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67258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0 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汉字与书法艺术 1仓颉造字 材料一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 以察。 许慎说文解字叙 材料二古文者,仓颉所造也,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 字。赞曰:邈邈仓山,轩辕之始,创制文字,代彼绳理。灿若星辰,郁为纲纪,千龄万类,如掌斯 视。生人感德,莫斯之美,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张怀瓘书断 【解读】 许慎( 58147)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流传以后,战国以来直至秦汉的文字形体混杂的现象逐渐得到了克服和纠 正。因此,说文解字对后代书法的发展起

2、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说文解字叙则是一 篇研究先秦两汉文字学和书法史的珍贵文献。 这条材料记叙了仓颉造字的过程:黄帝的史官仓颉旁观鸟兽鱼虫之迹,恍然悟出这不是花纹, 而是文字,有意义可通,于是创造了文字,从此,万事万物有了名称,有了符号,文明大大向前迈 进。 书断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品评,是最有名的品藻书论。作者张怀瓘是唐开元年间著名的书法 理论家。该书分三卷,把始自黄帝终于唐代卢藏用这三千两百余年的书法发展,进行书体源流上的 分析与书品优劣上的评价。书断影响深远,成了后代书法家、鉴赏家、书论家案头之书。 这段材料高度赞扬了仓颉造字的功绩。仓颉仰视天上奎星圆曲的形状, 低头旁观鸟兽虫鱼的踪迹,

3、把它们的长处结合起来创作了文字, 仓颉造字的功绩, 可以说是与日月同辉。 古文字起源于图画,象形的图画实际上就是文字图画。 【注释】 书契:文字;乂:治也。 2甲骨文 【解读】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1903 年刘鹗 拓印铁云藏龟。早期的研究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罗振玉又搜集实物拓印为殷虚 书契等,并作考释。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 年,连续八九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 年夏发掘 的第 127 号坑,得甲骨文17 万多片。综合先后所得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虚文字甲编和 殷虚文字乙编,共收甲骨13 047 号。董作宾根据发掘材料作甲骨

4、文断代研究例,分甲骨 文为 5 期,对文字的文法、字形、书体等的演变有所阐述, 其后时有修正。陈梦家在所作殷虚卜辞 综述中慎审总结,断代说遂基本可信。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实物 资料。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 4500 个单字, 可识者约1/3 。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 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在字形结 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 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

5、国文字发展 的知识。例如: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 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写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 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中国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从草创到甲骨文,已成为初步系统化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 创造过程是形成美的思想和情感,进行美的思维和创造的过程。甲骨卜辞与伏羲画卦是渊源深远的, 汉字到甲骨文不是源,已是确确实实的流。从甲骨文纯熟的书写风格和造字原则来看,没有数百上 千年以上的历史不能发展到这种水平。郭沫若曾惊叹道:“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

6、,而书之契 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殷契粹编自序)。 3金文 铭文“司母戊” 【解读】 出土的商代金文,呈现两种艺术风貌,一种近似契刻甲骨文的瘦细劲韧风格;一种笔 势雄健奇伟,结构阔大开张,尖起尖收,相交处铸痕很重,如图“司母戊”三字。布白朴拙,神趣 精合,方寸之间,有不尽气象。雄健的线条,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 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重、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 了“有虔秉铖,如火烈烈”(诗商颂)的殷商血与火的年代。 4蔡邕的书法理论 材料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蔡邕笔论 材料二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

7、,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 材料三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 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 【解读】 蔡邕( 132192),字伯喈,为汉末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与书法理论家。蔡邕 是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著有笔赋笔论篆势九势等。笔论仅一百五十 余字,主要是论述书者在作书时应有的情感与精神状态,提出了既要合乎自然又要合乎人性的两点 论。九势的基本内容是论述用笔规则,论述深入到作书原理,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用笔的范畴。 材料一中说,书法首先有人的心情怀抱的散发,然后才落笔形成书法的线条形式,为后代“意 在笔先”书法理论的前奏。 材料二用一种朴素

