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07516 上传时间:2020-02-2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物理勘探考题2013要点.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定义?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之间电学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 电场或电磁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寻找地下电性 不均匀体 (岩溶、风化层、滑坡体等) 的一类勘查地球物理方法。 电法勘探的分类? 就场本身的性质而言,可分为两大类, 即传导类电法和感应类电法。传导类电法以各种 直流电法为主,有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和激发极化法等。感应类电法则可分为电 磁剖面法和电磁测深法。按工作场地的不同,又可分为航空电法、地面电法、海洋电法和地 下电法等,它们在方法技术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电阻率法的基础知识 1、影响岩土

2、介质电阻率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 自然状态下,岩土介质的电阻率除与介质组分有关外,还与岩石的结构、构造、孔隙度、 湿度、矿化度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介质组分: 一般来说, 当岩石中良导性矿物的体积含量高时,其电阻率通常较低。相反, 当造岩矿物含量高时,岩石电阻率亦很高。 结构和构造: 在导电金属矿物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岩石的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浸染状 结构岩石中良导性矿物被不导电矿物包围,其电阻率要比良导性矿物彼此相连的细脉状结构 岩石为高。如对含针、片状矿物,沿层理方向(纵向)电阻率小于垂直层理方向(横向)电 阻率,两个方向间存在各向异性。 湿度:湿度对岩石的电阻率有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水的电

3、阻率较小,含水岩石的电阻 率远比干燥的岩石低。 矿化度:矿化度越高,电阻率越低。 温度: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电阻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一方面岩石中水 溶液的粘滞性减小,使溶液中离子的迁移率增大。另一方面,又使溶液的溶解度增加,矿化 度提高,所以岩石的电阻率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2、请说明电阻率是怎样测定的? BNBMANAM K 1111 2 上式即为利用四极装置测定电阻率的基本公式,即两个供电电极之间测量一下电流,两 个测量电极之间测量一下电位差,根据四个电极之间的相对位置测量装置系数( 或排列系 数) ,代入上式求取即可。 3、研究电流密度随深度的分布规律有怎样的意义?影响探

4、测深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I U K MN 2 勘探深度是指在给定装置条件下能产生可靠相对异常、可查明探侧目标的最大深度。 研究电流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对电阻率法勘探有很大意义。因为, 地面电阻率法是 根据地表电流密度的变化来判断地下电阻率有明显差异的地质体的存在。集中于地表的电流 越多, 流入地下深处的电流就越少。当埋藏于深部的岩石中的电流密度很小时,岩石电阻率 的差异对地表附近电流密度的影响很小,因而能够进行勘探的深度也就小了。 要想增大勘探深度、只有增加供电极距。AB越大,勘探深度也越大。 第二节电阻率剖面法 1、电阻率剖面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分类? 总体特征:供电极距不变,整个

5、装置沿观测剖面线移动,逐点观测视电阻率的变化。根 据勘探深度和供电极距的关系,由于供电极距不变,勘探深度就保持在同一个范围内。因此 电阻率剖面法研究的是某个深度范围以上横向上电阻率的分布情况。 主要可分为:联合剖面法,适用于探测陡倾的低阻体;(复合)对称四级剖面法,适用 于面积性测量;中间梯度法,适用于探测陡倾的高阻体;偶极剖面法等。 2、联系“联合剖面法”方法的命名说明“联合剖面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适用范围? 总体特征:联合剖面法是用两组三极装置进行测量,这是“联合”一词的由来。每组三 极装置有一个无穷远极。在同一测点上,两组三极装置各测一次。在低阻体上方有正交点存 在,在高阻体上方有反交点

6、存在。优点:灵敏度高、分辨力强、异常幅度大。缺点:该测量 方式工作效率低,因为一点测量两次,装置比较笨重,有笨重的无穷远极存在。受地形和地 表岩性不均匀的影响大,易使曲线发生畸变而出现假异常。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寻找产状陡 倾的层状或脉状低阻体或断裂破碎带。 3、联系“中间梯度法”方法的命名说明“中间梯度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适用范围?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和 B相距很远且固定不动,测量电极M和 N在 A、 B之间 的中部约 (1/2-1/3)AB的范围内同时移动,逐点进行测量。 此外, MN 还可以在平行于主剖面 线 AB 的几条相邻测线中部移动,逐点进行测量。旁测线与主测线的最大垂直距

