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58078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2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用心爱心专心1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 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 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

2、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 实意义。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2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用心爱心专心2 1整体感知,理清作品思路。 2具体分析别里科夫生活上、思想上的“套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 “自 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 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 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 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

3、科夫。 二、解题 188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 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 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 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 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 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这个畸形典 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4、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 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分: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按 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可是 , ”至“决定结婚了”: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但是 , ”至“回家去了”: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 事件”。 高潮:“第二天他老是 , ”至“哈哈哈!”: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这响亮而清脆 , ”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

5、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用心爱心专心3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经教师点拨后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 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穿着晴朗日 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 套子里。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 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

6、起来。他思 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 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 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1881 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 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 平息那种头 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 减少流言蜚语 , ”(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

7、的影响,俄 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 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 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 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 关。 19 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 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 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

8、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 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 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 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 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 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 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

9、,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 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 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 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 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 他怕的又是什么?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 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

10、要向当局报 告。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 用心爱心专心4 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 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 住。 五、课堂小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 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 我们被奴颜婢膝和 虚伪折磨得太惨了。”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 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六、布置作业

11、 1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说明文,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插图。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领悟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 2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 3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 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 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如“校 长太太的尽力撮合

12、”;“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 “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 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 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 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 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 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用心爱心专心5 4学生分

13、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用原文相应 语句回答)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 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 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 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 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5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

14、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 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 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 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 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 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 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5、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 “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 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 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

16、”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 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 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 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 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 用心爱心专心6 他便惊恐不已:“千万别闹

17、出什么乱子来。”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 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沙皇政府作后盾。他 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生乙: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看出: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 原文的 1/3 。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 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 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下 面紧接着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这里开始)。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

18、列在了“性情 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 把他当作“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 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 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他“辖制”“降服”人 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 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心,并没有什么威胁力。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 皇“卫道者”的代表。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 生杀予夺的大权。他干涉别人

19、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 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 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 赃诬陷任何人。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回避者,一个十 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四、师生研讨: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 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 “套中人”

20、的丑陋和可憎。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 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再如说他把 “整个中学” 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 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 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 意将其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 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如老师 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 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21、五、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 中的各式“套子”?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 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 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 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 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 用心爱心专心7 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 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

22、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 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 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 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 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六、布置作业(选做两个)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 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

23、人 延伸阅读 阅读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免费 (美)雪莉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10 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 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 5 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 美元; 去商店, 50 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 美分; 倒垃圾, 1 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 美元; 用心爱心专心8 还有打扫院子,2 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 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 9 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

24、,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帐已付清。” 1请联系现实想象一下,当面对 “儿子” 开列的帐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 “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 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

25、的价值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或一笑置之,或以牙还牙,或当真付给“儿子”,或大声呵斥等等。 2“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 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3具有博大胸怀、热爱孩子、善于家教。 4免费的最大价值,在于警示人们:良好的家教,不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 己之福。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契诃夫及其作品 契诃夫( 18601904 年)是 19 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 篇小说和剧作家。出身于罗斯托夫省一个小商人的家庭。父亲经营的杂货铺在1876 年破产 后,他被迫靠半工半读刻苦读

26、书继续求学。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79 年)后,在实习 和行医过程中,接触了平民生活,意外地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素材。契诃夫 为维持生活走上了创作道路。开始创作时,正值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三世即位,执行恢 复贵族地主的全部权利、打击革命者、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政策的时候,面对现实他不 得不先后采用“契洪特”“没有脾脏的人”和“卢佛”等笔名发表作品,先后曾给闹钟 观察 断片等好几个幽默杂志撰稿,出于速成, 创作题材之多、 数量惊人, 从 18831885 年创作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有百篇之多,1885 年一年内多产达129 篇,其中多为 用心爱心专心9 适应资产阶级报纸和市民

27、口味的笑料和趣事。契诃夫后来也直言不讳地说:“契洪特写过 许多契诃夫不喜欢的作品。”但其中的优秀作品,则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 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格调幽默而辛辣。如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 之死 1883 年)、嘲笑见风转舵的奴才(变色龙1884 年)、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 苦生活(哀伤1885 年)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19 世纪 80 年代中叶以后, 契诃夫开始严肃地对待创作,先后写出反映劳动者疾苦的短 篇(苦恼万卡均写于1886 年);描绘和歌颂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好,思考农民命运 和表达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中篇(草原1888 年);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