8、的自然观来说明书法艺术,自然的美同社会的和谐不可分,自然形式的美同 道德精神的美不可分。蔡邕从书法艺术角度论证和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共同精神。 材料三中,蔡邕第一次提出了书法艺术美的力度问题,十分难能可贵。“力”的表现之所以能 成为美,在于美作为人的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是同生命的运动及其力量的表现分不开的,书法艺术 借用线条来区别于色彩等其他艺术因素,就因为线条能充分显示运动及其力量的美,从而才获得了 表达情感的极大的可能性。 5钟繇与宣示表 宣示表 【解读】 钟繇( 151230),字元常,三国时代颖长社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 年) 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钟繇从小在书法上师从曹喜、蔡邕

9、、刘德升等书法家,博采众长,兼善各体。 钟繇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真书、楷书。 钟繇楷书遗世墨宝至今尚未发现,传世刻本有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 贴等。 宣示表为钟繇诸帖之冠,真书小谐。贺捷表为正书开创第一表,荐季直表为钟繇 留下的唯一响拓墨迹,宣示表则是钟繇直接影响王羲之,开南派书风的奠基之作。钟繇初创楷 书,虽然仍存隶意,但的确从笔法到结字都突破了隶书的藩篱,钟书宣示表时,诚如蔡邕所谓 “默生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严谨之处,不失隶书的工 整,而“解散”约束又综合篆法,这是对当时“隶书天下”的一种叛离。宣示表徐缓的韵律, 给人一种沉着谨严、从容不

10、迫的艺术感受。 6王羲之与乐毅论兰亭序 乐毅论兰亭序 【解读】 王羲之( 321 379,一作 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七岁开 始学书,传说他先拜师于卫夫人,十二岁时,他从父亲的枕中得到古人的笔记,于是“书法因而大 进”。从此年少的王羲之就以书法知名于世。晋书卷八十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 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王羲之的成就主要在楷书、行草, 传世作品很多, 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其帖目就有四百六十五种。朱杰勤王羲之评传中所 列的也在二百种以上。由于齐梁至隋末战火,几乎损失殆尽,现在所能见到的多为传摹响拓本已非 真迹。代表作

11、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十七贴姨母帖袁生帖 快雪时晴帖乐毅论寒切帖行穰帖孝女曹娥碑黄庭经此事帖长风帖 东方朔画赞游目帖告誓文集字圣教序等。书论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 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 乐毅论是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为四十六岁时书。晋永和四年,殷诰为江州刺史,羲之为护 第, 十二月写乐毅论。按书断记载,子敬五六岁时学书,右军潜于后掣其笔不脱,乃叹曰: 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王羲之亲书于石,末刻有“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书付 官奴”,“官奴”是王献之字,大概是作为家传范碑,给儿子王献之传习之用。此单帖刻石,字四 十四行,书法开阖纵横,柔中寓刚,唐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谐则,列

12、为羲之正书第一”。 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己日(三月三日),任右军将军、 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又一次与同志好友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这一次共四十二人, 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徐澧之、华茂、庚蕴、桓伟、郗昙和王羲之之子凝之、徽之、肃之、 献之等,规模之盛是罕见的。王羲之等人时值良辰佳节,面对山水美景,尽情欢娱,饮酒赋诗。你 一首我一首,大家把自己写的诗都汇集到一起,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序。王羲之乘兴挥毫,“思逸 神超”,“殆有神助”,蚕茧纸、鼠须笔,一气呵成,写下了文书俱绝的兰亭序。兰亭序 写好后,王羲之自己十分得意,以后又写十余遍都不及原作,因为艺术是

13、不能重复的。兰亭序 作为王氏的家传法书,后代极为珍爱。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后,其弟子辩才终使其落入唐太宗李世 民手中,太宗死后,兰亭序真迹殉葬昭陵。 唐人兰亭序摹本传世者有三:一、虞世南临本。帖末有“臣张金界奴上进”字样,又称“张 金界奴本”。明董其昌认为“似永兴(世南字)所临。清乾隆御刻兰亭八柱帖,列此本为“八 柱第一”。二、褚遂良临本。后有宋米芾题跋,乾隆列为“八柱第二”。三、冯承素摹本,即响拓 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又称“神龙本”,乾隆列为“八柱第三”。石刻拓本以定武本最早。 据传唐末有欧阳询临本刻石兰亭序,辽太宗得到后运至北方,后被弃真定中山,为宋祁所获。 宋薛饷为定武太守时,另刻

