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加快体育强市建设,依据省“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十五五”期间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6年一2030年。一开启新时代体育强市新征程(一)“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成绩“十四五”期间,
2、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体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发展定位,认真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发展改革,促进体育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推动全市体育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市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各类体育运动场地8007个,更新配套健身器材10020件,全民健身公园、阳光运动休闲广场等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15处,健身步道800公里,骑道400公里,社会足球场地47处,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3、覆盖率达9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9.8%。市奥体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场馆建成投用,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20余处,社会投资累计达2.28亿元。体育社会组织进一步规范,市县两级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健身组织达268个,乡镇、村级体育总会在全省率先全覆盖,为推动全民健身、提供体育服务、参与体育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千万三大赛”等健身赛事和活动超过100O场次,足球、篮球、排球、游泳、太极拳等赛事活动蓬勃发展,带动健身人数超过40万人次。每年开展体质监测、健身指导300余项次,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92%。竞技体育稳中有
4、升。竞技体育项目管理和训练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后备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体系。立足备战全运会、省运会,形成了以市体校为主阵地,以4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6支市队校办运动队和10处业余训练点为补充的青少年训练体系,打造了乒乓球、游泳、武术、手球、排球、幼儿体操等一批金牌项目。运动队伍逐步壮大,引进高水平教练员12人,在训运动员达IlOO余人,向上输送省级运动员7人、国家队跨界选材6人。5个县区新型体校全部挂牌,市体校成为“国家手球后备人才基地”。2019年成功举办市第11届运动会,310支队伍5338名运动员参赛,打破17项纪录。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等7个项目的中小学生联赛和青少年锦标赛、冠军
5、赛等系列赛事,参赛人数2万余人。组队参加省年度青少年锦标赛,获得50个第一名、65个第二名、103个第三名。2017年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枚、银牌2枚,市体育局被省政府授予“有功单位”;2018年第24届省运动会上获得20.5枚金牌,青少年组团体总分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名。“十四五”期间,在全国锦标赛上累计获得12金、1银、1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体育产业破题发展。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值为39.54亿元,增加值为13.42亿元。实施大型品牌赛事带动战略,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等大型赛事期间,配套开展游黄河入海口、友好城市交流、健身展演等20余项活动,有力拉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产业消
6、费,促进了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强,创建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个省级产业示范项目、1个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条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市场主体日益活跃,全市体育产业单位达1237家,较“十二五”时期翻了一番。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汽车场地越野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系列商业赛事,向上争取扶持资金1170万元,争创省级以上示范单位和项目3个,推动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发展。加强体育市场行业监管,以体育场馆、高危项目、大型赛事为重点,扎实做好行政执法、安全监管、简政放权等工作,保障体育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体育彩票业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销
7、售额超过25亿元,获得体彩公益金1.6亿元。品牌赛事影响扩大。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连续4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连续7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连续3届成功举办公路自行车赛,成为中国自行车协会在我省举办的首个国际C类赛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暨黄河入海生态铁人运动旅游展示赛。积极承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承办中国足协中冠联赛大区赛、全国校园足球男子高中组东北赛区比赛、U13男子篮球公开赛等5项国家级赛事和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省第二届健身气功锦标赛、省游泳锦标赛分站赛、省篮球锦标赛、省足球锦标赛等20余项省级赛事
8、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举办黄河口汽车场地越野赛、沿黄城市篮球赛、中美篮球对抗赛、CBA热身赛等一系列精彩赛事,积极推动了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发展,促进了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影响力。专栏1市“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成绩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十二五”成绩“十四五”目标“十四五”成绩群众体育主城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100100每万人全民健身站点个7.31810.58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38.213839.8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5354国民体质合格率%90.95/9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个2.742.73.4市
