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罗志祥3 文档编号:5202195 上传时间:2020-02-1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0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讲义:专题五 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 Word版含解析.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题体验2020年山东高考模拟卷出人意料地考查了现代诗歌,标志着高考命题指挥棒的转向,即由原来的“考什么学什么”转变为“学什么考什么”。其实,现代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文本,一直在之前的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之内,只是近年没有考查而已。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

2、歌的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现代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重要的诗歌流派有尝试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湖畔诗派、象征诗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诗派等。(2020山东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

3、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

4、,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解析:选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解析:选B。没有“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也不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

5、“空而常满”如何理解?答:答案:“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空而常满”指“我”的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答案: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针对提升一缘景析情,由象索意分析现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既

6、是理解鉴赏的基础,也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诗人通过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其形象类型通常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景物形象。通过感知作者对所塑造形象的描绘,深刻理解形象的内涵,能够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诗歌的本质在于抒发感情,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准确把握诗歌描写的内涵,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诗歌是作者对一定时代生活的态度及认知,因此,阅读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以及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提升角度一捕捉意象,领略意境突破形象分析两题型明方法迷途指津【智

7、能素养】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一般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一般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答题指津】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1)分析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8、(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3)揭示形象的深层意义。(一)鉴赏人物、物象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析步骤:(1)找出描写人物或物象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知人论世,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或物象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二)鉴赏景象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析步骤:(1)找出描写景象的有关诗句,

9、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象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3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体现景象的特点、情调。(3)分析作者借助景象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学解题触类旁通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完成题目。雷注杜运燮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每双眼睛在渴望,

10、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泊,他们来了!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注】本诗写于1948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的来势的不可阻挡。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

11、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D以“随着”“越过”“为着”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形象的理解。答题时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思路,抓住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此诗第一节是自然图景,从第二节起就转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本诗所写的“雷”,也就有了“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因此,最后一句的“冲破冰冻严寒”就成了一种力量的象征,深层意思指冲破的是那个黑暗的社会,而不再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照应。因此,C项中“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到来

12、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应”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雷”在诗歌中已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试写答案C(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雷”的形象?解答此题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注意参看注释。本诗写于1948年,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作答。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四个“越过”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2)要分析物象的含义。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以“随着”“越过”“为着”几个词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试写

13、答案答案:“雷”是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解放的象征,寓意着人民的解放。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昙花洛夫反正很短又何苦来这么一趟昙花自语,在阳台上,在飞机失事的下午很快它又回到深山去了继续思考如何再短一点(1)请分析本诗中“昙花”与“飞机”的内涵。诗人以昙花的自语昭示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在于其精神之魂得以延续并历久弥坚。“昙花”开谢在一瞬间,而飞机的失事也是一瞬间的事情,二者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生命。试写答案答案:昙花开放的瞬间,也正是在飞机失事的瞬间,二者所含意味类似短暂。无论飞机失事抑或昙花一现,都意味着生命消逝的时间之短。(2)诗评

14、家沈奇曾评说洛夫的诗歌有孤绝之美,“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请分点赏析昙花的孤绝之美。首先理解此题的要求,由“想往绝处想,说往绝处说,语不惊人誓不休”可知,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语言,因此,可从“短”、字数少而精、凝练含蓄、言简意丰等语言角度加以分析。答案:整首诗短小明快,正合昙花开谢的特点,简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短”“苦”“失事”等词含蓄凝练地表现出诗人的哀伤,不铺陈,不繁冗,伤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诗句言简而意丰,轻逻辑,重意会,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空到极点,给人以孤绝之美感。试写答案提升角度二知人论世,多角度品悟,循境解情突破情感分析题明方法迷途指津【智能素养

15、】诗歌的本质在于抒发感情,诗歌的巨大艺术魅力也在于此。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多种多样,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体会诗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了解诗

16、歌一般的情感类型,学会体味诗歌情感的方法,掌握其规范答题的方法,才能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答题指津】1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第一,看标题辨情感。诗歌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第二,知背景解情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理解全诗是很有帮助的。第三,抓诗眼悟情感。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特别精彩的字词。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第四,透过“表象