28、 耐等习气的(命名日1888 年,公爵夫人1889 年)作品等。一生创作了470 多篇小 说,著名的有第六病室(1892 年)、带阁楼的房子(1886 年)、醋粟套中 人和姚内奇(均写于1898 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与此同时,契诃夫还着 手创作剧本 (有独幕剧和多幕剧),著名的剧本有 海鸥(1896 年)万尼亚舅舅 (1897 年)、三姊妹(1901 年)、樱桃园(1903 年)等。 契诃夫的艺术风格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470 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早在他涉足文坛不久, 就以“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和高超的“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作 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基于

29、此, 他创作了契诃夫式的独特艺术风格:1善于创作短小精悍, 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无论是他初期的那些描写阴暗或灰色生活的小说,还是他晚期 写的那些充满着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作品(包括小说和剧作)都具有这样的风格;2 擅 长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断平凡素材、平凡人物,加工成艺术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客观 地描绘和刻画,于平凡中见伟大,从中表现重要的社会内容;3尽一切力量制造浓郁的抒 情气氛,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褒、贬、哀、乐之情于作品的 形象体系之中; 4他的剧作除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如剧本海鸥和樱桃园就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范本。 二、

30、课文析读 契诃夫走向俄国文坛的时候,俄国那些蜚声全球的小说家们,诸如普希金、果戈理、 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将传统小说发挥到极致,似乎后来者很 难有所作为了。然而,契诃夫却以自己深刻的文风,赢得了声誉。契诃夫的成功,一方面 是由于他扎根于俄国文学的土壤,他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那里借鉴朴素,从果戈理那里学 习讽刺,从屠格涅夫那里体会抒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 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独创。他有独立于他人的全新的东西:即叙事与描写艺术的惊人简洁, 戏剧式的人物设计,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 首先看契诃夫的叙事与描写的简洁艺术。 契诃夫的小说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叙事与描

31、写达到了惊人的简洁。他的小说遣词造句 高度凝练,肖像描写惜墨如金,场景描绘朴实明快。契诃夫的小说人物少,情节简单,头 绪少,不枝不蔓,充分展示了短篇小说叙述干净利落的魅力,高尔基在谈到小说的叙述时 自愧不如,他告诫文学青年:“要向契诃夫学习,他才是没有多余字句的作家”(高尔基 文学书简)。的确如此,就俄国作家而论,契诃夫写得简洁是独一无二的,俄国作家 那种层层铺排、巨细无遗的“梳理式”描写法契诃夫是敬而远之的。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 合表达了“简洁”对于小说叙事是最重要的思想。他说:“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 用心爱心专心10 简练。”(致阿苏沃林)“简练是才能的姐妹。”(致亚契诃夫)这是他一

32、生努力遵循的写作原则,也是他一生文学实践的写照。纵观契诃夫的小说,他总能做到以 一当十,以简胜繁,他总能充分驾驭每一个词的丰富内涵,娴熟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意蕴, 精确把握每一句对话的话外之音, 所以他的小说能够立刻给读者以鲜明和强烈的印象, “在一秒钟里,印进人的脑筋”(致马高尔基)。就小说叙述而言,无论是“一般 描写”还是“风景描写”,契诃夫都反对“陈腔滥调”。比如在人物的肖像描写中,契诃 夫反对像俄国的其他作家那样用许多形容词来详尽地描绘人的相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主 要借助于对主人公的行动、言语和思想的描绘来表现人物。肖像描写总是轻描淡抹,有时 甚至略去。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仅仅对别里

33、科夫的种种“套子”着力描写, 而对他的肖像只字不提。这样能让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至于在场景描绘方面,契诃夫也 反对冗长,主张小说中那些与主题和人物性格关联甚少的“多余的场景”应该无情地删掉。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契诃夫同样强调简洁与精练。他告诫高尔基:风景描写要“节制” “紧凑一点、简练一点才好,有这么两三行也就成了。”(致玛高尔基)。这样, 小说就不会让读者感到沉闷。契诃夫的简洁与精练完全是时时考虑到读者的欣赏,处处着 眼于小说的艺术效果的。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关于套中人的故事,几乎没有一句场 景描写。而小说中关于月色的精练的描绘(在中学课本里被删去),一方面是为故事的讲 述者制造一种狩猎

