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125目 录一、概述1二、长江口北支自然环境概况32.1 自然概况32.2 环境特征72.3 长江口(北支)演变概况112.4 长江口(北支)湿地开发与利用现状162.5 保护区经营管理状况17三、社会经济概况213.1 行政区划213.2 人口与土地213.3 经济状况213.4 区位特征及影响243.5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保护对策24四、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274.1植物资源概述274.2植物区系274.3 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及演替314.4总体评价39五、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
2、415.1保护区鸟类种类及区系组成415.2保护区鸟类群落的季节变化415.3保护区鸟类群落生态位分析435.4保护区主要鸟类类群485.5保护区主要和珍稀鸟类种群概述50六、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它动物资源556.1 浮游动物556.2 底栖动物576.3 鱼类资源626.4两栖爬行动物726.5兽类资源766.6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评价与建议79七、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83评价与管理837.1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837.2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847.3自然保护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887.4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897.5 自然保护
3、区的管理措施907.6自然保护区发展保障937.7自然保护区建设意见96参考文献100附录1 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区植物名录103附录2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名录107附录3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名录109附录4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名录113附录5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名录117附录6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118附录7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名录125一、概述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建立。保护区位于长江
4、入海口北侧,南界与上海市崇明岛接壤,北界为江北岸堤外1km处,西自启东与海门交界的带鱼沙,东至长江口外启兴沙东500米。保护区总面积477.34km2,其中核心区面积46.43km2、缓冲区面积71.43km2、实验区面积359.84km2。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大型公路桥梁的建设需要,该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区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后的保护区总面积214.91km2,其中核心区面积75.15km2、缓冲区面积74.44km2、实验区面积65.32km2。该保护区是目前江苏省第一个河口湿地保护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维持长江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
5、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启东市的城市的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推进启东市生态市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处在重要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带,长江口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类型、河口演变及河床演变特征等,是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处于不断演替过程中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它不仅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地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良好基地,也为环境监测和各种定位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是一个活的自然博物馆。启东长江口湿地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区域内生境类型复杂多样,具体体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该区