7、离不超过 1/6AB。由于中间梯度法布设一次供电电极可同时观测数条测线,因此工作效率较高,且能 最大限度地克服供电电极附近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中梯法中由于AB很大,在 AB中部测量范围内的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电场,视电阻率曲 线所反映的必然是MN电极附近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情况。用中梯法寻找高阻岩脉( 如伟晶岩 脉、石英岩脉等) 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例如对直立高阻脉来说,其屏蔽作用明显,排斥电 流使其汇聚于覆盖层。这将使 jMN增大而使视电阻率曲线在高阻脉上方出现突出的高峰。对 于低阻的、不宽的断层破碎带等良导直立薄脉,由于水平电流线均垂直于它( 电流密度的法 向分量连续,切向分量为零) ,使 jM

8、N 变化不大,视电阻率异常不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 中常用此法追索高阻陡倾地质体。 3 4、联系“对称四极剖面法”方法的命名说明“对称四极剖面法”的总体特征及主要适 用范围? 对称四极剖面法,顾名思义,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分别相对于测量点对称,在观测过程 中,四个电极保持相对位置不动,同时沿侧线移动。从场的特点看,对称四极剖面法是两个 异性点电流源的场,其位于供电电极的中部,故其正常场也是均匀场,且异常的特点与中间 梯度法类似。 但由于在对称四极剖面中测量电极是与供电电极同时移动的,故视电阻率曲线 比中间梯度法复杂一些,生产效率也低一些。因而,一般能用中间梯度法解决的问题,就不 用对称四极剖面

9、法解决。即:对于寻找高阻岩脉,对称四极剖面法不如中间梯度法经济、效 率高;对于探测良导薄脉,又不如联合剖面法异常反映明显。因此,对称四极剖面法一般不 用于寻找薄脉状地质体,在工程、 水文及环境地质调查中多用于面积性测量,探测浅部基岩 起伏,寻找构造破碎带,以及厚岩层等地质填图和普查工作,在合适的条件下,还可以圈定 岩溶的分布范围及追索古河道等,应用较为广泛。 5、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有什么区别? 电阻率剖面法是采用固定极距的电极排列,沿剖面线逐点供电和测量,观察视电阻率的 变化规律。 由于电极距不变,勘探深度就保持在同一范围内。因而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可 以把地下某一深度以上具有不同电阻

10、率的地质体沿剖面方向的分布情况反映出来。电阻率测 深法是采用在同一测点上多次加大供电极距的方式,逐次测量视电阻率的变化,反映该测点 下电阻率有差异的岩层或岩体在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6、联合剖面法的两条视电阻率与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有什么关系?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视电阻率曲线是联合剖面法两条视电阻率曲线的平均。 第三节电阻率测深法 1、什么叫电阻率测深法? 电阻率测深法亦可称为“电阻率垂向测深法”,或简称为“电测深法” 。它是研究指定地 点近于水平产状的岩层沿铅垂方向分布情况的电阻率法。在这类方法中通常采用的是对称四 极装置。对地面上某一点进行电测深法测量时,原则上保持测量电极距MN不变

11、,而在同一 测点使供电电极距AB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增大;每改变一次极距,即测定一次电位差和电流。 当 AB很大,以致MN之间的电位差减少到不便于准确读数时,可适当加大极距MN 。由关于 勘探深度的概念得知,加大供电电极距可以增加勘探深度。因此, 在同一测点不断加大供电 电极距所测出的视电阻率值的变化,就反映测点下由浅到深的电阻率有差异的岩层在不同深 度处的分布情况。 2、画图说明两层、三层、四层地电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及其特点? (1) 、水平二层曲线类型 当岩层按电阻率大小分为 1和2两层,而且第一层的厚度远小于第二层厚度时,就 4 构成水平二层地电断面。相应的电测深曲线类型有两类:当 21时

