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32304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5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版).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2015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 分) 1 (6 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师者,。 (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 (屈原离骚) (4),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 二、文言文阅读 2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王昆绳书 清 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 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

2、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 久,得 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 时时见兄与褐甫 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留八日,便饥驱宣、 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 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 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 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 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

3、行 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 ,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 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 也。 2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 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 也。每念兹事,如沉疴 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 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 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 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 破旧说之藩篱, 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4、。苞顿 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色养:指孝 养侍奉父母。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 惧。蔑蔑:藐小,不足称道。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笃 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 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 不相庆 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 且养 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 其身心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穷治诸经,破旧说之

5、藩篱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3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3 (6 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 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

6、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 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 【注】眀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 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4 (6 分)文学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 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 与太守出城投降 ( 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 笑回到潇湘馆后,

7、病情日重一日, 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 红楼梦) C 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 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 他急忙赶到她家 看 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 ) 4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 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 计划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 子 夜 )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 喜欢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 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 欧也妮 ?葛朗台 ) 5 (6 分)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

8、忧, 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 注 为己忧者, 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 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 孟子 ?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 “ 忧” 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为什么说 “ 为天下得人难 ” ?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 24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6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 足以让人废 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 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

9、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 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 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 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 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 “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 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 5 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 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 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

10、“ 人文日新 ” 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 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 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 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让我 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 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 而是为了更好 地拥抱世界。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 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 史

11、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品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 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 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 阅读又是一项由 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 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 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2015 年 4 月 23 日) (1)下列对文章中 “ 刷新” 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12、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2)文章说: “ 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 强调的是什么?请 谈谈你的理解。 (3)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6 三、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 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7 (15 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

13、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 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 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 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 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 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 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 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在秋收的季 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 子。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 离开了家乡。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

14、但我奋斗的每一个 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 外乡人 ” 的烙印。我对故乡的情感, 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 熟的文字中。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 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 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只有我们 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 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

15、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 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 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 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 都 7 放不下故乡的原因。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 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 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 言。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 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 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16、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 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 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 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 更深的理解。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 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 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 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记忆在纸上慢慢鲜 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 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

17、存不安的一种补 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 2015 年第 4 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故乡给了 “ 我” 一颗多愁善感的心, 它激起 “ 我” 的思乡之情。 “ 我” 常在故乡记忆 里寻找慰藉。 B“ 我” 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一些成就,却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也催生出 内心深处的不安。 C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 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D“ 我” 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 浸润了这片土地。 E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

18、乡在“ 我” 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 8 代的作 (2)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 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 ” 包含哪些方面?请简述。 (3)根据文本,分析标题 “ 纸上故乡 ” 的含意。 8 (15 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 民的关注对象,诗中 “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 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 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便是 千古绝唱。 “ 囊萤夜读 ” 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

19、不再需要 “ 囊萤” 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 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 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 叫“ 冷光源 ”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 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 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 )的设计中, 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 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

20、 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 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 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 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 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 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 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 9 成了萤火虫最大的 “ 天敌”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

21、内特有的虫 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 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 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 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 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 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 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 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 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

22、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 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 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 “ 熠耀宵行 ” 的萤火虫, 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 进不能 “ 引” 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 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 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 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 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 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 2014 年第 13 期)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科

23、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 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 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 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 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 10 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 (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3)请根据文本,分析 “ 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24、” 这句话的含意。 四、语言文字运用( 17 分) 9 (3 分)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 念故乡? B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 齐家、治 国、平天下 ” 。 C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计与建立在 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 D2012 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 ,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 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 10 (3 分)在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宋祁的 “ 红杏枝头春意闹 ” ,“ 闹” 字写出浓浓春意,把视 觉与听觉结合

25、在一起写出了场面感。李清照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一般人可能都经历过, ,像李清照这样 的高手能传神地将这精微的心理描写出来。 11 (3 分)下面的文字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某科学研究所后院有座坟, 坟前竖着一块纪念碑, 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着 “ 谨 纪念为生命科学研究而献身的实验动物” 的铭文。善待实验动物的尊严,是 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 (2)修改:。 12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 愿意。 )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 。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 11 一

26、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 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 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 记焦裕禄的。 答:。 13 (5 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过生日?班主任在主题班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做出了不 同的回答: “ 当然是为了庆祝自己又大了一岁。” “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 “ 我认为是与朋友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 对同学们过生日的缘由各不相同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左右。 ) 五、

27、写作( 70分) 14 (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 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 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2 2015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 分) 1 (6 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入则无法家拂

