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0490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68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鉴赏.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资源汇编 (一)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 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 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 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反映离乱的痛苦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

2、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 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 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 而平直,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 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3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这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

3、。上元二年(761)秋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浣花溪畔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 下了一场大雨,搞得屋漏床湿。面对这苦难的处境,杜甫不只是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进一步联想到像自 己一样的“天下寒士”们何时才能都解脱苦难。这种忧国忧民、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历来为人们称道。这 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跌宕的感觉,有助于表现 坎坷生活和悲凉郁塞的心情。唐宋诗醇云: “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 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诗亦不可作。”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

4、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 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 人民的残酷剥削。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 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5、,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 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 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 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 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 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

6、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 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 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 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 间着眼。 首句的 “近” 字和末句的 “暮”字,在诗的构思上,

7、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 写近景, 而“锦 江” 、 “玉垒”、 “后主祠”却是远景。 “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 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 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龟 虽 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的开头以神龟虽然长寿,始终还有死的时候;腾蛇纵能驾雾升天,终也得死去变成尘土。然而“老 骥伏枥

8、,志在千里” ,曹操当时虽已五十三岁,但仍如伏在马槽的千里马一样,志向还在奔驰千里。这里的 “志在千里”实在可圈可点。此诗为曹操破乌桓大捷后所作,暗示曹操志不在乌桓,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方。 观当时形势,公元207 年,曹操平定乌桓而归,整个北方和中原大致略定,余下来的就只有南方的刘表、 刘备,和江东的孙权。故此,曹操“志在千里”可见其统一天下的野心。而事实上,翌年,即建安十三年 (公元 208 年) ,曹操确曾挥大军南下,图一举收复刘备、孙权。可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实乃曹操之所料 不及。姑且勿论曹操其后能否平定千里,其雄霸千里的欲望和野心,由这首诗中真可以略窥一二。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9、,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 “铁马”两句,雄放豪 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 所无法比拟的。 2保家卫国的决心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 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3报国无门的悲伤永遇乐京

10、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 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 “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11、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词作于闲居带湖时。语浅意深,今昔对比,将一首小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 生的感受。上片写少年时乐观单纯,登楼玩赏,为文造情,无愁寻愁。下片写历尽沧桑后情郁于中,有志 难伸,对“愁”体验透了,但深沉之痛却在结处用“吞咽式”抒情,以淡语出之,极耐寻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示 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 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 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

12、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 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 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13、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词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未就的怀抱。 词中描写战地的雄奇景色, 塑造了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风格豪放。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 赤鼻矶。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兵车行杜甫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 术上也很突出。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涉 江屈原 通过对诗人被流放江南的历程和感触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统治集团黑暗腐败的愤恨和对故

14、国无限热 爱眷恋的深情,反映出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三、思乡怀人 1 羁旅愁思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 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 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五律, 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

15、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 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2思亲念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 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 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 少游子离人

16、之心。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 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3 边关思乡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4闺中怀人闺 怨

17、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 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 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 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写离情,但写法别致。上阕由远行者落

18、笔,下阕写远行者设想之词。一种离愁,两面兼写,情致深婉细 切。起三句写冬去春来的季节特征十分鲜明。这本来是一个容易感受生命与爱情的季节,但“候馆”、 “征 辔”两语,透示了词中的远行人行色匆匆,其实是无暇欣它顾。 “离愁”句拈出主题。 以“春水”喻愁,暗承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但侧重表现的是一种不断加 深又持续相生的离愁形成的过程。 下阕进而设想对方相思之形,劝慰之中倍见体贴之心。“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盖当初离别时即已目睹此 景。而此刻一在闺中,一在候馆,其伤感当更过离别之时。“楼高”句是劝慰之词。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19、。 何日平胡虔,良人罢远征。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 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 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四、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

20、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 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 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 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 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

21、园风光的 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昔胜今衰的感慨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 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 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乌衣

22、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 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 “夕阳斜”涂抹背景,美 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 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3. 借古讽今的情怀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

23、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 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 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 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未能实现自己怀抱的感慨。本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 句抒情性议论以见精神,不仅体现了辛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 4.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24、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 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 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 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5. 仕途失意的苦闷琵琶行白居易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 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

