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57115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信息技术递归算法的实现教案粤教版.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递归算法与递归程序(一)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 递归算法与递归程序” 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1 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前面学习了用 解析法解决问题、穷举法解决问题、在数组中查找数据、对数进行排序, 且在第二章中学习了自定义过程与函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习递归算法的程序实现是自定义函数的具体应用,在培养学生“ 自顶向下 ” 、“ 逐步求精 ” 的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前面学习了程序设计的各种结构与自定义函数(过程)及常用基础算法,在学 习程序设计各种结构的应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计算机编程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循环语句

2、的过程 中,应用了大量的“ 递推 ” 算法,在第二章中,学习了如何使用自定义函数,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和体会自定义函 数的应用, 以递推算法的逆向思维进行求解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递归算法的思想过程。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递归算法,学会递归算法的思想分析问题 2、能够应用递归算法编程处理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讨论,通过思考、动手操作,体验递归算法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结合数学中的实例,激发学生使用数学知识建模的意识,培养学生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和解 决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递归算法 难点:学生

3、用递归算法的思想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 境 课堂导入: 师:今天我们先做一个小的智力题目 有 4 个人排成一队,问最后一个人的身高时,他 说比第 3 个人高 2 厘米;问第3 个人的身高时, 他说比第2 个人高2 厘米;问第 2 个人的身高时, 他说比第1 个人高2 厘米;最后问第1 个人的身 师生共同活动找 出递变规律 使用情境教学法 在此活动过程中能 让学生初步从活动 中体验 “ 问题的发与 收 ” 从而走进了递归 的思维模式,为进一 2 高,他说是170 厘米,请问:第4 个人的身高是 多少? 学生: 176厘米 师:如何得出的呢? 结论: H4=H

4、3+2=(H2+2) +2=( H1+2 ) +2 ) +2 Hn=H(n-1)+2 H1=176厘米 H4 176 =H3+2 H3 174 =H2+2 H2 172 =H1+2 H1=170 并将算法描述步学习递归算法埋 下伏笔 学习新 知 任务 1 上台阶 : 10 级台阶每次可上1 级或 2 级,有多少种上 法? 基本情况描述 1 级台阶1 1 种 2 级台阶1+1 ,2 2 种 3 级台阶1+1+1,1+2,2+1 3 种 , 10 级台阶? 分析:如何使问题简单化,若对第一步进行分析, 则有两种情况: 假设第一步上1 级,则余n-1级。 假设第一步上2 级,则余n-2级。 设 Sn

5、为 n 级的上法,则有: Sn=Sn-1+Sn-2(n=3) 递推 讨论、比较、分析、 归纳 用数据方法推导解 决过程, 建立解决问 实例教学。 选择“上台阶”这一 实际问题。该问题使 用常规方法(通常用 枚举方法)分析与解 决较为复杂, 但使用 递归方法,问题可以 轻松解决,从使得重 点难点得以轻松的 突破。 3 S1, S2 , ,= ? 返回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任务 2 算法描述(由学生完成) 评价与展示:评价与展示学生任务,最后展示参 考流程图与伪代码 拓展 1 若 10 级台阶每次可上1 级或 2 级或 3 级

6、,又 有多少种上法? 基本情况描述 1 级台阶1 1 种 2 级台阶1+1 ,2 2 种 3 级台阶1+1+1,1+2,2+1 ,3 4 种 , 题的数学模型(建 模) 课堂小 结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算法是“ 递归算法 ” , 我们谈谈什 么是递归算法,递归算法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共同小结: 1、递归算法是数值层层调用实现的,当达到最底 层后,再将值层层向上返回。(递下去,收回来, 简称:递归 ) 2、必须有个递归结束条件(有个该收回来的条件 确定的值 ) 巩固和发展本节 课的学习内容。 拓展资 源 主题网站 六、教学反思 从生活中的问题导入主题,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渐渐的走入了“ 递归的思维 ” 模式,从而引出“ 上台阶 ” , 使用的前面活动的思维,诱导学生进入了使用“ 递归 ” 思想解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迁移建构自我的知识 4 体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