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

上传人:韩长文 文档编号:519202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漢語通論(六)p.170-178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目錄,1.古今字 2.異體字 3.通假字 4.繁簡字 5.同形字,你還記得嗎,1.食舍肉 。 註:舍,後來寫作“捨”。 A,後來寫作B。 古今字表述方式。 2.佗邑唯命。 註:佗,同“他” 。,A,同B。 異體字表述方式。 3.莊公寤生 。 註:寤,通“啎”。 A,通B。 通假字表述方式。,1古今字,表示同一個詞,不同時代使用不同形體結構的字(字音同、字義古同而今有分工), 早期使用的字是古字, 相對晚用的字是今字(後起字,區別字), 合稱古今字。 【請注意:不是指書體的古文字(甲金籀篆)和今文字(隸楷行真)。】 例如:“止止止止止止”不

2、是古今字。,1古今字,今字和古字是相對而言的, 大多數古今字是秦漢至魏晉這一時段內形成的, 所以今字有些也有很長的歷史。 古字往往因詞義引申或用字假借而兼表數義, 新造今字記錄古字的部分義項,以便區別, 故古今字並存,各司其職。,1.古今字形體關係a:,今字與古字在形體上有某種聯繫,最常見的情況是古字增加類化符號成為今字,此處簡稱(1)增改形符: 辟僻避,賈價,責債,罔網,女汝,其箕,莫暮,舍捨,景影,止趾,知智,然燃,州洲; 說悅,沒歿,振賑,徇殉,徂殂,錯措,唱倡。 例如: 1.1死於罔罟。(莊子逍遙遊) 1.2魚綱之設,鴻則離之。(詩邶風新臺) 1.3罔上害民。(風俗通義過譽),2.1徂

3、,往也。(爾雅) 2.2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2.3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孟子萬章上) 3.1振,舉救也。 (說文) 3.2於是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kui以賑貧民。(史記平準書) 3.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楚辭漁父),1.古今字形體關係b:,(2)增改聲符:网罔,自鼻,晶曐,食飼;胜腥,憯慘,圜圓。 以“星”字為例: 商代甲骨文中,表示“星星”義,有兩種寫法,一種是純象形字,作 ,一種是加注聲符“生”的 ,到小篆中分化成兩個字:晶星。 (3)略加變形:大太,母毋,陳陣,閒間,不丕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管子心術) 未丕揚先帝之盛功。(漢書匡衡傳) 丕,

4、大也。(說文),1.古今字形體關係c:,有些古今字之間沒有形體上的聯繫,這類字早期是假借(通假)字,後來借字取代本字。我們簡稱為(4)“無關假借”。 例如:亡亡無。 甲骨卜辭中,亡“沒有或亡失”,無“舞蹈(主要目的是求雨)”。 從西周金文起,“有無”的“無”既用“亡”,又用“無”。 先秦傳世古籍中,“無”的用例超過“亡”;以後就基本上用“無”了。,要要邀 昔者,楚靈王好細要。(墨子) 老聃西遊於秦, (陽子)邀迎候於郊。(莊子寓言) 張良出,要項伯。史記項羽本紀 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這樣的字還可以舉出很多: 伯伯霸,倍倍背,鄦鄦許,身身娠 【請注意:此類字,王力的教材處理為通假字,

5、郭錫良的教材處理為古今字。 案:古今字音同,形不同, 義古同而今有分工;通假字 音同,形不同, 義無關。】,1.古今字今字產生後和詞義的關係a,甲A: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引申義,例如: 陳陣,大太,弟悌,賈價,田畋,取娶,昏婚,解懈,共供 田田,樹穀曰田。 (說文) 宣子田於首山。(左傳宣二年) 荊文王得茹黃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雲夢,三月不反。(呂氏春秋直諫),甲A-延伸閱讀材料,1取娶 詩經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 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從又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 說文女部:“娶,取婦也。從女取聲。”段注:“取彼之女為我之婦也。經典多叚取為娶。” 2赴 訃

6、 左傳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 說文走部:“赴,趨也,從走仆省聲。”段注:“古文訃告字祗作赴者,取急疾之意,今文從言,急疾意轉隱矣。故言部不收訃字者,從古文不從今文也。”清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正字統當作赴,為急疾走告義。” 禮記雜記:“凡訃於其君,曰:君之臣某死。”鄭玄注:“訃,或皆作赴。赴,至也。臣死,其子使人至君所告之。”玉篇言部:“訃,告喪也。” 3斂殮 禮記檀弓下:“季康之母死,公輸若方小,斂,般請以機封。”鄭玄注:“斂,下棺於槨。”三國志吳志朱據傳:“據哀其無辜,厚棺斂之。”釋名釋喪制:“衣尸棺曰斂。”正字通攴部:“斂,殯也。俗作殮。” 說文攴部

