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12256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5.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阶段性测试题新人教版.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 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60 分) 1下列对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B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 D是对农民的一次厚颜无耻的掠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俄国1861 年改革性质的 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 1861 年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改革 既解放了农奴又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2、所以对这次改革表述最准确的是B项。 答案: B 2美国南北战争,德意志统一,俄国 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之处是( ) A都发生在19 世纪 60 年代 B都是自上而下的革命和改革 C都是工业资产阶级领导 D都使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B 项不符合美、日;C 项不符合德、俄、日;D 项对四项都不 符合;只有A项,时间上相似,故选A项。 答案: A 3右图人物属于( ) A守旧派B民粹派 C十二月党人D激进派 解析: 右图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是激进派代表,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 地。 答案: D 4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

3、,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 农民。” 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 ( ) A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1861 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 C1861 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 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 解析: 第一则材料表明政府要解放农奴,就当时而言是社会进步;第二则材料说明改革 后农奴依然受到沉重的剥削,说明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保守性。A、C 只看到了 进步性,没有联系第二则材料;D项忽视了改革的进步性,没有注意到第一则材料。 答案: B 5有人认为“ 1861 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

4、 ( )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B付出高额赎金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理解。由“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 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所以选A。 答案: A 6提出“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买取得份地”主张的是( ) A十二月党人B守旧派 C改革派D激进派 解析: 当时的改革派是站在尽量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主张。 答案: C 7下列有关1861 年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B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C改革的

5、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彻底扫除障碍 解析:A项错误在于“封建改革”,C项错误在于“发展资本主义”,D项错误在于“彻 底清除”。 答案: B 8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向贵族代表发表演说:“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 在着敌对情绪, 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 情绪的措施是 ( )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解析: 题目中提到的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所以给农民自由是化解措施,D项 符合题意。 答案: D 9下列不属于

6、民粹派主张和活动的是( ) A主张发动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统治 B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削 C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 D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发动农民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整合与再现能力。本题针对的是俄国1861 年改革,民粹 派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但并没有主张反对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联盟推翻沙皇专制。其 他三项都是民粹派的主要活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 A 1019 世纪早期就有一位学者对当时俄国社会发出预言说:“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 的光荣战役时, 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 停止不前。 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

7、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 一经历学到今后有用的一课。”俄国是如何接受这“一课”教训的( ) A彼得一世改革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十月革命D建立地跨欧亚大帝国 解析: 19 世纪早期俄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却因为落后的农奴制阻碍着自身的 发展,为此之后在1861 年开始进行改革,所以正确的是B项,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11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使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D都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 解析: A、B、 C都是日俄两国改革的影响,

8、“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只符合日本, 俄国并未受到西方的侵略,因此D项错误。 答案: D 12克里木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D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 的最大影响是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成为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重要契机,答案选C,A、 B、D三项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但与C项相比略显次要。 答案: C 13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图片反映出农奴因获得自由而非常兴奋 B图片反映出俄国社

9、会各界都赞成废除农奴制度 C图片反映出1861 年改革赢得了广泛支持 D图片反映出农奴制改革彻底改变了农奴的处境 解析: 图片信息反映农奴因二一九法令而欢呼,B项“各界都赞成”、C项中“广泛支 持”、 D项中“彻底改变”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答案: A 1419 世纪中期俄国一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 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经判处它 的死刑。”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的工业革命进程农奴制度成为影响俄国国家安 全的重要隐患废除农奴制度成为俄国人的共识农奴的悲惨处境得到知识分子的同

10、情 A B C D 解析: 表述错误,地主阶级反对废除农奴制,只是迫于形势才被迫同意废除农奴制, 还有很苛刻的条件。 答案: C 15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 位君主是 ( ) A彼得一世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D明治天皇 解析: 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局面,曾经亲自到西欧一些国家学习,材料所描绘的君 主应该是彼得一世。 答案: A 16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 分为两类: a 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 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 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是

11、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C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历史的归纳能力。无论美国罗斯福新政还是中国改革开放都 没有改变各自的社会性质;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都改变了各自的社会性质,由 此可以看出a、b 分类的标准是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答案选C 。 答案: C 17 以下是 19世纪 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从表中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 时间企业数工人数 ( 人) 产值 ( 千卢布 ) 1860 99 11 600 7 954 1879 187 42 000 51 937 A.俄国工业革命取得成效 B农奴制改革推

12、动工业的发展 C俄国逐步实行了现代化 D俄国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 解析: 材料只是介绍改革推动了近代化,不能说实现了现代化,因为俄国依然存在严重 的农奴制残余。 答案: C 182005 年 6 月 8 日莫斯科为一座塑像的落成举行了盛大的揭幕仪式。在仪式致辞中 提到“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 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这座塑像是( ) A尼古拉一世B彼得一世 C亚历山大一世D亚历山大二世 解析: 解放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很显然是指亚历山大二世。 答案: D 19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

13、:“人民挺起腰杆来了, 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 A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解析: 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奴的人身控制, 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故A、B、 D三项错误。 答案: C 20史料记载, 18601890 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 倍,铁路线增长了35 倍, 此期间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A农奴制的废除 B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C沙皇专制的终结 D受俄国政治体制近代化的影响 解析

14、: 材料所给信息是俄国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得益于A、B、D三项;沙皇专制统治 被推翻是在二月革命期间,故C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40 分 ) 21(20 分)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 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 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 有关自由劳动、 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 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

15、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 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 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 想要实 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 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8 分) (2) 据材料二并

1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6 分) (3) 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6 分) 解析: 第(1) 问中原因,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 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 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角度回答。第(2) 问,考查学生 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 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 得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

17、护贵族利益。”第(3) 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 用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 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 旧势力, 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 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答案: (1) 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 管理 );农民 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 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 沙皇主持改革) ;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 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 的勇气。 22(20 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 年,亚历山大二世向

18、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 给农民自由, 这是不公正的, 但是, 遗憾的是, 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 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 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 年 4 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 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 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 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

19、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 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 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 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 者,实力讲求, 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 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 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 或者侧重点 ) 有何不同? (6 分 ) (2)

20、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6 分) (3) 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 分) (4) 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 分) 答案: (1) 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 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 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 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 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 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 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