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31487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26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 19 安徽财经大学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 根据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征求 意见的通知 (皖教秘高 201487 号)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现就安徽财经大学“ 地方特色高 水平大学 ” 项目建设制定如下方案。 总体目标及预期效果 经过项目建设,学校将在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安徽 及长三角地区相关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建设和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性财经类人才支撑和财经 智库等智力支持能力显著增强,学科整体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 赖賃軔朧碍鳝绢。 具体建

2、设目标包括:以大学章程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学校深化综合改 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制度保障;优势学科及特色专业更加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 需要,引领和融合其他学科专业的能力及效果更加突出,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 个学科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条件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30%,高层次应用性人 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增强;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 学、法学等专业具有国内较大影响,高层次应用性财经类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彰显; 城市和县域经济、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创新与企业成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团队成为 以具有重要学术影

3、响力高层次人才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科研业务精 湛、师德师风优良的青年骨干基础上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建成58 个高水平科研平 台,形成15 个左右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地方 与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稳定和提高学校高层次课题立项数量在全国财经类院校 中的位次;国际化办学发展步伐加速推进,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更加靠近“ 国内外有一 定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的发展目标。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项目建设目标实现后,预计将取得以下主要成效: 1.以服务安徽为己任,实现学校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

4、把学校建成安徽省的财经智 库,提高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对人力资源强省的支撑度和人民群众对高等财经教育 的满意度。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2.以错位发展为策略,构建比较优势显著的学科专业群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经、管、法学科 优势更加突出,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学科专业群更加完备,地方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 系更加完善,学校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3.以学术团队为载体,形成一批具有高显示度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领军人才引进取 得新突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取得新成效,学术梯队结构更加合理,高显示度的学术成果 更加丰硕。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5、尔肤亿鳔简。 4.以省部共建为依托,形成全面开放的办学新格局。社会资源引入更加有效,产学研用合作更 加密切,协同创新机制更加灵活,中外合作办学更加深入,向社会、社区开放更加广泛,向企 业行业开放针对性更强。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篓鳐驱。 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以省部共建平台为依托,紧紧抓住“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 安 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和“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等项目建设契机,深化改 革,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面向现代服务业,为地方及行业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的服务面向,传承和弘扬学校历史发

6、展和学科专业优势 与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优势突出,文学、理学、 工学、史学、 2 / 19 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 骚卺癩龔长鳏檷。 项目建设主要工作思路: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与水平。进一步调整学科 结构、 促进学科协调发展,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 统计学、 法学等优势与特色学科, 重点建设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创业与企业成长、城市和县域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等 高水平团队, 培养和引进支持学校学科建设目标要求的领军人才,稳定和提高高层次科研课题 立项

7、基础上致力形成更多更高水平的高显示度科研成果。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摟鳎饗。 坚持财经类学科专业主导,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建设会计学、 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法学等优势与特色专业,调整和改造有关传统 专业,培育和新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重点围绕各级各类本 科教学工程项目、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重点环节,积极培育体现学校优势与自身特色、具有积极推广意义的教学研究成果,实现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聾諦鳍皑。 坚持立足安徽,始终重视服务供销合作行业,

8、积极向相关现代服务业拓展。传承办学历史、彰 显自身特色、 发挥学科优势, 整合资源、 创新机制, 不断加强校设科研院所等平台和基地建设, 建设更多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适应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智库,有 效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加强与20 多个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地市政府或 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全方位合作,继续通过横向课题、选派中层干部、教授、博士到地方挂职锻 炼等形式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坚持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的编撰并 不断提高编撰质量。 持续推进学校对供销合作系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服务与支持, 以及对金融、保险、商务、 流通、 信

9、息、旅游、 广告、 咨询等产业领域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曉养鳌顿。 建设任务及进度安排 学校 “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学科建设。成功打造3 个能够占领学科高地、引领学校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群,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统计学等学科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条件并在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进入前 30%;建成 710 个人才培养质量高、创新能力强、学术成果优、能够解决行业和地方经济建 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学科平台,形成15 个左右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 领域,资产价格与金融稳定、创业与企业成长、城市和县域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团 队

