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34177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64 大小:65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pdf(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 高考作文预测方向一:家与包宝宝 寒假高中上课时,看了一部动画短片包宝宝,那时的消息是入 选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提名名单,记得在课上我对学生斩钉截 铁地说,这部片子一定能获奖,在得到许多赞许的同时也收获一些白 眼、不屑和轻蔑。事实证明我对了,为此庆祝,本期课程的的主题就 有了:家庭(中国式、家教、家风、父母与子女、巨婴、熊孩子)算 是对今年高考作文做出的第一个预测方向吧! 包宝宝 包宝宝 是一部由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迪士尼电影公司 发行,华裔导演石之予( Domee Shi)执导,Daniel Kailin、 Sindy Lau 担任主要配音演员的动画短片。影片以贴片方式于2

2、018年 6 月 15 日在北美上映,2018年 6 月 22 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中国妈妈因儿子成年离家而郁郁寡欢,却又 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天真活泼的包宝宝的母亲的故事。 2019 年 2 月 25 日,该影片荣获第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 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中国妈妈因儿子成年离家而郁郁寡欢,却又 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由包子变成的天真活泼的包宝宝的母亲的故事。短 片中,妈妈喜出望外地向这个为她生活再度带来欢乐的孩子敞开怀抱, 但随着小包子的迅速长大,妈妈也在这苦乐参半的滋味中体悟到:没 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孩子总是要长大。 包宝宝超萌可爱的画风探讨妈

3、妈面临“空巢症候群”的空虚, 是皮克斯华裔女动画师石之予的导演处女作。 片长约八分钟的包宝宝短片没有对话,完全用动作和表情讲述 一位妈妈在儿子长大搬出家以后,经历家人各自纷飞的空巢综合症。 包宝宝 透过超夸张的卡通化人物,描绘母子之间深刻又脆弱的 情感。角色设计都以圆形为主,妈妈圆圆的脸和身躯,萌度自然不在 话下,也生动捕捉妈妈带给孩子们无限暖心的超能力。场景和道具也 没有生硬的边角,连桌脚都是圆滑的角度,在小细节下诺大功夫呈现 妈妈给孩子的温暖。 包宝宝夺奥斯卡的惊艳 新华社华盛顿2 月 27 日电(记者徐剑梅)包子是很多美国人喜爱 的中华美食。离首都华盛顿最近的罗纳德里根国家机场里,就有一

4、家 名叫“哇,包子”(Wow Bao)的亚洲美食店。哈佛大学旁的中国包子 店,几年前还因生意兴隆上过报纸。 不过, 包子在英文里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多数美国媒体报道华裔 女导演石之予作品包宝宝夺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都把包子译 成泛指用面皮包馅的食品dumpling,而这个可以泛指世界各国此类 面食的英文词,在中文里经常被直接译成饺子。食品翻译上的困难, 令人联想到东西方文化互动中的很多相似情形。 2 月 24 日,在美国洛杉矶杜比剧院,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的包 宝宝的导演石之予(右)展示奖杯。(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包宝宝捧走奥斯卡小金人,令人惊艳但不惊奇,因为它本来就 是好莱坞各路预测里的夺奖

5、热门,获奖不意外。而且和多数奥斯卡获 奖影片一样,掌声响起处并非全无争议,各花入各眼,也很正常。 电影讲述的是生活在西方的华人“空巢”家庭。儿子成人离家后, 落寞的母亲把一只小包子当宝宝养,给它喂饭、洗澡、量身高,百般 呵护,乐在其中。但小包子在西方多元文化中渐渐长大,抗拒母亲的 “无微不至”。片尾是团圆场面,金发碧眼的洋儿媳随丈夫回来看望 公婆,比儿子更会包包子。 惊艳是理所当然的。冲出70 多部动画短片的重围进入提名名单, 又击败另外4 部提名短片捧走小金人,没有令人惊艳的实力,岂能笑 到最后。更何况亲情题材未见得讨巧。今年5 部提名动画短片里,4 部主打父母、孩子或成长题材,以至于有媒体

