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16720 上传时间:2020-04-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6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消息二则》.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消息二则 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作用的战役。 这一历史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取得的。由毛泽东主席撰 写的这两则消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 )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 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

2、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课时计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 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新闻的知识 1. 什么是新闻 ?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 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 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有

3、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新闻在 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为 报纸了。】 2新闻的特征 a)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 何时, Where何地, Who 何人, What 何事, 经过 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 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

4、所 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 消息的结构 A. 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 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主体: 是消息的躯干, 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 释。 D.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 22 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 通常是必不可少

5、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 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 介绍时代背景 四、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 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 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 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

6、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 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 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 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 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 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 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

7、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 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 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 让人们了解。 提问 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五、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 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 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 万船齐放、 直取、 突破、

8、占领、 进击、 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 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 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 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 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 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六、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勇

9、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 必败的坚定信念。 七、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 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展示毛泽东所写的诗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 预习检查字词。 二、整体感知,获取信息。 1、了解学习新闻的六要素。 2、齐读这则新闻,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 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 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 日下午 5 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3、解题:“百万”数量之多“横

10、渡”气势之大。 “百万”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三、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找出导语部分,并说说导语部分是从哪几 个方面总领全文的。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读课文,完成下表。 3. 为什么按中、 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 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 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

11、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 东路军所 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 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4.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为什么? ( 叙议结合 )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 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 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四、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

12、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 “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 竹的状况。 还有全文最后, 就分别用了 “歼灭” 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 “消灭” 或说“打垮” ) “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 (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 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

13、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 冲破敌阵(“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渡 至”比“到达” 含义丰富, 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到达” ,泛,); “24 小时内” ,时限明确, 且含渡江迅疾, 作战顺利之意。 (“共” ,时限不明, 一般化, ) “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 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 ,

14、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 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 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结果就在21 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 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 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 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第 4 小题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

15、,也不够鲜明。而句 中, “整天激战” 介绍了战况, “歼灭及击溃” 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 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 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 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鲜明生动, 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 、 “ 1000 余华里” 、 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 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

16、、“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 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 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五、课文总结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 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 字左右。 教学反思 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 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 接触, 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 学习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