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0404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20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文档】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地理必修三复习参考 使用说明: 阅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知识点部分供大家查缺补漏,背诵以课本为标准。 重点是第一三四单元。 利用地图册,读图记忆“位置、分布” 。 “原因、措施、条件”等注意总结归纳答题要点。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1)运用地图或资料,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 异的基本方法。 (2)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认识区域内部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

2、结合实例,说出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 (2)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点复习: 1.1 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1.含义及特点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 标划分出的。 特点 :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 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划分指标: 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 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3. 划分目的: 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

3、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要素平等 ) 。如:气候区,温度带, 地形区,干湿地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 2.功能区 : 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区域的中 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一般指经济区和工业区, 具有核心) 如:城市经济区, 贸易区, 浦东新区,长江流域。 三、区域的特征 特 征 含义举例实践意义 整 体 性 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 互作用, 相互影响, 构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 青藏高原区的整 体性、西北干旱区 的整体性 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 源开发利用与

4、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 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差 异 性 任何区域内部都有相对 一致性, 但各区域之间普 遍存在差异性。 新疆长绒棉基地、 陕西苹果基地建 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 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开 放 性 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 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 各样的联系。 我国的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工程, 经 济全球化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1.2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 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 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 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

5、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 2 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P11、P13 表格 ) 表 1 英国和日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比较 区域日本英国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50 0N-600 N 大陆东岸, 北温带岛国 西邻大西洋, 东临北海, 南面英吉 利海峡 30 0N-450 N 大陆东岸, 北温带岛国 西邻日本海,东临太平洋 地形地表崎岖, 以山地、 丘陵为主平原 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 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温带季风气 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影响,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

6、土的2/3 , 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展领土面积的1/9 , 以草地为主, 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 多峡谷、 瀑布, 不河网稠密, 流量平稳, 各河之间 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 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区域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 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 “世 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以种植为主:精耕细作 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以高产园艺作物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主要

7、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 大量移民 3.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 1)划分依据:综合 地形和气候 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 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 2)界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_400mm_ 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 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昆仑山西段、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为边界。 ( 3)三大自然区差异比较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 海拔较低、地形有平原、 丘陵、高原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最高、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温带大陆性气候

8、,降水 稀少,气候干旱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低 植被 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森 林草原 草原和荒漠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丛 水文外流河为主,雨水补给 内流河为主,季节性冰 雪融水补给 西部属内流区、东南部属外 流区 农业种植业为主,农耕业发达 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河谷农业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人口密集稀最稀 城市多、密集、大少、稀疏、小最少、最稀 1.3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美国匹兹堡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空间结构(特点)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钢都”匹兹 堡的开发 城镇很少, 空间结构比较简 单。 基本协调 钢都匹兹堡形成的条件:1、丰富的矿 产 2、 水路交通便利3、

9、 开发历史悠久4、 农业基础好 成长阶段 (芝加哥 - 匹 兹堡城市群 的形成) 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 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空 间结构渐趋复杂, 呈现由点 到面的发展局面, 产业由集 聚走向扩散 出现明显 的不协调 出现的问题: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地价上涨等 转型阶段 匹兹堡的“困 惑” 经济整体呈现衰变萎缩状 态 矛盾加剧 人口外迁的原因: 推力: 1、五大湖区纬度高、气温低, 自然条件不好2、工业发展早,资源枯 竭、污染加重、地价上涨等问题突出。 大量工人失业 拉力: 1、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 优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发现新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发 展迅速,吸引大批移民。

10、 再生阶段 “知识城”匹 兹堡 区域经济复苏, 产生新的增 长活力。 走向协调 整治的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运用 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效益好的 新型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治理环境污染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单元了解即可) 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理论形成背景核心思想产生结果理论评价 地理环境 决定论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早 期,人们认识改造 自然能力很低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人 类 生理和心理,进而决 定人类民族特征、文 化发展及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等,由此决 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 类 只 能 被 动 适 应 环境 束缚了人类的 主观能动性 夸 大

11、了 地 理 环 境 对 人 类 的 影 响 人类 中心论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 的发展,人类利用 和改造地理环境的 能力不断提高 把 地 理 环 境 看 做 人 类 活 动 的 场 所 和 任 意开发利用的对象, 一 味 地 从 自 身 需 求 出发,盲目追求征服 自然,忽略了地理环 境 对 人 类 社 会 的 影 响 人 地 关 系 对 立,地理环境 严重制约了社 会经济的持续 发展,威胁人 类未来的生存 发展 过 分 夸 大 了 人 的主观能动性 人地 伙伴论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 口、资源与环境问 题,人类开始反思 以往行为对地理环 境所造成的严重后 果,重新认识人类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 类

