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16722 上传时间:2020-04-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描述了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 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以己悲”,即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心中的抑郁不平。但是苏轼却 能面对挫折不气馁,积极进取, 正好给现时代的没有经过挫折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摆 脱心中的怨气, 但又不失奋发向上的取舍观值得我们现时代每一个人借鉴学习。所以在教学 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抓住“闲”字“乐”字作深入探究。同时加入苏轼在定 州的乡土历史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崇文重学的风气。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

2、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2、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3、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2、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3、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月夜图片等。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展示承天寺塔图片,介绍承天寺塔: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俗称“西塔”,是西 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 年,距今已有900 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 米 , 异常俊秀 挺拔。 2、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 岁知书, 十多岁传文, 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

4、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 ,因御史李定、何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 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 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 岁。死后谥“文忠公” 。 元丰二年, 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 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 东面开荒种地, 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 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

5、娇赤壁怀古等。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 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全文仅八十余字, 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 美景。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 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 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 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用“”划出课

6、文的朗读停顿。 4、理解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 欲:想要。 念:想。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 至:到。 亦:也。 相与:一同,共同。 于:在。 5、解读文章大意。 本文通描述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 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悲情,即闲游,诣也是落寞之举。教科书,教参均持此观点,一般教师教 学时当然要落入窠臼之中。解脱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变化反映到诗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 神自励, 关注民生而变为超旷放达。只言“自嘲, 自慰, 自叹” 之闲, 却无视 “自得” 之闲, 似乎不能给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高层熏陶和启悟。真是怎一个“

7、闲”字了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闲人”眼中有何景? (1)月色入户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重点赏析) 温馨提示:可以从修辞角度赏析。 比喻 本体 喻体 作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构成了一个清幽宁静、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表 现了作者赏月时悠然愉悦的心情。 过渡语:言为心声,“闲人”心中有何情? 2、“闲人”心中有何情? (1)“欣然”兴奋喜悦之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喜出望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8、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闲适宁静 闲情逸致,所以情感中有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的孤独落寞。 (3)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把其中的几多感慨表达出来。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苏轼被贬黄州才能无处施展,生活艰辛困窘, 但是“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痛苦,使他彻底洗去了人 生的喧闹, 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宁静。这一切,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 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成熟。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

9、 春的一去不复返, 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所以他像很多人一样,成熟于灾难之后,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 的时刻。 他以后的文章更多的是成熟后的心静如水、恬淡闲适, 在人生的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豪放乐观! 此时此刻,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轼,你想说些什么呢?(可以就 作者或自己的生活等任一方面来谈)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 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

10、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 便“欣然起行” ,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两人在夜深人 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 , 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 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 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 3、月景的特点。 比喻运用传神: “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 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 正面比喻月光,

11、 “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 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 看待他的这种心境? 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 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 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 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 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比较拓思。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了小石塘记,

12、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同 样是被贬之人,同样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柳宗元与苏轼虽处于不同朝代,但他们在政治上的遭遇是相似的,在仕途失意时他们同 样选择寄情山水也排遣愁怀、抑郁,但二者的心境还是有不同的。 柳宗元在 小石塘记 中流露得更多的是他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的忧伤与悲苦,这从 他对小石塘周围环境的描写中便可感受得到。 而记承天寺夜游则不同,;苏轼在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的同时,还呈现出自嘲、自 解、自慰的心态,这从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可以感受得到,可以说苏轼的心态要 比柳宗元更乐观一些。 五、课堂总结: 主题思想: 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

13、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通过 本节课,我们积累了文言字词,欣赏到承天寺的夜景,体会到作者心中的情感,也认识到苏 轼本人。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文章上的自信使苏 轼坦然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将生活艺术化的才能,使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随缘自足,自得 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熠熠生辉!面对生活的风雨坎 坷,请常读苏轼,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用表达方式提示来背诵课文 记叙:元丰,。念,。怀民,。 描写:庭下,盖。 抒情:?但者耳。 2、搜集整理一首苏轼的词,并进行赏析,下节课展示。 3、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 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七、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 闲 苏轼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略。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