”“美言不信”,似乎不像儒家孔孟那样重视语言表达。然而正如鲁迅所云:“然文辞之美

10、富者,实惟道家。”五千言精妙凝练,表现出了高度的语言写作技巧,正所谓无心为文,自然成采。 老子一书善于使用排比、对偶等各种句式,表情达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就排比而言,可以说是数量众多,格式齐备,形式灵活,运用巧妙。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再如“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段点评,多维探究,审美鉴赏,这样的句子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不仅使论述的事理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详尽通达,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若悬河飞泻,注而不竭。就对偶句而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名言名句更是早已深入人心。这些对偶句以整齐的句式有机地错置在各章中,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含有深刻的哲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句式使用虽注重语言的美感,但并不拘泥,排比、骈偶之外更有大量散句出现,往往一章之内是三言五言不定,七言八言相杂,明显地表现出散文的特征。也正因为长短不一的句式交错出现在作品中,其形式有参差变化之妙,其语气有起伏顿挫之感,自然亦能够更加自由而充分地抒情,更加明晰而透彻地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