12、称为 G型,当21 时称为 D型( 图 6) 。 图 6 水平二层电测深曲线类型 (2) 、水平三层曲线类型 水平三层地电断面的电测深曲线类型有四种:H、K、A、Q型。包括的参数有 1 、 2 、 3、 1 h 、 2 h 5 个,曲线的基本形态由三层电阻率的大小关系决定( 图 7) H型: 12 3 ; A 型: 1 2 3 K型: 12 3 ; Q 型: 12 3 图 7 水平三层电测深曲线类型 (3) 、水平四层及多层曲线类型 对于水平四层地电断面,按 1、2、 3和 4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构成八种曲线类 型( 图 8) HA型: 12 3 4; KH 型: 12 3 34 5 的水平五

13、层曲线类型为KHA型, 以此类推。 3、电测深曲线的首支、中段、尾支各有什么特点? 首支:无论地电断面为几层,当AB/2 较小时,电测深曲线的首支均出现以第一层电阻 率为渐近线的水平直线。 中段:为首支向尾支的过渡部分。对二层曲线,D型中段单调下降,G型中段单调上升。 对三层曲线, H型中段有极小值,但由于底层电阻率的影响,此极小值大于第二层真正的电 阻率值; K型中段有极大值,同样由于底层电阻率的影响,此极大值小于第二层真正的电阻 率值;推而广之,对于每层断面,由于下层岩石的影响,其电测深曲线中段极小值或极大值 的电阻率都不能达到对应中间层的电阻率值。 尾支: 有两种形态, 当底层电阻率为有

14、限值时,尾支为与底层电阻率为渐近线的水平直 线;当底层电阻率为无穷大时,尾支与横坐标轴成45 度夹角。 4、电测深曲线通常绘制在双对数坐标系内,有什么优点? 测深曲线的极距AB/2 由小到大成倍增加,小自数米大到几千米。如果用直角坐标表示, 则无法选择作图比例尺。因为比例尺大时,图纸太长;比例尺小时,小极距或浅层电阻率又 表现不出来。而对数坐标的特点是:相差倍数相同的任意两数之间距离相等,例如2 和 4、 3 和 6、100 和 200 皆差两倍,每一组数在对数坐标上的距离都相同。故使用对数坐标,既 能把小极距又能把大极距时的视电阻率变化表现清楚。 5、比较电阻率剖面法和电阻率测深法的坐标系有

15、什么不同? 电阻率剖面法采用算术坐标,横轴表示测点,纵轴表示视电阻率 电阻率测深法采用双对数坐标系,横轴表示供电极距,纵轴表示视电阻率。 6、两层电测深曲线怎样解释? 首先应按实测曲线类型选用合适的量板。然后把绘于透明对数纸上的实测曲线蒙在选好 的量板上, 保持两者坐标轴相互平行,上下左右移动实测曲线,使它与量板中某一条理论曲 线重合。在透明纸上用“十”字标志描出量板的坐标原点位置,并在实测曲线坐标系中读出 这个十字点的纵、横坐标值便是要求的 1、1 h 值。记下与实测曲线相重合的理论曲线的 2 () 值,便可计算出 122 。 1 2 6 第四节充电法 1、请说明充电法的基本原理。 充电法是

16、在天然的或人工揭露的导电性较好的地质体上,直接接上供电电极(A) ,将另 一个供电电极(B) 置于“无穷远”处接地。然后供电,这时充电导体相当于一个大电极,电 流由充电体流入围岩,形成特殊的人工稳定电流场。用测量电极MN观测充电点周围电场的 分布规律,以探查充电体的形态、大小和产状等有关问题。 2、充电法的主要应用范围? 充电法多用于金属矿区的勘探,追索或圈定矿体范围、确定矿体产状和理深、判断露 头相邻的矿体下部是否相连,在工程物探中主要用来测定地下水流速和流向,追索岩溶地下 暗河,研究滑坡等。 3、充电法的应用条件? 探测对象的电阻率应远小于围岩的电阻率,围岩的岩性比较单一,地表介质电性均匀

