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519087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一个特殊环节再就业工程评析 特征码 UlEfnSRtHVFlGTJYnXJi (一)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转移是改革的内在要求。 但是,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尚处在两种体制的夹层中, 正经历着一个蛹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刚刚开 始,无论在观念上和法律上都不成熟;因此,下岗再就业就成 为人力资源配置和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劳动力市场发育的 一个特殊环节。 与其他要素市场一样,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 也可以用以下两个基本指标来测度:一个是交换行为的普遍程 度,一个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 从第一个指标来看, 现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劳动力市场交

2、换行为普遍化的制度因 素,使得劳动力市场竞争与流动只能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劳 动者之间、企业之间难以真正实行平等竞争。从第二个指标来 看,工资决定机制不健全,国有企业的工资既不反映劳动力成 本,也不反映劳动力供求,工资作为调节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 要价格机制和杠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致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与流动出现较大的价格信号偏差。而部分非国有企业实行市场 决定的原则,又使得劳动力价格内的这种价格失真与偏差,不 第 2 页 能形成劳动市场运行的主要参数。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劳 动力市场还远未进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状态。 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特 有现象。国有企业

3、职工下岗不同于通常市场意义上的失业,根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个部门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所作的界 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是指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国 有企业的正式职工(不含从农村招收的临时合同工) ,以及实行 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且合同期未满的合同制职工中,因企 业生产经营等原因而下岗,但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没有 在社会上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单位普遍形成了封闭的“小 社会” ,国有企业包揽了本应由社会和财政负担的各种社会保障。 因此,企业内部的冗员不会在外部显现。而且,由于国有企业 的“国有”性质,对于处境困难的企业,政府一般不会任其破 产,从而剩余劳动力不

4、会向社会释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 断深化,重负之下的国有企业跟不上市场竞争,潜在失业问题 就逐渐显现起来。因而在企业改革进程中,暂时回家休业(下 岗)的潜在失业现象随处可见,同时,没有被国有企业以本文 于*知音网站外的劳动力市场所吸引而留在国有企业内的潜在失 业者也大大增加,这样,国有企业中根深蒂固的潜在失业问题, 就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而演变成大范围的下岗问题。所谓再就 业工程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帮助企业和下岗职工寻找和创造多 第 3 页 种就业机会,使其摆脱目前困境的多种措施的组合。它既不同 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包统配,也不同于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 动与竞争就业。可以说,它是介于二者之间,并由

5、前者向后者 转化、过渡的一种临时安置性的就业机制。 (二) 在延续了年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劳动力资源 采取了国家“统包统配” 、统一安排就业的行政性配置方式。这 种方式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认为社会主义应该使人人有工作, 人人有饭吃,于是“低工资、多就业” , “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就成为就业政策的指导原则。由于否定失业,在主观上企图消 灭失业,于是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供给。 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自身的劳动需求一定的前提下,不得不接 受计划部门过量的劳动力配给。于是“冗员”和“在职剩余劳 动力”的广泛存在,便成为计划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内生的制 度性缺陷之一。同时,在传统经

6、济体制内,国有企业还不能算 是真正的企业,由于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企业领导人的地位、 权力、升迁是和企业规模(而人员又是衡量企业规模的基本指 标之一)成正比的。因此,每个企业除存在投资饥渴症之外, 同样存在就业指标饥渴症,各企业领导都有使本企业规模越来 越大,从而使本企业职工越来越多的行为偏好。其结果, “隐性 失业”在旧体制内不仅难以克服,而且作为旧体制的产物日益 走向膨胀。 第 4 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作为微观基础的国有企业 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正在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 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在 这种变革的制度框架内,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

7、组合的选择,就 不再依据上级政府的纵向指令,而是依据市场供求和价格信号, 通过成本最小化原则来予以确定。这样,在严格的成本约束条 件下,那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社会平均边际生产力的职 工作为无效劳动力会被“滤”出经济过程。无效率的企业在 市场竞争的挤压下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和管理不善而被迫 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行为,一般表现为破产、兼并和资产 重组。而国有企业的退出行为,同时也就意味着在这些企业就 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随之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这说 明传统的就业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职工下 岗再就业已成为新旧就业模式转型时期必然的产物。而下岗再 就业工程,就是在国有企业改

8、革尚未完全到位,社会保障与失 业保险体系尚待完善的条件下,为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减轻 下岗职工困难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模式。 (三) 劳动力市场是由劳动用人单位的需方和劳动力所有者的供 方所构成。劳动力的需求供给的变化,是市场运行的主流,劳 动力市场是在协调需求与供给关系的过程中运行着。供求机制、 价格(工资)机制、竞争机制,是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 第 5 页 机制。 首先,我们来观察劳动力的需求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 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市场就业直接为非国有企业的用 工提供了劳动力。非国有企业如城镇新办集体企业、外商投资 企业和私营企业等,都是独立自主

9、经营,它们为了自身的利益, 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条件组织生产。因此,非国有企业 需要的劳动力,国家不能指派,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让它们直 接到市场选择、招收录用,这就为市场就业提供了客观依据。 据统计,在“八五”前四年中,全部职工的平均增长率为 ,而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为 ,相当于全部职工平均增长率的倍以上。在全 国职工中,国有经济单位人数平均增长,非国有单位 为,两者相差倍。 速率上的巨大差别,反映 出大量新就业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进入到非国有单位,也反映 出劳动力市场配置和非市场配置份额的相对消长。事实证明, 由于实行市场就业,非国有经济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市场就业同国有企业拥

