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55506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1 / 9 老山界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记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文 章反映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 又作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文章记录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所以用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是最合适 的,这样既使文章脉络清晰,又能使叙事合情合理。就说“艰难”二字吧,只有用时间和地 点的变化才能把这一点更鲜明地突出出来。先说时间, 文章开始就写“下午才动身,沿着山 沟向上

2、走”,然后是“天色晚了”我们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又写“天黑了才到山 脚”以及“黎明的时候”又开始翻山等等,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表明了队伍行动的缓慢, 突出老山界的陡峭,也说明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只这一座山就如此难翻越,整个长征路途的 艰险就更可想而知了。 地点就更不用说了。“之”字形的山路,已让人见识了登山之难。最艰难的雷公岩爬完 了,以为山就那么一点,一问才知道“还有二十里很陡的山路”,更可见山路的遥远。文章 就是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行文缜密地把翻越老山界的经历记叙完整了。 这样艰苦的翻山历程应该是很枯燥的,然而作者却以生动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支有生 命活力的军队的坚强意志和战士们崇高

3、的品质。譬如爬山中战士们互相鼓励的生动有趣的话 语,“之”字形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壮丽而神奇 美妙的景象抒发了一种乐观而豪迈的情怀。作者把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把红军 战士那种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就这样为我们描画了一支英雄的高不可 攀的部队。红军的壮举也就更令人无限敬仰。 红军翻越老山界是在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以后,这场战役红军主力由八万多人锐 减到三万人, 其战况可想而知。然而,这样的挫折之后,红军战士重拾信心,克服艰难险阻, 继续北上,这种精神很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二、问题探究 1.本文记叙的是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

4、用很长的篇幅讲述他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2 / 9 与瑶民攀谈的这一段和突出本文的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 通过和瑶民的对话,我们知 道了瑶民生活的艰苦,这也正是天下百姓苦难的缩影,它正注解了红军长征的意义为解 放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其次, 正是这一番交谈使瑶民了解了红军,可见红军政治工作者深 入群众的好作风,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而且在部队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把粮 食送给百姓, 可见这是一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人民军队。这一情节展现了红军长征生活 的又一个侧面,争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红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2.作者和他身边的几个人在红

5、军队伍里是什么角色?他们在长征途中起着怎样的作 用? 作者和他同行的几个人都是红军队伍中的政治宣传员。从和瑶民攀谈的情节看,他们随 时随地都在做着义务宣传工作,给沿途的老乡讲革命道理,宣传革命思想, 使人民更了解红 军这支队伍,争得老百姓的支持。从“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 分配人到山下山 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 帮助病号和运输员”这部分叙述可以看出,他们主要肩负部队的宣 传鼓动工作, 用他们的方式给战士们作动员,鼓舞队伍的士气。他们的任务就是“把一个坚 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结果是“饥饿、 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 克服了”。 3.为什么补叙医务队的情况和敌人的枪

6、声、飞机声? 一支军队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必须靠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运输队和医务队都是这支 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方支援,他们也是整个队伍的一部分。翻越老山界中普通的士兵表现出 的这种坚强和勇敢我们已经领略,那么带着伤员翻山则更需要勇气和毅力,何况他们中很多 人是女性。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这支军队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 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 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思考与讨论 一、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为什么能够战胜这

7、些艰难险阻? 这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思考和体会红军长征这一路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了解今天的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也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完成这道题, 使学生养成梳理归纳文章的好习惯,能够有条理地表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红军翻越老山界所遇到的困难表现在三个方面: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3 / 9 一是登山的艰难。老山界很高,上山30 里,山势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 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非常艰险。 二是部队生活的艰苦。行军紧急常常不能及时开饭,开饭也不能吃饱,战士忍饥挨饿, 体力消耗很大。 三是敌人围追堵截,天上还有敌人的飞机盘旋。

8、使得行军的环境更加恶劣。但是红军以 坚强的意志、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克服困难,还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 表达的感受也非常细腻。请找出这样的部分,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革命回忆录并不代表一定要刻板地记录革命 史。这个革命的大家庭的成员们,之所以能同甘苦共患难,不仅是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 还因为他们拥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所以这样的艰 苦的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不乏美好的景致。对这些内容的体会,会让学生们更深刻地体会, 这支军队最终走向胜利的