7、:“斂,收也。從攴僉聲。”朱駿聲通訓定聲:“爾雅釋詁;斂,聚也。廣雅釋詁一:斂,取也。” 玉篇歹部:“殮,殯殮也。入棺也。”集韻驗韻:“殮,衣死也。”,1.古今字今字產生後和詞義的關係b,甲B:古字表引申義,今字表本義,例如: 責債,益溢,禽擒,閒間,共拱,原源,居踞,州洲,席蓆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詩邶風柏舟) 席座位,席位而無上下,則亂於席次矣。(孔子家語) 韓事秦三十年,出則為捍蔽,入則為蓆薦。(韓非子存韓),甲B-延伸閱讀材料,1丞抍(今作“拯撜”) 淮南子氾論:“至其溺也,則捽其髪而拯。”高誘注:“拯,升也,出溺曰拯也。” 說文手部:“抍,上舉也。從手升聲。”朱駿聲通訓定聲:“選注

8、引說文:出溺為抍,從手升聲。或從登聲。易明夷、渙、子夏傳皆作用抍馬壯吉。方言十三:抍,拔也。出為抍。廣雅釋詁一:抍,舉也。抍,取也。三:抍,拔也。抍,收也。淮南齊俗:子路撜溺。注:撜,舉也。周禮大司徒注:抍捄天民之窮者也。” 段注本改作“拯”:“拯,上舉也。出為拯。從手丞聲。易曰:拯馬壯吉。”朱駿聲通訓定聲亦收“拯”字:“據易釋文及文選注引說文有此字。按:當為抍之或體,今附于此。” 說文:“丞,翊也。從廾從卩從山。山高,奉承之義。”甲骨文作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象人臽阱中有抍之者。臽者在下,抍者在上此即許書之丞字,而誼則為抍救之抍。”“(許君于)初誼全不可知,遂別以後出之抍代丞,而以承

9、字之訓訓丞矣。” 2原( )源 左傳昭公九年:“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漢書食貨志下:“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以為潢洿也,竭亡日也。” 說文泉部:“ ,水泉本也。從灥出厂下。原,篆文從泉。”段注:“此亦先二後上之例,以小篆作原,知 乃古文、籀文也。後人以原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別製源字為本原之原,積非成是久矣。”,3州 洲 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毛傳:“水中可居者曰洲。”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郝懿行義疏:“說文作州。”字彙水部:“洲,本作州,後人加水以別州縣之字也。” 說文川部:“州,水中可居曰州。”桂馥義證引李巡云:“四方皆有水,中央獨可居。”漢書地理志下:“自

10、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 4厭饜 左傳隱公元年:“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 說文厂部:“厭,笮也。”段注:“今人字作壓,乃古今字之殊。”顯然與上文之“厭”義異。 說文甘部:“猒,飽也。”段注:“淺人多改猒為厭,厭專行而猒廢矣。猒與厭音同而義異。雒誥:萬年猒于乃德。此古字當存者也。按:飽足則人意倦矣,故引伸為猒倦、猒憎。釋詁曰:豫,射,厭也。是也。猒、厭古今字,猒、饜正俗字。” 朱駿聲通訓定聲:“厭假借為猒。書洛誥:萬年厭于乃德。馬注:飫也。禮記曾子問:攝主不厭祭。注:厭,厭飫神也。晉語:屬厭而已。注:飽也。民志無厭。注:極也。周

11、語:厭縱其耳目心腹,以亂百度。注:足也。詩還序:從禽獸而無厭。釋文:止也。漢書王莽傳:莽厭眾意而出之。注:滿也。周勃傳:處尊位以厭之。按:猶窮極也孟子:我學不厭。論衡知實作饜。” 5身 娠 說文身部:“身,躳也,象人之身。”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栔文從人而隆其腹,象人有身之形,當是身之象形初字。許君謂象人之身,其說是也。” 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毛傳:“身,重也。”鄭箋:“重謂懷孕也。”孔穎達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正字通身部:“身,女懷姙曰身。”,1.古今字今字產生後和詞義的關係c,乙A: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假借義,例如: 戚慼,辟避,説悅,牟眸,舍捨,嘗嚐,母毋 乃修

