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10571 上传时间:2020-04-11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40.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 )总复习材料 【重点篇目】 第 21 课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 1 、 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 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 中庸、 孟子合为“ 四书 ” 。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 仁” ,被尊称为 “ 大 成至圣 ” , 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 乎” 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心情。 2 、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

2、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3 、孔子论述 “ 学” 和“ 思” 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6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而借鉴的意思(与 “ 取长补短 ” 意思相近),我们常引用 六则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 论语六则中表示虚心学习的成语是“ 学而不厌 ” 和“ 不耻下问 ” 。 (限四字)

3、 三、成语 1 、温故知新:复习旧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在。 2 、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水平或职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 3 、学而不厌:学习不感到满足。形容谦虚好学。 4 、诲人不倦:耐心地教导别人,没有厌烦的情绪。 5 、择善而从:挑选好的,并加依从。指挑好的学,按好的做。 6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应该不耻下问,其中肯定有作我老师的。指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四、字形字音 不人知而不愠(yn )学而不思则罔(wn) 思而不学则殆(di) 诲(hu )人不倦 (ju n) 不亦说 (yu ) 乎默而识 (zh )之 五、通假字 1 、不亦 说乎:“ 说

4、” 通“ 悦” ,愉快,高兴 2 、学而不思则 罔:“ 罔” 通“ 惘” ,迷惑不解 六、古今异义: 1 、学而不厌古:满足今:讨厌,厌烦 2 、可以 为师 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七、一词多义 知:人不知 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 新(理解) 人知 从太守游而乐(知道) 而:学而 不厌 / 学而 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 人不知而 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 知新 / 学而 时习之 /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表顺承) 默而 识之(表修饰) 敏而 好学(表并列) 八、词性活用 不 耻下问(以 为耻,意动用法)温故而知 新(新知识,新领悟,形容词作名词) 学而 时 习之(按时,名词作状语

5、) 九、句式归纳 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倒装句,宾语前置,孔文子以何谓之“ 文” 也。 ) 译: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 文” 呢? 2 、温故而新知,可以为师矣。(省略句,省略宾语,可以(之)为师矣。)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固定句式,不亦 乎?古代委婉反问的句式。)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 十、重点问题 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谈思想修养的例句。 1 、前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 ,后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 2 、学习正确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

6、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3 、学习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心有我师焉。 4 、思想修养: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下面这句话与文中哪句话意思接近?请写出来,并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答:人不知而愠。启示做人应该宽容。 第 22 课世说新语二则 一、 世说新语与刘义庆 1.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 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鲁迅称之为 “

7、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故事以短小精悍为主。写法上直叙其事,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 2.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二、字形字音 歆( xn)辄( zh )尊君在不( f u ) 三、重点实词 日中 (正午) 下车引 之(牵引,拉)相 委而去(相,偏指友人) 四、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 不” 通“ 否” ,不 2. 宁可以急相弃邪? “ 邪” 通“ 耶” ,相当于 “ 吗” ,表示疑问 五、古今异义 1.本所以 疑,正为此耳。 古: 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 2.与人 期 行。古:约定今:日期 3.相委 而去。古:丢下,抛弃今:委托 4.元方入门不 顾 。古:回头看今:照顾 5.过

8、中不至,太丘舍去 。古:离开今:到,往 六、一词多义 舍: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可:何为不可(肯,同意) 屋舍俨然(房舍)宁可以急相弃耶(能,可以) 同舍生皆披绮绣(客舍,客店)皆有可观者(值得) 时:元方时年七岁(当时)顾:元方入门而不顾(回头看) 学而时习之(时常,常常)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 是以谓之 “ 文” 也(此,这样) 以: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根据 ) 宁可以急相弃邪(因为) 是以谓之 “ 文” 也(因为) 可以为师(凭借) 或以钱币丐之(用) 七、词性活用 歆辄难 之(难: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为难) 八、翻译句子 1 幸尚宽,何为不可