34、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用美好、皎洁的月色来反衬“套子式”现实的丑 恶与黑暗。 其次看契诃夫小说中的戏剧式的人物设计。 在契诃夫的小说中,人物的安排与设计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征。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 契诃夫常常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不同性格的人物,置于冲突的境地,从而将每个人物 映衬得更加鲜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往往集中笔墨刻画一两个人物,有时会出现更多的 人物,但是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人物。而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被契诃夫定 义为“大月亮”与“小星星”的关系(契诃夫论文学)。作为“小星星”的次要人物 必须围绕着“大月亮”转动,必须起从属与配角的作用,以便达到与主角形成对比、衬托 的效果。在

35、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人物的对比、衬托更加突出。主要人物别里科夫的保 守、顽固、反动的性格特征恰恰在与次要人物柯瓦连科姐弟性格的反衬中得以完成。契诃 夫通过主人公与华连卡的恋爱把双方对立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别里科夫来说,华 连卡的美丽、活泼、开朗、大方让他着迷,甚至要向她求婚;但是另一方面,华连卡的爱 说爱笑,奔放的性格,古怪的思想,又处处与别里科夫“套子”格格不入,形成鲜明的对 照,这一切又不能不使他感到害怕,最后,当生活向他迫近时,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更加警惕:“可别闹出什么乱子”,于是最终他越发地缩进他那套子里去了。而华连卡的 弟弟柯瓦连科则完全与别里科夫相对立。他是一个勇敢、进步

36、、爱好自由思想的人,是一 个“正大光明的人”,他不仅讨厌与别里科夫这样“进谗言的人”相处,而且不能忍受别 里科夫习气所统治的学校空气。小说中他是以别里科夫的对立面以一个揭露者的身份 出现的。双方冲突的结果是“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 人间生活”,别里科夫永远地躺在那个套子式的棺材里,再也没有走出来。小说中的另外 两个人物:讲述者“我”中学教师布尔金和对谈者兽医伊凡伊凡尼奇,也具有戏剧 效果: 他们既是关于别里科夫趣闻的构成者,又是这种人和习气的评判者。特别是伊凡 伊 凡尼奇所发出的“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洪亮的呼声尖锐地对立出别里科夫“千万 别闹出什么乱子”套子

37、式的习气的必然灭亡。 再看契诃夫小说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 用心爱心专心11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不是由作家直接描写出来的,而是 从作家高超的叙述中暗示出来的。他的小说始终贯穿着一种大于表面描写的意蕴深厚的弦 外之音。这与契诃夫在写作时主张省去许多细节有关。契诃夫决不将话说得过白,他总是 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他说:“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最好不要说透,只要叙述就行。” (契诃夫论文学)。这种叙述必须是暗含着小说的主旨,流露出作家对社会与现实的 主观判断与评价,以便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想象与思考。契诃夫坚决反对将小说变成作家主 观思想的传声筒。他认为,主观态度是可怕的,弄不好会

38、将小说整体艺术性破坏,“文学 家应该跟化学家一样的客观,他应该丢开日常生活中的主观态度”(致玛 基塞列娃 ), 应该自然流露并由读者参与。他自己写作时就充分信赖读者,“认为小说里没有写出来的 主观成分读者自己会加进去”(书信选)。所以在契诃夫的小说中大多是通过对平静 现实的平静揭示来反映出骇人听闻的实质。在这平静的叙述背后,读者既能听到作者对黑 暗现实的控诉与抗议,也能产生自己的思考。契诃夫不像果戈理那样直接描写沙皇政府的 暴政,贵族地主、官吏的巧取豪夺和穷凶极恶;也不像托尔斯泰那样暴露政治、经济、道 德等方面触目惊心的问题;他的小说甚至连情节都淡化了。但是就在这淡化的情节中,在 这看似平淡无

39、奇的生活场景里却深蕴着当时俄国时代风貌和复杂的危机。知识分子的苦闷 与堕落, 小市民的庸俗与无聊,小人物的奴性心理与警犬心理, 无一不反映出来。在装 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抨击,对反动势力的厌憎,对俄国未来新生 活的向往等主观态度,都是通过对人物和对事物的描写来叙述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对待别里科夫的反动、顽固、仇视一切新事物的性格特征,作家紧扣他生活中的种种怪事 加以表现。主要是三层套子:外表的、内心的,禁锢别人的。这三层套子一层比一层深入, 第一层是外貌的,第二层是心理特征的,第三层是影响外界的。这样作家就从外到内,从 影响到危害,全方位地展现了套子性格的可笑、可憎与可

