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62310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1桃花源记训练新人教版.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2、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 海南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 (yu n) B黄发垂髫 (ti o) C遂与外人间隔(ji n) D 辞 去(c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 处处志 之( ) (3) 乃 不知有汉 (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32017 天津

3、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 整齐的样子 ) B阡陌交通 ( 运输事业 ) C咸 来问讯 ( 都) D欣然规 往 ( 计划 ) 42017 天津 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 _ (2)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 _ 62017 海南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 72018 武威 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 _ 82016 广东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4、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 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 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用“世外 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 ( 节选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5、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6、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选自道德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豁然 开朗 ( ) (2) 阡陌交通 ( ) (3)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 (4)小 国寡民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_ (2)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_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 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文章类别衣食居俗 甲 _ 设酒杀鸡作食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乙美其服_ _ 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桃花源记 ( 节选 ) 晋太元中,武陵

7、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

8、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雪窦游志 ( 节选 ) 水益涩 ,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 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 尔。桑畦麦陇 ,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 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 “雪窦山”字。 注 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陇:同“垄”。 牧竖:牧童。髹(xi ) 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本文作者邓牧是杭州人,宋亡后,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漫游名山大川,抒发亡国之痛。游

9、 记散文雪窦游志,从作者闻胜而往,一直写到游毕兴尽,是作者漫游这座东南名山的实 录,也是他欲独善其身而向往世外桃源的心理写照。因此,许多鉴赏者、文艺评论家都称: “雪窦游志所叙雪窦山麓的田地、人物、风光,颇类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正反映 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异 口同声 B便舍 船屋舍 俨然 C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D不足为外人道 也妾妇之道 也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 _ 6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_ _ _ _ 7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10、_ _ _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诗 ( 节选 ) 相命肆 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 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 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 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 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注 肆:致力。艺:种植。靡:没有。暧:遮蔽。俎豆:祭器。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日入从所憩( ) (2) 俎豆犹 古法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_

11、 (2)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_ 3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_ _ 4 桃花源诗 和桃花源记 都是写世外桃源的社会情景,但内容和写法又各有特点, 说一说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_ 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游石笼 记 宋 王向 龙安 自陂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双瀑淙下, 有石涧广六七寻,傍无荒茅萑苇 之秽。而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 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如盂,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 能及。 凡若此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 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

12、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 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 ,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 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 ( 选自天下名山记钞) 注 石笼: 江西黎川西南龙安山中涧水流经的一块槽形大石,石笼是本文作者给它取 的名字。龙安:宋时龙安驿,在今江西黎州县西南,往东多山,地近赣闽交界处。陂(b i) :斜坡。萑 (hu n) 苇:芦苇。直发小圳(zh n):石盘上显出直的小沟。发,表现,显 露。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蹑浮云 /而

13、上之 B有 / 群石环会突立 C笼 / 之状类巨槽 D广深 / 不可穷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会 一涧之水而环之( ) (2) 窥 其底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 _ _ (2) 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 _ _ 8文章两段中都提到了“无之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_ _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课内精读 1 解析 C “间”是多音字,此处应读“ji n”。 2(1) 类(2) 做记号(3) 竟然,居然 (4) 邀请 3 解析 B 要注意古今义,“交通”的古义为“交错相通”。 4A

14、 5(1)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 村里的人对他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 这里的情况 ) 。” 6 解析 围绕“幽美宁静”“和乐富足”来描述且表意正确即可。 答案 前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淳朴, 人们热 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7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 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赋税徭役繁重。 在国家濒临灭亡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他辞官隐居田园,躬耕僻 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仍旧关心国家政事。他对当时

15、政权不满,对现实社会憎恨。但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 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答案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8解析 D 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项,“柳暗花明”不是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较阅读 1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如“交通”。 答案 (1)开阔的样子(2) 交错相通 (3)迁徙(4) 使变小 2 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语,如“尽”“望”“闻”等, 补充省略的部分,使句子通顺。 答案 (1)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

16、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 洞里 ) 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到,( 但) 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 往来。 ( 意对即可 ) 3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要根据同一类别内其中一篇文章的提示语言,找到 另一篇文章中和它相似的语句。 答案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甘其食 安其居乐其俗 参考译文 乙 使国家变小, 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却不 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们;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 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

17、乐。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 声音互相听得到,( 但) 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4 解析 C A项,第一个“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二个“异”是“不 同”的意思;B 项,第一个“舍”是“舍弃”的意思,第二个“舍”是“房屋”的意思;C 项,两个“去”都是“离开”的意思;D 项,第一个“道”是“说”的意思,第二个“道” 是“准则”的意思。 5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直 译,二是意译。能直译尽量直译,不能直译处才可意译。翻译首先要求忠实于原文,要准确; 其次要求翻译得通顺且有文采。此题直译即可。注意“无论”一词的意思。 答案 ( 他们

18、 ) 问( 渔人 ) 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 )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 晋朝了。 6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概括能力。概括文章的中心,首先要通读文章, 理清主要内容;其次要把文段中体现出的社会特点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状作对比,作者的社 会理想就明显了。 答案 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 7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难度不大,只要能读懂文章,大 致理解语段的意思,就能概括出两个地点的特点,把它们的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找出它们 的相似点。 答案 山阻水隔, 很难进入; 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

19、 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 意思对即可 ) 参考译文 乙 水更浅, 行船不通畅, 拉着船也不能前进,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 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 僧人 ) 。 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左侧出来,蹚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 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 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 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 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

20、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 三个字。 课外阅读 1(1) 休息(2) 还 2(1) 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 (2) 荒草掩路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相互鸣吠。 3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自食其力、 和平安宁、 古朴自然、 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4桃花源记有传奇色彩,富有小说情调;桃花源诗意蕴深远。桃花源记以 渔人之眼展现桃源,对桃源社会并不了解;桃花源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作 深入揭示,表达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为一整体,桃花源记 是缘起,桃花源诗是本体。 参考译文 桃源人相勉努力耕种,他们日

21、出而作,日落各归所居休息。桑竹采用犹有余荫,五谷能 够及时种植。春收蚕丝,秋收粮食,没有官家征税,这里没有什么君王。荒草掩路阻隔了与 外界的交通,村里鸡犬互相鸣吠。礼法、服制还保持古风,古老的美德得到保持。孩子们在 天真活泼地唱歌,头发斑白的老人欢喜地游玩。桃源人从草木的荣发与凋落,知道春秋之变 化。虽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四季却也分得清楚。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 巧呢。从秦到晋,桃源隐没数百年,今日向世人显露神仙般的境界。桃源和世间毕竟不同, 所以只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试问世人,你们又怎能了解尘世之外的人间呢?我愿意 乘着轻风高飞远举,寻找与我志趣投合的人们啊。 5 解析

22、C “笼之状” 意为“石笼山的形状”,作主语, 不能分开。 正确的划分为 “笼 之状 / 类巨槽”。 6(1) 汇聚(2) 观察 7(1) 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中上下游动,可以看得 清清楚楚。 (2) 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 8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水清、石洁的特点。 参考译文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 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两条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六七寻宽,涧水在石头 中间流淌,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都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 鱼在水中上下游

23、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 的像是人挖成的石臼,有的像是仰倒的石槽,有的像是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的,很是 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 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 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 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的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 污之物。 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 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 宽只有八寸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 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