17、、 稳定,地形平坦,埋于地下的探测对象有天然露头或人工露头( 井、钻孔、探槽、坑道等) 。 4、充电法的曲线特点与探测地质体的关系? 充电法中电位曲线的极大值点和电位梯度曲线的零值点对应地下良导低阻体的位置。 5、说明充电法都有哪几种测量方法?怎样进行? 电位观测法:将供电电源的正极通过导线和电极A与充电体直接接触,另一供电电极B 置于无穷远处。 将一测量电极N固定于距充电体足够远的正常场处,垂直充电体布置若干条 测线,另一测量电极M 沿测线逐点移动,测量各测点相对于固定基点N 的电位差,用参数 IU MN / ( 单位为毫伏毫安) 来表示观测结果。 电位梯度观测法:将测量电极MN置于同一测线

18、的两个相邻测点上,保持其相对位置和 间距不变, 沿测线逐点移动, 观测各相邻测点间的电位差 MN U , 隔若干点测量供电电流 I , 用参数 MNI UMN 单位为毫伏 ( 毫安米 ) 表示观测结果。 追索等位线观测法: 充电点布置好后,以充电点在地面投影点为中心布设夹角为45 度 辐射状测线。 固定测量电极N在某测线的一定位置上,然后距充电点由近及远,在各测线上 移动测量电极M ,寻找与N 极点的等位点( 0 MN U ) 记下该点的位置,各等位点连接成 等电位线。测量结果用等电位线平面分布图表示。 电位观测法可以较快地圈出矿体的平面范围,而且工作地段内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围岩 浮土电性不均

19、时,用此法较合适些。 电位梯度法较电位法有更好的分辨能力,宜用以确定矿体顶端的位置、矿体沿走向的延 伸长度。 这里必须指出, 野外工作中, 不允许将电位观测结果直接换算成电位梯度曲线,虽然二 者之间的换算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7 6、怎样利用充电法测定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将食盐或其它强电解质投入一口已穿透含水层的井中,盐离子在水溶液中因浓度差及分 子热运动而扩散形成盐晕。在投入食盐的最初时刻,盐晕成圆形。随后,盐晕随地下水运动 而向前运移,盐晕的形态也随之而变成椭圆。可将盐晕看成等电位体,对其充电后,在地面 上观测到的等位线反映了盐晕的形态,因而根据不同时间里地面等电位线形态的变化,可以 了解

20、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 地下水流向:等电位线图中等位点移动最大的方向。 流速 : 12 tt x V m , m x 为在水流方向的剖面上不同时间观测的等位线的中心位移量。 7、比较充电法和电阻率法在原理上的差异? 同样是两个供电电极供电,两个测量电极测量,但充电法对良导体的露头直接供电,借 以探查良导体的形态、大小和产状等分布情况。要求良导体本身相当于等电位体,且有天然 或人工露头揭露。 第五节自然电场法 1、过滤电场的原理?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运动时,由于岩石颗粒表面对地下水中正、负离子有选 择的吸附作用,便出现了正负离子分布的不均衡,从而形成自然电场,称为过滤电场或渗透 电场。

21、大多数岩石颗粒具有吸附负离子的作用,因此孔隙壁表面吸附了固定的负离子层,使 运动着的地下水中正负离子的数目不相同,结果在靠近孔隙出口的一端出现多余的正离子, 而在水流的反方向滞留着负离子。随时间的延续,这种正负离子分布的差异形成了电位差, 形成了与地下水流向相反的稳定的自然电场。 2、怎样根据过滤电场判断地下水的流向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由于过滤电场的方向与地下水流向相反。且在地下水流入端具负电位,流出端具正电位。 因此在地下水流动方向上出现自然电位差极大值,在垂直地下水流动方向上出现极小值。 判断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时,如果我们观测到正电位,则为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如果 观测到负电

22、位,则为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3、扩散电场的原理? 两种不同浓度或成分的水溶液相接触时,便会发生扩散现象, 溶液之间形成离子的迁移, 但不同离子的迁移速度不同,结果使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分别含有过量的正离子或负离 子,形成电动势,这种电场称为扩散电场。 例子:当岩层中含氯化钠的水溶液的浓度相差很大时,溶液中 Cl- 与 Na+ 将向浓度小的 溶液一方移动,由于 Cl- 的迁移率大于Na+ ,因而在浓度小的一侧Cl- 数较 Na+ 多,获得负 电位,另一侧为正电位,形成扩散电场。 4、氧化还原电场的原理? 8 金属导体(电子导体)埋藏在潜水面附近时,由于氧化还原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电场称 为氧化还原