10、有用工自主权相配套。企业用工自 主权,既是经营自主权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自负盈亏的一个 关键,因此,在改革过程中,企业的用工自主权正在逐步确立。 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增人不 增工资,减人不减工资,使企业用工有了约束,不能任意招工, 第 6 页 也不能接受国家管理部门的分配。年开始实行劳动合 同制,目前又在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使企业面向市场, 自主用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再来观察劳动力的供给方。 由于劳动者具有独立人格,劳动力归其个人所有;劳动力 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大部分由本人及其家庭负担;劳动是 谋生的唯一手段等,使劳动者天然具有选择就业的意识。又由 于

11、各个人的劳动力存在异质性,个人的兴趣不同,对就业地点、 单位以及劳动条件等的选择都各有所好,因此,他们要求进入 市场,自主择业,以满足自己的要求,是一种理性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者的市场就业在逐步扩展。年代 初实行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三结合”就业方针,使劳动者在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方 面,开始运用劳动力个人所有权自主择业。实行劳动合同制, 劳动者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续订或终止合同,从而使市场就 业有了合法的手段。市场就业也使劳动者在各种经济成份之间、 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流动率大大提高,并改变了行政调配办 法,而是经过市场,以应聘、借调、劳务承包、停薪留职、

12、辞 职等多种形式进行流动。 劳动者在市场就业方面,目前主要表现为挑剔性的择业意 识较强,尤其在新成长的劳动者群体中表现明显。一些毕业学 生,在就业选择上,对脏、险、苦、累、差的工作不愿干,离 第 7 页 家远的单位不愿去,收入不多的岗位不感兴趣。这些情况,造 成有的行业招工难,有的行业招工蜂拥而上,使社会在一定时 期内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结构。为此,就业服务机构要负 起就业指导的责任,指导和帮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 他们既根据自身的体力素质,工作能力和个人兴趣等情况,同 时也考虑社会的需要,进行比较理性的职业选择。 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市场就业要求极为迫切。由于相应的市 场培育滞后,使剩余

13、劳动力纷纷自发地向外地流动。其中有组 织的流动,如接受外来招工或集体劳务输出,以及经过市场机 构组织流动的仅占,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建立地区的、 局部的、以至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以掌握信息,加强管理,制 定有效的措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市场就业问题。 (四) 下岗再就业工程作为解决国有企业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个 重要举措,有利于国有企业减亏增盈与社会安定,也有利于国 企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但这毕竟是由国有企业特殊体制状况 所决定的一种特殊措施,不应以此来代替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来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 使下岗再就业工程与劳动市场的发育对接起来,实现这种对接 的基本思路可以

14、作如下表述: 变下岗身份为失业身份,使下岗职工在劳动关系上脱 离原企业走向大市场。下岗与失业虽然都意味着没有工作,没 第 8 页 有工资,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下岗并不脱离原企业,而失业 则是劳动力市场的后备军,失业者不是哪个企业的失业者,而 是社会的失业者,因此,要由社会来负责。失业有多种不同性 质,大体可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不同地区、不 同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而造成 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总需求减少而 导致的失业。从根本上说,在劳动力市场运本文于*知音网站行 中出现失业,是这种劳动制度

15、的必然现象。在劳动力自由买卖 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虽然能提供就业机会,但不保证就业。 事实上,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转是与失业后备军的存在分不开 的。在劳动力市场,就业与失业是双生子,不可能只有就业而 无失业,从个人来说,就业与失业也是处在相互转化过程中。 我们在发展的目标上可以提出充分就业的期望,但充分就业也 不是绝对的百分之百地就业,能做到相对的绝大多数就业就可 以了。因此,变更“下岗”身份为失业身份,要做大量工作, 除转变观念外,一些企业采用赎买方式一次买断劳动关系,使 下岗者不得不投身于劳动力市场。据悉,广东省国有企业分流 安置富余人员原则上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即解除或终止劳动 关系,支付

16、补偿金,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现有的下岗 再就业服务中心,为下岗职工积极创造再就业条件,少进“中 心” ,快出“中心” 。从年起,不再保留“中心”组织, 第 9 页 企业富余人员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把失业保障、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有机统一起来。失业 意味着劳动者失去了获取收益、维持生计的机会和手段。为了 使失业者能够生存,政府具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必须建立失业 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对摩擦性、结构性失业者,要采取职业培 训措施,使其提高就业能力,适应科技进步和就业竞争的要求, 并大力发展再就业工程,促进劳动力就业。 提高劳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劳动力市场上,供求 双方由于组织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往

17、往是需求方(组织程度 高)处于有利地位,而供给方(分散化)处于不利地位,在就 业条件、工资报酬等方面处于被动。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的市 场经济实践中,逐步形成有组织的劳动交换方式,使供给方的 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上发挥着重 要作用。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要重 视工会组织在保证劳动者就业和收入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逐 步提高劳动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 在劳动交换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劳动力市场发育成熟 的重要标志之一。比如西方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非常发达, 对达成劳资交易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18、济 体制的过程中,也要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完善职业介绍机 构及其自律性机制,使中介组织真正发挥促成劳动交换,沟通 第 10 页 就业渠道的重要作用。 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单纯的市 场配置会产生劳动力市场的失灵,这也是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实 践的基本经验,国家干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是一种客观需要。 战后西方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其 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首先要加强劳动力的法制管理,完善劳 动力市场立法,包括劳动法、促进就业法、劳动安全法、劳动 者权益保护法等,使法律体系完善;其次要通过公共支出扩大 就业渠道,救济失业者,实行就业的再培训等,使就业的路子 更为宽广;再次是要实行长期稳定的就业政策,使就业政策与 其他经济政策综合配套,尽可能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目 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