9、原因。 文章这样的描写不在少数,这里仅举两例说明。 一处是对火把照亮山路的描写,“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 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 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里通过火把的描写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又 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第二处就是山腰露宿,半夜醒来那段细腻的描述。“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 的宝石”, 写出夜色的美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突出了山势的险峻。“耳 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

10、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段文字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 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 三、课文里在写半夜醒来时,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 的声响”, 这是在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 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在你阅读过的其他作品里,是否还有这样的描写? 试举几个例子,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或者根据你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例如:古诗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声音往往更能突出环境的寂静。 教学建议

11、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4 / 9 这篇课文记录的是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过程,所以,以时间为线索是行文的特 点,而在行军途中战士们面对艰苦的环境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本 文最值得称道的是, 尽管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但仍然不乏生动的描写,体会这些地方很重要。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这几个方面作为重点: 一、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表格,把行军的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一一列出,以更好地体 会这一天一夜的行程的艰难。 二、把重点段落的描写拿出来让学生分析体会,尤其是第22 自然段“半夜醒来” 的这一段描写,值得学生学习,最好能达到背诵。 三、作者在行文组织材料上

12、有些独特之处,如与瑶民的攀谈、对医务队的叙写等也都很 值得思考, 不妨把这些地方提出来,让学生讨论, 体会一些看似边缘的材料实际上与中心有 着直接的关系。 四、 学习本文旨在通过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感受和学习红军身上的优秀品质, 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 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这方 面达成共识,真正学到长征精神。 五、这篇文章建议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来了解背景,朗读课文,总体感知文 章中心。第二课时用在对主要写作特点的体会上。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 1906 1996),江苏无锡人。参加过八七会议;参加过长征,历任中共中央政 治局候补委

13、员、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 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早期的革命者中,懂 英语的极少,陆定一的高水平英语,派过不少用场。 遵义会议以后, 陆定一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继邓小平之后主编中央军委机关报 红星报。长征到达延安之后,陆定一在出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期间,写下了我 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他给新闻的定义就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 这定义含义极清楚,即所有新闻都是事实,加一个新近发生的。对新闻的本源、定义等作了 精辟的说明和界定,堪称我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7年,陆定一的一篇国际

14、形势论文,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篇题为对于战后国际形 势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解释,发表于1947 年 1 月 4 日和 5 日的延安解放日报。文章在 国内外影响很大, 有的政党甚至根据它来修改自己的政策。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5 / 9 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 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达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陆定一忠 诚勤勉,呕心沥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重 要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二、关于长征 1. “长征”一词的

15、由来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红军长征”一词的来源与陆定一有关。“长征”一词源于1935 年 5 月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后,朱德以红军总司令名义发布的中国 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 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这篇6 字骈文出自 陆定一之手。遵义会议以后,陆定一调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主编红星报。陆定一 沿用当时通行格式,6 字一句、共8 句,一韵到底,通俗简明,朗朗上口,易记易传。短短 56 个字揭露了四川军阀的罪行,准确扼要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宗旨、任 务、政策、纪律。也

16、就是说,“红军万里长征”这个词是陆定一创造,经过朱德总司令的首 肯而传播开来的。 2. 长征的意义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 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 年 10 月开始, 1936 年 10 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 10 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 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 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遵义会议后, 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

17、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 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 各个歼敌, 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 年 3 月 28 日至 4 月 28 日取得强 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 (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 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 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6 / 9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 示, 于 1934 年 11

18、 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 剿”。 次年 7 月过陇东, 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 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第一、 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 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 炼了革命的基础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 事业创造了条件。 3. 越城岭 越城岭,又叫老山界。南岭山地之一。湘江、漓江、资水、浔江的分水岭。位于广西壮 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山体由古老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山脉与构造线一致,呈

