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复习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173426 上传时间:2020-02-1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5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保护复习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物保护复习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物保护复习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物保护复习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物保护复习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物保护复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保护复习题.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物保护技术复习题 一、名称解释 1.文物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 的物质遗存。 2. 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与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保 养和修缮,延长文物的寿命。由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保护管理两大部分组成。 3.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的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科学。主要包括改善文物保护条 件,即采用一定措施来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二是文物修复技术,即对已经 损坏或存在不利于永久保存因素的文物进行处理,恢复其历史原貌,延长其寿命。 4、 土遗址 是指人类历

2、史上以土为主要材料而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5、土壤强度是土壤对穿透、剪切作用的抵抗能力。在性质上是土壤能承受作用力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其大 小是土体中引发破坏的最大应力。 6、文物害虫是指能够在文物存放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或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并对文物制成材料造成一定危 害的一类昆虫。 7、石质文物是指历史遗留的以天然石头为材料,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包括石刀、石 斧、石碗等遗物和石像、石碑、石雕、石牌坊、石窟寺等。 8、石质文物风化是指由于温度、湿度、生物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使石质文物岩体发生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 成分或结构的变化过程(劣变过程)。 9、 青铜器的

3、腐蚀是指青铜本体受到各种污染源的侵蚀,使铜体局部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Cu、 Sn、 Pb 单质变为化合物,还原到矿化物的过程,引起金属的破坏或变质,生成了与原金属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完 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物质。 10、 文物修复:运用化学和物理的修复方法,对已损文物进行技术处理,使文物的病害消除,毁损得以恢 复,劣化现象受到控制的工艺过程。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存其原状,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使用原材 料为主的原则. 11、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 二、选择 1、下列陈述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出来。_C_ A 文物保护的传统技术不如现代科技先进,应该逐渐淘汰掉 B 一般来

4、说,使用传统保护技术的效果其实比现代科技更好一些 C 传统保护技术应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用不宜偏废 D 现代保护技术用在文物上都是开始看起来不错,但时间一长就不行了 2、何谓文物的原状?请选择正确的回答。_c_ A、文物最初制成时的外形B、文物现在具有的外形 C、文物的外形以及制作文物的材料和工艺D、文物不存在所谓“原状 ”,因为它总在变化之中 3、去除铁锈的一般方法是_B_。 A、超声波清洗B 、机械清除C、激光烧损D 强酸浸泡 4、青铜器上的有害锈通常是指含有_D_锈蚀物。 A、硅酸盐B、碳酸盐C、霉菌D、氯化物 5、对脆弱铁器可用_A_等高分子材料进行粘合、修理和补配。 A、环氧树脂B、石

5、膏C、环氧乙烷D、有机硅树脂 6、下列陈述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出来。_D_ A 由于石窟内的一些佛像和碑刻是可以搬动的,所以石窟是可移动文物。 B 银器变黑是由于生成了硫酸盐 C 青铜器表面封护可以使用大漆 D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主要用于元素成分分析 7、如何在无损的情况下检验锈蚀铁器内是否残留金属核心?_C_ A、显微镜观察B 、磁铁C、 X 射线荧光分析D、红外光谱分析 8、防防止虫菌对毛纺织品文物的侵害,一般可用_D_。 A、三甲树脂B、聚乙烯醇C、石灰D 、樟脑块 9、在南方,那种虫类对古代木建筑的破坏最为严重_C_ A、蚯蚓B、蟑螂C、白蚁D、臭虫 10、青铜器修复焊接主要使

6、用的金属材料是_C_。 A、铁B 银C 锡D 锌 11、我国用墨将石刻或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翻制在纸上的技术叫:_D_ A、翻印B 、印刻C、摹D、拓 12、预防性文物保护的概念主要是指对文物的_D_ A 非法交易B 表面封护层C 本体D 保护环境 13、文物的主要特性之一是_B_ A 可交易性B 不可再生性C 社会性D 可收藏性 14、博物馆内常用的防霉剂有:_C_ A 敌敌畏B 漂白粉C 樟脑D 磷 15、二级文物和一级文物相比较,价值更大的是 A 二级文物大B 一级文物大C 二者一样D 无法比较 16、土遗址原状包括: (1)土遗址规模(范围)和布局(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2)建筑结构、