6、说,“亲人的拥抱”是 今年动画短片“冲奥”的时髦通行证。题材越相似,越考验电影自身 拨动观众心弦的能力。 影片最先带来的惊艳,是“爱的食物语言”在银幕上的美妙呈现。 中华美食包子、传统华人父母对儿女的付出、在西方长大的华裔少年 与父母的观念冲突,被巧妙擀成温软面团。如果说通往心的道路经过 胃,那么享受一种文化特有的美食,恐怕也是抵达这种文化灵魂的必 由之路。 第 91 届奥斯卡颁奖典礼2 月 24 日举行。在典礼举办地美国洛杉 矶好莱坞杜比剧院,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新华社记者李颖 摄) 饶有意味的是,这部动画短片自去年8 月起与迪士尼超人总动 员 2捆绑放映后,出现某种“两极”反应在多

7、数观众叫好的同 时,也有一些观众喊不懂。从社交媒体推特上的反馈看,电影院里, 一些观众感动落泪的时刻,却有另一些观众被同样的情节逗得大笑; 对影片中母亲对小包子的照料,有人感动于“中国式亲情”,也有人 畏惧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乃至“控制欲”。 不同文化和成长背景带来不同观影体验。但总体来说, 影片成功地 唤起西方观众的“共情”。这背后,是人类天性中对亲情的珍惜向往。 “空巢”时刻,有多少父母能没有失落之情?又有多少孩子会不希望 既被父母如珠似宝地对待,又不因父母过度保护和付出而感到压力。 即便不全然理解或赞成,甚至解读可能南辕北辙,但仍能有“共情”, 因“共情”而动容,而生发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8、这是成功影片的特质。 美媒有篇探讨美国观众对包宝宝 “两极” 观感的文章视角独特。 作者认为,过去多少年来,全世界都在努力接触和理解西方文化,与 西方文化达成某种共情。但现在,应该是西方文化致力于理解世界其 他地方文化、寻求与世界其他文化建立共情的时候了。 包宝宝主要情节 包宝宝 ,讲述了一个母亲陪伴着一个象征着她儿子的包子之间 的故事,画风温馨,里面的角色设计都非常软萌,惹人怜爱,但非常 讽刺的是这样的一部看似温情的动画片刻画了我看过所有电影里最恐 怖的情节 - 当有一天包宝宝长大想和心爱的人离开家的时候,伤心欲 绝的母亲把包宝宝一口“吞“下,吃掉了。 BAO 既是“包子”的“包”,也是“宝

9、贝”的“宝”,所以中文 官方译名为包宝宝。 短片讲述的是一位空巢华裔妈妈和包子宝宝之间的温情故事。 不到 8 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惹人落泪。 导演说,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关于母性的故事,还是一个关 于放手的故事。 有一天,妈妈在厨房忙着包包子。丈夫快速吃完包子就去上班了, 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她吃包子的时候,突然发现包子变成了一个小男 孩。 妈妈很喜欢这个包宝宝,像养孩子一样喂养它。 给它量身高、洗澡澡。 时时刻刻都带着它,去菜市场买菜,给它买爱吃的面包。 包宝宝也会围着妈妈团团转。 在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包宝宝一天天长高长大了。 长大后的包宝宝不再听话,不再黏着妈妈。 它有了自己的朋友

10、。 妈妈怕它受到伤害,不想让包宝宝离开自己,但是包宝宝不领情, 妈妈拿包宝宝最爱吃的面包讨好它,但是包宝宝依旧不愿意理她。 它关上自己房间的门,不让妈妈进自己的房间。在妈妈推门而入的 时候,表情瞬间变得冷漠。 妈妈烧了一桌子丰盛的菜,想用食物的香味引诱包宝宝出来。 但包宝宝选择和朋友出去玩了,留下母亲一个人赌气地吃完了所有 的饭菜。 晚上包宝宝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妞儿。 洋妞儿亮出无名指上闪闪发光的钻戒,宣示着自己的主权。 原来包宝宝回来,只是为了收拾行李,它要离开这个家。 妈妈死死守着门,也改变不了包宝宝离开的念头。 失望和愤怒之下,她一把将包宝宝塞进了嘴里,然后蹲在地上哇哇

