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67487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6.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3课《打破隔离的坚冰》示范教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音乐、美术的主要成就;了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代表性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成就产生 的背景和影响;理解19 世纪末 20世纪初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课所说的“隔离”,我们理解为“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离”; 本课的“打破”,我们理解为“不同地域之间空间距离的缩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生共荣”。 本课所讲的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认为应该作如下理解:第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

2、系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逐渐打破;第二,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重大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本课所讲的“文学成就的影 响” ,我们认为应作如下理解:第一,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为打破地域 和文化间的隔离作出重要贡献;第二,无产阶级文学,鼓舞了人们的斗争勇气; 第三,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基于上述分析,本课紧紧抓住课标中“认识”这个行为动词,来把握教学的 广度和深度。关于“认识产生的时代背景”部分,如果通过对纷繁的文学创作来 提炼时代背景,一是超出课标的要求;二是学生可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不能反 映学生“认识”了。因此,在授课中,我们先揭示出产生的时代背景,让学

3、生结 合大师的具体创作来谈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时代背景。关于“认识文学成就的影 响”部分,第一个影响,学生通过“认识”第一个背景,不难获得;第二个影响, 我们适当补充了材料;第三个影响,虽然文本没有提及,但学生不难领会。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所涉及的文学艺术代表作品、名家,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了解, 但很有限,尤其是对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很难有一个系统、全面、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 知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文学、音乐、美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了 解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代表性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文学成就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4、;理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 样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解读材料,了解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认识19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成就产生的背景,理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 样性。逐步掌握解读和获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提高对文学艺 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 难点: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 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本专题亦文亦史,要上

5、出历史学科的味道,毫无 疑问,不能停留在文学常识或文学艺术鉴赏上,因此我们把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文学艺术成就产生的背景作为授课的重点;同时,不是简单的记忆背景,而是要 真切地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要把这作为难点。 (2)教学活动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材料、讨论等 (3)教学形式结合幻灯和课本图文材料,通过阅读、欣赏、讨论、对话等 多种形式来把握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产生的背景。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设定 (一) 课前预习 : 了解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文学、音乐、美术三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 主要成就。(二) 新课导入 : 意图:屏幕显示附有历史人物图

6、片(罗曼罗兰、德莱塞、海明威、川端康 成、鲁迅、毕加索、泰戈尔、高尔基、德彪西、勋伯格)的星空图,象征本节涉 及的人物是巨星闪耀。 教师展示幻灯 1:图片所示这些人,你们可能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但他们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他们就像星星一样照亮 了历史的天空。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他们,要知人,必论世。 (三) 板书设计 (教学结构):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文学、音乐、美术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人物 1、文学 2、音乐 3、美术 二、成就产生的背景 1、文化的共融共生 2、社会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三、文学成就的影响 1、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2、无产阶级文学鼓舞了人们的斗争

7、勇气 (四)师生互动: 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音乐、美术的主要成就。 意图:展示幻灯 2,呈现人类文化史上的巨星,让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三个问 题,以达到 课标要求“了解”成就的目的。 教师:同学们请看屏幕,结合教材和你已有的知识,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问 1:请说出图片所示这些伟人的代表作品;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德莱塞的嘉莉妹妹 ;海明威的老 人与海 ;泰戈尔的新月集 ;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阿 Q正传 ;德彪西 的月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问 2:请按创作领域,给这些伟人分类 (文学大师、音乐大师、绘画大师) ; 问 3:你还能从其他角度(提示:地域等) ,给这些伟人

8、分类吗? (以地域为例:欧洲、美洲、亚洲) 二、文学、美术成就的产生背景(融入“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意图:给出学生文学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即(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 界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逐渐打破; (2)19世纪末 20世纪初,重大社会事件 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文本(材料)的阅读,找出史实证据支撑上 述观点,以此达到 课标要求 “认识”背景的目的。 教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逐渐打破,同 时,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上述伟人伟大成就的取得即发生在该背景之下。那么如何认识“文化的

9、隔离被打 破”呢?请看下列材料,幻灯3: 材料 1:1913 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 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 部分。 ” 材料 2:诺贝尔文学奖对川端康成的授奖词是: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日本人 内心的精髓”。 材料 3: “知识链接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面向全世界文学家的奖项,授予创 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问 4(幻灯 4) :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文化的共融共生? (1、亚洲文学获得世界的承认;2、作家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如英语;3、