7、形式、工艺和材料 (3)反映土遗址价值的内容 (4)土遗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等 17、土遗址的建造工艺有生土开挖、夯筑、版筑泥法、土坯或土块垒筑、特别建造法。 18、熟铁:含碳量在0.02% 以下,钢的含碳量在0.02 2%,生铁的含碳量在2% 6.69% 。 19、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物中以粉状有害锈最为严重,其中碱式氯化铜粉末最为常见。 三、填空 1、文物的特性有:文物的物质性、文物的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的分离 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实物形态。 3、依据:能否从其存在的地方移动为标准,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

8、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 物(遗迹)两大类。而依据:制作文物的材料为依据,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无机材料文物和有机材料 文物两大类。 4、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为人类服务。 5、按照保护角度分为: 室内土遗址和室外露天土遗址 6、土是土粒(固体相),水(液体相)和空气(气体相)三者所组成的; 7、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八面体。 8、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到了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著名陶瓷烧造中心,他们 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 。 9、中国古代陶瓷器原料从总体上看主要有粘土、石英和长石。 10、可溶性盐类

9、清洗,一般除盐方法:是纸浆包裹法 11、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 云冈石窟、 洛阳 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 12、青铜是指以铜为主,铜和锡或者铜与铅、锡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而得名。 13、商代,我国出现铁制品,“铁刃铜钺 ”、“铁援铜戈 ”为例证,属于陨铁。 14、档案制成材料是记载并反映档案内容的物质材料,它由载体材料和记录材料组成。 15、字迹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有三种:结膜、吸收和粘附。 16、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既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也是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基本 原则。 17、文物寿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

10、方面是文物制成材料本身的耐久性;另一方面是保存文物的外界环境。 18、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污染、地质环境、 有害微生物及有害昆虫等。 19、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首要因素,在文物保存环境的诸因素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就 是温度和湿度。 20 锚杆结构 ,包括:锚固体、拉杆及锚头;按使用时间分类:临时性锚杆和永久性锚杆;按照锚杆的组成材 料分类,锚杆可分为:树脂锚杆、全长砂浆锚杆、塑料锚杆、水泥锚杆和缝管锚杆等 三、简答 1、文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 (1)、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首先,文物不分类,就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其次,不同文物具有

11、不同特点、 其管理需要不同的方法、措施;最后,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客观需要。 (2)、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与利用 (3)、便于更好的保存文物。组成文物的材质不同,理化性质明显差异,要求存放的环境不同,所采用的 保护方法和措施也不同。 2、不适宜温度对文物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方面? 一是由于不同材料热胀冷缩的体积变化不同,很容易引起文物开裂。对纤维质文物来说,高温将加速纤 维的水解反应,同时加速水分蒸发,使纤维变脆而容易折断。二是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改变对文物的 间接破坏作用。 3、不适宜湿度对文物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方面? 一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湿度的变化直接引起文物制成材料结构的变化,并导致其理化性质

12、等发生变 化;二是湿度变化造成文物材料的扭曲变形、开裂错位、断裂分离等病害;第三,湿度造成文物的生物腐 蚀。 4、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对有害微生物的预防 A、减少污染菌接触文物 B、严格控制库内温湿度 C、采用安全的防霉剂 文物保护领域常用的防霉剂有:香叶醇长效抗霉灵、五氯苯酚钠、麝香草酚等。 (2)对有害微生物的杀灭 A、物理法: 冷冻真空干燥灭菌、微波灭菌、 射线灭菌法。 B、化学法: 甲醛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 5、我国著名古陶瓷技术研究专家李家治先生把陶瓷发展归为五大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分别是哪五大历 程碑和哪三大技术突破? 五大里程碑: 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

13、现 2、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烧制成功 3、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4、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5、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 三大技术突破: 1、原料的选择与精制 2、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3、釉的形成与发展 5、青铜器文物保护一般步骤是什么? 四、论述 1、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发生矛盾时,应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国家宏观上的保护和具体微观经济主体的保护两层涵义。政府运用宏观策略有意 识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倡导文化多样性,不仅有利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而且有利于拉动旅游、增加就 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人民参与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动,能

14、够增进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 尊重,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微观经济主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日常的、必需的。 可是当文化遗产保护涉及 到微观经济主体时, 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人 ” 策略与微观经济主体私利性之间的矛盾, 直接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特性便会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中一览无余他们大都会在经济理性的刺激下,以经济人的思维对待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宏观经济中的严 重经济化倾向,是文化遗产保护难以步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产生的诸多矛盾和困难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 根据单霁翔先生的观点,其最深层根源在于经济观念、法制体系、政治体制上,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 辩证

