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29562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及点评.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案及点评 2007 年第 9 期 No.9,2007 历史教学 (中学版 ) HistoryTeaching 总第 534期 SumNo.534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 教案及点评 郭仁贵 -(执教)杨志才(点评) (1.高邮中学 ,江苏高邮225600;2.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 22500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 对于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 大意义 . 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2、要内容.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 ,开辟沿海开放城 市,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 基本过程 ,从中提高对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 形成特点的分析能力 . 【过程与方法】 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寻找新 路,中国特色 ,和平崛起 .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共 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 ,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 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进程的学 习,深刻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曲折性,艰巨 性和伟大性 . 通过感受深圳及家乡的沧桑巨变,逐渐生发 对家乡 ,对社会的真挚情感 ,积极关注家乡 ,社会 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 点评:

3、 新课程课堂教学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 明确的教学目标 ,即教师要明确的自已任务,也 要明确对学生的要求 .如在本课的过程与方法 目标设计中 , ”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三个板块: 【收稿日期】 20070802 寻找新路 ,中国特色 ,和平崛起 ”,这是对教师提 出的; ” 能从中感受到共和国改革发展的过程, 学会对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社会状况的比 较及社会发展原因的分析方法”,这是对学生提 出的.另一方面 ,在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可以根据课程标准 与教材内容有所侧重 ,但都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出发点 ,同时,在目标的表述中 ,既具有育人的 指向性 ,

4、又具有教学的操作性 . 教学过程 导人语 :一个人 ,一个时代 ,在这里,我们要 感谢一位老人 ,一位中国人民的儿子 ,一位伟人 , 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浏览几幅图片 喜看今日扬州 (幻灯片 ): 扬州火车站 :扬州如同高速行驶的列车; 润杨大桥 :气势宏伟壮观 ,一桥飞架南北 ,实 现了几代人的梦想 ; 乡村新曲 :看似平凡 ,但在过去却是奢望 ,是 梦想,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 让同学谈身边的变化】是什么原因,让我们 的家乡 ,让我们的祖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 (幻灯片)世界银行这样评价中国 : ” 中国只 用一代人的时间 ,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 才取得的成就 . ” 这

5、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根溯源,共同探 讨:指引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那场历史性的转 折. 点评: 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 .老师可以像导游一 本节课是人民版 (高中二年级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节. 案例分析 37 样,善于调动游客的情绪 ,第一个景点就要能抓 住游客 ,成为游客的兴奋点 .这一课,郭仁贵老 师通过富有情感的导入语,扬州建设的最新成就 展示以及浅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既切 题,又激情 ,从而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气氛.在实 际教学中 ,效果也是较好的 .既符合青少年学生 由近及远认识外在事物的学习规律,也能快速地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以高昂的精神

6、状态进入历史学习情境 . 【学习第一个板块】 寻找新路 :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点题:主要 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 ) 寻找新路 ,历经艰辛 ;路途曲折 ,惊心动魄 . 1978 年,一位年已 74 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 告诫全党 :(幻灯片 )” 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 亡国. ”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粉碎” 四人帮 ” 以后,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 痛的动乱是结束了 ,但中国向何处去 ?两年时间 中,国家在徘徊 ,人民在思索 ,终于,我们的党再 一 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发 出

7、了时代的强音 ;伟大的中国于无声处报春雷. (观看三中全会的影视短片) 改革开放的春雷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共同梳理】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指导思想 . 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 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 . 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中共中 央领导集体 . 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 . 历史意义 :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 衡量三中全会价值的标准,就要把三中全会 和它以前的决策相比 ,看看三中全会提供了哪些 新的东西 . ”三中全会 ” 有” 三新”. 新道路 :开辟了

8、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 38 道路. 新时期 :开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 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 ) 新领导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 第二代领导集体 . 设问: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做出 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而解放思想 ,实 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 全会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的重要前 提.从这一点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中国人民 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 ,敢于创 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1978

9、 年邓小平向全党振臂高呼:(幻灯片)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 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自新中国 成立以来 ,第一次把改革和党 ,国家的命运相联 系. 点评: 郭老师将本节内容重新整合为寻找新路,中 国特色 ,和平崛起三个板块 .在” 寻找新路 ” 这一 板块中 ,首先,从知识学习的角度帮助学生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 记忆;其次,引导学生将三中全会和它以前的决 策进行比较 .从而体会其创新 (如理论的创新 ,决 策的创新等 );再次,通过探究 : ” 它对于中国人民 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 进

10、一步加深认识 ,十一届 三中全会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贫困生活,而且 激发了中国人民思想的活力.应该说 ,这种激智 教学,既符合历史学习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又 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样编排又 能使不同模块的专题史教材得到有机的结合. 【学习第二个板块】 中国特色 :改革的历程和成功 (点题:主要讲 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打开了突破口. 设问:(幻灯片 )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起 案例分析 步? 引导学生探究 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 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 的. 农村困境 :当时广大农村有二亿五千万人 吃不饱肚子 ,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改革

11、 迫在眉睫 . 基本国情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 我国总人口的 80%,农业不发展 ,农村就不稳 定. 农民首创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走 出改革第一步 .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率先实行包产 到户,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幻灯片) 小岗村村民签下了 ” 生死状 ”,( 点击图文 )共 有 18 位,他们秘密实行包产到户 ,开了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 这样的做法 ,在当时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 的.因为,这既不符合宪法的规定 ,宪法上有人 民公社 ;又不符合党的决议 ,中央 49 号文件明确 规定,不许分田单干 ,不许包产到户 .分田单干 , 包产到户就是资本主义 这是何等

