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_一国两制_构想的理论创新.pdf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189544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邓小平_一国两制_构想的理论创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邓小平_一国两制_构想的理论创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邓小平_一国两制_构想的理论创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邓小平_一国两制_构想的理论创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邓小平_一国两制_构想的理论创新.pdf(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 9 卷第3 期 2 0 0 2 年5 月 毛泽东思想研究 M a o z e d o n gT h o u g h tS t u d y V 0 1 1 9 N o 3 M a y ,2 0 0 2 论邓小平“一国两制“ 构想的理论创新 蔡娟 ( 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江苏南通2 2 6 0 0 7 ) 摘要“一国两制”构想处处闪耀着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光辉。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解 决问题的基点放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用新的思维、新的办法来思考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创造 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以新的国家统一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关键词】一国两制;理论;创新 中图

2、分类号 A 8 4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1 8 9 9 9 ( 2 0 0 2 ) 0 3 0 0 6 8 0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前进永 不衰竭的动力。邓小平为了民族的进步,国家的 富强,毕生孜孜以求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其丰 富的理论创新中,“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处处都闪 烁着天才般的理论创新的光辉。今天,在“一国两 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都已顺利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正确性已经得到了一 再的证明,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也日趋突显,更为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创新提供了范例。 一、用新的办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

3、史上遗 留下来的问题,作为一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统一 与发展的大事,几乎从产生之日起,我国人民和历 代政府就一直在苦苦地求索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1 8 4 0 年,英国侵略者强占了香港,清政府曾 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帝为此下了几十道谕 旨,但由于国力不济,清政府没有能够捍卫住国家 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最后以割让香港而告终。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在1 9 1 9 年的巴黎和会和 1 9 2 1 年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收回租 借地的问题,但终因英国的顽拒和当时的军阀混 战、政局不稳而受挫。孙中山先生在领导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艰难岁月里,也明确提出了废 除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

4、约的主张,并 为之努力奋斗,但国运多舛,良好的愿望未能实 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祖国的统一,党和国 家领导人更是殚精竭虑。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就 宣布:中国政府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一切不平 等条约,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香港、澳门问 题,在未解决之前维护现状。对于台湾问题也经 历了武力解放到和平谈判的再三考虑。然而,由 于时机和条件不成熟,种种努力都没有大的效 果。只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祖国的统一提供了一个有 效的途径。 “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除了其得于 天时,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之外,更 为重要的是它以求实创新的态度来科学地构思解 决历史遗

5、留问题的方法。其伟大的创造性在于它 ( 收稿日期 2 0 0 1 1 2 3 1 作者简介 蔡娟,南通师范学院法政经管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不再抱着非此即彼的定向思维模式,不是对国家 统一作单向度的理解,认定国土之争、制度之 争、意识形态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是在历 史与现实面前,总结经验教训,冷静思考,求取 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用新的思维方式、新 的办法来思考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既然前人的路走不通,要解决问题就只有另 想办法了。再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也不会 一旦形成就固定僵化起来,时事变迁,历史问题 也会随之变化,旧问题也会变成新问题,解决问 题的办

6、法也就必须随之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正 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 去解决,能否找个新的办法? 新问题就得用新办 法来解决。总结历史,借鉴前人,经过反复思考 比较,他认为要实现祖国统一,再没有比“一国 两制”的办法更合理的了。“一国两制”构想是 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创造。它打破陈规,发前人 之所未发,显示出了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 二、把解决问题的基点放在当前社会现实基 础之上 “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 中国国家统一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准确地 把握国际局势变化,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内地、台 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之后得出的

7、正确结 论。从构想到实践,“一国两制”始终贯彻实事 求是的思想路线,总是把解决问题的基点放在当 前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 首先,构想的提出是对最新国际局势变化的 准确把握。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二战以来形成 的冷战局面被打破,世界格局加速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经济全球化形成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 经济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不断扩大和加深,形成了 两种制度、一个共同的世界市场的局面。尽管存 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但是用和平的、对 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国际局 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 的主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敏锐地捕

8、捉住了国 际局势的最新变化。置祖国统一问题于国际和平 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一个长期和平与稳 定的国际国内环境的现实,从过去武力与战争统 一祖国的固定思维模式中走出来,顺应历史发展 潮流,在和平的年代里,用一种新的和平方式来 谋求祖国的统一。 其次,构想的理论与实践是对我国内地、台 湾、香港、澳门最新社会现实的认真分析和清醒 认识。“一国两制”是以当代全国人民渴望统一 的共同愿望为基础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 望。邓小平指出,统一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 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 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此外,“一国两