19、东 北西南走向,断裂明显,是典型的断块山地。山体连绵,高峰耸峙,雄伟壮观。越城岭 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指湘桂谷地以西、浔江谷地以东,天平山以北的山地,最高峰为猫 儿山,海拔2142 米,亦为广西第一高峰。狭义仅指资水以东、湘桂谷地以西的山地,最高 峰为真宝顶, 海拔 2123 米,为广西第二高峰。 越城岭一般海拔1500 米左右, 为南岭山地“五 岭”之首。 越城岭是广西重要林业基地,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植被覆盖面积广,水源涵养 条件好,溪沟密布。 4. 长征路上走来的文化大家 陆定一( 1906 1996),江苏无锡人。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 年进入中央苏区, 任中共苏区中

20、央局宣传部部长兼青年实话主编。1934 年 10 月参加长征,先后任红军总 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宣传部部长等职。 陆定一刚走进红军队伍,就被视为文化人,编在了干部连,同谢觉哉、成仿吾等 一起行军打仗,一起写标语,搞宣传。 陆定一的才气表现在平时,尤其是歌词创作,随时随地,张口就来。1935 年 6 月,中 央红军渡过大渡河, 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看着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陆定一即兴创作了 红 军两大主力会合歌:“两大主力军, 邛崃山脉胜利会合了,欢迎红四方面军百战百胜弟兄, 团结中国革命运动中心的力量,坚决争取大胜利!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 意志, 血的牺牲, 换来伟大的会合”这首歌

21、词大气磅礴,既表达了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 师的喜悦心情,又指明了会师的重要意义。歌词经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审阅后,认为很好。 李先念在会师晚会上听了这首歌说:“写得好, 我很喜欢这个歌词”。更让陆定一得意的是, 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时,这首歌词稍作修改又成了三军会师歌。从此,陆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7 / 9 定一名声大振, 红军战士把他的歌词统称为“长征小调”,并把他视为“长征小调”的创始 人。 1935年 10 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陆定一 的“长征小调”再显神奇,他与贾拓夫合作写出了迄今为止最长的“长征小调”长征 歌:“十月里

22、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十一月来 走湖南,宜临蓝道一齐占,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十二月里过湘江,广西军阀 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当。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连占黔 北十数县, 红军威名天下扬”红军长征走了13 个月, “长征小调”写了13 段。每段都 如同一张富有诗味韵律的长征大事月表,生动记录了红军当月的重要战斗、重大事件和取得 的重要成就。当时大家同陆定一开玩笑:“你的长征小调和长征一样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陆定一1934 年在长征途中撰写的纪实散文老山界,后来作为范 文被收进初中课本,并被全文镌刻于老山界脚下,该文章激

23、励着一代代后来人。 (摘自解放军报作者李安葆庄海红) 5. 翻越老山界之前的“湘江战役” 湘江是一座血肉铸成的丰碑。 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的 一幕。福建健儿为此役做出了巨大牺牲。 长征出发后,一个月内,红军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于11 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 红军西进时,左翼一军团,随后九军团;右翼三军团,随后八军团;后卫五军团,成甬 道式保卫中央纵队在中间行进。按时任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的话说,是两个轿夫在抬着轿走路。 而且, 队伍辎重过多, 带上了许多坛坛罐罐,如笨重的印刷机,就像大搬家, 行动异常缓慢, 一天只能走四五十里路,甚至更慢。

24、这种笨重的大规模西进,使红军过早暴露了战略目标。同时, 也给了蒋介石充裕的时间 调兵遣将, 部署湘江战役。 他调兵数十万, 在潇水以西、 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 灌阳之间, 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此时,辎重缠身、包袱沉重的红军队伍,已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局面。不过,五路敌军中,仅 湘军一路行动积极,其他四路行动较迟缓,此时本是红军最好的歼敌之机。但因当时的指挥 者一心想进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错过了时机。在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11 月 25 日拂 晓前,红军在道县、江华间渡过潇水,钻进了蒋介石早已布好的口袋。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

