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69058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特训:《生物与环境》同步训练及答案.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六生物与环境 直击考纲1. 种群的特征 (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 ) 。 3. 群落的结构特征 ( ) 。 4. 群落的演 替( ) 。 5. 生态系统的结构 ( ) 。 6.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 。 7.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 ) 。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9.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 ) 。 10.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 ) 。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 。 1(2010浙江, 3、2012重庆, 4 和 2012广东, 27 改编 )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 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 和图 2 所示

2、;图3 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 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 ,一段时间后,罗非鱼 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 (1) 若图 1 中 a 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 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 “S”型曲线增长 ( ) (2) 在图 2 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 (3) 若图 1 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 点 ( ) (4) 在图 2 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 点出现 ( ) (5) 图 1 中天敌的大量捕食

3、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 段相似,而年龄 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 段相似 ( ) (6) 图 2 中 ab 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呈正相关;若控制种群数量在d 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7) 图 3 中 FNE最可能是在b 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 境容纳量接近K2 ( ) (8) 上述 3 个图中 c 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 中 d 点时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增 长型( ) 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 (1) 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 2009广东

4、, 15B)( ) (2) 每毫升河水中有9 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 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描述(2009广东, 11BD)( ) (3)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2009大纲全国,5D)( ) (4)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2010大纲全国,3B)( ) (5)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2011大纲全国,4D)( ) (6)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2011海南, 24BC)( ) (7) 旅 游 可 能 使 岛 上 的

5、 群 落 演 替 按 照 不 同 于 自 然 演 替 的 速 度 进 行 (2011 安 徽 , 6C)( ) (8)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2013浙江, 4BC)( ) 3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稳定性的叙述 (1) 在下图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中,共有9 条食物链,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 养级,硅藻属于生产者,其遭到破坏要比蓝鲸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大 (2009广东, 14 改编 )( ) (2) 下表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植物田鼠鼬”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 单位是 J/(

6、hm 2a) ,则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3% ,田鼠和鼬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 5% 用 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2012安徽, 30改编)( ) 植物田鼠鼬 固定的太 阳能 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 2.4510 11 1.0510 9 7.5010 8 7.1510 8 2.4410 7 2.2510 7 2.1810 7 (3) 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在 I 、所代表的营养级中,为分解者, E1、 E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热能,并且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2009广东理基, 51 改编 )( ) (4) 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

7、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 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 19)( ) (5) 在如图所示的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2010大纲全国,5 改编 )( ) (6)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2011海南, 21B)( ) (7) 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 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012安徽, 30)() (8)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

8、系统稳定性(2009福建,2B)( ) 4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1) 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2012江苏, 24B)( ) (2) 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 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 20A)( ) (3) 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2010北京, 5A)( ) (4) 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2010北京, 5D)( ) (5)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2009福建, 2C)( ) (6) 如图中,曲线、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

9、量后,其未来种 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 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 (2012山东, 26 改编 )( ) 重点一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和群落 典例剖析1 图 1 表示某草场上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2 表示对该 草场的丙种群进行生态研究时绘制出的丙种群 值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甲为某个体较小的一种昆虫,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 _法。 (2) 甲、乙、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时间段分别是_,种 群密度最大分别在_时。 (3) 在图 1 中,t3时甲和乙种群的年

10、龄组成分别为_,在图 2 中 510 年间, 丙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在 15 年间丙种群呈_型增长。 (4) 若该草场在第10 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 演替,请在下面的坐标系中补充绘出此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从生态系统角度分 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 (5) 该草场的空间结构是否存在垂直结构?_。 答案(1) 样方(2)t 1t3、t1t5、1 10 年t3、t5和 10 年 (3) 稳定型和增长型增长型“J”(4) 次生图示如右图( 一定的 ) 自动调节负反 馈调节 (5) 该草场的空间结构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 审答思考 1种群

11、密度的调查有哪些方法呢? 答案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2完善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 3完善种群增长曲线图并填表 项目 曲线 条件特点 有无最 大值 曲线的形成原因 “J”型曲 线 理想 条件 连续增长;增长率 不变 无无生存斗争 “S”型曲 线 有限 条件 增长到一定数量并 保持相对稳定;增 长速率先增大后减 小直至 0 有 生存斗争加剧;捕 食者数量增加 4. 绘出“ 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 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答案 5因 当年种群数量 一年前种群数量 ,则若 1、 1、01 时,种群数量增加;1 时,种群数量不变;0 1 时,种群数量减少。 6完善群落空