12、具 有 认 识 自 然 改造自然的能力,地 理 环 境 对 人 类 也 具 有反作用力,人类应 当 与 地 理 环 境 建 立 平 等 友 好 、 互 惠 互 利、和谐共进的伙伴 关系。 推动人类社会 与地理环境的 相互协调和可 持续发展。 是 建 立 在 对 人 地 关 系 正 确 认 识 基 础 上 的 一 种 指 导 人 地 关 系 研 究 及 实 践 的新思维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概念:既满足_当代人 _的需求,又不对_后代人 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_生态可持续发展_: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内涵 _经济可持续发展_: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 社会可

13、持续发展: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 由的社会环境。 公平性 原则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 代际公平) 可 持 续 发 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人与人、国与国间资源分配公平合理(代内公平) 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 原则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进行_国际合作 _ 共同性原则制定各国都可接受的全球性_目标和政策 _ 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推进的过程 阶段性原则各国所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及 承担责任也有明显差异 (发展中国家目标: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目标:经济、社会

14、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世界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国情 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 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战略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并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 把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 稳定战略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前提 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社会 和 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区域资

15、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 荒漠化问题 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与发展问题。 (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分析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 保护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以区域为例,根据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 势。 (2)结合有关资料, 说出该区域在能源资源

16、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分析某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成功经验、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措施, 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 国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道 路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产业移出 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实例,从资源地区分布存在不均衡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认识资源跨区 域调配的必要性,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入区和调出区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知识点复习: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

17、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 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面积30 多万平方千米,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 盖。这里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 量降低。 对黄河的影响: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 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 自然原因:

18、 地理环境的过渡性:黄土高原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 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 容易分散,极易受流水的侵蚀。 降水的不均匀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 成水土流失。 自然灾害多发性: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地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2. 人为因素:(主要因素 ) 人口压力(根本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 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19、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露天开矿破坏 地表植被。无计划地修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农业垦荒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破坏植被。 四、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策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以“水土保 持”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轮作套种等农耕作业。同 时,精选良种、发展地膜、喷灌滴灌技术等,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目的。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20、(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 【补充】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 范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2. 干旱原因 :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 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 景观特征 :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二、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 地表覆盖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干旱促进荒漠化的进程。 2. 人为因素 :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1、、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 保等方面。 三、荒漠化的防治 1.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 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 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

22、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 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4.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3.2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传统工业区 :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鲁尔区的优势区位条件(5 条) : 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 离铁矿区较近(初期:法国洛林;后期:瑞典等地) 充沛的水源(温带海洋性气候;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 便捷的水陆交通(其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

23、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三条河流及 人工河都可通航) 广阔的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工业 产品的销售和工业的发展)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传统产业的衰落原因: (1)内因:生产结构单一(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 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煤矿枯竭、工人失业等 (2)外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世界性钢铁过剩(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钢铁市场需求量减少)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区衰退的根本原因 ) 2. 环境恶化 (类型:煤渣矿渣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

24、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1)鲁尔区对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和整顿。 ( 2)政府积极改善鲁尔区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 (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思维发散 :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和我国国情,以及根据德国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成功的经 验,谈谈东北地区应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提示: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 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

25、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 主要措施如下: 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 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 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 3.3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 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 长江作为水

26、源区的地理条件(多、稳、近) (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较稳定季节分配较均衡 ( 3)与缺水区距离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 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天津、烟台、威海;)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耗能多;水质差(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 染) 。 2. 中线工程 ( 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及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 优点:可自流供水; 学习必备欢迎

27、下载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 西线工程 (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以东线工程为例, 对调入区: 1. 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 :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 沉降。 2. 消极意义:加剧土壤盐碱化。 对调出区: 1. 积极意义:对洪涝起有限的分洪作用;有利于提高水

28、质。 2. 消极意义:长江径流量减少,影响航运。 四、西气东输工程 1. 一线工程:新疆的轮南上海 二线工程:新疆的霍尔果斯广州、上海 2.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和西部的影响 (1)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机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以天然气为源的化学工业发展 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就业率 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带来大量投资,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 改善大气质量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三单元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 一、 “数字地球”

29、的概念、核心思想、技术支撑、主要特点(课本 68-69 页) 二、 “数字城市” (课本 70 页) 三、 “数字校园” (课本 73 页)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一、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 分析该流域开发地理条件, 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 治理对策措施。 (1)以某流域为例,结合图表资料,分析该流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流域开发的有利 条件和制约因素。 (2)分析并提出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养殖、 旅游、防洪、生态建设等综合效益) ;根据其制约因素(包括认为破坏)探寻其综合 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某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

30、件、 布局特点和问题, 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 方法和途径。 (1)以某区域为例,结合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社 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 (2)根据该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分析评价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布局特点。 (3)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 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1)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结合资料,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31、。 (3)根据资料说出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产业升级,资源短缺,生态 环境恶化等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知识点复习: 4.1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一 、长江概况 项目内容 源头及注入海洋唐古拉山东海 流经省区青藏川渝云鄂湘赣皖苏沪(11 个)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主要支流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 上中下游分界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二、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概况 三、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四、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地区 开发重点 (优势) 整治重点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的原