9、制”构想是出于对两岸三地 当前社会现实情况的切实考虑,尤其是对港、 澳、台地区当今社会现实的考虑。邓小平指出构 想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在当今的社 会现实情况下,要想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必须充 分照顾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也就是秉 着这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我国政府承诺在 1 9 9 7 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 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 不变,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 的地位也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 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则政策更优 惠、条件更宽大,除了解决香港问题这些政策可 以用于台湾外,还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10、 “一国两制”的构想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祖国 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种种差异,以作为解决 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既考虑到了祖国内地十几亿 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主体地位,也尊重港、澳、台地区人们在 与祖国内地长期分离中,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历 经几代人形成的另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和他们业 已定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充分 考虑港、澳、台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将 来的发展。也最大限度地照顾了英国、葡萄牙和 其他国家在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利益和经济关 系。着眼于社会发展,把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任 务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紧密联系起来,从当前的具体实际

11、出发,全面地 考虑国家统一问题。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 三、用新的国家统一观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 6 9 万方数据 义国家学说 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促成祖国统一,又用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进行国家管理和 行政组织,这是“一国两制”构想首开先河的创 举。这种伟大的创举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 的,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先例的。作为一个创造性 的构想,“一国两制”的理论创新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提出了一个全新 的国家统一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 学说。“一国两制”构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为指导,打破传统的国家统一观念的种 种限制

12、,透过国家统一的浅层现象,以深邃的思 想抓住了国家统一的根本实质。它认为国家统一 的实质在于主权所有和领土完整,而不在于形式 上的号令如一,以及其他表面形式的零散组合与 简单相加。因此,实现国家统一并不是说非要做 到全面一致和百分之百大一统才好,而是要从国 家具体的历史、现状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保证领土完整和主权所有的情况下,实现国家 统一的途径可以有多种方式。国家的管理和行政 组织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调整。这 是一种崭新的国家统一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 学说的重大发展,富有鲜明的创新性特点。 1 、抓住国家统一实质,选择最佳统一方式。 构想始终坚持国家的主权所有和领土的完整

13、性。 邓小平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 没有回旋余地。但是,在国家统一的形式上却可 以有多种选择,问题是要找到一种最佳方式。根 据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具体情况,他认为 “一国两制”就是统一国家的最好方式。 2 、把国家统一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祖国统一,构想再三申明 一定要统一祖国,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 一,把国家统一当作坚定不移的最高目标。同 时,考虑国家统一问题也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和经 济繁荣,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精力要花在经济建 设上,统一问题晚一些解决无伤大局。“一国两 制”构想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社会 发展的长远战略上来思考国家统一问题

14、,是国家 统一观的一个巨大变革。 3 、坚持用和平方式统一国家,但不承诺放 弃使用武力。“一国两制”是一种和平统一祖国 7 0 的方式。邓小平说: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而不 用武力方式。但是,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因 为作出这样的承诺就等于把自己的手脚捆缚起 来,反而只能导致最终用武力解决问题。“一国 两制”构想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平与武力,准 确地把握了和平与武力之间的依存关系,提出了 一种新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 4 、国家统一后,国家管理方式、行政组织 形式可以作适当调整。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理 论创新最突出表现的一个方面。鉴于港、澳、台 地区施行已久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了保持其社会 稳定和

15、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后,要保持其社会、 经济制度基本不变。这样,原有的国家管理制度 和行政组织形式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在坚 持国家社会主义主体性的条件下,允许小地区、 小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两种制度在同一 国家内不仅和平共处、长期存在,而且面对面直 接竞赛、相互借鉴。这也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 制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二是在我国原有行政 区划之外,增设特别行政区,保持港、澳、台地 区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法律制度等长期不 变。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种理论创 新给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共处、国家职能、 国家组织形式的理论都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蕴涵着邓小平丰富 的创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我们 深信:在这一创新构想的指引下,祖国统一的大 业必将能够早日实现。我们更有信心,在邓小平 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能在2 1 世纪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祖 国统一促进委员会邓小平论祖国统一 M 北京:团结出版社,1 9 9 5 2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 北京:人 民出版社,1 9 9 3 3 列宁选集:第4 卷 M 北京:人民 出版社。1 9 7 2 ( 责任编辑:胡学举) 万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