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

上传人:流浪地球 文档编号:5245873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选】广东中考化学第二部分专题突破专题四科学探究讲义.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严选中考化学复习资料专题四科学探究类型一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方法技巧】1.关于气体成分的探究: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燃烧的蜡烛焰心气体成分的探究、排污管道气成分的探究、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的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CO、CO2、CH4、NH3、HCl、O2、H2、N2等气体的制法和检验,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一些反应产物的检验等。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检验,要考虑检验的先后顺序,以排除干扰。如检验CO、CO2、水蒸气、H2的混合气体时,检验顺序为水蒸气CO2H2CO。2.固体物质成分的探究:一般可采用加水溶解,加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加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加入Ba(

2、NO3)2、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方法进行。应注意:(1)往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不一定就是含NaOH这些碱类物质,还要考虑是否可能存在Na2CO3或K2CO3这些呈碱性的盐类物质。(2)沉淀中有BaCO3和BaSO4时,加入稀硝酸或盐酸时的现象为:部分沉淀溶解且有气体生成。(3)沉淀(不含金属单质)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放出时,可肯定含有碳酸盐,但不能说明该沉淀只由碳酸盐组成,还可能含有碱类不溶性沉淀如Mg(OH)2。3.物质反应后所得溶液成分的探究,通常为AB= CD,对充分反应后所形成的溶液溶质的猜想与探究。该类型解题方法是:从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

3、去考虑,而生成物是一定存在的。因此一般猜想有三种:(1)只有C(恰好完全反应);(2)A和C(A过量);(3)B和C(B过量)。验证猜想时,一般不需要验证生成物,只需要验证过量反应物是否存在。4.物质组成元素的探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例1(2016广东)小明在课外阅读中得知:氢氧化铜受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铜Cu(OH)2= CuOX,于是用CuSO4溶液与KOH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并对氢氧化铜进行加热。(1)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_。(2)制取氢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3)小明在加热氢氧化铜时,发现蓝色固体先变成黑色;继续高温灼烧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同时有气体产生。为

4、弄清这种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查阅资料】Cu和Cu2O均为红色固体,且Cu2OH2SO4= CuCuSO4H2O。【提出猜想】红色固体是:.Cu.Cu2O._【进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取灼烧后的红色固体1.44 g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加热并充分振荡,静置溶液由无色变蓝色,固体减少1.44 g红色固体一定有:_过滤、洗涤、干燥得红色固体【结论分析】 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认为猜想正确。但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_也有相同现象。氧化铜高温灼烧生成Cu2O和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如要确定1.44 g红色固体成分,还需要补充的操作是_,再通过_得出结论。例2(2016新

5、疆)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初步分析】(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元素组成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溶液。(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中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实验结论】(3)该

6、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实验反思】(4)王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他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横线上):实验操作实验现象_(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_测量溶液的pH值_7(填“”“”或“”),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例3(2015广东)如图为某家长带着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画面。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猜想】()含可燃性气体CO;()含可燃性气体CH4;()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

7、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瓶子倒转,使_,将瓶子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进行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1)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_的洗气瓶目的是除去CO2等酸性气体(2)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目的是除去_(3)将步骤(2)的气体导出点燃: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无水硫酸铜_;烧杯内壁变浑浊证明有H2O生成;证明有_生成【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_也会有相同的现象。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_的存在

8、,其方法是_。【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类型二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方法技巧】物质在空气中变质一般是与空气中的O2、H2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同时作用而产生的。常见的有NaOH、Ca(OH)2变质,生石灰变质,碱石灰(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的混合物)变质等。猜想时通常有三种情况:(1)没有变质:不存在变质后生成的物质;(2)部分变质:变质前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都存在;(3)完全变质:不存在变质前的物质。例4(2016吉林)兰兰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

9、有变质呢?兰兰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_(填字母)。A消石灰 B生石灰 C石灰石【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猜想二: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三: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进行实验】兰兰分别取该石灰干燥剂进行如表实验,并记录。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一:验证有无CaCO3_猜想一不成立实验二:_无明显放热现象猜想三成立【异常现象】兰兰整理实验台,清洗仪器时,突然发现实验二中的烧杯壁明显发热。【分析释疑】实验二的结论不准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烧杯壁明显发热的原因:_。【更正结论】该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二成

10、立。【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兰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试举一例:_。【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_。类型三有关物质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探究【方法技巧】探究物质的性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将物质加水溶解,判断溶解性;(2)向溶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3)向物质中滴入酸,观察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可燃性气体;(4)向溶液中加入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5)将固体物质加热,观察是否分解;(6)将固体物质与CuO混合加热,或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判断是否

11、具有还原性等。例5(2016黄冈)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1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图1(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_。(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哪些呢?【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NaOH;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_;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Ca(OH)2。【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

12、反应现象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图像。图2【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_,一定不是_。【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_。类型四有关变化条件、影响因素的探究【方法技巧】1.探究类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等。(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是否加入催化剂、反应时的温度、物质的浓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搅拌等。(2)燃烧的三大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灭火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3)氧气是金属生锈必需的条件,有些金属还需要水或二氧化碳。2解题关键: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时,

13、必须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进而探究该因素的影响。分析问题时,要先找出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进而分析改变的条件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例6(2016威海)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发现和提出问题:镁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燃烧,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而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决定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反应速率的内因是_。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这一事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夏天,将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变质,这一事例说明温度也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如何影响反应速率呢?(2)猜想与假设: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3)收集证据实验药品:颗粒大小相同的

14、锌粒,两份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温度的稀硫酸(20 、40 )。供选仪器:药匙、气体发生装置2套(气密性良好)、量筒2支、分液漏斗、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2支。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补充完成下表的实验报告。观察或测量的量选用的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产生相同体积(一试管)的气体所需时间气体发生装置、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_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该实验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有多种,除了上述观测点外,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还有_(写一条)等。(4)结论与解释: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_。(5)拓展分析根据其他测定方法,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了锌粒

15、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时间0t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时间t以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的主要原因是_。类型五有关反应实质、变化现象及变化原因的探究【方法技巧】中考中往往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些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此类探究要认真分析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可能产生的相应产物、现象,分析与实际产生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时,要设计对比实验,排除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例7(2016漳州)【题干】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16、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试管(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镁条长度1 cm2 cm3 cm4 cm相同的实验现象(省略题干现象)快速反应,试管发热,镁条全部消失沉淀量差异(恢复至20 )无少量较多很多【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有关。【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查阅资料】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作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

17、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试管操作现象结论A加入足量盐酸_,白色沉淀_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B加入足量水白色沉淀_猜想二不正确C加入适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_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拓展延伸】足量镁与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并且碱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而促使白色碱式氯化镁的生成。例8(2014广东)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探究:【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石墨棒;._。【实验】用天平称量1.5 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_,那么猜想不成立。【结论】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的是_。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与铜活动性顺序是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拓展】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热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