14、一石,此为“定武兰亭”。今“定武兰亭”与褚遂良本,均藏北京故宫 博物院。 7王献之与中秋帖 秋中帖 【解读】 王献之( 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中书令,又称“大令”。 献之七岁学书“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晋书 卷八十)王献之书法艺术成就,不仅继承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别树一帜,他创产“破体”为其 在书法史上的一大贡献。所谓“破体”(大令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 偏于楷的为“行楷”,偏于草的为“行草”。这种行草或行楷的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 的流畅,书写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以挥自己的特长,给书

15、者留有极大的回旋余地。王献之为 书法史的又一贡献是创草书“一笔书”。“一笔书”,宛如滔滔之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 姿英发、风华朴茂之姿,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为上图提到的中秋帖。中秋帖,长28 厘 米,宽 12 厘米,为王献之尺牍草书。因原帖于“中秋”前有“十二月割至否”六个字,又名十二 月帖,后这六字割失。该帖前后皆有缺文,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两行十字,现有三行二 十二字。原帖前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题签“大令十二月帖”六个字。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畅快淋漓。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 断

16、,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应是王献之在草书上创造的狂草“一笔书”,被人称 为“一笔书”之祖,为唐代狂草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米芾在书史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 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筋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8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见课本插图) 【解读】 欧阳询( 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父早逝,洵幼孤,但敏悟绝人,博贯经 史,仕隋为太常博士,与李渊交游甚厚。入唐后,擢给事中,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 县令,故又称“欧阳率更”、“欧阳勃海”,曾编艺文类聚百卷,供唐诸王子阅读。询为书法 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

17、柳、赵体并驾齐驱。 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即隋之仁寿宫,据说,唐太宗避暑宫中时,乏水,以杖导地,得水 而甘,凿而成泉,因名醴泉。太宗大悦,遂命魏征撰文,记录此事,又命欧阳询书丹勒石。此碑实 为欧阳询应诏之作,写作时恭谨严肃,一笔不苟,故用笔、结构高华浑穆,气象万千,字围较大, 字体方正,丰厚挺拔,有晋人风韵,并开唐人楷风。间架开张,能敛能伸,能擒能纵,无施不可。 转笔处一提一按,随势抽锋,写得似方非方,似圆非圆。此碑笔笔具法则,字字应规矩,因此,历 来被公推为学书之正途、颜氏家庙碑初学之典范。 9颜真卿与颜氏家庙碑 【解读】 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人,曾任平原太守,

18、世称“颜平 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又称之为“颜鲁公”。他为官忠直义烈,积极抗击 安禄山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后为劝降叛臣李希烈所害。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得笔法于张旭, 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摒弃了以姿媚为尚的风气,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 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正而不拘。他极善运用点画的粗细对比与钝锐对比,一般横 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粗笔中画饱满,出锋处又强调锋芒。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 丰筋,具有盛唐气象,也显示出正直质朴、倔强与内美外溢的个人风格。他的行草书,遒劲郁勃, 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亦在王派之后为行草开一生面。

19、颜真卿作品极多,碑刻尤夥,亦 有墨迹传世。 颜氏家庙碑 颜氏家庙碑是颜七十一岁高龄时所写,全称为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 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唐碑铭并序。颜撰文并书丹,唐代大篆书家李阳冰篆额,现藏西安碑林。如 果说颜真卿楷体可概括为五个字:大、重、朴、厚、严,那么,此碑兼而有之:“大”是气魄大, 不使人感到小巧;“重”是力重,筋骨刚劲,运笔力重;“朴”是质朴,形质朴拙老辣,“厚”是 韵厚,醇实而不淡薄,“严”是神严,望之使人感到端庄严正。 10柳公权与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 【解读】 柳公权( 778865),字诚恳,京兆华原人。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侍书禁中, 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

20、少师”,是晚唐大书法家。他工书,真书尤为著名,初学王羲之,又遍阅 近代笔法,得力于颜与欧。人们说他“极力变右军(王羲之)法不使与禊贴面目相似”,还说他的 书法“出于颜,然内蕴变为外棱”。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一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铭并序,唐会昌元年(841)立,裴依撰,柳公权书并篆额,邵建和,邵建初镌字。二十八行,行 五十四字,现立陕西西安碑林。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临习柳体者,常以此 碑为入门之阶。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此碑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 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柳书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显露,铮铮铁汉,此碑正是