10、达到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水平;高层次课题立项在财经类院校中的位次稳中有升,形成一批 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并积极转化应用于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 闥龅绌鳆現。 专业建设。 建立、形成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重点与生源及就业质量联动, 实现学科专业机构优化与生源质量提升积极互动;优势特色专业总量达到30 个左右,其中国 家级特色专业、教改示范专业等数量超过10 个,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财政 学、统计学、法学等专业具有国内较大影响;重点建设58 个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 的专业,新设2个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渗釤呛

11、俨匀谔鱉调硯 錦鋇絨钞陉鳅陸。 人才培养。各本科专业的“ 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培养目标更加明晰和具体,“11211”财经类应用 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和完善,结合学校相关本科教学工程及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 究与实践, 能够进一步彰显高层次应用性财经类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其研究成果成功申 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践育人体系更加完善,满足高层次应用性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训教 学队伍基本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覆盖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所有本科专 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突破。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罴楓鳄烛。 3 / 19 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

12、养机制更加灵活有效,学校三类人才达到10 人,二类人才得 到突破; 学校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功申报国家 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积极加强 教学团队建设, 优势与特色专业建成46 个、 其他专业建成23 个高水平教学团队。擁締凤袜 备訊顎轮烂蔷報赢无貽鳃闳。 社会服务。校内外创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得到优化,成功培育810 个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获得23 个省级,积极申报1 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立项; 全面加强校设研究院所及各类研究基地等平台建设基础上,成功申报12 个产业共性技术

13、研 发平台高校支持重大项目,高层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取得突破;结合学科特区、协同创新 等平台建设, 服务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成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 财经智库 ” ;继续系列编撰研究报告,报告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贓熱俣阃歲匱 阊邺镓騷鯛汉鼉匮鲻潰。 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校园基本建成,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的同时,有效 支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视频公开课程以及“ 大规模公开课程(慕课)” 开发与建设;重 点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基础上,将学校图书馆打造成为满足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数字 文献服务中心,为安徽省高校教学、科研、重点学科建

14、设及实践教学提供高效率、高质量、全 方位的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重点建设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信息化校园,成功建设网络课程 学习平台。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馱釣缋鲸鎦。 为有效推进项目建设任务落实,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划定任务、确定进度,同时还要在将重 点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基础上细化分工、明确责任。2014 年:启动阶段;2015 年:全面建设阶 段; 2016 年:中期检查,方案优化与调整阶段;2017 年:深入建设、项目推进阶段;2018 年: 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与项目验收阶段。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葦繯颓鲷洁。 项目建设进度具体安排见“ 附件 1” (“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项目建设内容及进度

15、安排);项目建 设任务分解见 “ 附件 2” ( “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 建设任务分解) 。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嬌擻歿 鲶锖。 保障措施 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将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全面融入学校“ 十三 五”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以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目标任务统领学校“ 十三 五” 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与设计,科学布 局、系统推进,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将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作为 “ 十三 五” 期间学校建设和发展重点任务,全面保障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目标实 现。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钪麦蹣鲵殘。 深化改革、健全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机制保障 健全和完善以学

16、校章程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积极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努力完善学 校内部治理结构,结合信息化校园建设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 目建设提供良好机制保障。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琼针咙鲲鏵。 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 大学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发展规划处作为项目建设管理部门, 负责项目建设方案的设计并具体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鵬缩职鲱样。 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为项目建设目标实现奠定扎实基础 坚持 “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的方针,扎实推进学

17、校审核评估 工作。 通过组织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 有效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专业、 课程、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将“ 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 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 评估要求落到实处,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奠定基础。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訝摈馍鲰钵。 严格管理、统筹安排,确保项目建设经费需求 严格遵循各项财经制度,统筹分配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各类项目资金和学校总体资金 4 / 19 的使用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任务需要,针对性加大重点建设专业、重点建设学科以及高水平 团队等项目建设的经费投入,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高显示度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 重大

18、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经费支持与保障。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戲鷯瀏鲮晝。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氛围及队伍保障 积极宣传发动,广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努力做到全员参与、群策群力,有效形成项目建设 合力。同时,针对项目重点建设任务要求,结合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合理分配并严格落实任 务分工,强化项目建设任务的人力投入及队伍保障。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镧釃邊鲫釓。 省部共建、校企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目标导向及任务驱动 充分利用省部共建平台,力争从国家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地方政府得到更多政策 及相关资源支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内