9、级体育社团个23/36县级体育协会个35/62县级体育社团个100/165县级民办非企业俱乐部个65/103综合性体校个0/5市少年儿童业余训练点个10/10县区“三个一”工程和乡镇(街道)“两个一”工程%/100100竞技体育全国锦标赛获得奖牌块1金/6金1银1铜省锦标赛参赛人数人1298/2403省锦标赛获得奖牌块18金39银51铜/42金55银81铜省运动会决赛参赛运动员人228(23届)/409(24届)省运动会获得奖牌块8.5金6.5银14.5铜20.5金6银22铜全国运动会输送运动员人4(12届)/6(13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奖牌块1金2银1铜(12届)/2金2银运动项目达到省运会参
10、赛项目个17/21运动训练队项目个17/21在训人员/1132向上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人172032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27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十二五”成绩“十四五”目标“十四五”成绩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总产出亿元27.66/39.54体育产业增加值亿元12.7810013.42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体育产业总产出%45/90每年拉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消费亿元3030体育彩票销售额亿元/22.1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占比%54.3%/58.2金牌体育赛事项1/1市品牌体育赛事项1/4体育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2.192.23.07城市社区健身设施%/100100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
11、/10099各类体育场地个3902/8007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率%/100100健身步道、骑道公里/1200(二)“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大体育”格局还没有构建成型。商业性群众性赛事取消审批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体育协会脱钩改革后的监管服务,体育产业领域中的赛事产权和不正当竞争,体育消费卡预售风险等方面,都面临法制不完备、执法不到位的问题,体育监管风险已成为体育工作的突出风险。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旧突出。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2、建设仍不够完善,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还未实现全覆盖,县区之间不平衡、城乡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健身组织管理不够规范,健身指导不够广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内在联系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有限。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深化。竞技体育总体实力仍处在全省第三梯队,青少年体育发展中训练场馆设施落后、高水平教练人员少等问题突出,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还主要依赖于政府力量,传统特色优势项目潜力发挥不够,新的特色优势项目培育不足,发展方式亟需转变,高水平体育人才缺乏,体育科研和后勤保障亟需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规模小,体育类企业少,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及占GDP
13、比重远低于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地。体育产业政府财政预算有限,政府主导,市场化、专业化水平不高,未形成品牌赛事产业链和体育产品龙头企业,未能充分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三)“十五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把“建成体育强国”写入了2035年远景目标。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首次把“建成体育强省”写进了省委全会公报。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开局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体育强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制度优势、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社会大局稳定,为体育的高质量发
14、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随着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新的健康理念、教育理念、消费观念、消费需求、消费模式、技术应用等将赋予体育高质量发展更加强大的动力,为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以健康中国行动为导向,把握体医融合新机遇。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落实健康中国行动,需要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健全支撑与保障,强化组织实施。加强非医疗健康干预,支持构建慢性疾病运动干预的运动健身与医疗康复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加强与全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协同合作,建立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中心的信息共享机制,推行社区医院医师开具运动处方、社区体育中心执行的联动
15、机制,夯实体医融合的基层联结。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机构,推广科学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咨询,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为根本,形成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新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的指导方针,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市大湿地、大空间、大水面的优势,打造“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黄河流域全民健身
16、场地供给特色模式。以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引擎,注入产业发展新动力。以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抓手,全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全民健身“体育生活圈”为重点,突出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基层健身站点、健身指导服务等,研究提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建设计划,用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努力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民、兜住底线、均等享有。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科技、文化、教育、养生、养老、影视、金融、互联网、制造业等领域有机融合,发挥品牌赛事带动作用发展竞赛表演产业、体育经纪业,借助特色健身项目发展技能培训、场馆服务,创新融合载体,发展产业项目,扩大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体