21、代表。因为露, 柳也遭到不少人的非短。其实,露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此碑正是在露中变化了粗细,变化了运 笔,变化了结构。运用软笔,写出这样矜炼之硬字,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迷人处和神秘处。 笔墨丹青中国画 1鹳鱼石斧图(图见课本) 【解读】 鹳鱼石斧图被认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幅面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图画,甚至被誉为 “图画之祖”。实际上,它是同时期遗存中最接近现代人绘画观念的作品。陶缸是夹砂红陶制,通 高 47 厘米,口径327 厘米,略呈直筒形,底部有穿孔。此图绘于缸外壁,偏于陶缸一侧,约占陶 缸面积的一半,画面高37 厘米,宽44 厘米。画幅内主要有三个图像,分为两组:鹳衔鱼、石斧。 左为一只白鹳

22、,短尾长腿大圆眼,长喙粗颈,衔有一鱼。鱼头向上,无鳞片,鱼身僵直,小眼。画 右为一石斧,圆弧刃,中间有一穿孔,系有柄,柄上绘有一斜十字叉,下端有网格纹,似表示木柄 上缠有麻布片或细绳。图像的表现手法为平涂结合勾线的方式,鸟、鱼和斧均为白色,鱼和斧以粗 线条勾勒轮廓线,鹳的眼亦为粗线勾画。图像几乎没有考虑如何与器物相结合(这正是其他彩陶纹 饰所遵守的原则),而是当做一幅绘画处理,几乎是借陶缸表面作画,所以绘画性很强。造型简练 概括,风格朴实粗壮,鹳的神态天真而有力,体现了原始绘画的稚拙之美。这种以线条为主要造型 手段的绘画方式,正是以后数千年中国画发展的主流形式,是中国绘画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点。

23、 2人物御龙图和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 【解读】 又称人物驭龙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巨大的龙体占据 了画面一半以上的空间,奋步疾行的姿态极为生动,大有冲出画面之势。男子的身躯略微后仰,意 态若闲庭信步,从容自适,盖住了双足的宽大衣裙更加深了这种感觉。人物的衣襟与龙身隔得很开, 只有绷紧的缰绳与巨龙相连,画面上方的画盖、人物颌下的系带都随风飘荡烘托出主人公凌虚遨游 的快感。巨龙尾端单足傲立引颈长唳的鹤,与人物的悠然自得相呼应,也更衬托出巨龙腾飞的力度 与紧张感。龙的形象被设计成舟形,其下有云纹状物体承托,仿佛主人公又是在天河中遨游一样。 这种空间交错的意象使全图神

24、秘奇幻的色彩更加浓郁。 人物龙凤图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也是战国时的作品。着宽袖长袍的女主人公向左侧身而 立,曳地的衣裙宛若轻柔翻卷的花瓣托起人物冉冉上升,凤鸟华丽的羽尾翻到鸟首的上方,使得凤 鸟的形象格外意气风发。这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独立的主题性绘画作品。 这两幅画都绘在白色的丝帛上,构思与造型风格十分接近。一般认为它们的性质属于文献记载 中的“铭旌”,将它们放在墓室中是为了达到“引魂升天”的目的。两幅帛画人物形象准确生动的 写实描绘,反映了这时人物肖像画的新水平。它们都兼用了写实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冠饰发髻,衣 裙佩剑,华盖流苏皆如实模拟,而龙凤则带有明显的传统纹样蜕变而来的痕迹。这充分说明

25、这时应 该是中国绘画由商周以来形成的,主要依据想象进行描绘的传统向主要依据现实描绘的新的写实作 风蜕变的过渡阶段。两件作品均以墨线勾勒为主,仅在局部施彩。从人物驭龙图看施彩的手法 除了平涂以外已经采用了渲染的技法。 战国帛画向我们透露出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 此时已经形成,线条的运用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只能准确表现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能体现 出对象的质感,同时这些圆转流畅、飘逸潇洒的墨线本身已具有了极浓的形式意味。一般认为,魏 晋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新的人物画风格正是这种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3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解读】 顾