9、?译: (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 2. 宁可以急相弃邪?译: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 九、重点问题 1 二则中期行与乘船虽然都谈到了“ 诚信 ” 的问题,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 试说明。 期行侧重于要守信明礼 ; 乘船侧重于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 乘船中华歆和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做法: 华歆的做法是犹豫不决,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王朗则很轻易接受了他人的请求。后来作乱 的人追来,华歆却能急人所难,始终如一;王朗则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评价: 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 表现。而一旦答应

10、了别人,他就一诺千金,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的人。而王朗尽 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 诺寡信的人。 3.期行中, “ 友人惭,下车引之” ,而 “ 元方入门不顾 ” ,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你认为文中元方是 个怎样的孩子? 对: 父亲的朋友不守信用,还出言不逊,“ 无信 ”“ 无礼 ” 在先,我们不能对七岁的小孩子求全责备。 错: 父亲的朋友 “ 下车引之 ” 已经是悔过了,应该原谅他,而元方仍“ 入门不顾 ” ,显得不礼貌。 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4. 请写出两句关于“ 诚信

11、” 的名言警句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 第 24 课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 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 乐府双壁 ” 。 2. 乐府:古代一种诗体。原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乐府采集的 诗歌也叫做乐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 (zh)可汗 (k h n ) 鞍鞯 (ji n)辔 头( pi)燕 山( yn ) 戎 机( r n )朔 气( shu )金柝 (tu )著 我旧时裳( zhu)阿姊 (z ) 三、理解默写 1. 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

12、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 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 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 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 木兰诗中的“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两句诗,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 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 写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 描写木兰军营中

13、苦寒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 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 木兰诗中与“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似的两句诗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 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 从“ 归来见天子 ” 一段里揣摩木兰希望过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生活? 12. 木兰诗中概括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 成语 “ 扑朔迷离 ” 的原话是: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成语 “ 扑朔迷离 ” (出自木

14、兰诗 ) :比喻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五、通假字 1. 对镜帖花黄:“ 帖” 通“ 贴” ,贴上,粘贴。 2. 出门看火伴:“ 火” 通“ 伙” ,伙伴。 3. 著我旧时裳:“ 著” 通“ 着” ,穿。 六、古今异义 1. 卷卷有 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 双兔傍地 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转折连词 4.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5. 赏赐百千 强。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 七、一词多义 市 东市 买鞍马。(集市,市场)帖对镜帖 花黄。 (“ 帖” 通“ 贴” ,贴上,粘贴) 愿为市

15、鞍马。(名词作动词,买。 )昨夜见军帖。 (名词,文告) 户 木兰当户 织(门)安安 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当户 理红妆(窗)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养) 策 策 勋十二转。(登记)为愿为 市鞍马(替) 策 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 意(作为) 执策 而临之(马鞭)或异二者之为(心情)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 八、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1. 愿为市鞍马。(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 此 ” 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 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 问女何所思?(倒装句。 “ 何所思 ” 是“ 思所何 ” 的倒装。宾语前置。 ) 译: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九、指出一列

16、句子的修辞手法。 1.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夸张)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借代) 3.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5.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顶真) 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偶,互文) 7.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反问) 8.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互文) 十、重点问题 1 、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五部分,各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3 段)征途思亲。 第三部分(第 4 段)十年征战。第四部分(第5 段)获胜辞官。 第五部分(第

17、 6 段)归家团聚。结尾:附文 2 、这首诗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木 兰深明大义,不慕名利,爱国也爱亲人的品质,与“ 木兰是女郎 ” 的形象相吻合,突出本诗的中心。 3 、将下列句子填空完整,品味叠词的表达效果。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品味: 这些叠词使诗句具有节奏美,还加强了声音的质感,体现了民歌质朴的风格。 4 、归纳诗歌主题: 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木兰这一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赞颂