17、教融合为抓手,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总体原则,联合教育部门制定出台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大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建立联赛信息反馈制度,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参赛的积极性。规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管理的措施,通过开展认定工作确保发挥示范作用。持续开展游泳普及、健康夏令营和冬令营,发展培育一批品牌活动,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惠及全市更多青少年。进一步完善体育与教育资源共享的教学、训练机制。积极探索体育特长生就学升学转学政策,为体育特长生成才创造条件,实现体教共赢。二“十五五”体育发展
18、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五五”时期总体部署,以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为导向,围绕建成体育强市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人才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体育需求,推动全市体育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加快高水平现代化体育强市建设贡献体育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
19、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体育与医疗、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牢固树立“数字体育”理念,全面提升体育行业数字意识和数字能力,推动各项体育工作的数字平台建设,推动构建覆盖全领域、全场景、全流程的数字体育发展新格局。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协调,提高体育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20、破除制约体育发展障碍,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增强体育内生动力,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坚持科学研判。精准把握当前体育发展形势和重点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制订完善新时代体育改革方案。遵循体育发展内在规律,做好体育发展顶层设计,统筹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理顺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关系,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共同发展,兼顾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项目同步开展,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体育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推动全民健身,完善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强化底线思维,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
21、防范重大风险问题,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实现体育全面协调发展,使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三)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30年,建成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国体育消费示范市。体育基本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体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省领先。全民健身普及率有效扩大,每年开展规模以上健身活动不少于100O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位居全国前列;争创省级以上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个,参加业余训练和青少年比赛规模超过3000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位居全省中游;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体育
22、产业增加值超过15亿元,创建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3处。城市体育综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使体育成为弘扬我市黄河精神的重要名片,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体育之城。2 .具体目标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创建国家运动健身模范市,打造全国一流的公共体育设施生态园林化体系。健身设施逐步均等化,加大向农村、社区倾斜力度,实现农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城市社区逐步配套智能化健身设施,着力打造“10分钟”健身圈,形成体育设施网络,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健身指导逐步精准化,打造“健身有我、健康由我”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开展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健身理论知识宣讲等服务活动,市(县)区两级基
23、本实现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为市民提供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健身组织逐步规范化,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提供专业培训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打造以体育总会为龙头、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为骨干,体育俱乐部、健身站点为支撑的多层次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为群众健身提供组织保障。健身活动逐步多元化,继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扶持武术、太极拳、指弹球等传统运动,冰雪、轮滑、儿童平衡车等时尚运动,健步走、骑行、游泳等大众无门槛运动共同发展,同步办好“百千万”三大赛、社区运动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赛等赛事活动,不断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打造全民健身多样化品牌,带