26、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时就以 各方面的艺术才能闻名,并为上层人士所器重。他是个典型的士大夫专业画家,并有“三绝(画绝、 才绝、痴绝)”之称。顾善画宗教人物,名士肖像及山水花鸟,有些画作也取材于文学作品,如洛 神赋图等,在题材上突破了自汉以来绘画多反映礼教内容的传统。顾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强调和追 求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提出“以形写神”。他认为画“手挥五弦易”,画“目送归鸿难”,意识 到眼睛的传神效果。除此以外顾还注意到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烘托作用;他的山水画则有道教意 味,手法有了阴影和倒影的表现。顾还有绘画理论著作问世,比如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洛 神赋

27、图等。 女史箴图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画卷的主题思想有 说教的性质。但是画家根据主题的要求,依据自己熟悉的贵族妇女的形象,成功地表现了画面中各 种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相互关系,概括了贵族家庭生活的一些细节。整个构图,按题材的不同而分 为九段,每一段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用题款及人物服饰的处理等手法使段与段之间有一种内 在的联系,使画面形成散而不乱、起伏有致、疏密适当的有机整体。人物造型动态自然,表情变化 微妙,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创作的。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通过人物情感及动态 的描绘,形象地表达

28、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思恋,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在此处展 示的后人摹本中,洛神凌波飘飘含情脉脉,生动传神。画面气氛则悱恻缠绵。这正是曹植赋中“悦 其淑美兮心振荡”的境界。画卷分为三部分:一、惊艳;二、陈情;三、偕逝。整个画面人物个性 鲜明,顾盼生姿。在不同的时空中,人物自然地交替、重叠、变换、疏密安排相宜。作为背景的山 川景物,其描绘巧妙地推进着情节的发展。而山石无皴、松干无鳞、人大于山的画法,则体现出早 期山水画的特点。 4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 宋临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解读】 杨子华为北齐的宫廷画家,长于鞍马人物。齐武帝在位时很受推崇,时称“画圣”。 历代名画记中曰:“世祖重之,使

29、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其作品多 为反映贵族生活的题材内容,文献著录他的作品有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邺中 百战图等。 传为宋临杨子华北齐校书图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所谓的杨氏的卷轴画。此物早已流往国 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主题内容描绘北齐天保七年(556)文宣帝高洋命攀逊诸人刊定五经诸 史的故事。画中人物的面孔都呈鹅蛋形,此类风貌在早期作品中尚属少见。北齐娄叡墓的壁画其风 貌与校书图相合,从而证实藏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校书图尽管是宋人所摹,必有原本为 依据,弥足珍重。 5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 【解读】 展子虔(约531604 年前后),渤海人,历经北齐、北周,后又入

30、隋为官。他对人物、 山水、界画和车马无不精湛,尤长人物山水。 游春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被认为是展的传世作品,也是仅存的早期卷轴水画。游春图 用青绿色着重画贵族春游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秾丽鲜明。图中山水“空勾无皴”,施以青绿 重色,局部用金线勾勒,桃红柳绿,青山白云阳光和煦,给人以辉煌明丽之感。近景树木画法已非 “伸臂布指”,渐趋写实,远山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先声。不过,苔点的形式并没有符号化, 甚至很像小树丛。人马虽小如豆,而一丝不苟,形态宛然。山水树木与人马的比例也较六朝时期合 理了。画面的空间感加强了。它已不是作为背景的山水而是独幅的青绿山水了。这作品虽较隋代壁 画中的山水显得成熟,

31、但确实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风格面貌,与记载相符。 6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 【解读】 阎立本(? 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画家。善画人物、车马、 台阁、肖像,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与肖像画,有“右相驰誉丹青”之称(阎曾任右相与中 书令)。流传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与萧翼赚兰亭图等。 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吐蕃王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来迎娶文成公主时,受到唐太宗 接见的情景。这幅宋摹本画面右侧的太宗在宫女的簇拥下雍容大度,庄重威严,左侧三人为礼官、 禄东赞和译员。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有重点、有分寸地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其线描准确流 畅,色彩搭配富于韵律感,技法