6、域的植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据调查种子植物资源总计有103种,以禾本科居首要地位,其次为菊科、莎草科。本次调查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7种,如白琵鹭、大天鹅、鸳鸯、白尾鹞、小青脚鹬、小杓鹬等。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32种,属中日保护候鸟保护协定的有75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有9种。鱼类是启东长江口湿地重要的水产资源。该区域有鱼类94种,分别隶属14目。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有中华鲟和白鲟。主要生态类型为洄游性鱼类、咸淡水鱼类、淡水鱼类、滩涂鱼类和海水鱼类。重要的经济鱼类有普通鲻鱼、刀鲚、凤鲚、鳗鲡等,其中鳗鲡被称为“软黄金”。此外,该段水域还有湿地底栖动物种类约72种
7、其中甲壳类35种,软体动物21种,环节动物14种,腔肠动物和纽形动物各1种。分淡水、咸水和咸淡水三类。重要的经济物种有泥螺、中华绒螯蟹、彩虹明樱蛤、长足长方蟹、缢蛏和日本沼虾等。总之,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大量珍稀物种,主要以珍稀的国家级保护鸟类为代表,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维持其生存湿地的自然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珍稀鸟类栖息地,为各种珍稀湿地生物创造一个适于栖息生存的天堂。保护区自建立以来,虽然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保护与建设性工作,但尚无开展过较为系统的资源科考,只有对本底资料的深入调查,才能掌握大量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和科
8、学数据,才能为保护区今后的科学管理、资源保护奠定基础。2005年1月,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受启东市环境保护局的委托,南京林业大学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科学考察队,对整个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经过为期一年的艰苦工作,对保护区内的鸟类、水生生物、滩地植被资源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保护区今后一段时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为科学地建设好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一区域的湿地资源、有效保护湿地环境功能和濒危珍稀物种以及为进一步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奠定了基础。科学考察工作得到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启东市人民政府、启东市环境保护局、长江口(北支)省级
9、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南京大学、启隆乡人民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在此谨向所有关心支持这次科学考察、向长期关心保护区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二、长江口北支自然环境概况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口两岸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大,科技水平高,然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兴建自然保护区是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从长江口自身来看,北支是萎缩型河段,发育众多沙洲岛屿,湿地资源潜力大,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该区域湿地是亚澳迁徙鸟类和众多水禽的栖息地、繁殖地和越冬地,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鸟类迁徙路线的中转站。为了保护好这块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功
10、能的湿地,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年批准正式建立了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1 自然概况2.1.1 地理位置江苏省启东长江口(北支)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启东市境内,为东经1214359.071220710.40,北纬313604.90314423.47之间的亚热带河口湿地。长江口北支从海门与启东交界开始,至寅阳镇的圆陀角(江海角),东西全长约74km,南北宽约为212km,面积约6万hm2,分流量仅占5%,全河段呈“S”形,呈喇叭形向东南展宽入海,江面最大宽度为90km。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背靠苏北平原的辽阔腹地,与上海市仅一江之隔,与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也相距较近,离省
11、会城市南京约400km,外界交通便捷(见附图一);同时,它由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市所辖,具有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保护区总面积214.91km2,其中核心区面积75.15km2、缓冲区面积74.44km2、实验区面积65.32km2。2.1.2 地形与地貌特征长江口北支位于上海崇明岛和江苏海门、启东之间,西起崇头,东至连兴港,全长78.8km。上口崇头断面河宽约3.0km,下口连兴港断面宽达16km,最窄处在青龙港附近,河宽仅约1.8km。由青龙港向下的北支在地形上呈喇叭状。整个北支河段在地貌结构上可分为三个不同区段:北支上口至青龙港段、青龙港至三条港段和三条港至北支下口段,
