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58844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2.1荒漠化的防治试题新人教版.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 2.1 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是气候等自然因 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 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 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 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特征。 (1)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 地区,亚欧大陆的腹地。 (2)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盆地,山脉和盆地相 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3)气候: 干旱为主的气候, 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 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减少。 (4)植被:自东向西形成以

2、、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2生态环境脆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物理风化和风力作 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 风日数多, 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 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在西北地区现代荒 漠化土地中,有90% 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 ?、过度开垦。 三、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 1内

3、容:预防?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 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坚持?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碱(盐碱) 、 治沙相结合。 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地进行综合整治。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对策和措施 对策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发展?农业, 合理载畜,合理调配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建设防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推广使用沼气和省柴灶 控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 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

4、和荒漠化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重点一荒漠化的类型 1沙漠化 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形式。沙漠化不等同于荒漠化。 沙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作用,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 响,原有绿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和土地次生盐碱化。沙 漠化和荒漠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石质荒漠化 (1)定义:在我国石质山地,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后,坡地的水土 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 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

5、荒漠化的景观,这就是石质荒漠化。 (2)典型分布区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和南方红壤区 西南地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贫瘠,且降水多而集中,对地面冲刷强烈,再加上人 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如滥垦耕地、 砍柴伐薪等, 造成地面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 失去保护, 造成石质荒漠化。 红漠化: 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 露,形成红色荒漠。 3土壤盐碱化 由于不合理灌溉或只灌水不排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半湿润、半干旱和 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如漫灌、洼灌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泛至土 壤上层乃至表层,水分蒸发而盐分保留在作物根区,形成次生盐碱化现象

6、。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图中为物理及化学作用;为工矿交通建设。据 此回答 12 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风蚀和水蚀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B新疆荒漠化主要是水蚀作用造成的 C山西省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内蒙古高原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 2下列地区与其主要荒漠化现象相符的是 A华北平原石质荒漠化B黄土高原土壤盐碱化 C云贵高原土地沙漠化D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 【参考答案】 1B 2 D 【全解全析】 1读图可知,风蚀和水蚀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新疆位于西北内陆,降 水稀少,流水侵蚀弱,风力侵蚀作用明显,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造成的;山西省煤矿企业 多,矿山开采加

7、剧荒漠化,所以山西省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内蒙古高原位于干旱半 干旱区,降水少,其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故选B。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平原主要是土壤盐碱化;黄土高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但不是土壤盐碱化;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分布广, 易出 现石质荒漠化; 江南丘陵的土壤为红壤,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易出现红色荒漠化。故选 D。 重点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的成因自然因素的影响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 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 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8、, 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 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 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南方向 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 的生态环境失衡 气候变异 多雨年份利于抑制荒漠化 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 化进行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 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 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

9、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 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 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回答12 题。 1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A森林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湿地萎缩 2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水资源利用不当 【参考答案】 1B 2 B 【全解全析】 1由图示经纬度可知,甲地位于我国内陆内蒙古北部,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因

10、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故选B。 2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 毫米,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度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故 选 B。 重点三沙尘暴的成因及影响 1沙尘暴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只有足够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梯度,形 成大风。 丰富、干燥、 疏松的沙尘物质是沙尘暴形成的地面条件。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 气温常常偏高, 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北方地区冬、 春季 节降水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暴的形成。 沙尘暴的形成要有不稳定的地表热层结构。在沙尘暴发生的前几天往往有持续高温天 气,从而促进

11、上升气流的活动,增强气流对地面的扰动,所以在冷暖交替的春季最易形成沙 尘暴,我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34 月。 (2)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滥伐、滥用水资源,使地面植被减少。 2影响 沙尘暴会破坏草原、耕地,影响大气质量,严重时遮天蔽日,影响交通出行,干扰人们 生活。 但沙尘暴也塑造了黄土高原,促进了物质转移;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饵料;可以抵制酸 雨(沙尘呈弱碱性) ;可以缓解全球变暖。 (2017江苏卷)中央气象台2017 年 5 月 5 日 6 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图10 为运 用 3S技术生成的“5月 5 日 8 时至 6 日 8 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回答 12 题。 (双 选) 1本

