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210268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28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说“木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说“木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说“木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说“木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木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ppt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说“木叶”,1.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积累本文的诗词名句。 2. 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理解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3. 学习本文赏析诗歌语言精微之处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素养目标,林庚(1910 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诗人、学者。 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陆续出版了几部诗集,被称誉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现代诗人废名曾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他笔耕不辍,90 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诗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对

2、楚辞和唐诗的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20 世纪40 年代以来,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主要作品有诗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作者简介,“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题目解说,写作背景,20 世纪80 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

3、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资料链接,君子如玉,谦逊之风 常言说“做人”,而高境界的人不是“做”出来的。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老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看您什么时候方便。下午行吗?”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 通过这件

4、事可以看出,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课文探究,1.作者举杜甫“落木”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自从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由“木叶”发展到“落木”。 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2.诗人为什么钟爱一个“木”字呢?,诗歌创作是用形象思维,不是用概念思维,“树叶”“落叶”虽然概念准确,符合逻辑,但是于形象的创造无助;“木叶”“落木”虽然从概念上看违背了逻辑,但是却有助于形象的创造。,3.比较吴均和曹植的诗句,指出“高木”与“高树”的区别何在。,“高树”没有落

5、叶的形象,而“高木”有落叶的景况。 在意境上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4.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给人以“落叶”的暗示呢?,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5. 从诗歌暗示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古典诗歌中很少见“树叶”。,“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树叶”不比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因而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少见。,6. “木”除了有落叶的暗示,还有什么暗示?作者是如何论述“木叶”的形象特点的?, 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6、清秋的气息。 作者先论述“木”的普遍性: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然后从这一普遍性对“木”作为“树”的形象的左右作用,总结出“木叶”的形象特点: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最后引用诗句说明“木叶”这一形象所达到的艺术境界。,7. “落叶”“黄叶”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黄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8. “落木”与“木叶”在诗歌形象上有何不同?,“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它连“叶”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

7、朗与绵密的交织。,内容小结,主题归纳,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深入探究,(1)“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称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与“叶”的形

8、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1.试辨析诗歌中“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

9、千山”的空阔。 “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而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微妙的意味往往寄于言外。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中可以查到的

10、词语的意思,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或整首诗来理解的。 鉴赏诗歌,不但要理解表层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之意。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2.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这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不好。 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性论文。 标题拟为“说木叶”,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态度,也契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3.课文阐述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好不好?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