23、电场。位于潜水面以上的电子导体与氧化带中的地下水发生氧化作用,导体失去 电子而带正电,围岩则获得电子而带负电。位于潜水面以下的导体,由于所处的还原环境使 导体的电化学反应与上相反,即围岩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电子导体获得电子而带负电。在导 体与围岩之间, 导体上端和下端产生了符号相反的电位跳跃。因此在导体上下端形成电位差, 产生自上而下的电流,而在围岩中产生自下而上的电流,构成电流回路 5、说明什么叫山地电场? 由地形起伏形成的过滤电场常称为山地电场。是由潜水由山顶向山谷渗透时产生的,在 山顶形成负电位,在山谷形成正电位。 地震勘探 一、填空题 1. 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 主要有 _勘

24、探 ,_ 勘探 , _ 勘探和 _勘探 . 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 地震 ; 重力 ; 电法 ; 磁法 . 2. 用 _方法 ( 如爆炸 , 敲击等 ) 产生振动 , 研究振动在 _的传播规律 , 进一 步查明 _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_方法 , 叫地震勘探 . 答: 人工 ; 地下 ; 地下 ; 物探 . 3. 地震勘探分 _地震法、_地震法和 _地震法三种 . 用于石 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_地震法 , 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 反射波 ; 折射波 ; 透射波 ; 反射波 . 4. 反射波地震勘探, 首先用人工方法使_产生振动 , 振动在地下 _形成地 震波 , 地震波遇

25、到岩层_时 , 会产生 _成反射波 . 答: 地层 ; 传播 ; 分界面 ; 反射 . 5.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 当外力去掉以后, 物体能立刻 _层状 , 这样的特性称为_. 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_. 答: 形变 ; 恢复 ; 弹性 ; 弹性体 . 6. 当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时, 在药包附近爆炸产生的_热气球 , 爆炸前沿 _, 经测定达几十万个大气压, 大大超过岩石的_温度 , 岩石遭到破 坏, 炸成空穴叫 _空 答: 高压 ; 压强 ; 抗压 ; 实际 . 7. 地震勘探中, 爆药在岩层中_, 使岩层_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 _出去形成 _. 9 答: 爆炸 ; 质点 ; 传播

26、; 地震波 . 8. 根据炮点 _和地下反射点三者之间的关系, 要_追踪反 射 波 , 炮 点 和 接 收 点 之 间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_ 关 系 . 这 种 系 称 为 _. 答: 接收点 ; 连续 ; 相互位置 ; 观测系统 . 9. 根据炮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 地震测线分为_和_两大类 . 答: 纵测线 ; 非纵测线 . 二、选择题(40 道) 1. 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_勘探 . A.地震 ; B. 重力 ; C. 电法 ; D. 磁法 . 答: A.地震 . 2. 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_ 地震法 . A.折射波 ; B. 透射波 ; C. 反射波 . 答

27、: C. 反射波 . 3. 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 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 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 _. A.透射波 ; B. 反射波 ; C. 滑行波 . 答: B.反射波 . 4. 共反射点记录反映的是地下界面上_. A.一个点 ; B. 许多点 . 答: A.一个点 . 5. 在同一反射界面条件下, 多次反射波比一次反射波_. A.传播时间长 ; B.反射能量强 . 答: A.传播时间长 . 6. 面波的传播速度比折射波的传播速度_. A.低 ; B. 高; C. 相等 . 答: A.低. 7. 接收点与炮点之间的距离叫_. A.道距 ; B. 炮检距 ; C. 偏移距 . 答: B.

28、炮检距 . 8. 若地下界面有倾角, 且地层倾向指向大桩号方向, 就采用 _进行观测 . A.小号放炮 ; B. 大号放炮 ; C. 中间放炮 . 答: B.大号放炮 . 10 9. 若组合检波器都采用串联, 这时的到的记录能量_, 但是干扰背景 _. A.强 , 大; B. 弱, 小 ; C. 强,小 ; D. 弱, 大. 答: A.强,大 . 10.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 经过动校正后, 各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都校正成 _ 反射时间 . A.垂直 ; B. 标准 . 答: A.垂直 . 11. 水平迭加能使多波受到压制, 反射波得到 _. A.突出 ; B. 增强 ; C. 压制 ; D.