12、的风险 啊! 小岗村村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创造了奇 迹,一步跨过温饱线 ,告别了饥饿 .之后,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3年初,全国 93%的生产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过改革 ,农村出现了新面貌 ,农民走上了 富裕路 . 设问: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关键是 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 (中国农民的创造性 .) 农村改革的成功也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 改革.下面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如何增 强企业活力 ?改革所有制形式 ;改革管理体制 ; 改革分配制度 .通过改革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 增强了企业活力 .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

13、强. 国有企业改革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等等城 乡经济体制改革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国民 经济高速发展 . 点评: 在” 中国特色 ” 这一板块中 ,教师采用问题教 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探究 ” 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 村起步 ?”“农村的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关键是 什么?”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改革前中国农村的状 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国情出发分析社会问 题的能力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安徽风阳小岗村农 民的改革壮举 ,了解农村率先改革的意义,而且 从精神层面培养学生的改革之志.这样,历史教 学的励志功能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习第三个板块

14、】 和平崛起 :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 初步形成 (点题:主要介绍对外开放 ) 邓小平 1978 年曾说:(幻灯片 )” 环顾全球 , 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 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 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颗启明星是在邓小平 倡导下创办的深圳特区 . (幻灯片)” 还是办特区好 ,中央没有钱 ,你们 自己去搞 ,杀出一条血路来 ! ” 邓小平文选第2 卷 “ 杀出一条血路 ”,是一句军事术语 ,承载了 老人多么急切的期盼 ,也预示着前方的道路是多 么的艰难 .禁区突破 ,国门打开

15、 .深圳人民放胆一 搏,特区的生命力很快就进发出来. 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初具规模的 现代化城市 (图文显示 ). 课堂讨论 :观沧桑巨变 ,话深圳发展 【小结 深圳的沧桑巨变告诉我们: ” 贫穷不 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 才是硬道理 . ” 深圳的成功 ,激励着全国人民 ,带动了全国 的开放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图文演示 ,连续点击 ) 第 1 步: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 第 2 步:开放沿海 14 个城市; 第 3 步:相继开辟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 案例分析 39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为经济开放区; 第 4 步:到海

16、南建省全岛办大特区; 第 5 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 ; 第 6 步:内地开放 . 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 ”1979 年那是一 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 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 “ 当年邓小平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 春风,从南方吹到北方 ,从沿海吹到内地 .中国 已是 L 个全面开放的中国了 . 小结】对外开放的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 点评: 本模块主要探讨了我国自设立深圳等经济 特区以来的对外开放的基本过程,从而说明 ” 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 发展才是硬道理 ”.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

17、 ,这样 的处理尚嫌粗疏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 的对外开放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可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个阶段为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社会 主义经济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深 圳特区设立是其标志 ;第二个阶段为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确立,上海浦 东开发开放是其标志 ;第三个阶段为 21 世纪以 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环渤海 地区的开放是其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 ,抓住对外 开放过程中的阶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将有助 于学生加深对开放过程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邓 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对于我国改革 开放的巨大

18、推动力量以及中国人民昂扬奋发的 精神面貌 . 课堂讨论】历史的回音 从小岗到深圳 ,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给我们以什么样的 启示?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 ? 摘煽? 课堂习作】 围绕” 寻找新路 ,中国特色 ,和平崛起 ” 三个 话题写一篇课堂习作 . 要求:联系实际 ;所写问题角度要小 ; 相互合作 ,相互评价 . 总评: 对于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说,知识与能 力是基础 .从认知心理学来说 ,历史知识有三类 : 一 是事实性知识 ,指历史人物 ,事件,现象等 .二 是关系性知识 ,指历史本质 ,概念,规律.三是指 价值性知识 ,指历史的借鉴价值和思想

19、教育价 值.因此,本教案注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 并以此为起点 ,由浅入深 ,进而探究历史真谛以 形成历史意识 .与此同时 ,积极引导学生对于一 系列问题的合作探究 ,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提 高历史学习的能力 .应该说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 ,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性.(1)从学生可感的现实变化入手,进入对本课 的学习 ,突出一个 ” 情(孕情)” 字;(2)从知识层面 入手,进入对思维方法的学习 ,突出一个 ” 智(激 智)” 字;(3)从物质的层面入手 ,进入对精神的追 求,突出一个 ” 志(励志)” 字.稍有不足的是 ,本课 在” 和平崛起 ” 环节未能对于对

20、外开放过程的阶 段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 ,小结环节未能从帮助学 生构建学习体系进行必要的归纳,如贯穿于三个 板块之中的主线是变革 ,有农村和城市的巨变 (这是现象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巨变(这是原 因),而改革带来的本质变化是观念的巨变. 【作者简介】郭仁贵 (1970 一),男,高邮人 ,高邮中 学历史教师 ,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 究. 杨志才 (1955 一),男,扬州人 ,扬州教育 局教研室教研员 ,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 究. 【责任编辑 :王公悫】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 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 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然全力自保 ;后期 苏军出兵我国东北 ,另有图谋 .然而苏军对日作 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原载世界历史 2007(1)作者赵士国 40 案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