12、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韓非子五蠹) 心之憂矣,自始伊戚。(詩小雅小明) 慽,憂也。从心,从戚。(說文) (案:今字作慼。),乙A-延伸閱讀材料,1采彩 說文木部:“采,捋取也。”段注:“大雅曰:捋采其劉。周南芣苢傳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訓也。詩又多言采采,卷耳傳曰:采采,事采之也。此謂上采訓事,下采訓取,而芣苢傳曰:采采,非一辭也。曹風:采采衣服。傳曰:采采,眾多也。秦風:蒹葭采采。傳曰:采采猶萋萋也。此三傳義略同,皆謂可采者眾也。凡文采之義本此。俗字手采作採,五采作彩,皆非古也。” 說文新附:“彩,文章也。從彡采聲。”鄭珍新附考:“經史皆作采,後加糸作綵,又仿彣字加

13、彡,更晚出。”鈕樹玉新附考:“經典中多 采,後人涉彣彰字加彡也。” 淮南子修務:“若夫堯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舜二瞳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禹耳參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疏河決江;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臯陶馬喙,是謂至信,決獄明白,察於人情;禹生於石;契生於卵;史皇産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 漢魏南北朝墓誌匯編“彩”字始見于魏。 2辟避 “辟”字甲骨文從人從辛,本義為施加刑法。 說文辟部:“辟,法也。”段注:“小雅:辟言不信。大雅:無自立辟。傳皆曰:辟,法也。又文王有聲箋、抑箋、周禮鄉師注、戎右注、小司寇注、曲禮下注皆同。” 國語周語上:“土

14、不備墾,辟在司寇。”又魯語:“男女效績,愆則有辟。” 文獻中經常用作“避”。左傳僖23:“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1.古今字今字產生後和詞義的關係d,乙B:古字表假借義,今字表本義,例如: 隊墜,孰熟,莫暮,無舞,竟境,易蜴,云雲,又右,要腰 退人若將隊諸淵。(禮記檀弓下)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史記項羽本紀) 自舟中墜于水。 (呂氏春秋察今),乙B-延伸閱讀材料,1亦腋 韓詩外傳卷七:“昔者吾有周舍,有言曰: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衆人諾諾,不若一士之諤諤。” 說文亦部:“亦,人之臂亦也。”段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蓋淺人據俗

15、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韻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為語詞,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之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兩垂,臂與身之間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疊之意,故引申為重累之詞。”朱駿聲通訓定聲:“字俗作腋。廣雅釋親:胳謂之腋。埤蒼:腋在肘後。”( ) 2衰蓑 說苑雜言:“齊高廷問於孔子曰:廷不曠山,不直地,衣蓑提執精氣,以問事君之道,願夫子告之。” 說文衣部:“衰,艸雨衣也。”段注:“小雅:何蓑何笠。傳曰:蓑,億以備雨;笠,所以禦暑。公羊傳:不蓑城也。何云:若今以艸衣城。衰俗從艸作蓑,而衰遂專為等衰、衰絰字。衰絰本作縗,衰其假借字也

16、。以艸為雨衣,必層次編之,故引伸為等衰,後世異其形,異其音,古義茫昧矣。”,2.異體字,字有形音義三個要素, 兩個任何情況下都可替換的音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字就是異體字。 異體字中符合規範的字體稱爲正體, 與規範不同的稱為俗體或變體。,2.異體字,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1.形聲和會意:淚泪,巖岩,罪辠,看,崧嵩,野埜,沬湏 2.不同的意符:嘆歎,絝袴,災灾,睹覩,雞鷄;棄弃,葬塟,焰燄,杯盃,憔悴顦顇,蜘蛛鼅鼄 3.不同的聲符:煙烟,綫線,袴褲,蚓螾,碆磻,鱷鰐,蝶蜨;村邨,剩賸,迹蹟;,4.不同的位置:夠够,群羣,慚慙,略畧,棋棊,槁槀,鵝鵞 5.不同的隸定:徒,並竝,射,前歬,亡亡亾,享亯,乘

17、椉,最冣,話,敘敍,侯 6.正體和俗體:冰氷,吳吴,册冊,歲嵗,怪恠,恥耻,回囘囬, 7.省形或省聲:星曐,蚊螡( kn );雷靁,累纍;玄,丘, (不同的書體:爲为,雞鸡,难難,趙赵參見“繁簡字-草書楷化”),2.異體字辨析,一、時代觀念(異體區別) : 1. 喻諭都有“懂得.曉諭”、“比喻”的意思。後來分化:(p.174) 喻:譬 諭:曉 2.亨享原來是異體字(祭獻,通達),後來分化: 亨: 通 享:祭 亨:又借為“烹飪”字:“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2.異體字辨析,二、音義不同非異體字: 置端職/ /寘章支,在安置、廢棄義項上同義,但“置,赦也”(說文)、置辦.購置等義