40、怕,表明了作家对别里科夫之流 的否定。而小说中的另外几个人物对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也存在着三种力度的否定,反映 出人们对新生活不同程度上的向往。华连卡对别里科夫既爱怜又恼怒,对“套子”的危害 性认识不足, 对未来生活也就无所谓向往;柯瓦连科和故事的讲述者布尔金尽管“讨厌他” , 认为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他们仅限于憎恨一个别里科夫,而不是 别里科夫习气,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建立在消极地躲避别里科夫之流之上;真正对别里科 夫习气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彻底反抗的是故事的听讲者伊凡伊凡尼奇,听完这则故 事之后,他彻夜难眠,发出“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从这里读者不难看到契诃 夫的

41、是非取向。 (节选自契诃夫和他的短篇小说兼谈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作 者季星星) 三、类文荐读 法律门前 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 士回答说, 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 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旁风好了。 用心爱心专心12 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 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

42、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那位吧, 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 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那又大又尖的鼻子, 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 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 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 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

43、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 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 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 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 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嚷嚷几句。他甚 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 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 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

44、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 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 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 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 身子;他俩的高矮差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 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 吼道:“这道门任

45、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 来了。” 阅读提示:法律门前(一译在法的门前)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18831924 年)长篇小说审判中神父讲的一个寓言,1915 年曾以短篇小说的形式单独发表。小说 写一个乡下人来到“法律门前”要求见法,“法”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 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们的精神困顿。这些人 费尽周折也走不出社会为他们设置的那个魔圈。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 “法”。那么“法”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卡夫卡以抽象的形式,把“法”看成是人们 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而这两者,对“乡下人”来说,又

46、都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样, “乡下人”只能孤独痛苦地等待,直至死亡。这篇小说在实质上是悲观的,但作者正是以 这样的悲观,表达了对现存制度的失望和抗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又是积极的。 四、鉴赏方略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之二:小说的特征 用心爱心专心13 多视角、多侧面地透视生活。视角,在小说中就是指叙述角度,它是作家反映生活的 观察点、立足点、透视点,它展示出作家对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视角的 选择运用,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显示生活的意义和感情体验,有很大的作用。视 角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体现作家对生活的价值取向、对生活的独特艺术发现和创造。 小说是一种广阔自由的艺术,它的

47、视角运用极其灵活多变。它可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 自传式地加以表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方式以旁观者的身份叙事;它可以从小说中的主 要人物的观点来叙述,也可以从次要人物的观察点上来写;它可以灵活地转换人物的叙述 角度,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揭示各自的内心活动,还可以直接观照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些不同的视角,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外视角。叙述者(作家或观察者)以 “全知全能”的身份、眼光进行叙述和描写,塑造人物的形象,构造情节。外视角叙述者 处于超脱的位置上,站在客观立场,不参与情节活动,具有较强的客观色彩。这是小说的 传统视角。二是内视角。这是以作品中某个人物的眼光、心境观察生活、叙述事件,

48、透视 人物的内心世界。内视角使小说在展示人物心灵上有极大的优越性。具有内倾性特点的现 代小说,就惯用这种内心视角,展开人物潜意识活动。 从视角的特点看,外视角近于史诗、叙事诗的观察方式,内视角近于戏剧的视点艺术; 外视角适于故事的叙述,内视角长于人物心理刻画,现代小说多是把内、外视角结合运用, 复合交叉,相辅相成,仿佛是多面镜子,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加以映照,多侧面、立体化 地反映生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女主人公 安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去,在火车上与渥伦斯基邂逅,两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剧烈的震动。 小说从两个人物的内心视角中,互相映照,交叉感应,渥伦斯基感受到安娜“有

49、股被压抑 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而从安娜的视点中又写出了渥伦斯基的迷人的风度。两个人一 见倾心,情绪互相渗透,彼此交流,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都起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安 娜回到彼得堡一下火车,看到她丈夫的面孔,第一个感觉就是惊异地发现那双撑住他的圆 帽边缘的耳朵,“呵哟!他的耳朵怎么那种样子呢?”这句内心独白正是从她的视角上对 卡列宁的反应和审美评价。她对人物的观察出现了变形感受,由此表现出安娜内心的变化。 这种内视角的表现与作家从外视角上,对从彼得堡到莫斯科俄国上流社会的透视互相结 合,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选自文学理论教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版) 五、高考真题 2003 年上海高考题 阅读下文,完成610 题。 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 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