12、三段都有各自独特的地形特征。北支上口至青龙港段的河道呈NE-SW方向,上宽下窄,平面上呈倒喇叭形。主要水下地貌类型为深槽和沙嘴,深槽沿崇明岛西侧楔入,至牛棚港以北直趋北岸青龙港。沙嘴位于海门一侧,是在落潮水流作用下形成的边滩型沙嘴。青龙港至三条港段的河道呈NW-SE向,平面上呈喇叭形。其中青龙港到大新港为一弯道,南岸为凸岸。大新港到三条港为分汊河道,主要地貌类型为心滩和汊道,深泓沿北岸而行。三条港至北支下口段的江面展宽,河道呈NWW-SEE向,主要地貌类型为潮流脊、潮汐水道。位于河道中间的潮流脊主要由带鱼沙沙和东黄瓜沙组成。潮流脊以北为北支主槽,潮流脊以南为北支副槽。本地区主要为长江冲积而形成
13、的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海门市和启东市位于北支的北岸,岸线附近均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而低矮,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3m左右,最低1.7m,江边圩田一般在2.3m左右。附近仅有南通市郊的狼山浅丘群屹立于江边。本地区地貌总的特点是:以平原为主,间有一些孤立分散的小山丘,总体海拔不高,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是典型的水乡泽国。2.1.3 气候特征长江口地区位于亚热带沿海,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春秋季节是气候交换的季节,季风气候特点明显。春季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4月到6月,平均气温1022,冷暖变化较大,气温回升缓慢,一般46天有一次冷空气过境,多阴雨日温差达9。夏季持续时间
14、相对较长,一般从6月初到9月底。平均气温高于22,6月下旬进入梅雨季节,通常延续25.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37.9小时,无霜期约230天;年均气温约15.0,1月最低,平均为2.9,8月最高,平均为27.5,由于地处长江口与东海交汇处,水体热容量大,使得该区域内气温调节作用比较明显,一般夏季保护区内地温度要比市区的温度低12,冬季却要高12;水温年变幅为5.527.9;年降水量约1100mm,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尤以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台风雨,降水最为集中,这是本区域的3个多雨期。季风是影响本区域气候的重要因素。随季风到来迟早和强度不同,气候的年际变化较大。加上本地区
15、是我国冷暖气团交锋的地方,天气变化复杂,早涝、低温、阴湿、台风等气候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夏天常有暴雨和海啸经过,再加上天文高潮,这些将对保护区产生一定的威胁。2.1.4 水文特征长江口北支水域的水温分布是:自口门上溯水温逐渐增高,青龙港比口门处高出1.54.0,水温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水域水温最低为7.09.0,夏季最高为25.527.5。水温的垂直分布变化不大,上下层水温基本一致。北支潮位有下列特点:潮差大,潮差变幅也大,在南北两支中居首位;高潮位下游高于上游,低潮位下游低于上游;年最高高潮多发生于农历68月,年最低低潮多发生于农历11月至次年3月。 据历年资料统计显示,北支的潮流量,出口断
16、面一潮最大涨潮量20.7l08m3,最大落潮量22.5l08m3。至进口断面潮量已大为减小,一潮最大涨潮量5.85108m3,最大落潮量5.25108m3。北支的潮流量比南支小,并且分配比也呈逐渐下降之势。北支出口断面一潮最大涨潮输沙量777.5104t,最大落潮输沙量776.8104t。而进口断面的一潮最大涨潮输沙量203.6104t,最大落潮输沙量171.3104t,分别只占出口断面涨落潮输沙量的26.2%和22.5%。由此可见,约有75%左右的输沙量积聚在北支区间。北支水道径流的分流受上游南通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北支水道由1915年径流分流比25%降至目前的5%以下,大潮时甚至有倒灌南支
17、的现象。在上游径流量接近年平均流量,口外潮差近于平均潮差的情况下,河口进潮量可达226300m3/s,为年平均流量的8.8倍。进潮量枯季小潮为13108m3,洪季大潮达53108m3。长江口北支的水动力是以潮流为主,潮波具有明显的驻波性质。潮周期平均为12时25分。青龙港、三条港的每年平均潮差分别为2.69m、3.07m,平均高潮位分别为3.81m、3.82m,平均低潮位分别为1.13m、0.80m。河口平面呈喇叭型,潮波变形强烈,平均落潮历时明显长于涨潮历时,为涨潮型河段。当外海潮波传入北支后,因受床底变浅和喇叭形边界条件的制约,逐渐发生变形,潮差自口外向内逐渐增大,三条港平均潮差2.99m
18、灵甸港平均潮差3.08m。潮波强烈变形的结果,在灵甸港至青龙港河段形成涌潮,大潮时潮头可达1.5m。北支的潮流以半日分潮流为主,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自下而上涨潮历时与落潮历时的差值不断增大。从三条港至青龙港,涨潮历时由4小时52分缩短到3小时09分,落潮历时由7小时33分增加至9小时17分。涨潮流速一般大于落潮流速(见表2.1),而北支上段青龙港断面在大、中潮时,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小潮时则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涨潮含沙量大于落潮含沙量,泥沙以净进为主,即涨潮带入的泥沙落潮时不能全部带走,致使北支不断淤浅和处于逐渐衰亡之中。国内学者研究了带鱼沙南北水道潮流,结果表明半日潮流海区,潮流和潮