18、了木兰勤劳 善良、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纯朴孝顺、坚忍不拔和不贪图利禄的精神。 第 27 课三峡 一、文学常识 1.郦道元(约470-527) ,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选自水经注 。 水经注是一部记载地理的专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不仅在地 理学、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对后代游记的创作也有很大影响。 3.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用原文填空 1.俯瞰写三峡之山连续不断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仰视写三峡之高耸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从侧面加以衬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水盛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

19、沿溯阻绝。用夸张写水速的句子: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从这里可以联想到李白的一首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之景动静结合的方法,其中写静景的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动景的句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突出三峡秋天景色的特点句子:晴初霜 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的声音特点是: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字词读音 峡( xi )阙( qu)叠嶂( di zh n )曦( x )襄陵( xi n ln) 沿溯( s )御( y)风素湍( tu n )峻茂( j n mo

20、 )巘( yn ) 属引( zh) 飞漱( sh )泪沾裳( chn )郦( l )猿啸( yun xio ) 四、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 通“ 缺” ,断缺 五、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君有疾在腠里(小病) 心远地自偏(当然,自然)必有窃疾也(毛病,缺点) 属属引凄异(连续)绝沿溯阻绝(断绝)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巘多生怪柏(极) 忠之属也(类)哀转久绝(消失)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 嘱 ” ,嘱咐) 六、词性活用 1.虽乘 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此处指奔驰的快马。 2.重岩叠 嶂嶂:名词用作形容词,意为“ 像屏障一

21、样的山峰” 。 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晴初 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用名词,急流的水。 七、重点问题 1.结构内容:第1 段:总写三峡峰恋重叠,雄伟峻拔的地貌特征。 第 2 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 第 3 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 第 4 段:写三峡秋季之时景色的凄清、寂静。 2.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因为三峡的水景最具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3.第 1 段描绘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 “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出三峡山势的连绵不断。 “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描

22、绘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4.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此句是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山之高峻,江岸群山连绵,高山峻岭,挡住太阳和月亮,这样高度概括 的描写,使人对三峡一带的山川形势有个总的印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写春冬两季清荣峻茂的景色和无限的趣味。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 清”“ 荣”“ 峻”“ 茂 ” ,一字一景,简洁概括, 精妙确切。 “ 良多趣味 ” 则是直抒胸臆,由衷赞叹。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这

23、句话从声音方面渲染了一种凄凉肃杀的气氛。 5.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更反衬了三峡的凄凉,同时也使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 6.主题思想:通过对三峡峰峦叠嶂的山势和四季不同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 之情。 7.描写三峡的诗句:自古以来,三峡就被喻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长江二首 )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十绝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 不觉鬓成丝。 (李白上三峡 ) 第一单元 1 、忆

24、读书 一、文学常识 冰心( 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有“ 世纪老人 ” 之称。诗集有繁星 、 春水,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这两部诗集的主题。 二、日积月累 悬( xun )念笸箩 (p luo ) 天罡 (n) 地煞 (sh ) 无聊消遣 (qi n) 朦朦胧胧 无病呻吟索(su ) 然无味不能自已 (y) 津津有味风花雪月人情世故若有所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三、文章思想内容 课文生动地回忆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青少年懂理“ 读书好, 多读书,读好书” 。 第一部分( 1 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

25、感受、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 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 读书好,多读书” ,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 得到做人处世的“ 独立思考 ” 的大道理。(先分说后总说) 第三部分( 12-13段)侧重谈 “ 读好书:以作者80 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 13段)总结要做到“ 读好书 “ 的体会,那就是牢牢抓住个“ 比” 字,有比较才有鉴别。 四、重点问题 本文围绕 “ 读书好,多读多,读好书” 这一中心,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 好书? 首先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往事,主要有: ( 1)由一知半解到越来越读懂、越来越爱读三国演义