15、看待历史古城保护开发对象的经济价值及其价值分配。历史古城保护开发的对象按期存在形式可以分 为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两者的经济特性和开发方式包括产权开发模式有很大区别。在注重开发效益的同 时,还要做好开发收益的分配,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得古城的发展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城风貌风情也会因大多数人的参与而得以延续,不失其特色。首先要确定产权归属,有形遗产相对来说 较为容易,建筑、设施、物品各有其主,而有些无形遗产如民俗民风、自然风景无法分割,难以确定归属, 却有经济开发价值,其次确定开发方式,有形遗产可以确定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无形遗产则难以确 定,再次确定分配方式,等量资本获取等量

16、收益,有形遗产根据产权归属分配开发收益,而无形遗产存在 外部性,难以实现有效分配。现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现的种种矛盾冲突,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的成果分配 出了问题,因此不同阶层的人群产生分化并严重对立,各阶层期待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同,难以形成合力, 甚至互相抵消,使得城市发展迷失方向。而将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仔细分析,明确、尊重产权归属,创新 产权开发和组织模式,保证开发收益分配的公正和有效,将外部性内部化,最终将解决历史古城发展方向 的根本问题。 另外,这种建设与保护( 尤其是建筑物的保护) 的矛盾产生的原因还包括其他三个方面的原因,也就是: 古今城市规划理念的差异, 对保护对象的认识的变化, 经济

17、体制转变给文物保护立法、执法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古今城市规划理念的差异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城市功能单一, 而且 重政治、轻经济, 帝国都城更是注重封建等级观念而有违经济规律并有较强的迷信的风水观; 而现代城市 则更多地考虑到交通的便捷, 发展高层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 居民日常家居条件的舒适等。比如有一种意 见就认为, 城市现代化要有以下6 个方面的标志: (1) 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化; (2) 基础设施现代化; (3) 生 态环境园林化; (4) 人民生活高度社会化;(5) 各种资源利用的高度信息化; (6) 城市科学技术高层次化。 因此, 具体到我们的议题来讲, 各种现代

18、化改造就难免要导致对古代建筑( 文物 ) 乃至传统风格的民居的 拆迁和保护的矛盾。完全另择新址固然可以避免这个矛盾, 但实际上往往因时间急迫而无法兑现。所以 , 近 代无论是国民政府在南京的建设规划还是人民共和国在北京的建设, 对于旧城改造的实践都留有不少遗 憾。例如, 梁思成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古都的保护神, 解放初未能说服新中国的领导人有效地 保住天安门前的千步廊、中华门、城墙、牌楼等相关建筑物。 其次是对保护对象的重新思考。人们对于“文物保护到底要保什么”的理解同样经历了一个观念的变 化。早先多强调保护单体的、孤立的建筑物或者宫殿、园林等大型建筑群, 尤其是所谓高级别文物的保护,

19、 后来才认识到整体保护的重要性, 关注人文生态环境、传统城市的肌理(urban fabric) 以及低级别的建筑 物( 如民居等) 的保护。从1961 年国务院公布首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到1982 年开始陆续公布 “历史文化名城 ”名单, 这一过程反映了人们有关观念的演进。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建设步伐 的加快 , 一些文化人对于文物保护的焦虑也有增无减,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谏后, 使得政府出台了不少文 件、法规。如1981 年底 ,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向国务院递交的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 中说到 , “搞现代化, 并不等于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设很多工厂、大

20、马路和高层建筑。 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古城遗址、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建筑风景名胜、古树名木 等, 更要采取有效措施, 严加保护, 绝不能因进行新的建设使其受到损失或任意迁动位置。对这个范围内 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1983 年初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加强历史文 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又提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就是以保护城市地区文物古迹、风景名 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 ?编制保护规划时, 一般应根据保护对象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确定保 护项目的等级及其重点, 对单独的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建筑群连片地段和街区、古城遗址、古墓葬区、山

21、川水系等, 按重要程度不同, 以点、线、面的形式划定保护区和一定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制定保护和控 制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总之,“成片保护 ”的思想十分明显地表露出来, 似乎不成片便不足以切实有效地 重现历史文化景观。与此同时, 人们不仅想到圆明园遗址和虎门炮台以及上海和平饭店等让人忆起百年沧 桑的、不无民族主义情调的标志性建筑物, 而且关注四合院、( 上海 ) 石库门、 ( 广州) 骑楼等反映平民百姓 日常生活韵味的房舍和街巷。由于要保护的文物的范围迅速扩大, 使得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越发尖 锐。在这里还有一种论调也值得商榷, 那就是所谓的 “文物不可再生 ”。以往强调文物的巨大历史、艺