19、位的位相存在差异,涨落潮最大流速均出现在高低潮位前2h左右,形成了河口特有的潮流现象,存在着4个潮流时段,使水沙运动变得十分复杂,南北水道的涨落潮流时不一(见表2.2)。这也表明南北水道的性质不同:南水道为涨潮槽,北水道为落潮槽。同时两水道都为往复流,均为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见表2.3),且北水道流速大于南水道流速。北水道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分别为98cm/s和75cm/s,涨比落大23cm/s;南水道涨落潮垂线平均流速分别为96cm/s和53cm/s,涨比落大43cm/s。显而易见,当时的南水道涨落潮流速的差值比北水道约大一倍,呈现了涨潮槽的特征。南水道涨落潮垂线平均流向分别为287和96分
20、歧角为11;北水道涨落潮垂线平均流向分别为289和102分歧角为7。又因入海河段的轴线呈100 280走向,使得南水道的涨落潮流路都偏向江心。有利于随流输移的泥沙向江心部位淤积。为江心沙脊发育、带鱼沙淤高提供了物质基础。表2.1 长江口北支带鱼沙南北水道涨落潮转流时刻及流时(2003年11月)测站落转涨涨转落落转涨涨潮流流时落潮流流时时刻(1)时刻(2)时刻(3)(4)=(2)-(1)(5)=(3)-(2)南水道(A)17:5023:5206:246h2min6h16min北水道(B)18:4200:0607:045h24min6h58min南、北水道比较南比北先涨52min南比北先落14mi
21、n南比北先涨40min南比北长22min南比北短42min表2.2 长江口北支带鱼沙南北水道实测潮流(2003年11月) 水道名称项目涨潮落潮流速(cm/s)流向()流速(cm/s)流向()南水道(A站)测站水深:2.6m最大流速流向168258109116表层平均流速流向11827367110中层平均流速流向782876295底层平均流速流向582814782垂线平均流速流向962875396北水道(B站)测站水深:7.2m最大流速流向214276152116表层平均流速流向13328010696中层平均流速流向9627088107底层平均流速流向682726696垂线平均流速流向98289
22、751022.1.5 土壤特征长江口北支区域土壤的成土母质均为现代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具水平薄层理和二元相结构,养分含量丰富。土壤分为冲积土和潮土两个土类,下分潜育冲积土、盐化冲积土、盐化灰潮土和灰潮土四个亚类,顺次演替。潜育冲积土和盐化冲积土是伴随成陆而发育的自然土壤,盐化灰潮土和灰潮土是冲积土经旱耕熟化发育的耕作土壤。长江口北支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新构造运动以持续沉降为特点,沉积了厚层的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底质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五种,其中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以中段三条港南面为界,西面的底质均为粉砂,中值粒径5的等值线从北面的头兴港和南面
23、的推北港起向下游呈舌状伸至三条港南面;东面以粘土质粉砂为主;中间呈东西长条状的东黄瓜沙由粉砂质砂组成,中值粒径等值线为5,南北两边与其平行地分布着砂质粉砂、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中值粒径等值线从东黄瓜沙向南北有变细的趋势。2.2 环境特征2.2.1 水环境特征水环境污染源:长江口北支水污染物质主要来自沿岸地区(主要是海门、启东、永隆沙)工业企业污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含农药化肥的农田水等,此外,船舶排污与漏油也加剧水体污染。其中,主要工业水污染源有有机化工、建材、电业、纺织、医药、炼焦、制革、食品和饮料、机械等类型。永隆沙是乡镇所在地,人口相对集中,存在着一定的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随着该沙洲城镇
24、与工业的进一步开发,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也将逐年增加;兴隆沙西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农业污染源与生活污染源,但由于人口较少,其影响较小,该地区在划为自然保护区后应做进一步的规划与治理,努力维持其湿地生境,使其保持良好的自然状态。水环境质量:经启东市环境监测站2004年在长江口北支启东段设置的三个监测断面(分别距启东港北岸200m、500m和1000m)分3、7、11月监测的结果如下(见表2.3):一、长江北支启东段的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近岸水域(距水岸200m)水质,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标准;
25、中泓水域(距北岸500m、1000m)水质,除溶解氧、总氮偶有超标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类水质标准。二、长江北支启东段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含量都很低,均为未检出,未形成毒物污染。近岸水域200m处,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LAS、化学耗氧量六项污染指数为总污染指数的68.1;中泓水域500m处,总氮年均值超标0.13倍,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LAS、化学耗氧量六项污染指数占污染总指数的59.8;中泓水域1000m处,总氮年均值超标0.10倍,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LAS、化学耗氧量六项污