28、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 【考点】 12:字形; 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 篇所谓 “ 名言” ,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 名篇” ,是 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常见 的” 是为考生备

29、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 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 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背上即可)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易错为 “ 授” ) (3)余不忍为此态也(背上即可) (4)大漠孤烟直(背上即可) (5)烽火连三月( “ 烽” 易错为 “ 峰” ) (6)断肠人在天涯( “ 涯” 易错为 “ 崖” ) 【点评】 在复习课本 “ 名句名篇 ” 背诵时,要兼顾非 “ 背诵篇目 ” 或“ 背诵段落 ” 中的 “ 名句” 的背诵记忆 “ 名句” ,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 名句”

30、,除古代诗 13 词散文外, 现当代作品中、 知识短文中、 注释中的引语, 凡具有一定 “ 知名度 ” 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高考前,对课外名句适当整理也无可厚非,但选择 一定要严格,不要怕有所遗漏,千万不可“ 多多益善 ” ,课外名句的诵记一般 控制在 200 条左右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 2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王昆绳书 清 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 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 久,得 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

31、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 时时见兄与褐甫 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 留八日,便饥驱宣、 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 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 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 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 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 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 ,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 穷,不畏其身辛苦憔

32、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 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 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 也。每念兹事,如沉疴 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 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 云:“ 众人之进,未始不 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 破旧说之藩篱, 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14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 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

33、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色养:指孝 养侍奉父母。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 惧。蔑蔑:藐小,不足称道。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义笃 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 期:约定 C向人索 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 不相庆 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D 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 且养 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 其身心 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方苞在回信

34、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考点】 51:文言文阅读 【分析】 参考译文: 15 自从斋中分别,再也没有见面接到你的书信,情义深厚而文辞质朴,就是 古代那些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我出门游学交友,其间已将近十年, 志趣相投,相处很深的,没有再比得过兄长你了

35、! 离开都门,乘船向南,算是远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如同受到洗涤,为之开 阔; 又因为长年不能尽孝, 所以应该回家问候探望 (父母) , 忘却自身的贫贱唯 独挂念几位好友,只能远隔异地,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梦中时常见到兄长 你与戴名世言谈热烈,新老朋友嬉笑欢呼的情景,醒来(每每)就增添离群 索居的伤感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在家中八日,便被饥饿驱使,(只好)出入于宣城和歙 县之间(找事做)走到泾河的时候,路上看到左右高耸的山峰直指天空,水 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交错,重重叠叠,风云往来不定,古木、奇藤、修竹都 茂盛盘曲,富有生机,远近聚居的人们看上去很是闲适,不由得想到古代庄 周、陶潜这些人,逍遥自乐,

36、居于岩穴之中和观览流水,心中没有世俗的琐 事天地日月山川的精华,浸润(着它们)而让它们更加新奇勃发,那些居 民也就很像这些古木、奇藤、修竹 (如果)让我能在其间有那么一亩地的房 子、几顷耕田,自给自足,并能埋首研习经典、写书,心胸豁然,不被外物 侵犯扰乱,那我所得的成就未必就不及古人可是现在却是一年到头劳顿不 已,低声下气向别人索取衣食,或山行水宿,颠踣流离,或因为被烦事束缚 不得已与人交换技艺,身心不能有一日的宽闲君子可以坚守穷困,不怕自 身的辛苦憔悴,(只是)实在担心神智纷乱,学问荒废,停止,有高远的志向 但最终一事无成啊 我今年已经二十六岁了, 这样虚度时光一直下去到四十岁、五十岁,那是

37、很 容易的事! (可是)既无益于自己,也对后人没好处,将与芸芸众生一样的渺 小每想到这事,就好像身上附着不治的重病,半夜起来,绕着屋子彷徨不 已家里的仆人、 童奴感到奇怪又不知说什么, 唉,我的心事能跟那个说呢? 幸好你中了举人! 士友间自然少不了庆贺之意,只是我内心还是惶惑的 韩 愈说: “ 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只愿(用这话)时时提醒自己我近来要 好好研读各种经书,要打破旧说的门户,探究经书的真意即使冒风雪严寒, 住简陋旅馆,也不敢一时一刻的松懈、荒废日月匆匆,唯有各自勉励来慰 16 藉这索居的苦寒 【解答】 (1)C项“ 索” 前面修饰语是 “ 向人” ,所以不是搜寻而是求取 (2)不