17、”看情感。有些诗句表面写的是乐景,暗地里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悲情。2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第一,要注意评价观点态度的常规方法,如读标题、注释,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评技法,做到综合解读。第二,析意象、品意境。通过意象(作品内容依托的主体,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分析诗的情趣、基调、社会意义等。再扣“意境”,略作分析。第三,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通过概括来评价观点态度。3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类题目的类型及答题模式(1)常见设问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

18、句某节发问。(2)答题模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有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要注意的是,对考查诗歌情感的题目,答题时不但要说出思想感情和主旨,还要谈诗歌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形象、意境来体现这种情感主旨的。在分析时,既要注意诗中对意象的描绘,又要注意对事的叙述和诗歌“卒章显志”的抒情特点。学解题触类旁通 阅读康白情的草儿,完成后面的题目。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眙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呼呼”“牛也,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呼呼”“牛也,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1919

19、年2月1日,北京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项是()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的主人软硬兼施的手段。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以及牛的主人役使牲口的狡黠。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解题思路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

20、准确的。试写答案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赠内注戴望舒空白的诗帖,幸福的年岁;因为我苦涩的诗节,只为灾难树里程碑。即使清丽的词华,也会消失它的光鲜,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映着明媚的朱颜。不如寂寂地过一世,受着你光彩的熏沐,一旦为后人说起时,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注】本诗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所写的一首诗歌。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观点态度。解题思路(1)读标题、注释。不少诗歌的标题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就能抓住诗歌的感情脉络。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2)联系作者、背景、写作对象等来分析观点态度。如本题中的写作对象是“妻子”

21、,则要分析抒发了对妻子怎样的思想感情,才能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的注释也交代了写作的背景,便于分析观点态度。(3)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如本诗中运用了比喻、映衬、直接与间接抒情等来表现妻子的“美”,也可据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试写答案答案:(1)这首诗是赠给妻子的,全诗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抒写了诗人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美丽而又贤惠的妻子相伴一生而感到的无比幸福之情。(2)诗人总是以“苦涩的诗节”叙写灾难的人生,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却没留下诗行,为此,他深感遗憾。(3)诗人以比喻和映衬的艺术手法赞美妻子的容颜,把“鬓边

22、憔悴的花”与“明媚的朱颜”联系起来。(4)诗人愿熏沐着妻子的光彩,寂寂地度过一生,这是直接抒情;“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则是间接抒写感情,含蓄地表现了妻子的内在美。反馈练有效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天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

23、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围绕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描写了普遍的农家活动,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乡野风韵。B“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句并未表明农人的心情,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欢快欣喜的。C诗中“雾”“霜”及第一节的“露”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传达并营造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D“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侧面表现了诗人眼中秋天的宁静与悠远。解析:选C。第一节的“露”所要表现的是明朗与纯净的场景氛围,这与第二节所传达的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不同。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讲究“圆圆的网”“青鳊鱼似的乌桕

24、叶的影子”这种形与影的精细视觉效果的同时,也穿插以听觉描写。B“栖息”用在第一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形象化,营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C第三节诗从草野、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起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D诗人的感觉敏锐而丰富,表达新颖别致,用象征手法把秋天写得神秘莫测而又清净脱俗,显示出思想的高深厚重。解析:选D。诗中并没有把秋天写得神秘莫测,其思想也不是高深厚重的。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此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韵味深长。3

25、诗人在每一节都似乎不经意地各用了一个“满”字,试分析它的表达效果。答:答案:诗人在每一节都似乎不经意地各用了一个“满”字,“满披着”“满载着”“满流着”,使诗中意象愈发显得饱满;“满”与诗中“肥硕的瓜果”“圆圆的网”等意象一起,真正写活了秋天的圆满结实。4场景和画面描写是本诗的显著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分析。答:答案: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

26、,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避开喧嚣的场景,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展现了诗人眼中具有诗情画意的秋天。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手 推 车艾青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5下列不属于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我们民族的痛苦和灾难。B农

27、民耕种时的艰辛。C中国历史的停滞。D北方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沉重和悲哀。解析:选C。诗歌第一节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第二节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迹”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所以A、B、D三项正确。C项未涉及。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从这些方面具体描写北方的“手推车”。B“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一句,表现了北方沦陷时百姓的痛苦与悲哀。C阴沉的天色与灰黄的土层,再配以独轮车的“尖音”,形成了悲戚的氛围。D这首诗在音节安排和意境营造上基本重复,一唱三