24、动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健身活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中游。优化竞技体育核心项目结构布局,理顺项目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增强项目竞争力,力争在省运会和省锦标赛中成绩持续攀升。制定出台全市教练员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争取培养市队优秀中青教练员5名,基层优秀中青年教练员10名,引进3名以上高水平教练员,优秀体育科研人员2-3名,每年新培养一级裁判员10人以上。重点加强市体校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医务康复人员等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复合型教练管理团队2个。保障后备人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提高备战科学性,在2022年省第25届运动会上实现保十争九。构建反兴奋剂长效管理体系,坚决做到“零出现”“零容忍”。体育产
25、业实现新突破。聚焦四大业态、培育六大板块,促进八大融合。以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技能培训业、场馆运营业四大业态为基础,重点培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彩票销售、体育技能培训机构、体育赛事运营机构、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六大板块,促进体教文旅融合,推动体医康养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速。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活力。创建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3处,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75亿元。体育融合发展和文化影响持续加深。体育文化影响加深。丰富体育文化宣传形式,增加体育对外交流,大力倡导“天天锻炼、天天快乐”的群众体育理念,显著提高群众体育意识。体育融合发展深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
26、与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深化跨区域的体育合作,不断提升体育与其他领域融合程度,实现各领域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打造全国赛事名城。打造国际马拉松、公路自行车、汽车越野赛、铁人三项、湿地垂钓等一批具有黄河流域特色、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积极培育引导社会力量,推动由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办赛转变。规划建设突出黄河湿地特色的露营自驾研学基地、徒步骑行旅行驿站等设施,打造以运动产业为主的体育综合体、体医康养产业、体育资源交易新型智能体育平台。全面打造“一县(区)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办好区龙舟赛、垦利区汽车场地越野赛、广饶县孙武湖马拉松赛、利津县门球赛、河口区太极拳赛等地方特色品牌赛事,坚持
27、连届举办、形成品牌影响力。专栏2市“十五五”时期体育发展量化指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2030年2030年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站点个人10.5812全民健身活动平台个17培训各类社会组织骨干人次600800市各类社会组织骨干人11001300每千人拥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个3.43.6市级单项体育协会个3650县区单项体育协会个6280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个1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39.843每周参加一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比例%5455每年市民接受体质测试人数人次20002000市民达到国民体质合格率%91.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体育事业经费开支元6080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达到省运会参赛项目%708
28、0在训人员人11321200向上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人3235参加省运会决赛人数人409500培养市队优秀中青教练员人25培养基层优秀中青教练员人410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人58引进优秀体育科研人员人03培养一级裁判员每年人710构建复合型教练管理团队个02进校园备战的体育项目个48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12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24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46分类指标名称单位2030年2030年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总产出亿元39.5475体育产业增加值亿元13.4215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体育产业总产出%9090每年拉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消费亿元3体彩专营店星级网点占比%30
29、40体彩公益金投入全民健身占比%58.260金牌体育赛事项13市品牌体育赛事项45引进或培育自主品牌企业个01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个01省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个12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个12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项目个23市级体育服务综合体个02体育设施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3.073.2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覆盖率%100100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99100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率%100100健身步道、骑道公里12001800主题公园/休闲体育生态圈个13社会足球场个4757三“十五五”体育发展主要任务(一)构建高质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 .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制定实施
30、全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6-2030年)和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完善全市公共健身设施体系,在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组织、体育智慧平台建设、群众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形成经验。全市每万人拥有标准社会足球场地Ll块;推动农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每年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一次,开展赛事活动1000次;建设新型智慧体育平台,推动信息化场馆建设,引导体育场馆广泛使用智慧平台实现场馆信息实时发布、场馆预约的智能化管理。2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覆盖面,以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