18、項,寘不具備,古音又不同,故非異體字。 實船質/ /寔禪錫,在作指示代詞時同義,但實詞意義不同,“實,富也” ,“寔,止也”,古音也有差異。 并幫耕:合 / /並並陽: 駕齊驅 煙:冒/ /菸:草。,2.異體字辨析,三、有條件通用(同音通假)非異體字: 雕/凋/彫,雖然同音通假,但意義有分工。 雕(鵰): 鳥名; 彫琢.繪飾; 凋傷.凋零 凋: ; 彫琢.繪飾; 凋傷.凋零 彫: ; ; 凋傷.凋零 修飾/ /脩脯 游:泳, 學/ /遊:學 沽:酒,玉/ /酤:酒。,訴/愬:“告訴、詆毀”等意義,二者相同。此外:愬,“驚恐”。(韻會:“驚懼謂之愬。”易履卦:“履虎尾愬愬。終吉。”) 蘇/甦:“

19、復蘇、蘇醒”等意義,二者相同。此外:蘇“草名,割草”(綱目集覽:“取草曰蘇。”) 果/菓: 菓僅指果實水果等 岳/嶽: “高大的山”二者相同。“姓氏、岳父母”只能用“岳”。 歡/驩: “書面語、馬名”只能用“驩”。,3.通假(假借)字,假借(通假)的本質:與本義引申義無關的同音或音近借貸或替代。詳後古漢語通論(十六)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的假借(造字的文字學的假借) 女,其,我,毋,無,何(借貸關係,假借) 戚,干戚本字,親戚借字;憂戚本字(後來寫作慽慼),與戚之遠引申義(憤怒)有關。 “本無其意,依聲託字”的假借(用字的訓詁學的假借) 毋本字/無借字,早本字/蚤借字(替代關係,通假),以下

20、部份供同學思考: 通假和古今字的交叉:通假注重文獻中字義是否與字本義、引申義有關;古今字注重不同時代所記錄的詞義是否分工。 辟/避,古今字。從“辟”本義引申義(法,君主)與“避”無關看,辟又是假借。(闢僻同) 气/氣,古今字。從“气”本義與氣息有關看, “气”又是通假。 戚/慼,何/荷,古今字。有今字而用已作他用的古字,也被看成通假。,此部份供同學思考:(杨剑桥说锡赐),尚书“锡”有14例,没有“赐” ,诗经“锡”有21例,也没有“赐” ,左传“锡” 的用例少,“赐”的用例多,因此大概可以说上古先有“锡”,后有“赐”,“赐”是上古赐予义 的“锡”的后起本字。 如果立足于左传时代,既有“锡”也有

21、“赐”,则可以说“锡”是“赐”的通假字。因为从字 形看,金属义是“锡”的本义,赐予义是它的假借义。说文“赐”字下段注“凡经传云锡 者,赐之假借也”,就是这样的意思。,筆畫比原通行字簡單的字叫簡體字,簡體字與相應的未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繁簡字。自有文字以來就有了漢字形體簡化現象。甲骨文中“暮”就有“ 莫”等繁簡寫法。 今“簡化字”指國家規定的規範簡化字,1956年國務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發佈關於簡化字的聯合通知。,4.繁簡字,1986年國務院批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表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對個別字作了調整,規定凡不符合簡化字總表規定的簡化字

22、,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77年)的簡化字和社會上流行的各種簡體字,都是不規範的簡化字。 2000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文物古跡、姓氏、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以及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或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注意繁簡字關係,多繁同簡: 擺襬摆,當噹当,復複复,穫獲获,盡儘尽,歷曆历,濛懞朦蒙,壇罎坛,團糰团,纖縴纤,係繫系,臟髒脏,祗隻只,鍾鐘钟 簡體古字: 古本字:錶表,從从,捲卷,氣气,鬚須,網网,衆众 古異體:脣唇,淚泪,禮礼,棄弃,萬万,無无,釁衅 古通用:誇夸,薦荐,踴踊