28、叹,加深了诗作的感情。解析:选A。没有“触觉”,第一节是从听觉方面进行描写,第二节是从视觉方面进行描写。7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蕴含的情感。答:答案: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对苦难制造者的抗议。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的憧憬。8艾青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独特性,提倡“写人家不能写的”。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独特性”的。答:答案:这首诗意象独特。“手推车”象征了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诗人通过对北方农民常用的独轮手推车单调、刺耳、“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以及那“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的描写,表现了北方农民无限的悲哀。那贫瘠的黄土地,寒冷与静寂的山脚,那弯弯曲

29、曲的山间小道,再伴随着独轮车发出的尖叫声,勾画出一幅凝重、昏暗、贫穷、荒凉的北国农村风景图,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这一主旨。针对提升二扣旨悟法,领略妙处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和技巧赏析诗歌的语言,包括赏析诗句的意蕴和表达效果两类。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与古代诗歌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更加丰富,高考命题也会更灵活。此考点难度较大,二轮复习必须加以强化。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更加形象、凝练,富有色彩感、节奏感和动态感,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赏析诗歌的语言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提升角度一紧扣旨趣,品析诗境赏析现代诗歌的语言美明方法迷途指津【智能

30、素养】现代新诗,采用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除了要掌握一般的语言技巧之外,阅读现代诗歌特别要注意以下语言特征:(一)变异性“诗是一种强加给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破坏。”(西方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语)这种“破坏”使得语言的内涵发生了变异,从而也增加了语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这种变异主要是通过“破坏”词义和“破坏”语法来实现的。如:我是如此为疼痛

31、所烧炼/我渴,我渴,我渴得必须咬破自己的皮肉/狂饮在动脉中涌流的自己的鲜血! (阿垅琴的献祭)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海子麦地)“疼痛”“烧炼”“渴”“洗”这些词语的指称表意功能已经微不足道,重要的是语言的意味。它们主要不是对外在世界的叙述,而是对内心世界的呈现。琴的献祭中的字句,表现了诗人渴望新生、渴望巨变的强烈心情;麦地中的“洗”字虽尚有些许原义,但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于“麦浪”是“擦”的意义,对于“月光”则有“渡”的含义,同时反映出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他们在割麦时的愉快心情。类似的例子很多。如臧克家场园上的夏夜:“蛛网上斜挂着一眼闷热”“闷热”本为触觉,但因为“斜挂”而转

32、移为视觉;陈敬容野火:“我要采撷所有/春天的香气”“香气”本来是嗅觉,也因为“采撷”而转化为视觉。遭到“破坏”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已经退化到最低限度,而抒情功能则发挥到最大限度。凭借诗中前后语言的“反射”,日常语言就披上了诗的色彩,蕴含了诗的韵味,变成了诗的语言。通常,书面语言是要遵循语法的,但诗常常违“法”,它在词义的搭配、词语的顺序等方面常常破“格”,以造成一种突兀、奇特的效果。“破坏”的结果是产生了特殊的语言“诗家语”。诗是语言的超常结构,语言在诗中的地位远比在散文中重要。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散文如同走路,而诗则好比跳舞。通过词序的颠倒以造成句子成分的错位,也是现代诗人常用的技法。它们主要

33、是为了强调某种思想感情或情绪,有时也是为了调节诗的节奏,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二)写意性诗歌的语言讲求形象、生动,不求客观描绘,但求主观写意。即使是写实性颇强的诗歌,在叙写形象时,其语言也带有很浓的主观性。它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求表情达意的传神。它的语言是要经过感情的浸泡和发酵的。想象、比喻、通感等艺术手段可以强化诗的写意性,增强自由诗的艺术质量和审美感染力。新诗史上写意的例子很多,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阵锣鼓声里/斜阳渐黄过山去(林庚年里)日头坠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