11、大哭。 或许有人觉得“吃人”的片段很恐怖,而这种会伤人的爱,却是许 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多少家长如同短片中的妈妈,把孩子捧在手里都怕摔坏了,恨不得 一年 365 天都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言:“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 为最终目的, 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雏鹰离开巢穴,方能学会振翅高飞。 父母子女一场,终究是渐行渐远的旅途。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戳中了怎样的痛点? 前两天,一部七八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获得第91 届奥 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细腻的描述、大胆的想象、感人的剧情, 打动了无数观众,也戳中了不少中国家庭的痛点。受党报评论君的

12、邀 请,今晚我们来聊一聊这部短片。 这部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的短片,用华人家庭的形象和场景,讲述了 一个中国人熟悉的话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如 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短片火了之后,很多网友留言,“我就是包 宝宝” “真的是从小生活在妈妈的管制下,让现在的我逃离远方。” 共鸣不少,正是因为短片直指中国式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那就是孩子很少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而被视为父母生命的延续。 这个过程中, 理直气壮地对孩子的生活加以干预,以爱之名实施控制、 以付出为由要求回报,成为不少家庭的常态。 我们要开车, 得先学习驾驶技能;我们想跳舞, 得先练习基本动作, 然而如何当父母,却

13、并不需要持证上岗,后天的学习只能靠耳濡目染 或自我领悟。这也告诉我们,如何陪伴与帮助孩子成长,真的是很难 的一堂人生课。好在,近些年,自我反思的父母越来越多,在孩子长 大后适当的“退场”,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电影狗十三,揭开了 那些久藏的年少时的伤疤,让很多人泪流满面;电视剧老男孩中 的亲子教育,也给不少年轻父母以思考。应该说,亲子关系从传统走 向现代的这条路,中国的父母虽然走的不快,但一直在努力。 有段话流传多年。“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 等了一辈子, 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 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 记得当年,我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容商量地坚持,去哪儿上大 学都行

14、,只要不留在老家的城市。然而,在离家13 年后,在看了包 宝宝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说为人父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适 时得体的“退场”,那么,作为子女则更应该思考如何给日渐老去的 父母一些安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包宝宝这部短片不仅仅探讨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也启迪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呵护爱。这个 问题上,父母固然需要反思,为人子女也必须检视自己。 另一个层面来看,短片能在奥斯卡金像奖这个舞台上获得认可,甚 至引起了全世界的共鸣,也说明爱是世界共同的语言,如何处理孩子 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在生物繁衍基础上构筑一个温情脉脉的社会,是 这个时代面临的普遍话题。在短片包宝宝中,年幼时候获得母爱 的呵护

15、与陪伴、青年期产生的对母爱的隔阂与疏远,从梦中惊醒后母 子相互理解, 家庭再次洋溢着幸福短片中所体现的爱与奉献、离别 与守候、伤害与悔恨,这些洞穿所谓文化差异的次元壁,让更多人内 心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青春可能是,突然发现了自我;成长也许是,开始发现每个人都不 容易。 我有一个朋友,小时候,他觉得爸爸无所不能,简直像个英雄; 上大学后开始发现爸爸其实很普通,甚至有些窝囊。等他成为爸爸, 却发现人生不易,自己并不比当年的父亲成功,也很担心儿子不再把 他当作英雄。如今每次过年回家,无数次,他都想拥抱一下爸爸。为 人子女,总有一天会长大成人。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提醒着我们,需 要有更为长远的眼光来思考

16、父母之爱这个话题,认识到没有人生来就 会做父母,原谅父母囿于时代、智识、经历的局限性,或许有一天就 能释然: 他们或许做得不够好,但给予我们的爱毫无保留。 这正是: 年少时自我,长大后担当。 好感人!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川妹儿导演赞美母爱 第 91 届奥斯卡金像奖昨日揭晓,高人气影片绿皮书收获最佳 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中国观众很快就能看到 这部奥斯卡金像奖电影,绿皮书将于本周五全国上映。 更令人惊喜的是,由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短片bao (包宝宝) 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导演Domee shi(石之予)是一位川 妹儿。 包宝宝去年作为超人总动员2前置动画放映后,引