26、染指数占总污染指数的62.6。重金属等有毒物物质含量都很低,均为未检出,未形成毒物污染。三、各水期水质比较:近岸水域水质,枯、平、丰三水期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01、3.88、4.82,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1.55、30.53、37.92,丰水期水质最差,平水期水质最好。中泓水域500m处水质,枯、平、丰三水期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7.08、6.60、7.92,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2.78、30.56、36.67,由此可见,丰水期水质最差,平水期水质最好。中泓水域1000m处水质,枯、平、丰三水期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6.32、6.56、7.75,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0.63、31.80、37.57,丰水期
27、水质最差,枯水期水质最好。四、与2003年相比,2004年长江北支启东段水质有所好转,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程度有所降低。近岸水域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平均值分别为2.60mg/m3、0.080mg/m3、0.548mg/m3、0.08mg/m3,分别较2003年(5.90、O.124、0.612、1.17mg/m3)下降了3.30、0.044、0.064、1.09mg/m3;中泓两侧水域水质500m处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年均值分别为2.30、0.083、0.564、0.08mg/m3,分别较2003年(5.70、0.118、0.668、1.18mg/m3)下降了3.40、0
28、035、0.104、1.10mg/m3;中泓水域1000m处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年均值分别为2.20、0.082、0.551、0.08mg/m3,分别较2003年(5.30、0.118、0.676、1.18mg/m3)下降了3.10、0.036、0.1 25、1.10mg/m3。2.2.2 大气环境状况2004年启东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明: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18mg/m3,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16 mg/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为0.094mg/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全市全年自然降尘平均值为6.4t/ km
29、2月,比参照标准值低1.6t/ km2月。全市全年降水pH平均值为5.24,pH最高值为7.26,pH值最低为4.26,酸雨出现频率为19,六月份酸雨频率最高,月降水pH平均值为4.81,降水量大,导致全年降水pH平均值下降。自然保护区由于远离市中心和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因此保护区周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要比全市的平均值低,大气环境相对较好,特别是启隆乡以农业种植为主,对大气污染很小。但是夏季的酸雨还是会对保护区内的植物和部分动物的生长、繁殖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表2.3 2004年长江北支启东段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启东市环境监测站,2005)单位:mg/L(pH无量纲,大肠菌群:个/L)监测指标启
30、东港距北岸200m启东港距北岸500m启东港距北岸1000m枯贫丰均值枯贫丰均值枯贫丰均值水温9.116.227.017.49.116.0226.917.49.116.227.017.4pH7.147.947.857.647.197.957.867.677.27.897.867.65电导率35.02420594101634.802440744107334.5024606551050溶解氧9.108.405.807.809.308.205.707.709.508.305.707.80CODmn2.101.703.9026.02.001.703.302.302.101.802.802.20BOD5
31、2.201.001.901.703.501.101.802.102.001.101.701.60总磷0.0750.0780.0870.0800.0750.0780.0960.0830.0750.0750.0960.082总氮0.6300.5200.4940.5480.7280.5000.4650.5640.6690.4800.5040.551挥发酚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氰化物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总砷
32、510-5510-5510-5510-5510-5510-5510-5510-5510-5510-5510-5510-5总汞210-5210-5210-5210-5210-5210-5210-5210-5210-5210-5210-5210-5六价铬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总铅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总铜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总镉510-4510-4510
33、4510-4510-4510-4510-4510-4510-4510-4510-45*10-4总锌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0.02总硒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10-4氟化物0.220.420.240.290.250.430.270.320.270.450.250.32石油类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CODcr119131111912111081110氨氮0.070.110.070.080.070.