32、相当成熟。 7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 【解读】 吴道子(约686760 前后),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孤贫,曾从 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成而罢;改习绘画,年未二十,已有成就。他是盛唐的杰出画家。吴道 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远师张僧繇,近师太宗时的宗教画家张孝师,并把传统中原画与西域画风 融而为一,自成面貌。平生曾画壁三百余堵。他的绘画,形象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人物有“八面 生意活动”,“虬须云鬓,数天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馀。”“天衣飞扬,满壁飞动”,设色服 从于形象的塑造,“朱粉厚薄皆见骨高下,而肉陷起处”,还创造了一种淡着色法,“其傅采于焦 墨痕中略施微染”,被称

33、为吴装。吴道子已无真迹流传,作为他作品的摹本送子天王画搜山 图观音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艺术风格。 送子天王图是描写释伽牟尼降生为净饭王子的故事。在吴道子的笔下,画面上的一切都已 被民族化、世俗化了。全图围绕一个婴儿的降生,将圣主的威严和神仙的谦和、天女的安详和金刚 的暴烈、送子天神的风风火火与接子皇帝的庄重慢步进行了对比,使天上与人间、动与静、缓与速 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展现出一幅令人眩目惊心的画卷。在艺术手法上画作以白描为主稍施淡彩,线 形两头细中间粗,遒劲顿挫,富于运动感。此为宋人摹本。 8黄筌写生珍禽图 【解读】 黄筌( 903965),字要叔,四川成都人。因才能出众,技艺超群,极得统治

34、者赏识, 仕途一帆风顺, 先后在西蜀、 北宋皇家画院任职近50 年。其画作题材多为宫中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技法主要是勾勒填色,其花鸟形象造型准确,形态逼真,刻画细腻入微,并富于装饰性。黄筌富丽 工巧的画风,与宫廷豪华富丽的格调相吻合,故而他的作品在当时的宫廷花鸟画中占统治地位,是 画院正统派的典范。其传世作品有写生珍禽图。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风格,以五代两宋时最为精工,这幅写生珍禽图可以说是花鸟写生 的力作。它是黄筌为儿子描摹用的范画,描绘了禽鸟、昆虫等动物共24 只。全画没有整体布局,动 物大小间杂无联系,但色彩雅致,作风严谨,造型准确。其形象精细逼真,无论是羽毛、鳞甲还是 翅翼,其组织

35、结构都画得准确、工整、细腻、丝毫不苟,且质感都极强,动物神态活灵活现,富有 情趣,耐人寻味,表现出黄筌深厚的写实功底。 9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解读】 张择端( 10851145),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工于画宫室,尤擅舟车、酒肆、桥 梁、街衢、城郭,自成一家。所作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 卷。作者以汴河为典型环境,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当时各阶层数以百计的工作者的各种活动。他们 中有做车轮的木匠,卖刀剪的铁匠,走江湖看相算命的先生,以及驾车、挑担、抬轿、划船、拉纤 等劳动者形象和他们紧张繁忙的工作情景。他们与官宦富人的无所事事、悠然游逛,形成了鲜明强 烈的对比。全图规模

36、宏大,结构严谨,引人入胜,人物和景物的虚实、疏密、动静具有鲜明节奏。 复杂的构思和全面精湛的技法,充分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艺术才能。 10王冕墨梅(图见课本) 【解读】 王冕(? 1359),浙江诸暨人。所画梅花,劲健有力,花朵极繁,生机勃露,富有 朝气。其代表作墨梅以浓墨表现老梅枝干,以淡墨点染花瓣,以细劲挺拔的笔法画须蕊,表现 了梅花耐寒、高洁的品质。 11徐渭黄甲图墨葡萄图 黄甲图 墨葡萄图 【解读】 徐渭( 15211593),字文长,绍兴人,出身名门望族。幼时父母先后去世,陷入孤 贫境遇。虽生性聪敏,博览群书,但多次入试皆落第。中年做过幕僚,后因受严嵩一案影响而一度 精神失常,误杀继妻而

37、入狱七年。晚年靠写字卖画度日。在绘画上,徐以写意花卉为主题,常在作 品中借题发挥,抒发胸中的愤懑和块垒。其笔下花卉,都具有思想深刻的喻意性和表现性。他“不 求形似求生韵”,情胜于景、意胜于形,运笔纵恣、淋漓酣畅,使生动的笔墨韵味与内在思想情感 合而为一,传世作品有墨葡萄图黄甲图牡丹蕉石图等。 京剧的出现 1元杂剧的繁荣 材料一 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院本率不 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 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曰语矣。 夏伯和青楼集 材料二 据青楼集及其他零星资料统计,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演员约有八十来人,他 们多是职业演员。 材料三