22、术 和科学价值时总会提及“文物不可再生 ”, 破坏后将留下无尽的遗憾。可是现在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 人指出 , 作为某件具体的文物个体确实是“不可再生 ”的, 然而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看, 文物 ( 文化产 物) 却是不断再生的。 从功能的角度讲, 只有那些已退出日常生活使用领域而进入象征符号领域的文化产 品方才成为 “文物 ”。故宫、颐和园等是在皇帝不再居住其中之后才成为文物的。传统民居在今天之所以 被认为是文物, 是因为有一种新的居住文化形式和它有差异的洋房、单元楼、塔楼的出现。尽管后者 相比它还没有完全退出应用领域, 变成纯粹的象征符号, 可是在它今天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中, 被一般人更

23、 看重的无疑是它的符号功能。为保留民居四合院而积极奔走之人大多看重这类建筑在城市整体布局中的“社 会底层 ”地位: 作为古都风貌的标志, 它们就像左拉笔下的“陪衬人 ”一样, 以其平淡的灰色烘托着帝王 将相的金黄色。然而四合院的日常生活功能之差, 使得许多身居其中的百姓为保持它给公众带来的符号意 义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就是说, 既然文物并非不可再生, 生活中的文化产品更是时时刻刻在变, 今天我 们可能保护的只该是文化遗物中的某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 最后是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影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对文物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 现行的文物保护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物保

24、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的矛盾以及文物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经常发生。首当其冲的就是责、权、利的分配和 保护经费问题。今天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已经不可能让工程建设部门不考虑经济效益而在各种文物面前止 步不前;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经费的支付也决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事实上,随着改革的深入, 基 本建设投资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 国家鼓励外资、企业和个人投资水利、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方必然严密计算投资成本, 以实现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回报率。要求所有的投资方都把文物保护经费列 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实际已经很难做到。那么, 文物保护是否只有由国家全部包揽一种办

25、法呢? 在这方 面, 国外的制度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现在世界各国( 或地区 ) 的文物保护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国 家全包的体制、以国家管制为主的体制、以私人保护为主的体制。而不是如庄孔韶博士所言“像文物保护 这样重要的事情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无论是在那些行市场经济抑或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实际上恰恰是英、 美、德、法等发达国家, 在文物保护方面实行的是“以私人保护为主的体制”。这些国家之所以实行以私 人保护为主的体制的主要背景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是这些国家法律的核心, 从而也 保证了私人文物的不受侵犯,即使是地下文物在法律上亦属土地所有者所有。其二是拥有一批富可敌国的

26、高收入者和众多的中产阶级;其三是完善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律和相应的税收制度, 促使有眼光的个人、企 业和社会成员把投入文物保护这类公益事业视为自己的荣耀。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全包的体制。世 界上实行这种体制的国家并不多, 这些国家同时也都是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因为只有高度的计划经济体 制才可能确保文物资源为国家所占有, 并实行文物保护国家全包。按照我们的分析, 当前形势下, 我国文 物保护的体制正在由国家全包型向国家管制型转变。国家管制型体制与前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1) 国家主 要不是自己出钱, 而是通过法律和税收等杠杆来引导社会保护文物, 使文物保护者能够得到精神补偿和物 质回报。 ( 2

27、) 行政部门( 如文化局) 与科研部门( 如博物馆) 两者之间的职权范围有严格的区分, 行政主管 部门的职责是根据法律制定行业规范、监责。(3) 在承认文物保护者有保护的义务的同时, 也承认他对文 督有关各方依法行事, 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则是文物科研机构的职物所拥有的相应权利。立足当今中国社 会现实 , 笔者以为, 文物的社会保护可能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有效途径。1997 年 3 月 ,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 强和改善文物工作通知指出,“要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国 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引导并广泛吸收有关部门和 企事业

28、单位及个人参与文物保护事业。”这种思路可以认为是对社会保护的一种经验总结和认可, 具有深 刻的现实意义。文物社会保护的实践有助于促进国家全包型体制的转变。总之, 合理的方案应该是在文物 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 兼顾百姓、地方行政部门和文物部门利益。而且, 制定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现行的 文物保护法是通过集权来配置文物资源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了该部法律的规定更多地停留在实 体规划阶段而不是程序规划阶段。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 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正有待于进 一步修改完善。以上我们就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文物保护的某些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我们在这里主要 是谈文物 特别是建筑物 的保护问题