26、这件事,其间将三国演义与国文教科书 在引人入胜方面作了比较。 ( 2)回忆了幼时读文言小说聊斋志异及其对自己作文很有帮助的事。 ( 3)回忆了幼时阅读水浒传的过程,其间还将水浒传与荡寇志作了比较。 ( 4)回忆了少时能背满江红,酷爱古典诗词的有关往事,并提及精忠说岳未能给“ 我” 留下太 深的印象。 ( 5)回忆了自己11岁时接触到茶花女遗事,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的事。 ( 6)回忆了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与中年时看此书不同的感受。 其次,回忆晚年不能“ 行万里路 ” ,仍能 “ 读万卷书 ” 的情况,并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 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 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

27、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 算好书。 五、知识延伸 有关 “ 书” 的名言句子 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一、文学常识 马克 吐温,美国作家,有“ 美国文坛巨子” 的称呼。他写有儿童惊险小说汤姆 索亚历险记和哈克 贝利 芬历险记是姊妹篇,此外还有大家熟知的小说名篇百万英镑。 二、日积月累 滑稽 (j ) 撰文出奇制胜六神无主煞(sh ) 费苦心煞有介事刮目相看 戏谑 (xu ) 煞( sh )风景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i) 盛气凌人 虐待 (n

28、) 趾 (zh )高气扬乳臭 (r xi )未干大动肝火诽谤 (f i b n) 闭门羹 (n)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撰文 讽刺希金斯投河,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 挖苦一个新来 的外乡人 这四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其中,第一、二、四件事是详写,写出了写作的原 因、写作的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第三件事是略写) 第一部分( 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 6-7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3 、山中避雨 一、文学常识 丰子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 二、日积

29、月累 仓皇寂寥 (lio) 冗(r n)长惜别萍水相逢怨(yu n)天尤人望洋兴叹 曹(c o) 杂工尺 (ch ) 望洋兴叹附和 (h) 和( h )睦和 (h) 牌 和(hu) 面和(hu) 弄乐 (yu ) 以教和 (h) 陶冶 (y ) 趋 (q) 之如归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 各人反映 作者借琴 作者拉琴 乐以教和 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 反觉趣味 借琴安慰 拉琴得乐(

30、得趣) 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 转忧为喜 喜极而歌 难舍难分 线索特点: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四、重点问题 1. 根据记叙文 “ 六要素 ” 理清文章脉络。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人物: “ 我” 、两个女孩子、青年们 事情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 躲雨苦闷 借琴抚慰 拉琴和唱 结果:思考感受 乐以教和 2. 说说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家村 ” 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两女孩心境: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很喜欢 和歌来唱(欢乐) “ 三家村 ” 的气氛: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 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

31、得温暧。 原因: “ 乐以教和 ”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绪,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4 、风筝 一、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华盖集、 坟等。 二、日积月累 伶仃 (l n d n) 不堪 (k n) 荡漾嫌恶 (w) 傲然肃(s )杀 笑柄瑟缩 (s ) 虐(n)杀惩( chn )罚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y )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 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

32、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 热烈憧憬。 第一部分:(1 、2 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段)叙述 “ 风筝事件 ” 的经过。 第一层( 3 、4 段) “ 我” 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 5 、6 段) “ 我” 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 7-11段) “ 我” 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 、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四、重点问题 1.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3、 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事情: 1.“ 我” 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2“ 我” 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 限懊悔。 思想感情的变化:“ 我” 原来 “ 嫌恶 ” 放风筝,认为“ 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并以踏扁弟弟苦心 孤诣制作的风筝为“ 胜利 ” ,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 我” 的心,以至 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 无可把握的悲 哀” 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哀。 表面最直接的原因:“ 我” 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由此事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科学 思想来指导

34、。 ) 2. 课后思考题二、三 第二单元 5 、回忆我的母亲 一、文学常识 朱德,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二、日积月累 溺(n )水拾掇 (du) 啜(chu) 泣辍(chu) 学点缀 (zhu ) 私塾 (sh ) 劳碌 (l ) 和蔼 ( i) 宽厚管束 (sh ) 慰勉 (wi mi n) 为富不仁 (r n) 节衣缩食 迁徙 (x ) 佃 (di n) 农祖籍 (j ) 狼藉韶( sho )关勉强任劳任怨 妯娌 (zh u l ) 周济 (j ) 衙(y ) 门匿(n )笑人才济济( j ) 三、文章思想内容 体裁:回忆性散文