38、据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及太和正音谱等书记载,元代有名字可考的杂剧 作家就有九十余人,作品均有五百余种,其中优秀作家、作品所占比重较大。 李春祥元杂剧史稿 【解读】 青楼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记录戏曲演员艺术活动的著作,作者是元代 的夏伯和。它记载了元代女戏曲演员一百多人的生活片段,还涉及到当时的男演员三十多人,提到 五十多个戏曲作家、散曲作家、诗人事迹。它是研究我国元代戏曲史,特别是元代演员艺术活动的 一部重要著作。 材料一描述了当时从事杂剧艺术的女演员,在大小勾栏卖艺谋生的情况,反映了元代杂剧的兴 盛。 三则材料分别从演出盛况、演员人数、剧作家人数、作品数几个方面反映了元杂剧的兴盛。 2元

39、代戏曲繁荣的实物资料 材料一元代戏曲壁画(见下图) 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 【解读】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 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内重要建筑。明应王殿始建于唐大历十四年(779 年)。金 泰和间( 12011204)补修正殿。金末毁于战争,元至元二十年重建。延祐六年再次重建,迄于现 在。 现存壁画为延祐六年重建后,经六年,于泰定元年绘毕。在水神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两百平 米的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侧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这幅著名的元代戏曲壁画是目前全国唯一保 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画上横额正楷书写“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

40、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 日”。这幅画宽311 厘米,高 411 厘米,连带画上端题记共高524 厘米。这幅壁画共绘演员和场面 人员十一个人,其中四个女的七个男的。 这幅壁画产生于14 世纪的 30 年代,这个时期是元杂剧蓬勃发展的时代,它表现了元代平阳地 区杂剧艺术的演出形态。 材料二元代舞台前的石柱残石(见右图) 【解读】 山西省万荣县孤山风伯雨师庙,原有一座元代舞台。庙在抗战期间拆毁,唯有元代舞 台前面的两根石柱尚存。柱为小八角形, 高 34 米,下宽 33 厘米, 上宽 27 厘米。柱的顶部刻有 “尧 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 大德五年 (1301) 三月清明 , 施钱十贯。”石柱

41、上还有元代挪移舞台的 记载:“盖闻风伯雨师之殿, 展修庙庭,抽梁换柱,移挪舞厅,剏建缠腰, 峕大德五年夹钟辛 未朔 ,蓂生十有二叶谨志。”这个挪移的舞台,从石柱刻文看,其创建当在元大德以前。从该庙元至 大二年( 1309)石碑的碑阴刻字:“重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张德顺”的记载看,此舞台经挪移后,时 隔八年才又重修的。 石柱现已残损。残石原藏中国戏曲研究院,现藏于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戏曲研究所。 3明代南戏瑟琶记 材料一 明太祖朱元璋评高明的南戏瑟琶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 有;高明瑟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徐渭南词叙录 材料二 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技,进而与古法部

42、相争,卓乎不可及矣。 徐渭南词叙录 材料三 则成(诚)所以冠绝诸剧者,不惟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已。其体贴人情,委曲 必尽,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 王世贞曲藻 【解读】 南词叙录是明代杰出文学家和艺术家徐渭早年写的戏曲论著。它是我国戏曲史上 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它通过著录的大量南戏剧目和对南戏源流及发展情况的介绍,不仅说明了 南戏与北杂剧并列毫无愧色,而且在戏曲史上有着开创之功。 曲藻明代戏曲理论著作,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撰。此书系从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析出论曲 的部分而成,计42 条。在明代的著作中,它属于较早地以散论的形式集中论述戏曲的,后人论曲者 常常援引此书。 南戏是与北

43、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宋元时期,士人纷纷南下,把北方的杂剧艺 术带到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与当地民间小戏或说唱曲艺结合便产生了南戏。南戏主 要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温州,又称温州杂剧。由于语音与音乐的地域特质,南曲的演唱风格清柔婉转, 与北曲的高亢激昂构成鲜明反差。元末文人高明的瑟琵记是南戏第一部最成功的文人作品,把 宋元南戏推向了艺术的高峰,被历代曲论家誉为“神品”或“绝唱”。 材料一的这段评论是高明死后,朱元璋读了他所作的瑟琶记作的论断。朱元璋这种有意识 的提倡使瑟琶记在明初大为流行,成为明代传奇的初祖。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教忠教孝”的 主题内容,与明代以“八股文”取士的本