12、间结构的概念图。 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植物取决于光照 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栖息条件) 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 7完善下表,区分演替类型 项目 内容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虽失去了原有植被, 但仍保留了原有土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缓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变式拓展 1尝试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出题图1 中甲、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若二者起始数量相同) 。 答案 2在下面坐标系中尝试绘出丙种群数量

13、的大致变化曲线图。 答案 3下图曲线表示草场中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殖情况,已知种群甲是自养生物, 则甲、乙、丙之间的食物链如何书写? 答案甲丙乙。 4判断下图中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哪些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值。 答案图中 A 、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而 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值。 对位训练 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种群数量“ J”型增长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数量呈“ 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是“ 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

14、应变化 答案B 解析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就会呈指数增 长,其特点是开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A 正确;种群数 量呈“ S”型增长的过程中,在达到K 值之前也有环境阻力的存在,故种群增长曲线不是 “J”型, B错误; 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C正确;环境容纳量(K 值) 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 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值时便下降,低于K 值时便上升,所以K 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数量,D正确。 2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 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

15、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 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乙、丙在三个阶段中种群数量变化剧烈,说明退耕还林后,部分野生 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增大( 如丙 );由甲、乙、丙三种植物在三个阶段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此消彼长,为竞争关系;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兴起,前一阶段的优势物种 的种群数量下降,但并不会消亡;退耕还林后,生

16、物的种类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断提高。 技能点拨 种群“ S”型增长曲线分析 (1) 潜伏期 ( 对环境的适应期) :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 (2) 加速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 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3) 减速期:环境阻力增大,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 (4) 稳定期 ( 饱和期 ) :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增长速率 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呈锯齿状波动。 重点二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典例剖析2 “水稻杀手”福寿螺喜食水稻幼嫩部分,是我国 16 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我国创建出如图1 的

17、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图 2 为该生产模式中碳循环示意图(A 、B、C、 D代表不同成分,、代表过程) 。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 ;图 1 中所含内容与完整的生态 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_ 。 (2) 图1中 的 生 物 对 应 图2中 的 _( 用 字 母 表 示 ) , 图2中 的 是 _ 过程,在、过程中碳以_的形式 进行循环。 (3) 图 1 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 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 的作用。 (4) 若图 1 中线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 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18、为N,则该线虫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 (5) 若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由3/4 调整到1/4 ,福寿螺增加1 kg 体重,设福寿螺和田螺 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微藻比原来多消耗_kg。 ( 能量传递效率按 20% 计算 ) (6) 科研人员在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中华鳖,可大量捕食福寿螺的成体和卵块,鳖和水稻生 活在一起,鳖也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 由 此 推 测 , 鳖 处 于 _ 营 养 级 。 从 生 态 学 原 理 上 分 析 , 这 种 做 法 的 优 点 有 _和_。 (7) 若该生态系统的水体受到轻微污染,能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等

19、很快消除污染, 这说明 _ 。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会导致藻类浮游生物 大量繁殖,它们死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进 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 (8) 微藻能合成大量油脂而被用于提炼“生物柴油”,被认为是解决能源危机的理想出路 之一,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 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 量(2)D 、B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二氧化碳(3) 鸭子和福寿螺调节生物的种间 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N R (5)12.5 (6) 二、三、四能量多级利用防 止环境污染(7) 生态系

20、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正) 反馈调节(8) 直接 审答思考 1完善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并思考题干中图中各成分判断的关键突破口是什 么? 答案由双向箭头“判断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产者”,前者只有一个箭 头指出,其他均为指入;而后者只有一个指入,其他均为指出。 2高中所讲的食物链( 网) 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在食物网中有哪几种种间关系? 完整的食物链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别唯一吗? 答案生产者和消费者;竞争和捕食;起于生产者,终于最高营养级( 不被其他生物捕食 的生物 ) ;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不同营养级。 3完善碳循环过程图解,