23、,同音替代: 醜丑,鬥鬭斗,幹榦乾干,穀谷,後后,飢饑饥,機机,幾几,极極,薑姜,裏里,僕仆,臺檯颱台,葯藥,葉叶,餘余,鬱郁,雲云,摺折,徵征 選用俗體: 体體,阴陰,蚕蠶,乱亂,怜憐,号號,齐齊,笔筆 草書楷化: 车車,门門,为為,兴興,当當,会會,尧堯,头頭,郑鄭,5.同形字,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 厂hn崖岸厰, 亲zhn古“榛”字親, 广yn廟廡之類廣, 胜xng腥本字勝承受得住, 听yn笑皃聽, 宁zh貯本字寧安寧, 鉆qin鉗本字鑽, 虫hu本義為蛇,後來寫作虺蟲, 腊x乾肉臘以獵物祭祖,机j樹木的名字機機關 蜡zh本義為蠅蛆,借為十二月的祭祀名 蠟蜂蠟, 价ji本義

24、指甲介之士價(賈)本義指商人, 坏pi土丘壞,吃j結巴,口吃喫, 适ku適,5.同形字延伸閱讀,1吃(喫) 說文口部:“吃,言蹇難也。”義爲今語之“口吃”。【章太炎新方言釋言:“唐人言喫飯,今人言吃飯。吃本口吃字。”見章太炎全集(七)第81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方言卷十:“ ,極,吃也。楚語也。亦北方通語也。或謂之軋,鞅軋,氣不利也。烏八反。或謂之歰。語歰難也。今江南又名吃爲喋,若當作苦葉反。” 荀悅前漢紀卷十:“相如口吃而善著書。” 表示“吃飯”義之“吃”,其前身應爲“喫”。 “喫”字始見於莊子。莊子天地:“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成玄英疏:“喫詬

25、,言辯也。”“喫詬”應爲神話人物,與“吃飯”義無關。 說文新附:“喫,食也。”鄭珍新附考:“說文:齧,噬也。即喫本字。從口猶從齒;契聲與聲一也。唐人詩始見此字,蓋六朝已降俗體。”(鄭珍鄭珍文集小學第227頁,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齧”未必就是“喫”字之源,“喫”字也未必真的是“六朝以降俗體”。【王鳳陽古辭辨第750頁云:“喫最初可能是方言,是從牙齒咀嚼的齧、齕演化來的。喫出現於六朝時代,在唐宋之後才廣泛通行。”蓋本鄭珍立說。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其實“喫”爲溪母字,“齧”爲疑母字,後者未必就是由前者演化而來的。,玉篇口部:“喫,啖也。”【空海篆隸萬象名義口部未見“喫”字。】 賈誼新

26、書耳痹:“越王之窮,至乎喫山草,飲腑通腐水,易子而食。” 齊民要術養羊:“羖羊但留母一日。寒月者,內羔子坑中,日夕母還,乃出之。坑中暖,不苦風寒;地熱使眠,如常飽者也。十五日後,方喫草,乃放之。”【繆啓愉齊民要術校釋(第二版)第427頁,農業出版社1998年】 世說新語任誕:“友聞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喫,故冒求前耳,無事可咨。” 佛經中表示吃食義的“喫”也有較早的用例。 舊題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祇域乃取一梨,喫食其半,以毒藥著爪甲中,以分餘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4:“自用賑給,不畏防禁,飲食無極,喫酒嗜美。” 說明漢魏六朝時已用“喫”表示吃食義。【向熹簡明漢語

27、史上冊第490頁:“本作喫。産生於六朝。玉篇口部:喫,啖也。唐代開始寫作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2喝 說文口部:“喝, 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喝,音之歇也。”玉篇口部:“喝,嘶聲也。”義爲聲音嘶啞。與“喝水”義無涉。 王鳳陽古辭辨:“喝的飲義出現得很晚,可能是元代的北方方言,如元雜劇陳州糶米俺兩個別來無甚事,都去狗腿灣王粉頭家裏喝酒去來。即使元代,亦不多見,到十八世紀中葉,在反映北京話的紅樓夢中才多起來。”【王鳳陽古辭辨第749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王力先生也認爲:現代喝的概念,上古用“飲”字表示直到南北朝時代,也還是如此(世說新語方正:“周侯獨留與飲酒話別”)。