29、 变化不明显 . 答: B.增强 . 12. 波在 _里传播的距离 , 叫波长 . A.一定时间 ; B. 一个周期 ; C. 一种介质 . 答: B.一个周期 . 13. 射线和波前的关系是_. A.相互平行 ; B. 相互斜交 ; C. 相互垂直 ; D. 无关联 . 答: C. 相互垂直 . 14. 费 玛 原 理 为 地 震 波 沿 射 线 传 播 的 时 间 与 沿 其 它 任 何 路 程 传 播 的 时 间 比 较 _. A.为最小 ; A. 为最大 ; C. 不一定 ; D. 都相同 . 答: A.为最小 . 15. 在反射定律中 , 入射角 _反射角 . A.大于 ; B. 等

30、于 ; C. 小于 ; D. 无关系 . 答: B.等于 . 16. 当入射角增大到i, 透射角增加到90时,这时的透射波叫_. A.面波 ; B. 多次波 ; C. 折射波 ; D. 滑行波 . 答: D. 滑行波 . 17. 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称为 _. A.真速度 ; B. 视速度 . 答: B.视速度 18. 直达波就是从震源_到达检波器的波. A.反射 ; B. 折射 ; C. 滑行 ; D. 直接 . 答: D. 直接 . 11 19. 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的是反射界面上的_. A.一点 ; B. 一段 . 答: B.一段 . 20. 在炮点附近 ,观测不到 _. A.

31、直达波 ; B. 折射波 ; C. 反射波 . 答: B.折射波 . 21. 炮点与 _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 这种关系称为观测系统. A.炮点 ; B. 接收点 . 答: B.接收点 . 二、选择题 1. 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 (1) 直线 (2)曲射线 (3)双曲线 (4)抛物线 答: (2) 2. 动校正是为了压制 (1) 面波 (2)折射波 (3)反射波 (4)多次波 答: (4) 3. 水平迭加能使 (1) 反射波能量增强 (2)多次波能量增强 (3)干扰波能量增强 (4)面波能量增强 答: (1) 4. 费马原理认为 , 地震波沿 (1) 最大路径传播 (2)最小路径传播

32、 (3)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 (3)双曲线路径传播 答: (2) 5. 根据反射波和干扰波频率上的差别采用( ).滤波的方法, 压制干扰波 . 突出反射 波. A:褶积 . B:二维 . C:频率 . 答: C. 6. 一个地震信号 ,? 用它的振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叫做( )表示 . A:波数域 . B:频率域 . C:时间域 : 答: C. 7. 地震记录上首先接收到的是直达波和( ) A:声波 . B:反射波 . C:浅层折射波 . 答: C. 12 8. 当地形高差比较大时, 一般要作 ( )校正 . A:井口 . B:低降速带 . C:基准面 . 答: C. 9. 因为

33、地震波的能量差异很大,? 一般浅层能量强, 深层能量弱 , 小炮检距的振幅大, 大 炮检距的 ( )振幅控制就是要把这种差别很大的振幅控制在某一范围内. A:振幅小 . B:振幅大 . 答: A. 10. 当地下界面有倾角时. 水平选加存在着反射层的( )问题 . A:选加 . B:偏移 . C:干涉 . 答: B. 11. 为了解决水平选加存在的问题,可进行 ( )处理 . A:偏移归位 . B:动校正 . C:相干加强 . 答: A. 12. 在偏移归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 这时归位后 , 反射层深度变浅倾角变缓界 面位置 ( ). A:向下倾方向位移. B:向上倾方向位置. C:

34、不变 . 答: A. 13. 层拉平后的振幅切片技术有助于对细微的( ),沉积环境进行研并进行砂体预测. A:沉积相 . B:地震相 . C:滨海相 . D:前积相 . 答: B. 14. 平界面反射波的t0 时距曲线是一条( ). A:直线 . B:双曲线 . C:任意曲线 . 答: A. 15. 野外放炮记录 , 一般都是 .( ) A:共中心点 . B:共反射点 . C:共炮点 . 答: C. 16. 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 就可得到 ( )道集记录 . A:共中心点 . B:共炮点 . C:共反射点 . 答: C. 17.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