21、思考碳进入生物群落和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化学燃料燃烧。 4完善能量流动图解,思考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5福寿螺取食水稻的比例为3/4 ,福寿螺增加1 kg 体重,消耗多少千克微藻呢?福寿螺取食 水稻的比例为1/4 时呢? 答案11/4 20% 20% 6.25 kg 。13/4 20% 20% 18.75 kg 。 6完善信息传递的概念图解 7完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调节图解 8完善正、负反馈调节案例图解 变式拓展 1图 1 中有几条食物链?福寿螺与线虫的种间

22、关系是什么?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哪些?图 2 中的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和能量流动形式是什么? 答案4 条。捕食。稻飞虱和福寿螺、福寿螺和田螺、水稻和微藻。含碳有机物。有机物 中的化学能。 2利用鸭子防治福寿螺与稻飞虱,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图2 中哪个标号密切相关? 答案与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区别来源太阳能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 之间或生物 与无机环境 之间 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 递减 反复利用, 循 环流

23、动, 全球 性 双向性 范围 食物链各营养 级生物间 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 或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 联系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 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什么价值? 1992 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 危鸟类为主体,这是在什么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答案间接。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层次。 对位训练 3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 J/(cm 2a),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以上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 用字母回答) ,以

24、上过程直接揭示 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 (2) 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 统具有 _。 (3) 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 000 J/(cm 2a),则 B 捕食A 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 _;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 J/(cm 2a)。 (4) 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高产量的原因 是 _ _ 。 (5) 当 生 物B 因 使 用 农 药 数 量 减 少 时 , 生 物C 的 种 群 数 量 短 时 间 内 的 变 化 为 _。 (6) 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_,在此过

25、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 _。 (7) 农田中利用音响模拟鼠的天敌的声音信号驱赶鼠,进行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统的 _功能。 答案(1)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 (3)20% 88 (4) 合理地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 类最有益的部分(5) 减少(6) 次生演替降低 (7) 信息传递 解析(1) 图示生态系统中,A 表示生产者、B 表示初级消费者、C 表示次级消费者、D 表 示分解者、 E 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E 不属于生物群落,图示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 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 农田生态系统受

26、到轻微干扰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 000 J/(cm 2a), B固定的能量为200 J/(cm 2a), A中能量传递给 B的传递效率为200/1 000100% 20% ; B 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B固定的能量200 J/(cm 2a)减去呼吸消 耗的能量112 J/(cm 2 a),为 88 J/(cm 2a)。 (4) 除草、除虫合理地调整了生态系统中能 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5) 当 B减少时, C的食物减少,种群数量短时间内会减少。(6) 农

27、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 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将越来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7) 农田中利用音响模拟鼠的天敌的声音信号驱赶鼠,进行生物防治,这是利用生态系统 的物理信息,属于信息传递功能。 技能点拨 1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 获得能量最多 选最短食物链 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获得能量最少 选最长食物链 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 需最多能量 选最长食物链 按最低传递效率计算 需最少能量 选最短食物链 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2准确绘制碳循环图示的方法 根据具体情境,绘制碳循环图示是近年高考常见的考题。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

28、掌握碳循 环过程的常见示意图,如图所示。 (1) 字母 A:其他字母都有一个箭头指向它,则A 代表无机环境(CO2库) ,因为生产者、消 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向外界释放CO2。 (2) 字母 B: B与 A之间是双向箭头, 则 B代表生产者, 因为生产者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 又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 (3) 字母 E:指向 E的箭头为“一出多入”,则E代表分解者,因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生产 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粪便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其余字母 代表消费者 (C、 D)。 网络小结 1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

29、个体数量改变 时的四种情况,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原因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 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 点肯定增加了营养供应 C图中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崩溃 D图表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种鱼,d点表明捕捞过度 答案A 解析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在a 点可能引入了某个种群,之后该种群数量开始上 升,但种群数量大量增加即过度放牧,会导致牧草大量减少,进而导致该种群数量下降; 图所示发酵罐中菌种数量的K 值与空间、营养、氧气等环境因素有关,K 值增大不一定 是增加了营养供应的结果;图中c 点后该种群灭绝,但该

30、生态系统不一定崩溃;图中 d 点捕捞后种群数量没有低于K/2,所以不属于捕捞过度。 2(2013江苏卷,10)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 甲) 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 段边坡 ( 乙 ) 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 析合理的是( ) 边坡处理方式 植被覆 盖率 (%) 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 质(g/kg) 物种数个体数 甲种植植物97 37 260 19.8 乙不干预8 9 28 11.9 A. 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