34、的翅膀(臧克家难民)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写日本少女的温柔,光写“一低头”的具体动作还难以表达诗人心中“温柔”的味道,他便借了外力,用了一个比喻,将少女的情态具象化了。但这种具象化并不是写实性的,而是写意性的,我们仍不知少女的温柔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水莲花的娇羞到底怎样温柔我们也不得而知,但它必然是很美的。林庚的年里,脱胎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过”字使“黄”转化为动词,具有了动态感。这一动态化的语言,就将日落时分村野的景象同诗人的主观感受交融在一起了,并将诗人因夕阳的渐落而生发的惆怅也暗示了出来。臧克家的难民,后一句原为“黄昏里扇着归鸦的翅膀”,后又改为“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总觉

35、不妥,经过反复斟酌,最后定为“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溶尽”一词,不但勾勒了古镇由暮入夜的过程,也暗示出无家可归的难民的心情越来越暗淡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便实现了“景”与“人”的交融,增添了诗的感染力。(三)跳跃性跳跃性与写意性往往是相连的,因为写意,就需要去掉过程,抽去不必要的外在联系甚至某种内在联系,故意留下联系空白(逻辑空白)或意义空白,这就形成了语言的跳跃性。诗歌是感情的艺术。它不像散文那样,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地精确地叙述生活、描绘生活。散文如果是畅通连贯的铁道,诗就是由一个一个既相连又有距离的车站组成。两个车站之间的连接,就需要读者来完成。诗力求依靠感情逻辑而跳跃着(而不是一步一步

36、地)前进。它往往随着诗人感情由一个事物迅速跳跃到另一个事物。而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串起这些事物的“珠子”的感情之线,要由读者自己驰骋想象去把握它。诗人常常通过省略来造成跳跃性。省略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省略词语,二是省略句子成分。省略词语如:以被忽略的细节,以再理解了的启示,它归来了,我的热情,以片断的诗(舒婷归梦)这是归梦的最后一节。“以”字句后边省略了“的方式”,且最后又有一个“以”字句,意为“我的热情以写诗的方式被激活了”。而这一句似乎又只是一种强调,诗人所说的话还是没有说“完”。省略句子成分的例子也很多。如昌耀的斯人:静极谁的叹嘘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这壁,一人

37、无语独坐。诗歌表现的是,诗人坐在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听地球对面密西西比河的风雨,并发出叹息。全诗仅三句,却表现了一个博大的视野和博大的境界,跳跃性极大,留下的意义空白很多,阅读时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诗人命运坎坷,20世纪50年代,因被错划成右派而发派到青海,远离生他养他的故土和熙熙攘攘的世界,蜷伏于“地球这壁”,诗人的身体遭到摧残,理想遭受挫折,但诗人的精神并没有憔悴,他虽独居一隅,却仍关注着世界风云,精神不死,灵魂不灭,与浩渺无垠的宇宙相融相生,虽“无语独坐”,然气搏苍穹。同时,诗作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地球那壁“风雨”不息,而这壁的“我”却被困着,无所作为。【答题指津】鉴赏诗歌的语言

38、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分析炼字,主要分析富有内涵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叠音词的含义;二是分析炼句,主要分析主旨句、隐含信息的诗句、具有特殊句式的诗句、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诗句的含意或作用;三是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风格)。(一)解答炼字型试题1提问方式:这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解答分析: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二)解答炼句型试题1提问方式:

39、请结合全诗分析某句的表达效果。2解答分析: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描写性句子,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句子,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3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意思(或描述该句意境)。(2)重点分析该句中的精彩字词或所用手法。(3)总结意境,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解答语言风格题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3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

40、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解题触类旁通 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选出对词语解说不准确的一项()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祖国在那头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个诗段写游子少时离家,凭书信宽慰乡愁。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个诗段写游子和新娘各自在水一方,以船只替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家园。第三个诗段写游子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以“浅浅”修

41、饰“海峡”,说明海峡不是阻隔两岸的障碍,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坟墓”指万千游子祖辈亲人安息之所,不指代“封闭的家园”,因为“母亲”已长眠于“里头”。“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是一种脱离诗歌语言实际的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是实指还是虚指,应当依据诗歌内容准确理解,切忌架空分析。试写答案C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

42、。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

43、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是恰当的。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心中所想、眼中所见,最后几问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试写答案D(2)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歌的最后几句,把历史比作一条小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诗人在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告诉读者金黄的稻束就是静默的母亲的形象,在秋天的田野里低头沉思,在这默默承受一切的生命姿态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母亲的赞美。“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说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