35、这就叫做.( ) A:动校正 . B:静校正 . C:相位校正 . 答: A. 18. 所谓多次复盖 , 就是对地下每一个共反射点都要进行( )观测 . 13 A:一次 . B:四次 . C:多次 . 答: C. 19. 如果在同一点放炮和接收, 就会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 )反射波 . A:垂直 . B;铅直 . C:断面 . D:多次 . 答: A. 20. 质点振动时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 ),叫做振动的振幅. A:位移 . B:时差 . C:轨迹 . 答: A. 21. 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 ) A:振动 . B:切片 . C:波剖面 . 答: C. 22. 波在介质中传

36、播时, 如果在某一时刻把空间中所有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曲面, 这个 曲面就称为该时刻.( ) A:基准面 . B:反射面 . C:波前面 . D:波尾面 . 答: C. 23. 所谓射线就是地震波从一点到另一点的( ). A:直线距离 . B:传播路径 . C:传播速度 . 答: C. 24. 费马原理认为波前面地震波沿射线传抑的时间与沿其它任何路程传播的时间比较为 ( ) A:最大 . B:最小 . C:一样 . 答: B. 25. 迭加速度 ( )均方根速度 . A:大于或等于 . B:小于 . C:等于 . 答: A. 26. 迭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 A:动校正 . B:

37、静校正 . C:倾角校正 . 答: C. 27. 平均速度把地层假设成为( ) A:均匀介质 . B:连续介质 . C:水平介质 . 答: A. 28.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 A:绕射波 . B:层间多次波 . C:虚反射波 . 14 答: C 29. 回转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 (1) 一段凹反射同相轴 (2)一个点 (3)一段凸反射同相轴 (4)一段直反射同相轴 答: (3) 三、判断题(112 道) 1. 地震波的速度是指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速度, 简称地震速度 .( ) 答: 2.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 ) 答: 3. 在

38、其它条件相同时, 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 ) 答: 4. 当地下界面倾角较大时, 由速度谱求的平均速度为等效速度.( ) 答: 5. 剖面是共反射点道集记录, 经过数字处理后得到的.( ) 答: 6. 水平迭加剖面实质上就是反射时间剖面.( ) 答: 7. 水平迭加剖面记录的是反射界面的垂直反射时间.( ) 答: 8. 不同波的迭加叫做波的干涉, 迭加部分叫做干涉带.( ) 答: 9. 当条件相同时 , 反射波振幅越强,反射波的振幅就越强.( ) 答: 10. 地震波的振幅是由激发条件确定的.( ) 答: 11. 在频率域 , 用频率响应可以描述滤波器的特征.(

39、) 答: 12. 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 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 便会产生波的反射.( ) 答: 13. 反射界面倾角越大, 记录点与反射点位置偏移越大.( ) 答: 14. 有波阻抗就会产生反射波.( ) 答: 15 15. 反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绕射波时距曲线也称为双曲线.( ) 答: 16. 折射波时距曲线为双曲线.( ) 答: 17.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 断层的表现形式是“ 层断波不断 “.( ) 答: 18. 向斜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一定表现为一向斜.( ) 答: 19. 一个反射界面的终断点上, 将产生左、右两支相位相关180的绕射波 .( ) 答: 20. 水平迭加剖面与迭

40、加偏移时间剖面一一对应.( ) 答: 21. 静校正是消除地层地形影响地震记录的过程.( ) 答: 22.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 凸界面反射波的能量较弱, 振幅变化不大 .( ) 答: 23. 凸型反射界面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形态扩大.( ) 答: 24. 野外放炮记录 , 一般都是共中心点记录.( ) 答: 25. 把记录道按反射点进行组合, 就可得到共反射点道集记录.( ) 答: 26. 对共反射点道集记录, 把每一道反射波的传播时间减去它的正常时差就叫做静校 正.( ) 答: 27. 共反射点道集记录时间, 经过动校正后都校正成为垂直反射时间.( ) 答: 28. 反射波经动校正后