12、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甲B乙C丙D丁 2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B增加 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参考答案】 1AC 2 BD 【全解全析】 1读图可知本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交界地区,沙源来自于西 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 2扬尘、 沙尘暴天气, 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能见度降低, 增加 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重点四水土流失 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

13、 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 失现象 植被与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多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 较脆弱; 黄土土质疏松, 地表裸露, 容易被侵蚀; 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滑坡、 泥石流、 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

14、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过度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 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 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争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4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 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在缓坡地段, 实施 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在塬面上, 坚持平整土地, 大力 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2

15、)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 施肥料, 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 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不同地段综合治理措施图解如下: 【反思归纳】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 危害及解 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

16、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 要原因: 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南方丘陵山 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 地处江河 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2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小流域综合治

17、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参考答案】 1B 2 A 【全解全析】 1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 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故选B。 2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故选 A。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在进行国土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读我国局 部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回答12 题。 1甲、乙、丙三个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问题是 A甲防治荒漠化;乙防治土壤盐碱化;丙防治水土流失 B甲治理沙尘暴;乙保护沿海红树林;丙治理“红色沙漠” C甲预防低温冻害;乙

18、治理水土流失;丙防治暴雨洪涝 D甲治理水土流失;乙防治土壤盐碱化;丙改良酸性土壤 2乙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在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中也必须加以重视。解决此类问题,下列做 法中最合理的是 A将洼地改为丘陵,便于流水排泄B大规模降低土温,减少增发 C增加需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D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兴修水利工 程 下图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 读图完成 34 题。 3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 盆地边缘地区河流上游地区盆地中央绿洲地区 ABCD 4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C人类不

19、合理的生产活动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 亿吨。据 此回答 56 题。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 6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 种草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 统计资料。据此完成7 9 题。 7图中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8区域土地类型的变

20、化对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 9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 种。以下为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 2 题。 1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 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 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 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 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 黄土高

21、原上的塬、坡、沟众多, 水土流失严重。 当地人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采用“保塬、 护坡、固沟”等办法,取得了治理与发展并重的良好效果。读图,完成34 题。 3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是 A地处季风与非季风、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 B夏季冷锋形成的暴雨多 C高原形成时即沟壑纵横 D黄土土质直立性强 4“保塬、护坡、固沟”措施正确的是 A在塬面上恢复自然植被B在坡面上全部植树种草 C加固河沟堤坝防治洪水D在塬面和缓坡上适当开垦耕地 若尔盖地处黄河上游、青藏高原东部, 属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若尔盖地区滥采乱挖泥炭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下图为1990 2016 年若

22、尔 盖地区不同级别荒漢化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57 题。 5若尔盖地区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丰富B湿地广布 C畜牧业发达D人口稀少 619902016 年,若尔盖地区 A荒漠化总面积持续增加B中度荒漠化变化幅度最大 C轻度荒漠化减少速率先快后慢D重度荒漠化面积以减少为主 7推测若尔盖地区经济支柱是 A靠天养畜牧业B物流业 C农产品加工业D软件开发业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塞罕坝地区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历史上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 林茂密。自清末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围放垦和战争、山火等原因,到20 世纪 50 年代,这里的 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

23、日的茫茫荒原。1962 年,塞罕坝设立林场。林场建设初 期,造林成活率低,不足10%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塞罕坝建成林地约75 万公顷,并在 大面积单一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小面积抚育砍伐、“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措施,逐 步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间种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环境优美, 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位置。 (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分析塞罕坝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分析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 (3)从气候角度推测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 (2018 年海南卷)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 黄土高原

2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 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2 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固定表土减少径流沉积泥沙降低风速 ABCD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 水库放水方式是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2015?山东卷)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 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 完成 3 4题。 3“生态裂谷

25、”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5 ( 2018 年海南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 退耕还林 (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毫米的地区, 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毫米的地区(地表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 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

26、曲, 根基不稳, 枝叶稀疏, 总也长不大, 被当地人称为“小 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 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6 (2016?江苏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 沙 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