28、唐代以後,飲的概念可以用“喫”字表示。用“喝”來表示飲的概念,那是明代以後的事。【王力漢語詞匯史第110-111頁,商務印書館1993年】 那麽是不是說“喝”直到元代甚或明代才出現呢?,應該說不是。考慧琳一切經音義卷37“欱取”條:“上呼恰反。張衡西都賦云:欱灃吐滈也。說文云:欱,啜也。從欠合聲。經從口作哈。”又卷40“吸欱”條:“下呼蛤反。說文云:欱,歠也。從欠合聲。經本作哈,通俗字。”又卷52“呼哈”條:“古文欱、 二形,同呼合反。說文:欱,啜也。”又卷58“欱煙”條:“呼帀反。欱猶飲取也。說文:欱,歠也。”又卷62“欱粥”條:“上呵閣反。考聲云:大歠也。或作哈,俗字也。”又卷63“歠欱”

29、條:“下憨合反。太玄經云:下欱上欱也。宋忠注云:欱,合也。西京賦云:欱灃吐滈也。說文:欱亦啜也。從欠合聲。”又卷76“呼欱”條:“下呼鴿反。說文云:歠也。從欠合聲。經文作哈。”可見在佛典譯文中常用“欱煙”、“欱粥”,或與“呼”、“吸”、“歠”等同義詞連用。敦煌變文中也有運用。敦煌變文集卷二葉能淨詩:“道士奏曰:其酒已當,實欱不得。”“欱”、“喝”同音,後來就用“喝”代替“欱”。清蔡奭官話彙解便覽卷一云:“食茶,正欱茶。啜湯,正欱湯。”【長澤規矩也明清俗語辭書集成第155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即以“欱”爲“喝”之正字。許莊叔黔雅釋頌體:“說文:欱,歠也。呼合切。今言飲均曰欱,若曰欱茶、

30、欱湯矣,通以喝爲之。”余心樂贛西北方言詞考釋:“今謂飲爲欱,用喝字。”【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4964頁,中華書局1999年】也都認爲“欱”即“喝”字。 從“喝”字的情形來看,我們找到早期的“喝”字,與“喝水”無關,找到較晚的用例,似乎又不是該詞的源頭。,3.扛 從字形的角度來看,“扛”字産生的時間很早。 說文手部:“扛,橫關對舉也。”段玉裁注:“凡大物兩手對舉之曰扛。項羽力能扛鼎,謂鼎有鼏,以木貫鼎耳而舉其兩耑也,即無橫木而兩手舉之亦曰扛,即兩人以橫木對舉一物亦曰扛。字林:捎,扛,舁也。”此字與今普通話肩扛之“扛”形同,但音義俱異。 集韻講韻:“,山東謂擔荷曰。或作扛。通作傋。”音

31、“虎項切”。廣韻講韻:“傋,虛慃切。擔傋。”漢語大字典即以此爲今“扛”字之源。凡誨書:“,狂去。以肩背馱物也。北京謂之肩,讀狂音。或作扛、傋、夯。”【劉心源凡誨書第1552 頁,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年】中華大字典:“山東謂擔荷曰。或作扛。通作傋。見集韻。今浙人亦有此語。俗從大力作夯。”【陸費逵、歐陽溥存中華大字典第685頁,中華書局1978年】又:“夯,大用力以肩舉物。見字彙。正字通云:北音讀如抗。六書無夯。”【第449頁】 我們以爲,此字與今義雖同,然語音有別,是否即爲今“扛”字之源,還很難說。,文獻中還有作“抗”的。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各人把被套抗在肩頭,問了路,走了五

32、六里,倒也果然有座香岩寺,規模也甚是齊整。”此“抗”字也未必就是普通話“扛”的前身,因爲兩者聲調不同。 清梁同書直語補證:“周禮夏官服氏抗皮注:主舉藏之。舉與藏,兩義也。今人言藏物曰抗了,讀仄。言舉物曰抗了,去作平聲讀,即此。淮南子說山訓: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趨。高誘注:抗,舉也。浮,瓠也。百人共舉,不如一人持之走便也。此舉物曰抗之證。”【長澤規矩也明清俗語辭書集成第409頁】我們雖然不同意梁同書“舉與藏,兩義也”的說法,【“舉”爲“弆”之同音借字,“舉藏”爲同義連文。】但是非常值得慶倖的是,從這條記載來看,早在清末,表“扛舉”義之“扛”已作平聲讀。 比這更早,19世紀中期,英國人威妥瑪編著