35、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 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 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文章结构严谨,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 先具体记叙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和议论抒情。(总叙 分叙 结叙) 四、重点问题 1. 第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母亲 ” 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勤劳 ” 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永远回忆 ” ,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

36、出下文。 2 作者从哪三方面抒写了母亲对“ 我 ” 的教育和影响? 一是 “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二是 “ 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是 “ 教给我生 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 3. 背诵第 16-17段,并简析 有三层意思: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五、写作特点 1.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 2.具有深刻的历史内容。 3.强烈的思想感情,朴素的语言。 4. 布局安排合理:确定顺序、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前后照应,过渡衔接。 6 、小巷深处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林莉 二、日积月累 瘦瘪 (bi ) 小瘜 (bi )

37、三炫(xu n)耀落寞揶揄 (y y ) 斑驳 (b) 哽咽 (n y ) 咽( yn )喉咽 (y n) 气脸颊 (ji) 蹒跚 (pn sh n) 憧憬 (ch n j n) 名正言顺 叩(k u)击费解执著荤(hn)菜造孽 (ni ) 三、解题 文题 “ 小巷深处 ” 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以“ 小 巷深处 ” 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 四、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抒写养母对“ 我” 深切的爱和 “ 我” 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 文题 “ 小巷深处 ” ,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全文以 “ 我 ”

38、的感情变化发展为主线,从“ 我” 对生活的满足,为母亲骄傲,写到“ 我 ” 长大后对贫穷的 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 我 ” 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 五、重点问题 1.“我” 对母亲的思想感情经历过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想情感的变化: (幼小时)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少年时)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 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青年时)悔悟,为 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的纯真;长大的虚荣心作怪、无知;老婆婆的话使我醒悟。 2. 本文叙写了盲母爱养女的事情有哪些?贯穿于其中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收

39、养 “ 我” 搬家改脾气终年辛劳为 “ 我” 骄傲抑制感情送生活费、营养品 这几个生活片断是按时间顺序写,“ 我” 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 3. 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外貌、神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4. 文章对 “ 小巷 ” 和“ 竹棒 ” 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散文是讲究形象的,形象是情感的依托。这篇文章中,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 那竹棒后蹒跚着的长长的人影,还有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晴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 神态,都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六、有关 “ 母爱 ” 或“ 亲情 ” 的诗文。

40、7 、我的老师 一、文学常识 海伦 凯勒, 美国著名盲聋哑女作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 我生活的故事 、 走出黑暗乐观、 三 天所见。她的老师安妮 莎利文。 二、日积月累 纳闷( n mn )启蒙无垠 (y n) 毛坯 (p) 预兆温存 绚(xu n)丽觅 (m )食筑巢 (ch o) 颤 (ch n)抖恐怖 (b) 琢磨( zu m):思考,考虑。 琢磨 (zhu m) :动词,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的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带领她走出不幸的是她的老师 一个改变她 命运的人。本文是作者送给老师的一首赞歌。 四、写作特色 本文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从侧面表

41、现和运用反衬的手法。 8 、“ 两弹 ” 元勋邓稼先 一、文学常识 1. 本文作者:顾迈南 2. 邓稼先: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称为中国的奥本 海默。 二、日积月累 元勋 (x n) 浩瀚 (ho h n) 崭(zh n)露(l )头角销(xi o) 声匿迹寥寥 (lio) 无几 含辛茹 (r ) 苦汗马功劳风尘仆仆豁(hu) 出去豁(hu) 然开朗宰(z i) 割 欺凌 (l n) 蓦(m) 地( d )给予 (j y ) 震撼弥(m)漫风餐露 (l )宿妥(tu ) 善 三、文章思想内容 体裁:人物通讯 本文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