19、引外 联作用,以服务和支持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为目标,科学 引导和积极促进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纰縭垦鲩换。 附件 1: “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项目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 建 设 内 容 建设进度预期成效 1. 教 育 教 学 综 合 改革 、 质 量 保 障 体 系 建 设 与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提 升 2014 年 9 月 2015 年 12 月 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充分调研的 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 标,形成具体细致的建设方案。 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的热点、 难点问题, 深入推进

20、教育教学及 其管理综合改革。 结合现代大学章程建设,厘清各有关主体之 间权利义务关系,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 全面促进 “ 十二五 ” 规划目标任务的充分实 现,结合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要 求,组织制定 “ 十三五 ” 发展规划,全面确立 新一个五年发展目标与任务。 以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改革。 总结分析 “11211”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的经验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优化, 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制定实施学校专业建设“ 十三五 ” 规划。 组织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 切实推 进专业建设, 依托校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 提升网络

21、公开课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专业改造与调整计划与方案,结合 第一志愿填报信息、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专业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 制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修订、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改革完善质量保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详尽、科 学。 “ 十二五 ” 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十三五 ” 规 划制定工作基本完成。 以大学章程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学校教育教学综合 改革有序推进。 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 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造、课程建设等教育教 学改革顺利推进,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进 入新的阶段。 优势与特色专业、新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省级、国家

22、级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 点专业数量新增46 个。增设新专业1 个,满足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 本科专业达到24 个。 以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改革和课程体系更 新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优化。 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教学质 量保障机制运转更加有效。 课程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网络公开课 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成效 实践育人工作得到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 设得到推进。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学生综 5 / 19 障机制。 全面检查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情况,修订和完 善相关制度。 全面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学术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有

23、效提升学生综合素 质。 合素质不断提升。 2016 年 1 月 2016 年 12 月 结合审核评估结论及专家组反馈意见全面 推进本科教学工作整改。 以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重点和突破口, 检查和落实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进展。 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设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形势要求的学校招生制度。 重点推进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 继续推进课程建设, 重点加强网络公开课等 资源建设。 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教学质 量保障机制运转效果。 积极提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质量,努力 增强基地的实践育人效果。 继续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学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学生

24、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 质。 以学校 “ 十三五 ” 建设和发展规划为蓝图, 学校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形势要 求的学校招生制度基本形成。 本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进入新的起点。 专业改造与调整工作初现成效,专业结构 调整机制全面运转。 特色专业、 重点专业建设水平取得阶段性 成果, 省级、 国家级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 改革试点专业数量新增35 个。增设新 专业 1 个,满足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 急需的本科专业达到35 个。 课程基本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网络公开课 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更加科学,

25、运转效果得 到提升。 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及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成效显著。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学生综 合素质不断提升。 2017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 进行项目建设情况中期检查,系统总结地方 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执行与实施情况, 及时做出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开展新一轮专业评估,重点检查和督促重点 建设专业等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 深入推进网络公开课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全面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全面建设跨专业、 跨学科综合实验实训平台。 有效推进学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学生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 质。 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整体推进效果 显著。 校院两级管理

26、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学院的 责、权、利更加明晰。 以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主要内容的 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改革得到深入推进。 以专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基本建设 进入新起点, 省级、 国家级特色专业或专 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量新增35 个。 增设新专业1 个,满足区域和行业经济社 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达到46 个。 网络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成效 显著,部分课程对社会开放。 实践育人体系更加完善,跨专业、 跨学科 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初有成效。 6 / 19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学生综合素 质全面提高。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 全面检查验收项目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全面推行

27、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运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实训 平台建设。 全面总结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以 及学校 “ 十三五 ” 建设发展规划所确立的目 标与任务实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 做好项 目验收工作。 重点总结 “11211”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 系统总结经验与不足并积极推广。 学院层面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 升。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扎实推进,优势特色 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数量达到 30 个,其中国家级达到10 个,建成 58 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影响的重点本科 专业。 完成新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学科、新兴 学科和交叉学科新专

