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15664 上传时间:2020-04-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第 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P2 图 51“秦岭、淮河位置示意”,了解秦岭、淮河的位 置及走向。 2认识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分析此线南北两侧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 异。 3阅读教材P4 图 5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 界线、范围,分析其划分的依据。 过程与方法 1.在教材 P2 图 51“秦岭、淮河位置示意”中找出秦岭淮河线,说 明其地理意义。 2. 在教材P4 图 5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描画四大区域的分界线,标 注其名称。 3通过比较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四大地理区

2、域差异,充分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 重难点 重点比较说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难点 1.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续表 ) 教学建议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 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 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 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 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要让

3、学生掌握不 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 地理区域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 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导入课堂 同学们,我国地域辽阔,东西横跨5200 多千米, 南北纵贯5500 余千米,涵盖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寒 温带到热带的各种自然景观,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地理 差异。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 看看这些区域都有哪些差异! 引导学生对前面 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达到“温故知新”的 目的,实现新旧知识 的融合,

4、使学生在愉 悦的情绪中进入本课 的学习。 第 2 页 秦岭 淮河 线 一、秦岭 淮河线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秦岭、淮河南北两侧地理景观图 片,观察南北两侧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活动一: 读教材 P2 图 51“秦岭、 淮河位置示意”, 阅读教材P3“秦岭和淮河”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 动。 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 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教师多媒体出示有 关秦岭 淮河一线南 北 两 侧 地 理 景 观 图 片,引导学生观察秦 岭 淮河南北两侧自 然环境的差异,对此 学生就会生发出“为 什么?”,增强学生 的问题探究欲。 第 3

5、 页 (续表 ) 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秦岭 淮 河线 3.下列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 是() 湖北河北江西 山东浙江山西 学生 先讨论,然后再指图回答。 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P3“秦岭和淮河”。课件展示秦 岭、淮河景观图片 提问 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什么? 活动二: 秦岭 淮河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 南北两侧, 自然环境、 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等都 有着明显的差异。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和本节教材知识完成表 格的填写。 秦岭 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 淮河线以北 秦岭 淮河线 以南 1 月平均 气温 0 河流封冻 状

6、况 不封冻 年降水量800 毫米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 主 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 作物 小麦、玉米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或 一年一熟 主要经济 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茶叶、油 桐 主要运输 方式 公路、铁路、水 运 活动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活动。 材料一1955 年 1 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 气温为 20.6 ,而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 ; 1987 年 1 月寒潮时,秦岭北侧的宝鸡的最低气温为 15.6 ,而秦岭南侧的汉中市最低气温为5.3 ;2019 年 “活动二”的设 计以表格形式呈 现,从九个方面对 秦岭 淮河

7、一线 南北两侧的地理 差异 (自然和人文 ) 进行对比, 形成较 为完善的知识体 系,便于学生记 忆。 “秦岭 淮河” 一线的学习, 教师 没有大量讲解, 而 是设置了三组活 动,采取学生自主 学习和小组合作 的形式, 引导学生 对新知识进行探 究,突出学生课堂 学习的主体地位。 第 4 页 12 月寒潮时,秦岭北侧的延安市最低气温为18.6 ,秦 岭南侧的商洛市最低气温为7.6 。 (续表 ) 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秦岭 淮河 线 材料二秦岭 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降水量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达到对活动结论的 归纳梳

8、理的目的。 第 5 页 量在 800 毫米以上, 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年降水量小于 800 毫米。 1. 阅读上述材料, 并结合教材P4图 56“沿 109 E 线 陕西省南部地形剖面”、图57“陕西省南部地形分 布”,请解释多年来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2.分析造成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原 因。 总结:秦岭海拔较高,又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冬季能明 显阻挡寒冷的冬季风,使秦岭以南的地区冬季气温较 高;夏季风从秦岭以南吹来,在秦岭南坡形成丰富的降 水,而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四大地理区 域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在中国地图上,按照秦岭淮河线、 400 毫米年等降 水量线和青藏

9、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并根 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把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 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阅读教材P5“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活动探究: (1)在教材 P4 图 58“中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用彩笔描 画秦岭 淮河线、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 缘线。 (2)结合“秦岭 淮河线”的学习, 说一说中国南方地区 与北方地区有哪些显著的地理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 的主要原因。 (3)议一议,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什么,确定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界线的主导因 素又是什么。 教师总结: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

10、淮河线是我国1月份 _等温线通过的地 方,同时它也是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是我国温度带中_带与 _带的分界线, 在 干湿地区中, 这条线还是 _地区与 _地区 的 分 界 线 , 四 大 地 理 区 域 中 是 _ 地 区 与 _地区的分界线。 通过“活动探究” 强化了两方面的重 点知识:一是我国四 大地理区域划分的 “三线”;二是结合 教材图 58“中国 四大地理区域”明 确区域位置。 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分步导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 6 页 四大地理区 域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订正。 教师提问: 1.四大地理区域中哪两个区域之间没有相邻? 2.四大地理区域中哪个区域耕地以旱地为

11、主?哪个区域 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哪个区域因海拔高,气候非常寒 冷?哪个区域因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 通过教师提问, 引发 学生对中国四大地 理区域划分因素的 思考。 板书设计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 淮河线 1.秦岭 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秦岭 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气温、降水、植被、耕地类型、作物、 林木、运输方式。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布。 第二节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 青藏高原边缘线。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秦岭 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 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2、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 置、范围。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划分是综合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的特点的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把我国划分四大地理区域。同时,分析了划分 这些地理区域的主导因素,为今后中国区域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教学反思 编者建议授课时运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化繁为简,这样比较直 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教师在授课时在注意 知识连贯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 自己归纳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和界线。这样通过活动较好地突显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思考、纠偏、反思、总结,达到课堂学习中培养地理思维的目的。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