25、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 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 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 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

26、,一片神行,不假 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6. 告慰平生的喜悦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 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 ,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 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 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 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

27、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 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 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 “忽传”、 “初闻”、 “却看”、 “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 “穿” 、 “便下”、 “向”

28、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 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 “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 而曲折尽情, 绝无妆点, 愈朴愈真”, 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 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 性。这首

29、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五、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 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 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

30、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 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人所写的是色彩斑斓的离愁别绪:春色迷人,畅饮佳酿,在离别中亦充满欢聚的快乐。全诗语言清新, 节奏明快,很具艺术特色。这首小诗描绘了在春光春色中江南水乡的一家酒肆,诗人满怀别绪酌饮,“当 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一幅令

31、人陶醉的画图。风吹柳花,离情似水。走的痛饮,留的尽杯。情绵 绵,意切切,句短情长,吟来多味。 2. 情深意长的勉励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 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 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3. 坦陈心志的告白

3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 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 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古诗词鉴赏10 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 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 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 境界全出。 2. 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

33、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 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 之情; “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 个意象, 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 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 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 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

34、自然、雄浑壮观、悲壮 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 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 、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 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 居易的琵琶行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 、颔联(三、 四句) 、颈联(五、六句) 、尾联(七

35、、八句)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 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 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 般认为 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 字) 、长调( 96 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 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 、 “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 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

36、,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 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 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 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

37、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 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 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 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

38、、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 经 ;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 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 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

39、过感觉、 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 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 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 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 “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

40、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 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 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 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 意了月夜忆舍

41、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 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 , 用视觉“暗”写嗅觉“香” 、 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

42、代“船”, “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 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 “约客”,作者约人, 对方迟迟没有来, 环境上“家家雨, 处处蛙” 的渲染, 约了客人, 怎么不来? 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

43、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 ,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 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 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三)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识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高考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直接对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其所处的环境、气氛等进行描绘,称为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可以使读

44、者直接感受人物的言谈举止、仪表风貌、个性习惯以及环境的状况、事件的气氛等。侧 面描写则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所要描写的人物、事件,或通过别人的评价、议论 来描写人物或事物。比如胡令能的咏绣障: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后两句说绣好的屏风摆放到花园里,上面的花朵足以乱真,连黄 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 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代诗歌有无意 境的标志 ; 是否有意境,是判断古代诗歌是

45、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比如刘长卿的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时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 全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借秋江、夕阳、孤城、独树等,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内心的悲愤。后两句以 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两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3. 赋、比、兴 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作者的态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 、汉乐 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白居

46、易的卖炭翁等,均为大量用赋的叙事诗名作。 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可能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所以古人强调 “赋、比、兴”合用。 比就是把某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把某事物比作另一 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先要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然后理解比喻的内涵。比如杜 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颈联以落日为喻, 委婉地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博大深沉的胸怀; 尾联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 识途的典故。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47、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就属于兴,它引出了后文的 叙述。 4. 虚写和实写 虚写,即不写眼前的实景, 而写回忆或想象中的景象(包括梦境) ; 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比如欧阳修的 琅 玡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最后两句从溪水漂流落花的角度,暗写溪流之源头因见山中落花由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诗 人以眼前所见(实写)推想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5. 托物言志(象征)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景物、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比如储光羲的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48、。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 写山泉的 “不知名”,说山泉的 “无人问” ; 写山泉的 “恬淡”,说山泉的 “长 自清” 。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 俗的境界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 河岳英灵集 ) 。 6. 用典 古代诗歌中常常会引用古书里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用典。使用典故,能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比如李 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

49、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诗以典故追述生平,自伤不幸,读来深情绵邈。中间两联连用“庄周化蝶”“蜀帝化鸟”“鲛人珠泪”“蓝 田烟玉” 四个典故, 用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出了一生的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 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绵邈委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与 郁愤。 7. 衬托 衬托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其他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 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 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欧阳修 有一首踏莎行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 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写草薰、风暖、水绿,通过对美好春光的描写,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 8.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可以使对立事物的矛盾 鲜明突出,揭示其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