10、 不同民族特色(民族文化)受到尊重。 ) 问 5(幻灯 5) :结合文本对母亲和阿Q正传的评价,说明文化的共 融共生。 (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奠基之作,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描绘 出了“沉默的国人的魂灵”,是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 库。 ) 问 6(幻灯 6) :你还能用其他伟人的创作来说明文化的共融共生吗? (如毕加索,受非洲黑人艺术和塞尚绘画影响。) 以上几个方面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 世界联系 日益密切,文化的隔离逐渐打破。 那我们该如何认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改变 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呢? 问 7

11、(幻灯 7) :小说表现了什么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 是海明威。他在 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 ,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 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 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 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 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抽。所谓 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 ”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 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 “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 许多人被以“擅 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

12、地说:“一切都结束了, 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 永别了, 武器! ”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 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 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反战的思想。) 问 8(幻灯 8) :谁创作了格尼尔卡? 展示介绍格尼尔卡的文字: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 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 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 西斯的残暴和黑暗。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

13、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 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马的身下躺着一名 死去的战士,他的右手握着被折断的剑。一个妇女从窗子里探出身体,右手举着 一盏油灯,油灯的左上方有一盏像眼睛似的电灯,灯光像锯齿一样射向四周,这 些象征揭露,画家要将这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都明了。画面 右侧,表现了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整 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 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充满了悲剧气氛。 (是法西斯,更是大师的良知。可略及立体派的地位。) 海明威和毕加索都反对战争, 大师们内心涌动着热血

14、和良知,人类的精神世界 正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而悄然改变。 问 9(幻灯 9) :结合教材文本,谈谈这一时期音乐的时代性和多样性? (多样性:三个人物代表三个风格流派: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 时代性:可以从大师摆脱传统束缚的角度去理解。) 三、文学成就的影响 : 意图: 课标要求 认识文学成就的影响,课前提示已经揭示了拉近世界距离,打 破隔离的坚冰,而且通过背景的学习,学生的理解已比较充分,因此,不难得出 结论。 教师:展示幻灯10(带有文学伟人图片的星空图)问:根据前面的学习,你 认为这些文学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展示幻灯 11(高尔基的图片,其作品母亲的书影以

15、及简介母亲的 文字)阅读上述文字,你认为文学成就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无产阶级文学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共融共生使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 距离,而且新出现的无产阶级文学还极大的鼓舞了人们创造新社会的信心和斗志。 (五) 形成性练习 : 1亚洲文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欧美文学相融合,获得了世界的承认。 诗集吉加檀利含义深远,清新美丽,使作者于1913年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这位作家是 A泰戈尔 B川端康成 C鲁迅 D巴金 2 鲁迅的许多文学作品猛烈抨击中国的旧制度、旧文化,在其中的一部中篇小说中, 鲁迅借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

16、中国人形象,表现了被压迫者身 上无可救药的精神病态。这部中篇小说是 A 药 B 狂人日记 C 祝福 D 阿 Q正传 3鲁迅的很多作品描画了旧时代“沉默的国人的灵魂”,他希望达到的目的中,不 包括 A促使人们反省自身 B扫除愚昧和麻木 C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D唤起国人斗争的勇气和精神 参考答案: 1、A;2、D ;3、C (六) 课堂小结 : 意图:再次强化本课的灵魂:文化的共融。打出幻灯12(在星空背景下,呈现 大师的形象,打出“社会良心、文化巨星、文明使者、人类精灵”一行字) 教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这些文化的巨星及其作品,他们不仅为人类贡献 了优美的笔触,灵动的旋律和思想的画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了他们内心涌动的 热血和良知,因此,他们不愧是社会的良心、文明的使者、人类的精灵。 教材以外的 教学资源 代表作家、画家、音乐家的经典作品。 反思小结 1、如何处理“认识”这个行为动词。我们认为,教师可以先提供结论,学生 学习的过程其实是演绎的过程,提出证据,论从史出。因此本课都是先把文本中 “背景”和“影响”列出,让学生用具体的史实来论证。学生找出来,说明“认 识”了。 2、本课处理,很容易滑入对某个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样违背了 专题的主题,也很难提升到文化共融共生的高度。因此本课处理时,我们把文学、 音乐、美术都作整体考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