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雅安市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一、 基础运用 (共11题;共22分)1. (1分)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_ _粼粼_ _私语_无天_笔_ 龙_独_匠_ _共赏妙_生_引人_ _2. (1分) 读诗文泊船瓜洲,我会写下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_。3. (1分) 把下面的词语连成句子,并加上标点。 兴奋地 与 父亲 我 想 几次 上车 共享 时刻 幸福 这面临着 难题 道德 我们 一个财富 一个人 活得 只要 诚实 就 有了 等于 一大笔4. (1分) 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2、 小葱拌豆腐_竹篮子打水_5. (3分) (2018五下龙岗期末) 根据日积月累填空。 (1) 路曼曼其修远兮,_。 (2) _,浪淘风簸自天涯。 (3) 关公赴会_(4) _巧用天时 (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阴郁的日子里_,相信吧,_。 (6) 君子之学必曰新,_。 (7) 当朋友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迷茫时,可以用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言来鼓励他:“_”。 6. (1分) 按照要求写句子。游人被大雨淋得四处躲藏。(改为“把”字句)激光的作用大。(改为感叹句)听诊器世界上雷奈克第一个制造了用激光做手术,可以减少流血。用激光做手术,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把两句话合成一句)7. (2分) 读
3、故事,完成练习。耳朵在哪里青蛙妈妈让小青蛙到大自然中看一看,昆虫的耳朵都长在哪里。青蛙豆豆捉住一只蚊子,青蛙亮亮捧着一只小蝗虫,青蛙胖胖捉的是小蟋蟀,可它们都没有找到小昆虫的耳朵。“哈哈!哈哈!”小蚊子、小蝗虫、小蟋蟀忍不住齐声笑了起来:“你们怎么知道我们没有耳朵?”“我的触角就是耳朵!”小蚊子说。“我的耳朵长在肚子上!”小蝗虫拍拍自己的肚子说。“我的耳朵在这儿哩!”小蟋蟀举起前面的两条小腿说。小青蛙们听了,都不好意思起来。(1) 青蛙妈妈要小青蛙去_。 (2) 我知道。小蚊子的耳朵是它的_。小蝗虫的耳朵长在_。小蟋蟀的耳朵是它的_。(3) 小青蛙们为什么会不好意思起来? 8. (4分) 写一
4、写。画画星期天下午,我坐在阳台上画画。我先用绿色的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片森林。森林碧绿碧绿的,树木长得非常茂密(mo m)。我又在森林的上方,画上蓝蓝的天空。天空中还飘(pio)着一朵朵洁(ji)白的云。接着,我在森林里画了几只小鸟,黄黄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很有趣。最后,我给图画取了个名字:小鸟的家。(1) 短文一共有_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_句话。(2) 我在白纸上画了_、_、_和_。(3) 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9. (4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动物的睡眠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边飞边捉蚊子、夜蛾等飞虫
5、吃。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就用睡眠的办法来对付绝粮。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屋檐集体睡眠。它们睡觉的方法很有特点,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着睡觉。它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蝙蝠睡大觉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眠。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海参靠海底的虫子生活。夏天到了,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火热,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了。只会在海底蠕动的海参无法浮上海去追逐虫子,惟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海
6、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地说,要睡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袭人,虫子们受不了,又回到海底过冬了。粮食来了,海参也醒过来了。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在夏天,所以叫夏眠。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它要冬眠,夏天天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二十个月不下雨,蜗牛就冬眠它二十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下着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一顿。蜗牛真可称得上瞌睡大王了。(1) 本文介绍了_、_和_三种动物的睡眠。 (2) 读了短文,动物睡眠不全是为了休息,主要是因为( )。 A . 气候变化B . 习性怪异
7、C . 环境不适D . 食物缺乏(3) 为什么海参需要夏眠呢?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 从文中的描述可以推测蜗牛喜欢( )的环境? A . 高温干燥B . 温暖潮湿C . 低温潮湿D . 任意一种(5)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两处过渡句,他们在文中起了作用。 (6) 这篇说明文主要用了 _的说明方法。 10. (3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发问的精神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
8、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
9、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以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1) 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 ) A . 从书上就可能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B . 老师会给
10、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C . 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道和道理。D . 知识和道理只需要牢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2) 第段是对第段提出的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 (3) 对第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B . 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讲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C . 作者的主张是只有多发问,才能准确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4) 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阅读了发问的精神后,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11. (1分) 题目:学雷锋的日子里 要求:认真审题。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事例要具体,选材要真实,不得写诗歌。不得少于350字。注意: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细节描写;真情实感、恰如其分;中心明确,层次清楚。作文中不得写出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可用假名。第 10 页 共 10 页参考答案一、 基础运用 (共11题;共22分)1-1、2-1、3-1、4-1、5-1、5-2、5-3、5-4、5-5、5-6、5-7、6-1、7-1、7-2、7-3、8-1、8-2、8-3、9-1、9-2、9-3、9-4、9-5、9-6、10-1、10-2、10-3、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