17、起巨大 反响。这部细腻包容、感人至深的动画短片导演石之予,是皮克斯动 画短片制作行业的首位华人导演,也是首位女导演。石之予的父亲是 四川绵阳人,她两岁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在多伦多长大,毕业于加 拿大谢尔丹学院最负盛名的动画专业,2011 年以动画分镜实习生的身 份,进入迪士尼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石之予接受采访时说,“bao ”作为影片的片名有两个含义,一个 是包子的包,一个是宝宝的宝,一字双关。影片的情节映射了自己成 长的经历,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故事是创作灵感来源,“从我很小的时 候起,妈妈就把我当成她珍贵的小包子,她的包宝宝。妈妈经常对我 说:有时候,我真恨不得把你塞回我肚子里去。”许多网友看

18、了这个 短片都评论说:“太感人了!想起了自己成长时和父母之间的故事。” 石之予获奖,电话另一端的妈妈喜极而泣。石之予说,“做这部短 片最棒的事情之一就是,我做了大量研究,沉浸在中国文化中。我成 长过程中,关于妈妈做包子这件事也是觉得理所当然的。她总是很快 就搞定,很快就做好端出来了。但这次在拍摄和研究她做包子的技术 之后,我才发现,天哪,做这个需要太多工作和努力,需要爱、汗水, 甚至泪水。我也因此去了唐人街好多次,还让妈妈亲自给大家演示如 何包包子,用镜头记录下妈妈和面、擀皮、包馅的全过程。直到那时, 我才从妈妈的视角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我就是那个受到超 级保护的包子,但还总觉得很挫败

19、,苦恼为什么她要让我窒息,想叫 她停下来。通过做这个短片,我更了解妈妈了。” 短片有一段是母亲为哄小包子,做了一桌子美味饭菜,结果小包子 却跑出去跟朋友玩。那桌菜里有麻婆豆腐、水煮鱼、煮面条等,石之 予说,这些是她非常喜欢的四川菜,父母常做给她吃。为此,她还带 着团队跑到川菜馆学习。 现在,石之予每隔几年回趟中国,最近一次回国是2015 年,她回 绵阳老家为奶奶庆祝90 岁生日。“我很爱四川,尤其喜欢四川美食。 成都是非常美丽的城市,繁华又充满生机。每次回去,都能见到那么 多新建的高楼大厦,让我印象很深刻。”石之予还说,她会一直把有 趣和吸引人的故事讲下去,未来会更加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部电影的制

20、 作中,而且希望能在皮克斯完成一部自己的动画片。“包宝宝讲 述了一个独特的家庭故事,真心希望大家看完后,都能邀请自己的母 亲一起吃顿饭。”石之予说。 一个“包子”引发的思考 25 日,第91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 一部 7 分钟的中国风短片包宝宝 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亲子关系是不少中国家庭的重心 恰逢开学季 这部影片戳中了很多妈妈的心 也引发了关注和讨论 一场关于“控制”的较量 这部影片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用华人家庭的形象和场景,讲述了一 个中国人熟悉的话题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控制”,以及如 何面对长大以后的孩子。 中国孩子从小被教导要“听话”: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其中 最重要的是“要听妈

21、妈的话”。某种程度上,“听话”的“性价比” 比较高:一方面意味着孩子遵从父母的经验,减少试错成本,人生少 走弯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父母的权威得到认可和尊重,是对父母 付出的一种温暖反馈。 然而,“听话”并不恒久,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当他的想法、经 历超出父母的经验值时,一场较量就开始了。就像动画片中的妈妈, 要干涉小包子的兴趣爱好,要监听他的秘密,不能接受他的爱情,要 阻止他离开家最终,片中的妈妈在小包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彻底 崩溃了,一把将小包子吞进肚子里,泪流满面多么痛苦的讽刺!生 活中,不也常有这样的妈妈,最终以爱之名“吞噬”了孩子的自由和 人生。 不过,也应该看到,妈妈的控制欲不仅是

22、个人性格问题,还因为在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付出的成本实在巨大。从吃喝拉撒睡到辅 导作业、考试升学,再到成家立业,很多妈妈牺牲了自己的职业追求、 个人爱好,让渡出极大的时间精力。因而,孩子一旦“失控”,她会 感觉到深深的背叛感,会对孩子越抓越紧。或许,有一天,当中国的 妈妈们不必再如此牺牲时,她们的掌控欲也不再如此强烈。 此外, 那些控制欲强烈的妈妈,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夫妻关系中有所 缺失,是她们更离不开孩子的“依恋”和“顺从”。可惜的是,这样 的妈妈,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焦虑感和控制欲。 孩子要去拓展新天地时,是挥手目送, 还是坚持随行?对妈妈来说, 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一个不肯退场