38、是方苞的愿望故选:D (3)B 项对应语句为 “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 童奴怪诧不知所谓 ” 选项中 “ 没能过上像庄子、 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 错误 (4)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即使冒着风雪(赶路) , (或者)入住旅店,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答案 (1)C (2)D (3)B (4)“ 岩居 ” 译为“ 在山岩上居住 ” ,“ 川观” 译为“ 在河岸边观水 ” ,“ 系” 译为 “ 束 缚” “ 虽” 译为“ 即使” ,“ 逆旅” 译为“ 旅店” ,“ 自废” 译为“ 自行荒废 ” 【点评】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39、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 (6 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 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17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 路,炬火驿前迎。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 【注】眀河:银河。太清:指天空。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 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

40、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考点】 52:古诗词阅读; 57:怀古咏史诗 【分析】本诗首联描写了秋夜星空的高远,颔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 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颈联、尾联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 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本题考查了诗歌技巧中的写景技巧、诗人的情感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已经给出答题的方向,“ 写景精细 ” ,应从写景的角度 入手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问的是“ 第三、四两联 ” ,就要奔向 诗歌的最后两联 【解答】 (1)“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

41、 意思是“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 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通过“ 微风、树林、树叶、露水、秋草、百虫” 写 出了秋夜的特点,用“ 虫的叫声 ” 反衬了秋夜的静,“ 秋深露重 ” 营造了秋夜的 “ 凄 清” (2)“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 意思为 “ 病情随着 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 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大散关 ” 是当年的战场,再结合陆游的生平, 说明作者卧病之时仍不忘重返战场,为国效力 答案 (1) (3 分)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 百虫鸣叫;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

42、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 18 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 (3 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 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译文: 北斗星高悬在苍茫的夜空中,银河漂浮在天空之上 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 病情随着天气转凉有了好转,在半睡半醒之中写成了这首诗 依然想着当年大散关的路,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点评】理解诗歌的意思,是解答题目的前提和关键,回答这两道题,都要首先 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4 (6 分)文学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

43、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交战中,黄忠马失前蹄 而关羽让他换马再战 黄忠被关羽的义气所感动, 与太守出城投降 ( 三国演义 B黛玉从傻大姐儿的话里得知贾府要宝玉娶宝钗,就去见宝玉,宝玉只会傻 笑回到潇湘馆后,病情日重一日, 她感到绝望,便烧了诗帕和诗稿 ( 红楼梦) C 高老太爷生日庆典后不久, 觉新就接到梅去世的消息, 他急忙赶到她家 看 着梅的遗体,觉新百感交集他忍着悲痛,与梅的家人共同料理了丧事( 家 ) D赵伯韬告诉吴荪甫, 外国金融资本家正要实施兼并中国的民族中小企业的 计划回到家后,吴荪甫又得到在公债市场投资失败的消息,他彻底绝望了

44、 ( 子 夜 ) E欧也妮过生日那天,夏尔的公子哥儿做派让有些客人反感,但欧也妮却很 喜欢她细心安排夏尔的卧室, 并拿出零花钱让拿侬去买白蜡烛和糖 ( 欧也妮 ?葛朗台 ) 19 【考点】 2E: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依靠平时对文学 常识的积累,同时解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把它和作品的内容、作 者的生平、一系列评价和贡献等联系起来 【解答】 A、“ 张飞攻下两座城池后在长沙受阻,关羽前来支援” 错误,应是关羽 见赵云、张飞双双立功,便带领五百人马来攻长沙;“ 与太守出城投降 ” 错误, 长沙太守韩玄已经被魏延杀掉。表述有误,故符合题意; B、表

45、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表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 赵伯韬告诉吴荪甫 ” 不是赵伯韬,表述有误,故符合题意; E、表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AD。 【点评】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5 (6 分)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 注 为己忧者, 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 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 孟子 ?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 “ 忧” 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2)为什么说 “ 为

46、天下得人难 ” ?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 51:文言文阅读 【分析】 参考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 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把地 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 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 20 到贤人却很难 【解答】 (1)题干对应文字为 “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舜以不得禹、 皋陶为己忧 ”“夫 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根据语义可以看出两者忧的对象不一样 (2)对应语句为 “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 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强调给人物品容易

47、,但替天下找到人才是 困难的 答案: (1)“ 忧” 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 得而忧 (意思对即可) (2)“ 得人” 中的“ 人” ,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 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 【点评】 概括中心意思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 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 思要弄清 2 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 题干常出现的词,“ 分析”“概 括”“理解 ” 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 是

48、” 还是选 “ 非” 要看清楚;是分析 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 “ 外援” 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 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三、现代文阅读( 24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 6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 足以让人废 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 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 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 21 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 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 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 “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 。这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 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 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 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