28、业23 个的目标任 务,以及58 个满足区域和行业经济社 会发展急需的本科专业建设任务。 网络公开课等资源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得到突破,跨专业、 跨学科综合实验课程覆盖经管法等学科 各个本科专业。 随着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以及 学校 “ 十三五 ” 建设发展规划所确立的目 标与任务的有效实现,学校各项改革和发 展取得重大成就。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自身优势与特色 得到全面彰显。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得到突破。 2. 学 科 建设 、 师 资 队 伍 建设 与 研 究 生 教育 2014 年 9 月 2015 年 12 月 科学设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下 学科建设、师资

29、队伍建设以及研究教育方案 并有效组织实施。 制定实施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十 三五 ” 规划。 全面实施和完善学校各类人才项目,积极推 荐评审各类省级人才项目,优化青年骨干教 师培养制度, 落实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继续 实施 “ 龙湖学者 ” 与“ 学科特区 ” 制度,完善学 术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机制,提高师德师风 水平。 重点加强学术平台及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积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研究生教育改 革方案详尽、 科学,任务到人、 责任明晰。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 十三五 ” 规划制 定完成。 各类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到位,青年骨 干教师培养扎实推进,“ 龙湖学者 ” 与“

30、 学 科特区 ” 制度实施成效显著。 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形 成 12 个高水平学术团队。 三类人才力争超过3 人,建成13 个高 水平学科平台、12 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术平台及学术团队建设效果明显,符合 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方 7 / 19 极凝炼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 色研究方向。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课程体系设 计需要, 积极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依 托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 水平。 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制度 与机制, 改革、 优化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 方案,加大研究生教育开放合作力度,构建 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31、系,探索研究 生教育国际化工作。 积极开展学科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 作。 向凝炼工作取得突破,形成 5 个左右符合 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领 域。 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专业课程体 系设计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成就显著, 每个优势与特色专业分别拥有12 个, 其他专业分别拥有1 个。 学术平台及学术团队、高水平教学团队建 设效果明显, 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 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凝炼工作取得进展。 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专业课程体 系设计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得到切实 推进。 高层次课题立项及高显示度科研成果数 量稳定增长。 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培养模式改革取得 进展,研究

32、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设计合理。 学科评估、 学位点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有 效推进。 2016 年 1 月 2016 年 12 月 实施学科建设方案,进一步构建布局合理、 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 重点加强优势与特色学科建设以及博士授 权点立项单位建设。 继续实施学校各类人才项目,积极推荐评审 各类省级人才项目, 有效落实青年骨干教师 培养制度及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实施 “ 龙湖学者 ” 与“ 学科特区 ” 制度,完善学术团 队建设机制。 继续推进学科平台、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及 凝炼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 研究方向凝炼工作。 切实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 学能

33、力与水平。 继续改革优化研究生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制 度与机制,全面实施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 方案,加大研究生教育开放合作力度。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改革。 扎实推进学科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 作。 围绕学科前沿和应用基础问题以及地方 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进一步突出在地方 及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各类 重点建设学科布局得以优化,特色更加鲜 明。 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效初现,青年骨干 教师培养扎实推进,“ 龙湖学者 ” 与“ 学科 特区 ” 制度实施成效显著,高水平团队建 设机制日益完善。 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形 成 24 个高水平学术团队。 三类人才力争超过6

34、 人,建成36 个高 水平学科平台、24 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术平台及学术团队建设效果明显,符合 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方 向凝炼工作取得突破,形成 8 个左右符合 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究领 域。 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专业课程体 系设计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成就显著。 高层次课题立项在财经类院校中位次、高 8 / 19 显示度科研成果数量稳定提高。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进展,研究生教 育质量监控体系运转有效。 学科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有效 推进。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取得突破。 2017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 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以及

35、研究 生教育改革方案的目标与任务落实,适时进 行修正和调整。 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重点建 设优势学科、 特色学科, 积极建设符合学校 发展目标与办学定位要求的学科群,全面推 进博士授权点立项单位建设工作。 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 层次人才。 重点检查和督促重点建设学科与高水平学 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落实情况。 切实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有效提升教 学能力与水平。 检查、验收 “ 龙湖学者 ” 、“ 学科特区 ” 等项目 及其制度实施效果。 扎实推进学科平台、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以及 凝炼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 研究方向凝炼工作。 扎实推进学科评估、 学位授权

