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山鸟卷.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33086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山鸟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年中山鸟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年中山鸟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年中山鸟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年中山鸟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山鸟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山鸟卷.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试卷第 1 页(共13 页) 2018 年中山鸟卷 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 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

2、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 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 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 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 高三语文试卷第 2 页(共13 页) 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 ,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 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

3、作是“外来政权”。 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 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 中有我” ,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 “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 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 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

4、对中国历史上不 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 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 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 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 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 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 “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 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

5、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 明朝时期撤 出了越南。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 高三语文试卷第 3 页(共13 页) 内的 960 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 扎的边界、 财政收税的边界、 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960 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 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 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 1下列关

6、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族政权也能 接受中原文化。 B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 国的“内”与“外” 。 C 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 外”问题。 D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 让人困扰的矛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B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的具体边界。 C文章的

7、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D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B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 C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D “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炉火 丁肃清 高三语文试卷第 4 页(共13 页) 一瘦一胖两个老人,坐在公路旁边的一截矮

8、墙上,看来来往往的汽车,两张脸随着往 来的汽车扭过来,扭过去。他们的面前,是一个燃烧着的火炉子,上面烧着一排水壶,他 们脸上的笑、脸上的颜色,也像他们身边火炉子里燃烧着的火焰。 有妇女小孩儿来提开水,或者把冷水坐在炉子上。瘦老头从矮墙上下来,捅火,捅出 一大簇跳跃的火焰。 人们陆陆续续来提水,烧水,他们大都是公路两边做生意的乡亲,和两个老人不生分, 也不多客气。 一辆大卡车停下来,司机说:“给弄点开水。 ”说着端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老人把开水倒 在他的茶杯里, 用嘴一边吹凉着一边喝,喝足了, 拍拍屁股站起来, 又让胖老人给他续上, 拧上茶杯盖,然后扔给胖老人一张毛票儿。 胖老人说“不要钱。”说着

9、就给司机塞了回去。 司机纳闷儿: “你们不是卖水的吗?” 胖老人说,“不是。我们是打铁的。” “哎呦我的天! ”司机拍着脑门儿呵呵地笑了, “我还当你们是卖水的呢,什么年月了,还 打铁?能赚多少钱?” 瘦老头说:“不赚钱,赔钱。 ” 把司机说愣了。老人向他解释:“没有活儿,白烧着碳呀。 ”他又默默地像对自己说: “要 说也不能算白烧碳,给乡亲们烧烧水。这不,碳又没有了,凑吧。”他说着从口袋里掏着, 掏出一张十元,胖老头也掏出了一模一样的一张,交给他。 “我说,你们这是图什么呀?”司机干脆又坐了下来,他对这俩老人感兴趣,他说:“你 高三语文试卷第 5 页(共13 页) 们收她们的水费呀。 ” 胖

10、老人说:“咳,乡里乡亲的,这火,闲着也是闲着。” 司机说:“那你们不如不干。” 胖老人说:“咳,这人哪,闲着也是闲着。 ” 司机说:“真是有意思,有意思,赔钱赔工夫做生意,有意思。” 胖老人把眼睛瞪得很大:“过去,我们赚钱。 ”司机说“是吗?”老人说:“是,那会儿,我们 的钱赚海了,问问,十里八乡谁家的家伙儿,不是我们打得呀,铁锹犁耙、牛鼻环、烧开 水的水汆子,都是。 ” 瘦老头说:“还有县城大门的铁门环。 ”他炫耀地问胖老头:“是吧,是我打的吧?” 胖老头说:“那是我淬的火。 ” 两个人一争,额头、脖子上都冒出了筋疙瘩,他们说话时挥动的手上,筋疙瘩更是密 密麻麻的,像蚯蚓。 西天边上的云霞退

11、了,蒙上了暮色。司机笑呵呵的脸,慢慢地不笑了,一脸的凝重。 他站起来说: “我有点活儿,你们干不干?打个车挂钩。” 两个老人高兴得不得了。风箱呼呼地拉了起来,炉子里的火苗跳跃了起来,铁锤有节 奏地响了起来,叮当、叮叮当、叮当 胖老人抡着大锤,叮当、叮叮当、 叮当铁砧上的火花,在暮色中四溅着,一层儿、 又一层儿瘦老人说:“让我来一会儿! ” 他把大锤要过来,赤裸的臂膀抡成了一个椭圆,叮当、叮叮当、叮当铁块燃烧着 淬在火里,吱弥漫起浓浓的浪烟。 高三语文试卷第 6 页(共13 页) 车挂钩打好了,在满月的照耀下,跳跃着一簇一簇蓝色的光亮。 “给钱。”司机把一百元的新币递过来。 “免了。”胖老人说。