42、氢弹的一段经历。 叙述了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武器设计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了祖国 的国防科技事业甘愿做无名英雄,献出自己一生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特点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3.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第三单元 9 、春 一、文学常识 朱自清,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 现代散文家、 语文教育家、 诗人、 民主战士。 代表散文作有 背 影 、 荷塘月色 、 绿 。 二、日积月累 酝酿 (y n ni n ) 宛(wn) 转应和 (h) 嘹 (lio) 亮烘托静默欣欣然呼朋引伴 (b n) 朗润 (l n) 繁花卖弄 (nn )

43、 黄晕 (y n) 蓑(su ) 衣花枝招展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景散文。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争荣 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 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本文按 “ 盼春 绘春 赞春 ” 的顺序描写春天。 ?盼春(反复,拟人) 春草图 春花图 ?绘春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比喻,新、美、力) 四、重点问题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为什么一连说了两个“ 盼望着 ” ?两个 “ 了” 表达 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连用两个 “ 盼望 ” ,表达了盼望春

44、天心情的急切,两个“ 了” 中充满了喜悦之情。 2. 绘春 春 草 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特征新、充满活力 百花竞放: “ 不让 ” 鲜艳芬芳: “ 红、粉、 白”“ 甜 味儿 ” 多而闪烁: “ 遍地是 ” 、 “ 眨” 和煦、芳香、 悦耳细密、闪烁、绵长充满活力 顺序 由点到面、由近及 远、 从正面到侧面 由上而下、 由实到虚、 由正面到侧面 触觉、嗅觉、 听觉、视觉 由近及远、由景及 人(动静相结合) 由点到面、 由上 到下 语言 修辞:拟人、排比。 用词: “ 钻” 、“ 偷 偷地 ” 、“ 嫩嫩地、 “ 绿绿地 ” 、“ 轻悄 悄 ” 、 “ 软绵绵” (叠词) 修辞:拟人、比

45、喻、 排比 用词: “ 闹” 、“ 飞” 、 “ 眨” 等 修辞: 引用、 比 喻、拟人 用词: “ 抚摸 ” 、 “ 呼朋引伴” 、 “ 卖弄 ” 等 修辞:比喻、拟人 用词:“ 斜” 、“ 织” 、 “ 逼 ” 、“ 静默 ” 体会 “ 一年之计 在于春 ” 的作用 叠 词 : 舒 活 舒 活、抖擞抖擞 3. 课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 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 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地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五、知识延伸 有关 “

46、 春” 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 朱熹春日) 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0 、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 二、日积月累 镶(xi n) 发髻( j )安适宽敞空灵济(j )南 水藻 (z o) 澄(ch n ) 清显露 (l ) 露(l u) 马脚响晴响亮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 “ 温晴

47、” 这一文眼构思, 角度独特, 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 情。 第 1 段:济南的天气 温晴 第 2-4段:济南的山:鸟瞰全城、济南全景、一城山色、雪后斜阳 第 5 段:济南的水:城外远山、卧雪眠房、岸边垂柳、绿萍水藻 第 6 段:总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重点问题 “ 济南的冬天 ” 与“ 冬天的济南 ” 有什么不同? “ 冬天的济南 ” 落在 “ 济南 ” 这个地方, 重在景象; “ 济南的冬天 ” ,落在 “ 冬天 ” 这个时令, 重在感觉 (精 神) 。文章取题为 “ 济南的冬天 ” ,表明作者是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五、有关 “ 冬” 的诗句 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 柳宗元江雪 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 、竹林深处人家 一、文学常识 黄蒙田,当代画家、散文家。 二、日积月累 晾晒 (lin sh i) 沏(q)茶气势深沉隧(su )道竹箬 (ru ) 屏(p n) 风山麓( l ) 密密匝匝 (z ) 名副 (f )其实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