31、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亲民便民惠民全民健身设施为重点,推进各县区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不少于1个,全市新建改扩建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0个。到2030年,补齐既有居住社区健身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基本实现同步按标准配建健身设施,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完善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收费配套政策,鼓励现有场馆分时段向社会开放,有效提升场馆资源利用率。3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体系,加强各级体育总会机构建设,每个乡镇(街
32、道)设立I个体育总会工作站、8个体育社团分支机构,实现乡镇(街道)“1+8”模式全覆盖。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80个,县级单项体育协会30个,每万人登记备案的体育社会组织2个,实现体育社会组织会员人数占总人口比例20%。建设市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整合全市全民健身站点,形成科学健身指导网络,提供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实现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培育和发展体育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提供能力培训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打造以市体育总会为龙头,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为骨干,体育俱乐部、健身站点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4 .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
33、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品牌体育活动,着重策划一批具有黄河流域特色的全民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品牌赛事成为市民健身节日,按照国际田联金标赛事标准举办黄河口O国际马拉松赛,举办黄河口O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承办铁人三项亚洲杯赛和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举办全国汽车场地越野赛和湿地垂钓大赛,提升五大金牌赛事品质。引进中国冰雪、武术太极、电子竞技、自驾露营等品牌活动。全面打造“一县(区)一品”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办好区龙舟赛、垦利区汽车场地越野赛、广饶县孙武湖马拉松赛、利津县门球赛、河口区太极拳赛等特色赛事活动。规划建设露营自驾研学基地、徒步骑行旅行驿站等设施,打造以运动产业为主的体育综合体和。5 .全面推进全民健
34、身数字化管理。建设新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互联网+体育”服务模式,打造公益性智慧体育平台。运用抖音、微信等主流互联网平台普及健身知识和体育健康热点,开展科学健身主题活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科学健身的知晓率、参与率。开展国民体质测定数据的搜集,配备智能穿戴设备,同步全民运动健身数据,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体育产业资源交易新型智能化服务平台。(二)推进竞技体育升级,深化体教融合L优化项目结构布局,提高竞技体育成绩。根据省运会决赛成绩和项目发展趋势,有重点分层次发展运动项目。优先发展手球、排球、跆拳道、射击、武术套路、乒乓球、体操(蹦床)7个金牌项目,重点发展赛艇、皮划艇、橄
35、榄球、田径、游泳、举重、摔跤、柔道8个有望夺金项目,保障发展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射箭、散打6个具有较大潜力项目。科学规划基础大项的发展,扩大参与人群,探索项目发展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提升基础大项竞争力。积极开展冬季运动项目,新增2项冰雪项目,增加竞技体育新亮点。推进体校建设和办学改革,集中力量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建设“体教融合”全国示范体校。2 .完善青少年训练体系,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市体校、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队校办运动队基层训练点三级训练体系。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目标,立足“输送、升学”两大任务,扎实做好选材、教学、训练、管理等全方位教育管理,力争在训
36、学生500人以上,开设运动项目12个。努力打造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市队校办特色运动队吃住学训一体、甲乙组有效衔接、备战队伍完整训练新格局。发挥县级新型体校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配套招生政策和计划、聘任高水平教练员、抓好运动员注册和管理、落实训练经费,做好第二十五届省运会备战任务。增加基层训练点数量,扩展基层训练点开展项目。建立完善现代化运动员选拔档案信息系统,追踪每个运动员的阶段性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开展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活动,推动体育赛事活动普及和运动技术水平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推动普通学校开展体育技能
37、教育、强化体育教师专业培养、建设学校运动队、办好学校联赛。以跆拳道、手球、射击、武术、乒乓球、排球、橄榄球、游泳、羽毛球等项目为依托,构建市U系列比赛、学生运动会等各类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行“学校+俱乐部”的创新模式,加快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拓宽青少年训练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加入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体育项目进校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馆、训练设施、体育师资的资源优势,办好“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扎实推进足球改革各项工作,科学制订青少年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到2030年,培育1-2家具有省内影响力的培训机构。3
38、 .培养引进优秀教练员,提高科学培训能力。组建复合型教练管理团队,建立体育人才梯队的运营机制。制定出台我市教练员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并纳入省中青年教练员百人培养工程计划;通过选聘、引入等多种途径,充实壮大教练员队伍。新增金牌教练员5人,培养中青年优秀教练员15人,一线教练员规模突破100人。加大水上运动、手球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基地建设和改造,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大力推进教练员培养引进和训练创新,增加科研投入和保障。4 .加强竞训人才管理,落实激励保障政策。加强竞训人才管理,提升人才效益,将体育高层次人才选拔与培养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完善人才选拔、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制度。