34、110.070.080.070.100.070.08硫化物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LAS0.070.100.100.090.070.100.100.090.050.100.100.08大肠菌群9014002603205011002602439013002703162.2.3 土壤环境状况长江口(北支)区域陆地土壤中镉、滴滴涕、铅、锌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它污染物含量不高。以永隆沙和兴隆沙为例,可以看出目前该地区主要土壤污染物的大致情况。在永隆沙的土壤中,镉的含量范围为0.65-0.91mg/kg,平均值为0.78mg/kg;
35、滴滴涕的含量范围为 0.0362-0.0878mg/kg,平均值为0.056mg/kg。在兴隆沙的土壤中,镉的含量范围在0.43-1.10 mg/kg,平均值为23.94 mg/kg;滴滴涕的含量范围为0.0362-0.0878 mg/kg,平均值为0.80 mg/kg;铅的含量范围在19.21-32.21 mg/kg之间,平均值为23.94 mg/kg;锌的含量范围在32.74-64.89 mg/kg之间,平均值为54.11 mg/kg。上述多项污染物含量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比较,镉与滴滴涕已达三级,表明已接近作物生长的临界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他多项指标仍属土壤环
36、境质量一级标准范围。2.2.4 噪声污染状况长江口(北支)水域的船舶交通污染严重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目前船舶噪声污染已经对水生生物及在此栖息的鸟类产生极大干扰。尤其是捕鱼期船舶满江,日夜噪声不断,鸟类闻声丧胆,争相逃散。随着本区船舶交通与海洋捕捞的进一步发展,噪声污染将成为该处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很大障碍。总体上看,保护区内环境质量良好,特别是兴隆沙及其延伸地区,由于人为活动较少,各项环境指数均为优良。整个保护区内环境质量指数中,大气环境指数最为良好,水环境与声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噪声对鸟类栖息地所需的安静造成较大威胁。此外,长江口(北支)水域的船舶交通污染严重并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目
37、前船舶油类排污已经严重超标,船舶噪声污染已经对水生生物产生极大干扰。随着本地区船舶交通与海洋捕捞的进一步发展,保护与治理长江北支水域,控制水质进一步恶化,恢复自然状态是今后的主要任务。2.3 长江口(北支)演变概况2.3.1 长江口(北支)演变历史长江口自徐六泾以下三级分汊、四口入海,其中一级分汊是以崇明岛为界将长江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南支为长江口主泓,以下分北港、北槽和南槽三个入海通道。北支是长江河口的一条独流入海汊道。北支曾是长江径流下泄的主泓道,18世纪中叶以后,长江口主泓转向南支,遂使北支成为支汊。1915年北支径流分流量尚占长江口总径流量的25%,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支径流量急剧减少
38、北支潮水倒灌南支的现象时有发生,以至北支从以径流为主的落潮槽转变为以潮流为主的涨潮槽。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导致地貌过程和沉积作用的分异,从而形成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水平面变化:1907年,北支上段有两股深泓线,主泓靠右,副泓靠左,主副泓在灯杆港附近合二为一,然后呈锅底曲线达海。1958年,原主、副泓线汇合点上移至圩角港一带,合为单股后下行至大港以下,又分成左、右两股。左股为主泓,是涨潮流路;右股为副泓,是落潮流路。与1907年比,北支中下段主泓线明显向左岸移动。1983年,北支进口一带已演变为单股深泓线,略呈“S”形而大新港以下仍有两股,但主、副泓均有左移现象。特别是靠右岸的副泓线永
39、隆沙段,最大左移距离6km左右。至1991年,北支进口至大新港深泓线仍为单股,但与1983年相比,上半段向左岸偏移,下半段则向右岸偏移,对原“S”形深泓线的弯曲度有明显修正。岸线变化:19071958年,左岸不断淘刷,岸线整体后退,平均后退距离23km;右岸沙洲则不断淤涨,岸线除出口段外均前移,平均前移3km多。另外进口处江中又淤涨出江心洲。1958年至70年代,承袭前势,左岸线冲刷后退,右岸线淤积前移,且淤涨大于坍退。另外进口处的江心洲已与左岸相连。从70年代到1991年,由于左右两岸陆续修建了护岸工程,使坍势得到遏制,左岸线基本稳定,但右岸中下段的沙洲仍在持续淤涨。河宽变化:70年代护岸后
