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32394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8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全国卷二历史.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6 全国卷二历史 满分: 班级: _ 姓名: _ 考号: _ 一、单选题(共 12 小题) 1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 宋代,有田产的“ 主户 ” 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客户 ” 。导致

2、这 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4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 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5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 虽穷乡僻壤,求之 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6 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3、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 “ 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 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7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 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 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4、 8 “ 一五 ” 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9 公元前 5 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 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10 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 年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 年,工厂

5、集中的伯 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 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21 上升到 34. 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 原因是()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11 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 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 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2 20 世纪 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

6、多 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 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二、解答题(共 6 小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 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 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其中90% 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 资国内企业有25

7、510 家,投资总额约63 271 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 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 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 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 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 ” ,历尽艰辛,十余年中, 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

8、00 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 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 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 险,历时12 年,经 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 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 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9、。1901 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 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 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 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 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 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 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 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16. 【历史 选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0、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 “世道人心 ” 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 ”,立法者应 “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 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 ”,“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 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 五年一任 ”, 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 ”(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 投票产生, “ 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 主张 “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

11、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 ”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17. 【历史 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 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 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 年到 1918 年,他连 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场自相残杀的战争,但 不为人们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 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

12、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 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 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 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 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 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18. 【历史 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 ”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 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 文必切于日用 ”

13、“ 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 “ 皆 拾古人之唾余”。他说: “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 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 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 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 云: “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

14、部分 1.考点:汉字与书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三体石经是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刻写的,三 种字体都是成熟的文字,形成于三国曹魏之前,可见反映了汉字演变的过程,故选B。题中 这幅图片中的三种文字反映不出统一文字的趋势,排除A;图片反映的是曹魏之前就形成的 文字,反映不出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排除C;从理论上来说,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是在商代 时出现的甲骨文,排除D。 答案: B 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选官制度的演变:察举制主要是地方向 国家推荐人才,主要途径是举孝廉;九品中正制是将士人按才能分为九等、朝廷再按等任命, 但造成世家大

15、族把持选官大权的弊端;而科举制采用“ 自由投考、差额录用” 的方式,相对而 言比较公平,为不同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 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A 项中 “ 最优秀 ” 的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相比较而言,察举制更有利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B;科举制不限制身份,排除 C。 答案: D 3.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题干中“ 主户 ” 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 客户 ” 则 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宋代实行“ 不抑兼并 ” 的土地政策,鼓励和支持私人对土地的 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

16、卖,这才导致了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化。题中反映的正是这种现象。 故选 B。AD 项不符合史实; C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B 4.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宗法思想。宗法情结是中国人思想中的一部分,“ 入台族裔回乡请祖 先牌位 ” 说明他们已经扎根在台湾,于是将自己的祖先也带回台湾,B 项符合题意。 ACD 项 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B 5.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市场上的生 活用品处处充斥着洋货,这说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故选C。 AB 项不符合材料

17、中的时间“ 19 世纪中期以后 ” ,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 项错误,材料没 有体现关税主权。 答案: C 6.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的影响。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30 年” 及根据地的粮食 产量、“赤色区”与“白色区”的对比,可以联想到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农民分到了土地,生产 积极性较高,故选A。BC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7.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分析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抗战胜利后, 对于日伪企业都是在由政府进行全方位干预,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政府的作用,故选 D。 答案: D 8.考点:

18、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 一五 ” 计划的特点。“ 一五 ” 计划期间,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是要 实现工业化,所以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受到限制,故选A 项。 B 项不符合史实, 当时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尤其是重工业;C 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材料反映的是住宅建设 的投资比重,不是所有基本建设;D 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 A 9.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说明雅典政府为了让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会采取一 些强制手段对其进行监督,这说明参加公民大会已经是公民的一项义务了,故选C。ABD 项 不符

19、合材料意思。 答案: C 10.考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由材料中的时间“1831 1841 年” 及工厂集中的地 区死亡率上升较快,可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恶化,故选 A。B 项错误,化学工业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CD 项不是重要原因。 答案: A 11.考点: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题干中材料说明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时未受到关注, 但 4 年以后吸引了美国人,说明苏联的一五计划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而苏联一五计划 的主要成就就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故选B。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 经济危机的打击基本没有

20、,排除A;苏联一五计划主要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 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D 项包含的范围过大,一五计划只在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 就。 答案: B 12.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霸。材料说明美国政府机构资助和安排非洲爵士乐演唱家到非洲 演唱,加深非洲人对美国的了解,这带有明显的政治性。通过时间“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 可 联想到当时的国际背景,美苏争霸初期,非洲是中间地带国家,成为美苏极力拉拢和争夺的 地区,故选D。A 项不符合事实;材料体现不出展现经济实力,排除B 项;不结盟运动开始 于 1961 年,排除 C。 答案: D 13.考点:对

21、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新航路的开辟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人口迁移。 (1)解答本问关键是分析图表。从图表中的移出地和移入地来看,范围不断扩张;从迁移 数量来看是不断增加的;再从移出地和移入地这些地区的特点来看,可分析出自愿移民和被 强迫移民的趋势。 (2) “ 特点 ” 结合材料二中的时间段我们可以将中国移民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分析,在这里一定 要注意题干要求“ 根据材料一、二” ,将两段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主要原因 ” 根据特点的 回答,对应相应的社会背景即可。“ 贡献 ” 联系所学,从其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

22、主革命的 发展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 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 本停止; 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 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 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14.考点: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解答本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材料一反映了

23、 玄奘和鉴真出行的路线,材料二反映了二人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结合材料从大的方面提 炼观点,即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其他相关史实结合提炼的 观点举例说明即可,注意在论述过程中要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 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 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 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15.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的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提炼概括即可,注意语

24、言的概括性。 (2)从材料中新建陆军和自强军都采用西法,建立海军部,可以看出确立了近代陆海军制, 这有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再结合所学可知,新军力量发展壮 大,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 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 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16.考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洪仁玕的思想及贡献。 (1)第一问 “ 主张 ” 归纳概括材料即可得

25、出答案,从材料可以看出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 第二问 “ 目的 ” 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后期走向衰落,洪仁玕总理朝政,实行改革,其目的 主要是为振兴太平天国,而且从这些主张也可以看出他是想服务于现实。 (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些主张都带有西方政治色彩,可见洪仁玕对西方民主政治有一定 了解,但处在模糊不清的状态;结合所学还可以得知,这是先进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提出的发 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超越现实,最终失败。 答案:( 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 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2)对西方政 治

26、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17.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罗曼 罗兰的反战活动。 (1)此问要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反战形式和内容上来分析即可。 (2)此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和两次战争的差异,从教训的总结和形势的变化方 面分析,在分析形势时,注意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答案:( 1)由个人宣传反战到组织反战活动;由反对欧洲交战各国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保 卫苏联。( 2)总结一战教训:交战各国宣扬极端民族主义,蒙蔽广大群众,个人反战未能 取得明显效果。形势变化:一战是非正义战争,交战双方政府都负有战争责任,二三十年代

27、 法西斯兴起,成为和平的最大敌人,攻击矛头指向苏联。 18.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著名的文艺家 郑板桥。 (1)此问主要从材料中概括提炼,比较简单。 (2)从材料中郑板桥历经康、雍、乾三代,可得出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即“ 康乾盛世 ” 时期, 加之其又是 “扬州八怪 的代表人物 ” ,联系所学可知,考查的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再从材 料中其绘画的特点极富生活气息,可得出江南社会的世俗化;再联系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及 其诗画的特点可知,其艺术风格受“ 经世 ” 思想的影响。 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 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 经世 ” 思想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