32、因整治措施 长江 上游 长江上游河段落 差大,水能丰富 自然灾害频 繁, 水土流失 严重 地形复杂, 坡度大, 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频繁;人类不合理开发, 破坏森林植被,引发严重 的水土流失。 1.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 涵养林的建设; 2.实行封山育林、育灌、 育草的保护政策 地貌类型: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自然环境 气候:多数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量:居我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流域面积: 180 多万平方千米 水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矿种:已探明100 多种 储量:丰富 水能资源: 80%集中在上游地区 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

33、丰富 自然资源 下游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 中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 下游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 在我国的经济地位 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 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 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城市化水平高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长江 中游 平原面积广大, 土地肥沃;矿产 资源丰富(金属) 洪水灾害 自然:地势低平,水流缓 慢,泥沙淤积, 排水不畅, 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人为:过度砍伐林木,陡 坡开荒,覆被减少,水 土流失加剧。 1.严禁沿湖围垦, 退耕还 湖,疏浚湖泊, 增加湖泊 洪水的调蓄容量; 2.搞好分洪工程, 继续加 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长江 下游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工

34、农 业发展水平高 水体污染, 大 气污染 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 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1.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 2加强环境保护。 4.2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貌 与地 形 格局呈半环状 部位地貌类型地形单元 外侧河流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中间山脉和山地丘陵大、小兴安岭;辽东丘陵 内侧广阔的平原东北平原 (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1.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量分布南北差异大 2.降水量分布差异大,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土壤分布着黑土和黑钙土等土壤类型

35、植被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并分布有冻土和沼泽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1)黑土: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 (2)黑钙土: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 2、土地资源丰富: (1)我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 (2)我国人均耕地量最高的地区 (3)耕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4)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 3、土地开发: (1) “北大荒”“北大仓”(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并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 (2)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 沼泽地的生态意义: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 对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

36、义。 沼泽地保护:不再开垦三江平原的荒地,对已开垦的荒地逐步还林、还草、还湿地。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 自然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多种多样,可以经营多种农业。平原面积广,有利于发展 大规模的种植业。河流众多,提供充足的水源。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 展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注:东北地区虽然热量不足,不能种植对热量条件要求高的作物,但是长冬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 积累;积雪融化时可以缓解春旱现象;冬季气温低不利于害虫过冬,病虫害少。 2.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少,人均耕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场经营,便于管理工 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

37、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三、农业生产和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东北地区的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玉米、大豆等) (2)地位: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3)重要的林业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是我 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份。 2、农业布局特点 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农业区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 原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 蒙古栋、白桦、人参、貂皮、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鹿茸 畜牧业区内蒙古高原东部、 松嫩平原西 部 马、牛、羊 自东向西由于水分的

38、逐渐减少,农业地带由以林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再到以牧业为主的变 化过程。自南向北由于热量的逐渐减少,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林业为主,南部海 域为海洋渔业带 四、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项目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治理或保护措施 黑土开发 土地生产潜力尚未 充分发挥 表土流失导致土壤 肥力下降 黑土地上的草甸植 被破坏,自然平衡 遭到破坏,引起土 壤冲刷 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 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加强黑 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 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 的治理,保护土壤 林业发展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 不断减少,覆盖率日 益下降 森林质量下降,生 态环境恶化 重采轻育,采伐量 超过生长量

39、,森林 火灾,毁林开荒, 滥砍乱伐,虫灾等 坚持以营林为主 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 伐量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红松)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 态环境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被破 坏,湿地面积逐年减 少,植物的生长环境 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 益恶化 过度开垦 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 的天然湿地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 的湿地 4.3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条件优势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自然条件 地形面积大,平原广阔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充足

40、 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 交通水陆交通便利 其他 国家改革开放最早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侨乡,吸引了大 量的外资和技术;科学文化发达,有众多高等院校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 工业化 第一阶段( 19791990 年) :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产值增长慢。 第二阶段( 1990 年以后):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升级,工业产值增长快。 2. 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化速度发展慢发展速度快 城市化水平低高 城镇规模小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密度低 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

41、珠海、 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城市化发展快 的原因 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000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9.2% 3. 为什么说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两方面)? (1)城市具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人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 动向城镇集聚,促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三、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 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问题表现要点具体措施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42、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有加重趋 势;环境污染治理和 生态环境建设滞后; 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 象 治理污染, 保护生态环 境 建设 “青山蓝天碧水工 程” ,治理环境污染, 保护水土资源。 人地矛盾加剧人均耕地加剧减少。 土地开发过热; 城镇 建设用地扩展过快; 盲目建设开发区、 工业 城等。 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第一产业; 注 重调整第二产业; 积 极发展第三产业。 重复建设突出一些城镇盲目扩大规 模,追求基础设施和服 务设施自成体系, 大建 深水港、 国际机场, 造 成产业布局不合理、 重 复建设以及投资的巨 大浪费竞争多于合 作的不协调现象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防止建成区盲目膨 胀, 确保比较理想的空 间发展形态; 城镇规 模要适度; 城镇布局 要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