40、两岸堤线已稳定,而右岸仍在淤涨,故仅分析堤线不能说明问题,须分析高程为0m河槽净宽的变化。19071958年除下段10余km外河宽均大幅缩窄;19581983年河宽继续大幅缩窄,所不同的是进口10km内,变化不明显;而19831991年,河宽总体上有所缩窄,但幅度已较小。1907年全河段平均河宽7426m,1958年为6265m,1983年为4721m,至1991年平均河宽缩至4281m,累计缩窄3145m。水深变化:总趋势是减小,最近100年的变化为: 1907年为11.0m,1958年为7.0m,1983年为6.3m,1991年为5.8m。断面平均水深在上中河段变化复杂,起伏较大,前次的
41、深点可能是下次的浅处,反之亦然。说明各时期冲淤频繁且冲淤位置时常改变,而下段则比较平顺。与深泓水深纵剖面图变化所不同的是:19071958年断面平均水深曲线整体上移,水深大幅减小,以后各年变化明显减小。图2.2 长江口北支1958年地形图图2.3 长江口北支1978年地形图表2.4 长江口北支入海河段0m以下容积变化(单位:108m3)年份三和港三条港三条港连兴港合计19585.0097.15912.1619703.3145.6588.97219783.0685.5458.61319812.9134.9147.82719833.0184.3357.35319912.3173.9776.2941
42、9981.8943.9135.80720021.6513.5945.245近几十年来北支入海河段河槽缩窄淤浅容积逐年减小。据不同时期的海图和水下地形图显示,0m以下容积已由1958年的12.168108m3降至2002年的5.245108m3,不到半个世纪,容积减少了一半以上(见表2.4),这是入海河段走向衰退的一个显著标志。陆地变化:北支内属于启东市的最主要的河口沙岛有永隆沙、兴隆沙。永隆沙岸线长26.5km,面积7 986hm2,由于东坍西长而不断向西移动并逐渐淤高,自1968年到达目前位置,并开始由内向外围垦,经过四次围垦,形成目前轮廓,由于不断淤长已于1978年与崇明岛相连。兴隆沙位于
43、永隆沙之东,岸线长23.39km,面积3663hm2,该岛于1972年前后露出水面,1976年开始种植芦苇和围垦,至1987年前后经6次围垦达到目前规模。南岸崇明岛一线岸滩大幅度淤长向北推进,六十年代合隆沙并岸,七十年代永隆沙又并岸,岸外又有兴隆沙发育,目前与崇明岛即将合并,使北支河床不断缩窄。北支上口门崇明岛洲头1954年至1964年向上游淤进了6.5km(平均650m/a),加上七十年代左岸江心沙与坪角港之间筑堤连成一片,使北支上口门上提了8km,加大了北支进流角度,加剧了北支的萎缩,北支上口门沙坎形成并有江心洲发育。北支入海口处崇明岛洲尾崇明保护区淤长下延了6km多,使岸线不断向海伸展。
44、在南岸大幅度淤长的同时,北岸海门、启东江岸受涨潮流冲刷强烈后退,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护岸的作用,坍势趋于缓和。总之,北支河段的演变规律是在淤积萎缩的过程中向北摆动。2.3.2 长江口(北支)现状与发展趋势长江口北支是由落潮槽被沙嘴分割形成或退化而成的涨潮槽,其展宽作用明显大于刷深作用,呈上口窄下口宽的喇叭形,在纵断面上为上口浅下口深、槽线延伸距离较短,过水断面自海向陆逐渐变小。长期以来,长江主泓从北支转移到南支,北支河口段河床的演变也表现为河床淤积快和河床演变强度大的特征,北支河段逐渐走向衰退。涨潮槽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随着进槽径流量的减少,涨潮流作用不断增强,水流含沙量加大,河槽淤积加速,河
45、床抬高,河槽容积减小。长江口北支自58年到87年的30年间,青龙港断面河宽缩至2km,口门河宽扩大到12m,河槽容积减小了1.9亿m3。近年来,北支上口冲深,分流量有所增加,上段由淤积转为冲刷,下段淤积严重,整个北支淤积量比70年代成倍增加,淤积以至消亡的总趋势难于逆转,这也是涨潮槽发展的结果。虽然其自然发展完成这一过程的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北支泥沙淤积速度快的原因,一是长江的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8940亿m3,多年平均输沙量4.51亿t。潮流更大,实测涨潮最大日潮量96.1亿m3,落潮最大日潮量128.4亿m3,涨期最大日输沙量2041万t,落潮最大日输沙量2378万t。丰富的水沙条件为长江口南北支的演变提供了物质条件。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十年来北支水沙分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