29、, 但是我们依然不会忘记, 这些建筑物的存留与废弃背后折射 出的是一种人际关系, 一种民族文化气质、民族文化变迁。而这样一种“透物见人 ”、“以人为本 ”的观 点或分析视角, 正是都市人类学的研究者应该时刻牢记的。 2、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意义 (1)、弄清文物损坏机理和运动变化规律 (2)、制定和选择文物保护方法,采取文物保护手段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最大限度地延长文物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5)、为文物保护研究作出贡献 3、简述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中国古代陶瓷的原料 原料的化学组成和器物的烧制工艺直接决定了器物的化学组成成分,也决定了器物的结构和性能。一

30、 般陶器胎中的Al2O3 含量低, 不耐高温烧造;瓷器原料中Al2O3 含量高, 高温烧造不变形,在高温下SiO2 熔融流动生产玻璃体,将瓷器胎体内的空隙填塞致密。 (2)陶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陶器一般由普通泥土制成,烧成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1000),烧制成品的器体胎质疏松,吸水率 高,器体外一般不施釉或施低温釉。从化学组成上看,SiO2 为 54%-75%;Al2O3 为 5.9%-26.1% (3)瓷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烧成温度: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1000 以下瓷器是以瓷土等为制胎原料,胎表施釉,经高 温(一般1200以上)焙烧,烧成品胎质致密、吸水率低或不吸水的器物。瓷和陶的主要

31、区别:外观上, 坚实致密,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显微 结构上,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一定的莫来石晶体。从化学组成上看,胎体SiO2 为 65%-85%;Al2O3 为 25%-35% ; (4)釉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陶器一般不使釉或施低温釉;瓷器一般是高温釉。 4、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一般程序是什么? 修复前准备清洗拼对粘结 补配加固作色及做旧建档 (1)修复前的准备 修复前的记录 保存状况的调查(包括保存环境及病害调查) 产生病害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陶胎本体成分及结构分析 制定修复方案 (2)清洗 清洗目的:清除被修复器物表面及断裂部位的各种泥

32、土、杂质和污垢,为后道工序的修复提供条件。 清洗方法:机械清洗和化学清洗。 (3)拼对 在拼合对接前,应仔细观察残片(件)的形状、颜色、纹饰,大体分类,初步确定其所在部位,然后再逐 块进行试拼接并编号。同时,设计和做好粘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粘结 粘结是修复陶瓷文物中难度较高的工序,粘结时一定要兼顾上下左右的关系,原则是由小到大,顺序是可 从底部向上粘结,也可从口沿部分开始粘结,但务必做到每一片需要整合的陶瓷片不能有丝毫的错位,否 则破损缝隙将无法复位。 (5)补配(6)加固(7)作色及做旧(8)建档。包括:器物名称、器物来源、编号、保存状况、结构材 料、制作技术、科学分析方法、修复前后

33、对比、修复过程录像、绘图、修复使用的方法步骤等所有数据。 5、有人认为,在中国造成文物毁坏的原因,人为因素大于自然因素。你认为呢? 首先是片面单一的保护: 以保存文物的数量和历史价值、革命意义作为选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忽视了古城的 其他价值,遗漏了大量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街区和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 无力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历史古城的保护,古城的改建和保护目前只是由当地居民或一些投资商来自发地进 行,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或保护规划,但实施的力度较弱,广大居民对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的价 值认识不深,致使古城保护仅限于一种政府行为,而得不到大众的呼应,缺乏群众基础。其次是消极

34、静态 的保护,也就是以划定保护范围、限制建筑高度、体量甚至建筑风格、形式为主要内容。这种做法将保护 与开发对立起来,保护没有层次,保护区之间没有联系,且与周围传统民居对立起来,变成孤岛,结果两 方面都没做好。古城的建筑大多破旧不堪,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卫生条件差,与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发展极 不协调,很多古城 “人去楼空 ”,几近 “废墟”,即使愿意在古城中翻新重建的,其建筑形式和平面布局 更多地采用现代建筑的形式,传统的民居缺乏更多的号召力,其结果对古城风貌造成较大破坏。最后是建 设性破坏严重: 热衷在古城内做 “假古董 ”,旧城改造、开发对有特色的街区建筑毫不留情。以开发为名夷 平传统街区,借古城中的居民逐步迁往新区,现在的古城则更多地变为由商人经营的所谓“传统商业步行 街”,大部分功能为商店、饮食服务、茶室、民居式旅馆、传统歌舞表演厅、手工艺商店等,由于缺少居 民的参与,缺少了一种地地道道的生活气息,逐渐丧失了“人情味 ”,就仿佛是一个人工搭建的漂亮的戏 台,缺少了实实在在的真实感。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保护观念滞后,投资与效益制约等矛盾也有学者相继指 出,可以说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是矛盾多多,困难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