33、的漢語課本語言自邇集,其“音節總表”列有“康 扛 慷 炕”, 【威妥瑪語言自邇集第3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很明顯將“扛”字讀爲陽平調。其“聲調練習”部分有具體的注音和說明:“扛擡kang2tai2擔負,如用肩膀扛kang行李;兩個人用杠子就是擡tai;或,一般地搬運。”(第363頁)說明至遲在清代中後期,北京話中“扛”就有陽平的讀法。,4.怕 “怕”字也是産生很早的一個字,但早期用爲“憺怕”(即“澹泊”)之“怕”,後代才以之表害怕義。 說文心部:“怕,無爲也。”清段玉裁注:“子虛賦曰:怕乎無爲。憺怕俗用澹泊爲之,叚借也。澹作淡,尤俗。”又云:“今人所云怕懼者,乃迫之語轉。”凡誨書:“

34、怕,耙去。恐懼也。文言之曰懼,質言之曰怕。亦作 、 。說文:怕,無爲也。乃淡泊之泊,今借爲恐怕字。”(第1513頁) 王鳳陽古辭辨:“怕最初不作畏懼解它們都是淡泊清靜的意思,與懼怕無關,所以說文說怕,無爲也。用怕來表畏懼是唐以後的事。韓愈二鳥鬼神怕嘲詠的怕,才是今義的怕,集韻怕,懼也。” 【王鳳陽古辭辨第853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215頁:“論衡四諱:孝者怕入刑辟。這可能是現存古書中使用懼怕之怕的最早一例。但是也有人認爲這個怕應讀爲迫。”商務印書館1988年。前說見於劉盼遂論衡集解,後說見於吳承仕論衡校錄,並詳黃暉論衡校釋第971頁,中華書局1990。】,章太炎新

35、方言釋言:“說文:悑,惶也。或作怖。普故切。今人謂惶懼曰怖,轉入禡韻,以憺怕字爲之。唐義淨譯佛律已作怕懼。”【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七)第5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說“怕”至唐代才表示懼怕義,恐怕嫌稍晚。佛經中的用例時代要早得多。 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卷六:“波旬已見縛束,勇猛巧言,自懅怕擯。”(公元308年)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卷十一:“言使投意可者:人之處世,當習方俗,或相顔而出語,或聽彼進趣而後報,恒適彼人意,良宜得所。或現威怒,怯怕時人;或現羸弱,伏從於人。將護其意,令彼得所,是故說曰言使投意可也。”(公元374年)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雜寶藏經卷十:“時耶輸陀羅,著白淨衣,抱兒在懷,都

36、不驚怕。”(公元472年)據此,則至遲在四世紀初漢語文獻中已用“怕”表示懼怕。,5.拌 “拌”今義爲攪拌,但文獻中最早看到的“拌”與此音義俱異。方言卷十:“拌,棄也。音伴,又普盤反。楚凡揮棄物謂之拌。”廣雅釋詁一:“拌,棄也。”王念孫疏證:“拌之言播棄也播與拌古聲相近。士虞禮:屍飯播餘於篚。古文播爲半,半即古拌字,謂棄餘飯於篚也。”玉篇手部:“拌,普盤切,棄也。又音伴。”廣韻桓韻:“拌,棄也,俗作。”章太炎新方言釋言:“今謂棄身曰拌命。拌轉爲甹。說文:三輔謂輕財者爲甹。普丁切。今語猶然。”【章太炎全集(七)第65頁】 “拌”作“攪拌”義用,時間也頗早。齊民要術種蔥:“一畝用子四五升。炒穀拌種之

37、。蔥子性澀,不以穀和,下不均調;不炒穀,則草穢生。”又餅法:“治面砂墋法:簸小麥,使無頭角,水浸令液。漉出,去水,瀉著面中,拌使均調,於布巾中良久挻動之,土末悉著麥,於面無損。”唐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又以酥油乳蜜等,相拌和已,小杓酌之,數至一百八遍,沃火供養。”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拌之,上盤滿反,上聲字也,亦通去聲。考聲云:拌,攪也。韻詮;拌攤,相和皃也。字統:從手半聲。經作泮,非也。”又卷十六:“沫拌,下盤滿反。考聲云:留止也。以此與彼相和攪曰拌。從手半聲。” 文獻中表攪拌義還有別的寫法。集韻緩韻:“秚,物之相和。通作伴。”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十二:“降真香,出黔南,