12、 “不要了。 ”瘦老人也说。 他们流着汗水、红彤彤的脸,在炉火的映照里奕奕发亮。他们帮着把那个挂钩抬在了 汽车上。汽车隆隆地发动,缓慢地开了。 原本,司机打这个车挂钩没有用,只是他愿意。两个老人也并不想挣司机的钱,他们 只是觉得痛快。 真痛快!两个老人拾掇了摊子回家去,一边走一边唱起来,他们唱的是晋剧老调,在 夜幕里,清亮地痛快淋漓地荡漾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透过司机不理解两个老人做不赚钱还赔钱的打铁生意这个细节,折射出只注重物质 而忽视精神追求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引人思考。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闲着也是闲着” ,既说出了两个老人

13、现在的无 奈处境,同时也展现出了两个老人热心肠的一面。 C小说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却恰到好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温馨的氛 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司机并不需要打车挂钩,和老人不收司机的钱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达到这种效果的原因是在前面埋下了大量的伏笔。 5小说反复使用“叮当、叮叮当、叮当”的声音来描述打铁的过程,这样写的作用 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为什么要以“炉火”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高三语文试卷第 7 页(共13 页) 材料一: 汉字是“

14、历史的活化石” 。人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千年的历史密码,步入 动态的历史文化圈。人们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 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 “中日韩三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在数千年的汉字文化历史长河中,通过汉字沟通交流, 构筑了深厚的东亚文化底蕴。”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副秘书长韩梅说,首部中日韩公用汉 字词典已完成词条确认和释义整合,这将促进汉字发展,加深三国相互理解。 其实,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许多邻国,形成汉字文化圈。 “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中国也积极地 把汉字介绍给世界。 ”中国人民对

15、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户思社说。汉字正逐渐成为促进中外民 间友好交流的使者。(摘编自汉字之美抒写文化自信,2017 年 9 月 20 日新华 网) 材料二: 汉字起源于模仿自然、图画纪事、表情达意的需要,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符号系统, 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有效促进了不同地 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 汉字的相对稳定,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独特贡献。汉字具有象形与表意的 特点,在表达人文精神以及人与物关系方面简明扼要。即使时过境迁,后来者在阅读古籍 时同样可以由文辞而把握其智慧,将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摘编 自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2

16、016 年 9 月 2 日人民日报) 高三语文试卷第 8 页(共13 页) 材料三: 最近, 浙江卫视 汉字风云会 在众多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位列卫视综艺节目关注 度排行前茅,受到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以小学五年级左 右的孩子为主,所涉内容大多是常用字词。这些并不冷僻的字词成年人也容易弄错,因此 很有普及价值。节目聚焦低年龄萌娃、覆盖全家庭范围的收视群体。饭后,全家人围坐在 一起收看节目,学习汉字,是很温馨的预设场景。 普及汉字的正确写法,让人们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把汉字写得方方正正, 既是保证汉字书写规范的现实需求,也是捍卫汉字文化纯粹性的重大问题。(摘编自

17、 在一笔一画中抚摸汉字的体温,2017 年 8 月 6 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电子设备在较大范围内长时间使用,手写汉字场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汉字渐渐疏于 书写练习;同时,在使用电子设备时,拼音输入法应用较多,对字形识记产生较大负面影 响。当问及忘字错字的原因,最多可选3 项的情况下,认为原因是日常书写较少、疏于练 习的占 82.4% , 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等的占52.0% 。 人们对“提笔忘字”现象有着不同的态度。 对“提笔忘字”现象有关观点的态度 关于“提笔忘字”的观点表述同意不同意不清楚 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 92.2% 3.9% 3.9% “提笔忘字”应引起高度重视 86.3%

