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21429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9.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说课稿新人教版.pdf(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灯笼说课稿 一、植根单元说教材 本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是民间文化的 个体再现。本文通过“灯笼”这一小小器物,表现旧中国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散发出浓 厚的乡土气息, 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语文是人类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篇文章的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 文化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体现语文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这 一特点。 二、依据文本说目标 课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作者经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外国 文学的熏陶,散文语言非常典雅而蕴藉,简

2、净而不杂芜。 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用于品 味课文语言,启发他们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上下,读出情味意味。 它所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对早年生活、 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 精神。 作者表达得很曲折而有层次,大半篇幅抒写怀念之情,最后由从对过去的怀念转为对 现实的感受。要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将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 2. 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以“灯笼”为小的突破口,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思。文章语言平淡隽永,但蕴 藏着丰富的情感。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 理清思路, 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 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2. 品读语言, 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把教学难点定为:体会 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三、以学定教说策略 1. 朗读体味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现文中的美点。 2. 圈点评注法。指导学生圈点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体会,做好批注。 3. 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探索、交流

4、。 四、立足课堂说设计 教学过程由四个主要板块组成:1. 整体感知, 2. 美读评注, 3. 话题讨论, 4. 品味语言。 (一)整体感知 导入: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 和普及的时代, 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吴伯箫的灯笼。 顺着“灯笼”这条线索,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发现,初步感知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感。 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二)美读评注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初步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写于上世纪30 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 散文的自由笔法, 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

5、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 重要意义。因此, 围绕“灯笼”这一主题,加强美读和圈点评注,引导学生具体体会。 环节一:理清灯笼之缘 1. 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找到能总括全文的一句话。 2. 用短语概括文章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环节二:了解灯笼之俗 引语: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有关家乡风俗的描写段落,并大声朗读, 品味作者在 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采用自选展示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领会融情于景和事的 写作方法。 环节三:体会灯笼之情 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

6、发的情感又 成为一条线索。学生自读文章,体会最让人动情的地方,圈画典型词句,旁注自己的体会。 环节四:理解灯笼之愿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感受:“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哪句话最 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的社会历史,领会作者愿投身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 共命运 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昂扬姿态。 (三)话题讨论 整合本单元的资源,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1. 以灯笼为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以“浅谈民俗文化的特性”为话题,学生交 流、讨论。可用“我从_看出民俗具有 _特性(或价值)”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 现。 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特

7、性:形象性、大众性、传承性、寄托性等。 2. 结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可引导学生试着从 下列方面去品味: 1. 结合富有特色的精彩语句语段发现时代特色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 品味语言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感情基调有何特点。 3. 与表达方式的运用相结合,体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 五、总结全文说板书 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至民族的 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乡情的感念和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担当精神和 爱国情怀。板书设计为: 六、基于实际说反思 1. 注重学生自读能力培养; 2. 突出本文人文性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