38、伴和諸雜香,燒煙直上天,召鶴,得盤旋於上。”,6.找 集韻麻韻:“划,舟進竿謂之划。或從手。”這大概是“找”字在韻書中的最早記載。但這是“划船”之“劃”的異體字,與“尋找”無關。 直到明代文獻中才有“找”用作“尋找”義。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方言:“尋取曰找。”【此書編著于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以後。】明謝肇淛五雜組卷十三事部一:“今人俗字有夯和朗切、歪和乖切、 少【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音少,杭人謂男之有女態者。”(第144頁,中華書局1985年)】、欽手欽去聲、找爪、幫榜平聲、牮箭、芏苦等字,然多見之俗牒耳。余觀海篇直音中所載,視說文不啻百倍,蓋人以意增減之,無非字者,恐將來字學從此

39、益淆亂矣。”【謝肇淛五雜組第270頁,上海書店2001年】凡誨書:“找,早。添補也,俗言找數、找補。又尋覓謂之找,俗言尋找。”(第1578頁)中華大字典:“俗音爪。二凡尋覓人物曰找。”(第609頁),那麽是否直到明代以後尋覓才說“找”呢?恐怕未必。 元楊文奎翠紅鄉兒女兩團圓雜劇第二折:“王獸醫也,一不做,二不休, 的遶著四村上下,關廂裏外,爪尋那十三年前李春梅。”【臧懋循元曲選第221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元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雜劇第一折:“你道是他打了我呵,似房簷上揭瓦,不通道我打了他呵,就著我這脖項上披枷。調動我這莽拳頭,搨動我這長梢靶,我向那前街後巷便去爪尋他。”(第120頁)鄭

40、光祖鍾離春智勇定齊第二折:“衆將士,俺四下裏抓尋玉兔去來。”(王季思全元戲曲(四)第44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客官坐穩,我替你去抓尋去。尋得下莫喜,尋不來莫怪。”據此,至遲在元代,就有表示尋找義的“找”,只不過字形作“爪”、“抓”罷了。,7.扮 “扮”字見於說文,然與“打扮”義無關。說文手部:“扮,握也。從手,分聲。讀若粉。”朱駿聲通訓定聲:“叚借爲奮。廣雅釋詁一:扮,動也。又爲粉。今俗用爲優人妝扮字。”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九:“飾貌修容曰打扮,見黃公紹競渡歌:朝了霍山朝嶽帝,十分打扮是杭州。廣韻扮注:打扮也。中原雅音:裝扮也。扮本音問,此音班去聲。”【長澤規矩也明

41、清俗語辭書集成第273頁】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四:“說文本有之字,世俗借爲它用者,如扮,握也,讀若粉,今人讀布患切,以爲打扮字。”【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七)第84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打扮之“扮”始見於唐代文獻。蔣斧印本唐韻殘卷襇韻:“扮,打扮。出字林。晡幻反。”【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第662頁,中華書局1983年】【唐韻所謂“出字林”,恐怕並不是“打扮”之“扮”出字林,而是表“扮動”、“扮握”之“扮”出字林。】據周祖謨先生的研究,此書可能寫于代宗之世。【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第912頁,中華書局1983年】,此後在宋代文獻中使用漸多。廣韻襇韻:“扮,打扮。晡幻切。”集韻未見,類

42、篇手部有“博幻切”之音,無釋義。宋盧炳(公元1131年前後在世)少年遊:“繡羅褑子間金絲。打扮好容儀。曉雪明肌,秋波入鬢,鞋小步行遲。冠兒時樣都相稱,花插楝雙枝。倩俏精神,風流情態,惟有粉郎知。”宋楊無咎(16361724)探春令:“搦兒身分,測兒鞋子、撚兒年紀。著一套、時樣不肯紅,甚打扮、諸餘濟。”又兩同心:“月可中庭,夜涼初燕。見個人人、越格風流,饒濟濟、入時打扮。”宋佚名大宋宣和遺事亨集:“楊戩奏個甚的,使徽宗遊玩市廛楊戩道:陛下若擺動鑾輿,則出警入蹕,左言右吏,市井肅清,反不自由。莫若易服,妝扮做個秀才儒生,臣等妝爲僕從,自後載門出市私行,可以恣觀市廛風景。”元代文獻中也屢用不絕。元白仁甫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雜劇第二折:“囑付你仙音院莫怠慢,道與你教坊司要叠辦。把個太真妃扶在翠盤間,快結束,宜粧扮。”【臧懋循元曲選第173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元高文秀黑旋風雙獻功雜劇第一折:“我今日改換了山寨的醜名,我打扮做個莊家後生。我著那捕盜官軍摸不著我影,忒搊殺,好相爭,我和他鬥迎。”【臧懋循元曲選第321頁】此詞一直保存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管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