36、点合格评估工 作。 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国际化工作。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及研究生教育改 革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建设学科、 高水平 学术团队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高层次人才在量和质上得到明显改善,学 术梯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形 成 35 个高水平学术团队。 三类人才力争超过8 人,建成58 个高 水平学科平台、46 个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科评估、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成效 显著。 高层次课题立项在财经类院校中位次、高 显示度科研成果数量稳定提高。 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的优势特色研 究方向凝炼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10 个左右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

37、的优势 特色研究领域。 依托 “ 龙湖学者 ” 等人才制度培养的学术 带头人、 依托 “ 学科特区 ” 等培育的学术团 队在量和质上显著提升。 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专业课程体 系设计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成就显著, 每个优势与特色专业分别拥有35 个, 其他专业分别拥有12 个。 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 全面检查、 总结各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 设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目标与任务落实情况。 全面总结和科学调整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 设以及研究教育改革方案,为后一阶段的建 设和发展确定目标、制定方案。 继续推进高水平学术团队、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

38、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 全面总结研究生教育改革经验,进一步研究 生人才培育模式。 做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相关项目验 收工作。 形成 3 个能够占领学科高地、引领学校学 科发展的优势学科群,教育部学科评估排 名中进入前30%, 四个重点建设学科全部 具备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格条件。 领军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形 成 46 个高水平学术团队。 三类人才力争超过10 人,二类人才力求 得到突破。 建成 710 个高水平学科平台、58 个 高水平科研平台。 形成 15 个左右符合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 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 高层次课题立项在财经类院校中位次、高 显示度科研成果数量稳定提高。 9 /

39、19 博士授权点立项单位建设目标实现。 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专业课程体 系设计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成就显著, 每个优势与特色专业分别拥有46 个, 其他专业分别拥有23 个。 成功申报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立项 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其国家化 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3. 校 企 合作 、 协 同 创 新 机 制 改 革 与 社 会 服 务 能 力 提升 2014 年 9 月 2015 年 12 月 优化配置要素与资源,在加强现有所产学研 用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社会服务工作成 效考评方案体系,为进一步展开深度合作、 提高合作水平优化平台、完善机制。 完善产学研用相关激励机制与管

40、理政策,进 一步拓展合作单位, 构筑学校与政府、 企业、 行业及科研院所间的战略联盟。 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推进 “ 政产学研用 ” 相结合。 加强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服务创新平 台建设。 积极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加强横向委托研究项目的项目选择、立项、 细目实施、 质量监控管理, 完善项目相关配 套政策。 合理配置要素与资源,积极打造新型智库。 继续编撰系列研究报告。 社会服务工作成效考评方案体系更加完 善。 “ 政产学研用” 相结合的相关激励机制与 管理政策更加健全。 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服务创新平台 建设全面开展。 横向委托研究项目配套政策更加科学。 安徽经济预警、 运行、

41、战略协同创新中心 获得省级立项。 合作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建 设成效显著增强,争取获得省级立项。 智库建设机制运转有效,高显示度科研成 果转化应用效果提升。 2016 年 1 月 2016 年 12 月 规范执行社会服务工作成效考评方案,督促 落实社会服务工作任务。 积极申报产业共享技术研发平台高校支持 重大项目。 全面加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合作经济研 究院等基地建设, 积极申报和建设省级协同 创新中心项目。 稳步提升横向委托研究项目数量与质量。 继续加强智库建设 继续编撰系列研究报告。 社会服务工作成效考评规范执行,形成自 我造血机制, 注重服务质量与效益,实现 服务社会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

42、争取成功申报产业共享技术研发平台高 校支持重大项目。 力争将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合作经济研 究中心这两个省级人文基地打造为“ 重点 基地、学科特区、社会服务、人才培养” 四位一体的平台,增设12 个校级协同 创新中心, 争取省级协同创新项目新的立 项。 横向委托研究项目数量与质量大幅提高。 智库建设初有成效,高显示度科研成果转 化应用效果增强。 10 / 19 2017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 全面检查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各级协同 创新中心、 校内研究基地建设情况,确保项 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修正和完善相关建设方 案。 继续加强新老基地建设,有效推进“ 政产学 研用 ” 合作。 有