18、 7.8% 5.9% “提笔忘字”不利于汉字的传承与使用 65.7% 22.5% 11.8% “提笔忘字”对文化传承没有影响 13.7% 73.5% 12.8% 汉字结构复杂、书写困难 24.5% 68.6% 6.9% “提笔忘字”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37.2% 51.0% 11.8% (摘编自书写中国汉字延续中华文脉 “提笔忘字”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 9 页(共13 页) A B C 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无论历史上还是当下,汉字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东亚自然而然形成了汉字文

19、 化圈,这无疑加深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多元化的需要促进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有利于优秀文明成果代代相传。 C如今“提笔忘字”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原因是使用电子设备时应用拼音输入法 较多,而应用五笔输入法较少。 D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可知人们已充分意识到“提笔忘字”对汉字推广和文化传 承均有负面影响,因此“提笔忘字”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E捍卫汉字的文化纯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人们并不大认同汉字书写困难,而认为 “提笔忘字”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 9如何通过汉字来树立我国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中山市高三年级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

20、考试 语文试卷(续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 小题, 19 分) 直接导致 观众定位为 载体为 形成 还原出 若 干 静 态 汉 字 历 史 生 活 的 面貌 中华文明的延 续性 悠久的中华文 明 统 一 的 汉 字 符号系统 区域文化交流 有效促进 浙江卫视汉 字风云会 小 学 五 年 级 左右的孩子 节 目 预 期 普及汉字的正 确使用 广泛使用电子 设备 汉 字 书 写 练 习减少 “提笔忘字” 现象增多 结果是 目标为 高三语文试卷第 10 页(共13 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种谊字 寿翁。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

21、。从高遵裕复洮、岷,又 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使青唐,董毡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谊固 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外为路都监。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转西京使。元 祐 初,知岷州。鬼章诱杀景思 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谊刺得其 情,上疏请除之。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 州。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谊曰:“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 而下也。”遂亲鼓之。 有顷, 雾霁, 先登者已得城, 鬼章就执。 谊戏问之曰:“别后安否?”

22、不能对, 徐谓人曰:“我生恶种谊, 今日果为所擒。 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 遂俘以归。 拜西上阁门使、 康州刺史, 徙知 鄜州。夏人 犯延安, 赵禼使谊统诸将。 敌闻谊至, 皆溃去。 延安人谓:“得谊,胜精兵二十万。”进熙河钤辖、知兰州 。兰州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 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于李诺平以扼冲要。会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 年五十五。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 故每战未尝负败。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适有小过, 叱下吏, 将置法, 顺、诚叩头伏罪, 愿效命以赎。 乃使输金出之, 群羌畏惕。 及洮州之

23、役, 二人功最多。 (节选自宋史种谊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谊固习 / 其地里诮之曰 / 尔跳梁坎井间/ 谓我不知远近邪/ 命趋便道 / 鬼章怒胁 / 以兵 / 谊声气不动 / 卒改涂 / B 谊固习 / 其地里诮之曰 / 尔跳梁坎井间/ 谓我不知远近邪/ 命趋便道 / 鬼章怒 / 胁以兵 / 谊声气不动 / 卒改涂 / C 谊固习其地里 / 诮之曰 / 尔跳梁坎井间/ 谓我不知远近邪/ 命趋便道 / 鬼章怒胁 / 以兵 / 谊声气不动 / 卒改涂 / D 谊固习其地里 / 诮之曰 / 尔跳梁坎井间/ 谓我不知远近邪/ 命趋便道 / 鬼章怒 / 胁以

24、兵 / 谊声气不动 / 卒改涂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熙宁、元祐等。 C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种谊幸得授官, 连获战功。 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种家家世,后授种谊官职。 种谊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将。 高三语文

25、试卷第 11 页(共13 页) B种谊刺探敌情,上疏除敌。鬼章诱杀景思立,并到宗哥处请求增兵入侵,且勾结 投降归附的羌人为内应。种谊刺探到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C种谊威震敌胆,为民赞誉。敌人进犯延安,种谊受命统领诸将,当敌人听到种谊 来到延安,敌军溃败。延安百姓赞誉种谊的重要性胜过精兵二十万。 D种谊治军有方,屡战屡胜。种谊治军严正,只要上级军令一下,即使是死他也不 逃避;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2)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

26、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悲 秋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 注 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 。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 (今四川三台) 。两京: 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第五句以“高飞的鸟”喻“愁”,形象生动,显示出作者愁绪极深。 E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5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白行路难中“,”两句以高昂乐观的语调表达自己 勇往直前,对理想充满信心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