27、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有、 。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 有、 。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 的作用有 、。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7 (2016?上海卷 ?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 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 千米,宽15 千米。 (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8

28、( 2015?上海卷)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 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 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 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 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

29、答案】 1 D 2 D 【答案】 3 D 4 C 【解析】 3塔里木盆地中部为自然荒漠,河流上游人类活动稀少,盆地边缘地区和绿洲地 区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分布区,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而导致土地荒漠化。 4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的。 【答案】 5 A 6 D 【解析】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土 地利用包括轮荒的耕作制度和露天开矿等。 6水土保持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但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 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答案】 7 A 8 B 9 D 【解析】 7读图结合图例可知,区域灌木林及农居

30、地、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故选A。 8以祁连山的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干旱地区,图示位于的河流上游地区,结合上题分 析,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中下游的水量较少,则土地荒漠化加剧。故 选 B。 9该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河流上游若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河流下游 水量减少,荒漠化加剧,则生态环境恶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故选D。 【答案】 1 D 2 B 【解析】 1该省荒漠化以风蚀荒漠化为主,应是在我国的西部干旱地区。选D正确。 2荒漠化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对荒漠化防治措施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 防护林;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可以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有利于荒漠

31、化治理;禁止采矿、 实施封沙禁牧、实施生态移民,不能根治荒漠化。选B正确。 【答案】 3 B 4 D 【答案】 5 B 6 B 7 A 【解析】 5若尔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降水较少,A 错。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以冰 雪融水为主,形成湿地。被称为黄河“蓄水池”,主要原因是湿地广布,B对。以游牧业为 主,畜牧业不发达,C错。人口稀少与成为“蓄水池”无关,D错。 6根据图示曲线,1990 2016 年,若尔盖地区荒漠化总面积波动增加,A错。中度荒漠化 变化幅度最大,B对。轻度荒漠化整体上增加, C 错。重度荒漠化面积以增加为主,D错。 7该地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推测若尔盖地区经济支柱是靠天养

32、畜牧业,A 错。地广 人稀,交通不便, 不适宜物流业发展,B错。经济落后, 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业很少, C错。科技水平低,没有软件开 发业分布, D错。 8 【答案】 (1)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 陆性气候(或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或季风区向非季风区)过渡地带,地处温带森林向温带 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区过渡地带,气候的大陆性明显(冬春降水少,昼夜温差大);风 化、风蚀作用强;靠近沙源地;靠近冬季风源地,北部地形起伏较小,多大风;风力搬运和 堆积作用强;植被自然恢复能力弱(生态环境脆弱)。 (3) (热量不足,

33、降水少) 水热条件差; 生态环境恶劣, 干旱、 大风、 冻害等气象灾害频发; 风蚀、水蚀作用强,土壤肥力低。 【解析】 (1)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 性气候过渡地带,是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地处温带森林向 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 环境脆弱。 (2)塞罕坝土地沙化的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风向、水资源等方面回答。 (3)林场建设初期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水热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气象灾 害频发、土壤肥力低等方面。 【答案】 1 A 2 D 【答案】 3 C 4 D 【解析】 3结合材料,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

34、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 谷”。 根据图例读图分析,“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 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 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 4“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宜发展灌溉农 业, 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 5 【答案】( 1)降水量少(低于400 毫米) ,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

35、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 (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 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 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 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部分区域的基本地理信息为背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相关地理基本 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

36、低于400 毫 米、地表1 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2)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小老头树”的存在 说明在降水量400 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 物的生长, 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 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 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6 【答案】(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沿河地带易产 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

37、被易成活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当地经济 (制药业、 农牧业、 旅游业) 的发展带 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太阳能 (3)从材料三中可知,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甘草种植可以保 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 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个地区靠 近冬季风源地,适合开发利用风能。 7 【答案】(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

38、响,终年 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 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 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1) “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 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 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

39、大了荒漠影响范围。 因此, “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2)该地区本身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过度 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既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又要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 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 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 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8 【答案】( 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 月,多暴雨

40、,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 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 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 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 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 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 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 答一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