41、,记录道之间没有时差, 迭加后反射波就会增强.( ) 答: 29. 如果在 O点放炮 , 在同一点接收,就会得到地下反射界面的铅直反射波.( ) 答: 30. 相关速度谱的灵敏度较高, 迭加速度谱抗干扰能力较强.( ) 答: 16 31. 费与原理为波前面上的每一点, 都又叫看成是新的震源. 这些小震源发出的子波前包 络面 , 就是新的波前面.( ) 答: 32. 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称为视速度 .( ) 答: 33. 波的到达时间和观测点距离的关系曲线, 叫做时距曲线.( ) 答: 34.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对称于时间轴的双曲线.( ) 答: 35. 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有构造, 对应地

42、质剖面也有构造.( ) 答: 90. 对比时间剖面的三个标志是反射波的振幅, 波形、相位 .( ) 答: 简答题: 1. 地震勘探中的反射波和折射波是如何产生的?各具有什么特征? 2. 折射波法的应用条件和常用观测系统是什么? 3. 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 4. 设置 3次覆盖、接收道数N=24、道间距 X=5米、偏移距 =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的反射波多 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 (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米? (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各为多少米? (3)写出共 CDP 点道集? (4) 按比例画出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图。 5. 在 O 点激发,偏移距为200米,单

43、边激发,14道接收,道间距5米。 请: 计算最大炮间距? 若勘测距离为500米(直线),问在测试时最少要激发几次才能达到连续观测? 6. 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7. 反射波法和折射波(t0 法)资料解释方法? 8. 什么是动校正和静校正?其校正目的是什么? 17 9. 叠加速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并解释动校正时如果动校正速度选择过大,反射波校正不足的 原因。 10. 水平叠加剖面的主要处理流程有哪些?并说明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什么还需要做偏移归 位处理? 11. 浅层折射

44、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是什么?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12. 浅层反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是什么?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13. 提高地震记录信噪比的方法和手段? 14图 3所示为采集的反射波地震记录。 回答: (1)说明地震记录图上坐标和波线的含义。 (2)推导一个水平界面反射波和折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 (3)写出地震记录上主要的地震波类型, 并在图上标明。 (4)对地震记录进行质量分析,并对不同的地震波进行分区(在图上标明)。 图3 15、问答题 1、 相对于陆上地震勘探而言,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有何特点? 答: (1)施工特点 : 由于没有障碍物,海洋地震勘探可以连续施工

45、和侧线均匀覆盖,比陆上有 更高的效率和低廉的成本。 (2)技术特点:导航定位技术,海洋地震船上拥有先进的雷达和导航系统。 震源,海洋地震勘探采用非炸药震源,包括空气枪震源套筒爆炸器震源和蒸汽枪等。 检波器,海洋地震勘探检波器以电缆形式封装,里面检波器采用压电传感器来检测地震波。 16下图是一张野外的共炮点的地震记录,请你指出其野外施工方式?指出地震记录 上不同类型地震波的具体部位,并说明其特点? 18 答:中点放炮,两边接收。直达波:时距曲线为一过原点直线。反射波:时距曲线为 双曲线。折射波:时距曲线为直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17. 下图是一张地震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请确定图中断层的可能位

46、置。结合该图说明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断层的主要识别标志? 答: (1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 (2 )反射波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然变化 19 (3 )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 (4 )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 (5 )异常波的出现(绕射波,断面波 第3章重磁法勘探 1解释下列名词:地磁要紊、国际地磁参考场、地磁图、IGRF 2试述地磁场随空间、时间变化的基本特征? 3如何定义正常磁场和磁异常? 4地磁场随空间、时间变化的特征,对磁法勘探工作的意义何在? 5如果某种岩、矿石中不含任何磁性矿物,是否会引起磁异常,为什么? 6感应磁化强度 i M 和剩余磁化强度 r M 在成因方面有的不同? 7剩余磁化强度的类型及其实意义? 8影响岩石磁性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何作用? 9关于地形校正,请问答下列问题: 1) 地形校正值为什么永远为正值( 不考虑大地水准面的弯曲) ? 2) 进行地形校正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3)为什么地形校正要分近中、远三区进行? 4) 示意绘出以下几种地形剖面上的地形影响值曲线。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