43、效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积极促进科研成 果转化应用。 进一步推动学校与有关部门、地方政府、 科 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加强重点实验室、人文社 科重点研究基地、 示范性实验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 积极培育和孵化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 心。 积极推进智库服务地方及行业经济社会发 展。 继续编撰系列研究报告。 围绕地方、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 场,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与政府 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 政产学 研用 ” 合作进一步推进,学校与政府、企 业、行业及科研院所间的战略联盟初步形 成,科研服务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稳步 提高。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校内研

44、究基地数 量与质量稳定提高。 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建立协同创新 中心,在人才培养、信息和技术服务、人 员和智力交流、 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或教学 基地、合作办学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增 强。 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项目申报与建设取 得成效。 系列研究报告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智库作用以及高显示度科研成果转化应 用进一步增强。 2018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 全面总结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机制运转情况 以及社会服务机制与成效,以此为基础科学 制定后一阶段的相关工作方案。 做好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关项目验 收工作。 要素与资源配置合理,协同创新机制运转 有效,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校企合

45、作成效显著,“ 政产学研用 ” 合作机 制得到全面优化。 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的智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显示度科 研成果转化应用等为主要标志的社会服 务能力显著增强。 完成培育8 10 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基 础上,获得23 个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 心建设立项目标任务。 4. 文 化 传 承 与 创新 、 公 共 服 务 体 2014 年 9 月 2015 年 12 月 科学设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下文化 传承与创新、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对外交 流等工作方案。 重点建设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继续 改革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制定实施校园改造和美化工程方案,多方面 改

46、善师生员工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文化传承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 外交流等工作方案设计科学。 青年教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 辅导员队伍, 网络思想政 治教育, 学校安全稳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 改革方案得到全面优化 11 / 19 系 完 善 及 国 际 交 流 与 合 作 继续编撰校史和筹建校史馆,建设校园文化 精品,凝炼安财精神。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及特色团学活动,积极挖 掘安徽和淮河流域地方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开发和建设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 平台课程。 形成信息化校园建设与发展规划,全面提升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加快实验实训中心大楼建设,积极改善校内 实

47、验实训设施与条件。 加强图书资料与数字化文献建设,努力打造 学科资源中心和教学科研支撑平台。 广开渠道 ,积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教育合 作。 校园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地方优秀传统文 化资源开发与研究成果增多,开设若干门 体现地方传统文化内容的特色平台课程。 校史编撰、 校史馆建设工作取得进展,形 成校史初稿。 图书资料与数字化文献建设步伐加快。 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系统,完成校园无线网 络及信息化基础应用系统建设。 实验实训中心大楼建设进展顺利。 对外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稳步推进。 2016 年 1 月 2016 年 12 月 根据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方案全 面检查总结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立德树人

48、 等方面工作及其成效,督促、 检查文化传承 与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等 工作方案的执行与实施情况,适时进行修正 和调整。 充分发挥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的榜 样示范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 平。 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景观与公共 场所实施美化改造。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明校 园系列活动, 促进团学活动特色化、多样化, 鼓励师生主动加入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创 新及淮河流域地方传统文化。 继续开发传承和创新及淮河流域地方传统 文化的平台课程。 继续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建成数字化校园 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科研支撑平台,深入推进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 完成学校实

49、验实训中心大楼硬件建设,有效 改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条件。 全面组织管理干部、 教师和学生加强与国外 高校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进一步推进 与国外高校开展深度教育合作,引进海外优 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扩 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学校留学生管 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 平。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大幅 提升, 为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校园环境怡人, 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 学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 校园文化生活多彩,安徽以及淮河流域地 方特色传统文化广泛传承,体现地方传统 文化的特色平台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信息化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基本实现 各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全校基本数据及 主要管理信息的共享。 实验实训教学硬件及软件系统得到全面 提升。 与国外高校深度教育合作得到加强,留学 生规模稳步扩大。 12 / 19 2017 年 1 月 2017 年 12 月 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校园 环境。 继续加强安徽及淮河流域地方优秀传统文 化的教育、 研究与推广,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 安徽和淮河流域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科学 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应用。 继续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