31、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答案B 解析本题只需读懂表格提供的数据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通过移栽植物可提高某生态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 3(2013广东卷, 5) 如图所示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 b 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 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 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 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

32、敌, 处于优势, B错误;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 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错误。 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 A是生产者, B、D、E是消费者, 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 、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 DE每增加 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 的 A 答案D 解析图中 A是生产者, D、E是消费者, B是分解者, C是大气中CO2库, A项错误;生态 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

33、须包括E,B项错误; B是分解 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C项错误;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 1 kg 的体重, 至少需要的A为 120% 20% 25(kg) 。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不是直接价值,D 错 误。 6(2013山东卷,26) 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 调查

34、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根 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只/m 2。 样方编号1 2 3 4 5 6 样方面积 (m 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 ( 只) 15 18 15 19 15 14 (2) 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 线 _( 填“”或“” ) 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 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 、B、C三点,则控制在_点时收益最大。 (3) 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 减少 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稻

35、田生态系统中的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 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1) 随机取样16 (2) B (3) 农药分解者 ( 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1)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 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 1815191514)/6 16 只 /m 2。(2) 作物价值与防治的成 本之间的差值为收益。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价值也越 大,反之,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价值也越低。所以防 治成本为曲线;选A、B 、C三点中 B点防治最好,此时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3) 进行生物防治以后,可

36、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能够将鸭粪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1 (2013浙江卷,4)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 ,死亡个体数为10, 死亡率为10

37、% ,种群年增长率为10% ,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 11 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 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 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 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2(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 田中的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38、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 正 确;防治稻田害虫,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 有益的部分,故B错误;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受人为因素制约,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是自 然演替,二者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C 选项正确;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增加褐飞虱被 拟水狼蛛捕食的概率,故短期内褐飞虱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3(2013海南卷, 25)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39、 200 只蝌蚪 ( 甲、乙、丙各400 只) 和数 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 / 只 蝌蚪存活率 /% 甲乙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 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 正确。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

40、相同生存空间可构 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 结果, B 正确。池塘1 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 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 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 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D不合理。 4图 1 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 为其中 a、b、c 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 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 1 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

41、图 2 中 a、b、c 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 2 中 a、b、c 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在图 1 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竞争关系,A 项错; 图 1 具有生态系统的全部构成成分,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生物群落,在捕食链中分 解者细菌不占有营养级,B项错;图 2 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 减少 ) , 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 减少 ) ,据此判断c 是草,食物链关系是cba, C 项错;生 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 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 成生物群落。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

42、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 Y1、Y2、 Y3, 及Z 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 4% DZ1、Z2、Z3, 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 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答案C 解析X1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原核生物,也 有一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是没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在稳定的 生态系统中,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 及Z 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

43、等。稳定 的生态系统中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 20% ,X1到 X3能量传递了两次,X3过 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 1% 4% , 即最小能量值为10% 10% 1% , 最大能量值为20% 20% 4% 。如果分解者的作用较弱,则有机物会积累,Z1、Z2、Z3, 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 比 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多。 6研究发现,汞污染中的甲基汞( 有机汞 ) 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等环境中, 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 A类细菌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B类细菌属于分解者 C该系统可通过群落演替恢复被破坏的

44、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D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由图示可知,A 类细菌可以将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而甲基汞的毒性远远高于无机 汞,所以提高A类细菌的数量是降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反之,增加B类细菌的 数量是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7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 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的两倍 答案D 解析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

45、,其种群为“ S”型增长, 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 量为 K/2 ,故 C错误, D正确。 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A错误; 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 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错误。 8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 种群甲乙丙丁戊 能量( 10 7 kJm 2) 2.50 13.30 9.80 0.28 250.00 下面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图分别是相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最可能错 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 B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C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D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答案C 解

46、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 金字塔,是根据各营养级所含能量多少绘制而成的;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处于同一个营养 级,二者间的关系是竞争,而图所示关系为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 与丙由于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由于乙试管中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随后二者竞 争加剧,图可表示二者的关系。 9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 年后,藻类暴发, 引起水草 (沉 水植物 ) 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 ) A导致水草死亡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D 解析藻类暴发,在鱼塘水面疯狂繁殖,引起水华现象,水草等沉水植物因为无法吸收到 足够的光能,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死亡;水生生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