39、增加教练员编制,强化教练人才、裁判人才和训练科研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工作。按标准配齐用好基层运动学校、业余体校的保障设施设备,提升基层体育工作人员保障水平,完善运动员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按政策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政策性支持。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引导和支持运动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帮助运动员顺利实现职业转换。(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大力促进体育消费1 .优化体育产业的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通过本土培育和双招双引,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载体平台、推动融合协作、强化典型引领、做好支撑保障,不断探索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40、的实践路径,努力推动全市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努力打造“一核两带五区十赛”的体育产业格局。一核:依托黄河入海口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展铁人三项、黄河漂流、湿地露营、空中运动、生态研学等体育运动项目,打造独具黄河流域特色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和体育旅游精品路线。两带:依托利津县和垦利区,沿黄河打造以自行车、马拉松、自驾游为运动主题的沿黄生态健身绿道休闲体育生态带。依托开发区、畜牧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沿海打造以水上运动、赶海垂钓、汽车越野、铁人三项为运动主题的环渤海健身绿廊休闲体育生态带。五区:河口区重点建设以湿地露营、户外休闲、汽车泥浆越野为主题的槐林运动休闲区;区重点建设以龙居桃花岛滑雪场、
41、万象游乐园滑雪场为依托的冰雪水上运动休闲区;开发区建设以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综合商业区、广利河森林公园露营基地、天鹅湖铁人三项主题公园为主题的城市游憩运动休闲区。垦利区建设以湿地垂钓、自驾露营、汽车场地越野为主题的城郊运动休闲区。广饶县通过举办武术太极、电子竞技、城市马拉松、环孙武湖自行车赛,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体育休闲一体的历史人文运动体验区。十大赛事:推动黄河口O国际马拉松、黄河口O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三大赛事全面升级,强化精品赛事国际品牌价值;培育黄河口汽车场地越野赛、湿地垂钓赛两项全国新品赛事,提升国内赛事品牌影响力;推广中国冰雪、武术太极、电子竞技、Fl赛事、自驾露
42、营等运动,积极引进国家级赛事活动落户。2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扶持体育企业发展。以市文化旅游体育发展集团为样板,培育3-5家主业突出、融合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综合性体育产业领军企业;着力扶持、引进、培育1-2家有自主品牌优势的重点体育企业,支持民营企业拓展体育经营范围,助力体育产业集团发展;支持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体育特色企业;实施体育名牌战略,鼓励体育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鼓励退役运动员、大学生等群体积极参与体育创业;推广公益公信品牌,建设负责任、可信赖、持续健康发展的体育公益彩票发行和市场管理制度。3 .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四大业态、六大板块、八大融合”的体育产业
43、结构。聚焦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技能培训业、场馆运营业四大业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创建健身俱乐部、体育彩票销售、体育技能培训机构、体育赛事运营机构、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六大板块,培育体育服务业品牌,加快推动体育与教育、旅游、文化、医疗、健康、养老、金融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创建2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2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2-3个(条)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或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体育制造业、体育新材料产业,支持体育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大力培育数字体育、智慧传媒新业态,支持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加快建立体育旅游、体育康
44、复、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特色业态和服务新模式,聚集产业核心要素,打造完整的体育产业链条。4 .引进体育产业新业态,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培育体育领域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和场景等消费新热点,发展数字体育、线上健身、智能穿戴等消费新业态;大力拓展运动康复、体育观赛、运动休闲等领域高端消费载体;体育市场下沉,激发县域体育消费潜力,活跃农村体育消费市场;开发广利河水上运动观光,带动夜间体育经济,打造两岸健身休闲业态消费场景;推动体医康养产业、体育主题公园、体育产业集聚区等消费场景的创新升级;优化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体育服务综合体产品供给,打造集文化宣传、旅游推广、观赛服务、住宿餐饮、运动社交、主题活动
45、等于一体的具有特色的复合型消费场景。5 .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科学的体育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为体育规划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体育产业名录库,通过体育产业填报系统全面、细致的掌握我市体育产业情况;成立体育产业智库平台,与省内高校、体育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社会力量兴办体育项目孵化中心,加快体育部门、高校、企业联动部署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成立市体育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大力优化体育产业营商环境,支持体育企业快速发展;健全土地、技术、数据等体育要素市场,扩大体育服
46、务贸易规模;协调推动体育行业资源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发挥体育创新创业联盟、体育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四)全面升级体育设施供给能力1 .建设体育重点工程项目,提升体育设施供给总量。加快建设水上运动基地、手球运动场等重大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国家级露营基地项目;推动建设市公共体育场(奥体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铁人三项赛场地、金湖银河公共体育设施、耿井水库水上运动中心、天鹅湖水上垂钓基地和市体校校园改扩建等一批体育重点工程项目。落实社区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馆等设施。社区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小区,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完善健身设施。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由各相关方协商依法确定健身设施产权归属,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