25、稿 8 / 9 事实上, 绝境之中的红军仍有机会桂系白崇禧既怕红军,又怕蒋介石, 做出了既反 共又防蒋、 只追击不硬堵的决策,于 11 月 22 日将主力由全州、兴安地区退到桂林东南的恭 城龙虎关地区防堵,在全州、 兴安一线留出一条通道。此时,如果红军能抓紧时间轻装急进, 则可在一昼夜间渡过湘江。但不肯丢弃辎重、背着重包袱的部队,仍按部就班,慢悠悠地行 进,耽误了宝贵的时间。 11月 25 日,中央红军决定分成四个纵队,在全州、兴安之间渡过湘江。当晚,刘亚楼 率领的一军团二师出湘江后发现,全州至兴安的湘江防线并无敌人主力,全州空虚。 但由于 李德指挥延误,扼守湘桂走廊的全州古城终被先到一步的敌

26、军占领。红军再陷绝境! 然而,绝境处仍有化险为夷的希望。 据情报,至27 日,全州以南至兴安的几十里湘江依然空虚,如能阻挡全州守敌南进抓 紧一两天内快速过江,可避免重大损失。 但是,历史的结局却是那样的出人意料之外。行动迟缓的中央纵队仍舍不得弃掉辎重, 本可一昼夜走完的路,走了两天多。这一迟缓,让红军付出了数以万计将士的鲜血和生命。 这时,蒋介石发现桂军南移后湘江不设防,大为震怒,即于28 日严令夹击已渡过湘江 的红军,堵击未过江的红军。 于是,一场惨烈的血战无可避免地到来了。进退维谷中的红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一刻! “血染十里溪,三年不食湘江鱼,河底遍尸体。”著名红军作家陈靖的湘水黔山, 悲

27、愤之中吟出了当年血战之惨烈。 从 11 月 28 日到 12 月 1 日,战斗没有停止过,硝烟没有消散过。新圩阻击战、脚山铺 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界首渡口保卫战、水车阻击战这片狭窄的土地,能承受得住这 样的枪林弹雨、这样的腥风血雨吗? 曾亲历此役的张育发老人,向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敌人一拨又一拨地冲上来,黑 压压的,光华铺附近满山都是尸体。湘江的水都被血染红了,好骇人。” 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当时仅20 岁,在恶战中身负重伤,团长耿飚挥舞马刀冲入敌阵,直 杀得血糊满身。后来,杨成武在忆长征中描述这场血战,惊心动魄:“敌人像被风暴摧 折的高粱秆似的纷纷倒地,但是打退了一批,一批又冲上来,再打退

28、一批,又一批冲上来。 从远距离射击,到近距离射击,从射击到拼刺,烟尘滚滚,刀光闪闪,一片喊杀之声撼山动 地。” 11月 30 日夜至 12 月 1 日,是中央红军最险恶的一天一夜。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老山界说课稿 9 / 9 11月 30 日,红一军团的米花山、美女梳头岭、尖峰岭等主要阵地相继失守,林彪、聂 荣臻、 左权彻夜不眠,给中革军委发了一封火急电报:“军委须将湘江以东各军,星夜兼程 过河,一、二师明天继续抗敌。”这就是著名的星夜兼程过河电报,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已 到了千钧一发之际。1 日凌晨 3 时半,中央局、 中革军委、 总政联合发出最强硬的战斗命令: “一日战斗, 关

29、系我野战军全部西进我们不为胜利者,艰险为战败者。 胜负关全局 望高举着胜利的旗帜,向着火线上去。” 殊死的血战,英勇的阻击,争取了宝贵的过河时间。至12 月 1 日晚,中央红军大部渡 过湘江。蒋介石数十万大军未能阻挡红军西进的铁流。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是役中央 红军折损过半,仅余3 万多人。其中,牺牲师级指挥员7 人,团级指挥员16 人。未过江的 红三军团十八团约1800人, 以闽西子弟为主、 担任殿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5000 多人,几乎全部牺牲。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登上越城岭,越过老山界,向湘黔边进发。湘江战役是红军长 征这条地球上的红飘带最沉重的一个结。它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全歼于湘江以东地域”的 罪恶图谋, 同时也宣告了“左”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血的教训, 促成了红军改 变进军方向和黎平会议的召开,为遵义会议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