44、旨是相符的。 材料二中徐渭认为瑟琶记明显超越了民间文艺的范畴,提炼铸就了纯熟的艺术语言,总体 来看它的曲白以本色自然为主,而兼有清丽的含蕴之美。 材料三认为瑟琶记所写多为日常家庭生活,作者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多用逼真、细 腻之笔,对人物的情态心理做恰切透辟的描摹。 4昆曲新创 材料一 野塘,河北人,以罪发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 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 中国工,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时良辅五十余,有 一女亦善歌,诸贵人争求之,不许,至是竟以委野塘。又说: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 章节,使之南音相近,并改三弦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

45、名日弦子。 宋直方琐闻录 材料二 良辅自谓勿如户候过云适,每有得必往资考,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 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解读】 梅花草堂笔谈是清初戏曲作家张大复一部记录昆山逸闻的笔记杂著,其中涉及到 不少昆山曲家,艺人的见闻如梁辰鱼、魏良辅等都是较珍贵的戏曲史料,尤其对于考察昆腔的发展 更具价值。 材料一选自明人宋直方的琐闻录,它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一位善唱北曲的张野塘, 因为犯罪发配到太仓,魏良辅听张唱了三天的北曲,大为佩服,马上和他结识,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作妻。从此,张野塘不仅成了魏良辅革新昆山腔的重要帮手,还利用他精通乐器演奏和制作的本领, 改进了乐器,以文木制作的弦之就

46、是其改进的乐器之一。 材料二说明当时名噪苏州府的老曲师过云适是魏良辅经常请教的重要人物。后人大多认为魏良 辅创新了昆山腔,但是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耕耘,没有前人创造的艺术成就,就不可能出现风靡明 清剧坛两百年的昆曲。 昆山腔的改革是许多音乐家和歌唱家集体努力的结果,而魏良辅是这个集体的核心创始人和集 大成者。 5梁辰鱼创作浣纱记 材料一 昆有魏良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腔者,但良辅始。而梁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 记传奇,梨园子弟喜欢之。 渔矶漫钞昆曲 材料二 梁伯龙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为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 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伎淫巧之赠,络绎于途,歌儿舞女,不见伯龙,

47、自以为不祥也。 徐石麟蜗亭杂订 【解读】 徐石麟是清初戏曲家,蜗亭杂订是其幸存的十余种传世著作之一,对研究古典戏 曲有参考价值。 材料一中说到魏良辅改革昆腔是昆曲的始祖,梁伯龙继承魏良辅的成就,把新的昆山腔应用于 传奇形式,写出了浣纱记,使清唱的“新声”发展为舞台上演唱的戏曲声腔剧种。 材料二反映的是浣纱记上演后在社会上的传唱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歌坛对梁氏的崇拜。事 实确实如此,昆山腔产生了明代的戏剧,随即转入一种“竟奏雅音”的局面,不但浣纱记到处 演唱,便是其他杂剧传奇也都换上了昆山腔的排场。到了万历中叶已从吴中扩大到江浙等地。万历 末年,更达到了“四方歌曲心宗吴门”的地步,昆山腔传入北京,获

48、得了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们的 宠爱,迅速取代了当时活跃在北京的弋阳腔,赢得了“官腔”的称号,成为明末第一声腔和全国性 的大剧种。 6清代地方戏的兴盛 材料一 甚且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琐哪腔、罗罗腔矣。 刘廷玑在园杂志 材料二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天既炎暴,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焦循花部农潭 材料三 兖州阳谷县 , 一日社会,登台演戏。 王士祯香祖笔记 材料四 枫泾镇为江浙连界,商贾丛积。每上巳赛神最盛。筑高台,邀梨园数部,歌舞达旦。 董含蓴乡赘笔 【解读】 在园杂志是清刘廷玑根据康熙年间参加治理黄河时收集之见闻而记录成书。其内 容丰富,包罗万象,知识性很强,有关戏曲之述评甚多,是研究清代戏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