23、的妈妈,往往为亲子关系、婆媳 关系、甚至是子女的夫妻关系埋下冲突的种子。最可怕的是,被一路 控制着长大的孩子,恶性循环,最终成了控制欲极强的父母。 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在孩子小时候给出足够的爱、照顾和尊重,在 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退场。 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 强的人。这则动画短片,是让你泪目?还是让你深思?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中国崛起带动中华文化输出 短短八分钟的动画短片包宝宝以具有中国文化象征的“包子” 诠释母亲的爱,夺下2019 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 影评分析, 包宝宝以包子诠释中国当代的社会现象,且突显文 化融合,因此成功获得评审青睐。

24、跨越东西的共鸣 包宝宝 叙述一名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华裔母亲,孤单在家度日, 某天突然发现有个包子会动,就展开了母亲与包子的生活。事实上, 这个“拟人包子”就是她的儿子,母亲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真切阐 述传统华人家庭中常见的父母形象。 这部动画短片是由29 岁的加拿大华裔导演石之予执导,是皮克斯 公司首部由女性导演的动画短片,也是首部华人执导的动画片。 石之予曾对媒体表示,故事背景设定在1991 年,当年父母带着两 岁的她移民加拿大,而会以包子作为创作元素是因为食物是她在中华 文化的成长印记。 台湾某影评人表示,主要国际影展及电影市场取向仍以欧美为主 流,欧美评审对于其他文化会有期待,像过去充满

25、中国元素的电影功 夫熊猫,就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在当地成为主流。 该影评人进一步分析,因为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的国家,对多 元文化保持开放态度。他强调,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的奖项,因此在 评选时还是会融入美国的价值观。 他说,华人强调以家为重的价值观,但欧美却是以个人为出发点, 包宝宝呈现出中西价值观的碰撞,也是社会现象。“包宝宝 把这种矛盾用短短八分钟,呈现出摘金奇缘想谈的议题。” 该影评人表示,今年29 岁的包宝宝导演石之予是独生女,她 长大后离开父母,完全反映出这一代中国人的现象及想法,也突显出 两个时代的差异。 中国崛起带动中华文化 包宝宝的导演石之予首次入围奥斯卡奖,一入围就得奖,成

26、绩 亮眼。石之予在领奖时表示:“有古怪创意和想法的人不要害怕,把 你们的故事讲出来,一定会得到共鸣!” 她说: “美好的故事会感动人,会让他们产生共鸣,会让他们感觉 到美好。所以我也相信在我狂野的思想中,我能够把观众带进电影。” 石之予透露,她很爱母亲,所以非常理解包宝宝影片中那种母 亲的心态。她强调:“不是我母亲的话,我也没办法做成这部短片。” 石之予曾向媒体表示,拍这部片前,自己借着回中国探亲的机会,在 四川和重庆收集过当地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在越来越多的欧美戏剧作品中呈现,知名电影监制焦雄屏 认为,中国市场崛起是关键因素。 她分析, 中国将会撼动美国在电影史上一百年的地位,许多

27、电影公 司会关注电影是否能进入中国市场,因此中国元素会在许多作品中展 现。 另外,许多中国人投资电影,会要求在电影中穿插中华文化元素, 希望更广泛地将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也是原因之一。 她举例, 像是一两句华语台词或一两个华人角色,甚至电影主题都 会环绕在华人文化上。她说:“摘金奇缘在北美大受欢迎,无论 评价如何,都能看出世界非常关注华人社会。” 焦雄屏认为,中国元素出现在电影或艺术上已成为不可挡的趋势, 未来只会更多。 从包宝宝看东西方文化新差异 热热闹闹的奥斯卡颁奖礼过去了。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有一点与往 年不一样,那就是华裔面孔和中国元素多了。不仅有阿里影业参与投 资的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奖

28、,还有杨紫琼和吴恬敏两代华裔明星 成为颁奖嘉宾,更有美籍华人导演的徒手攀岩和包宝宝双双 获得最佳纪录长片奖和最佳动画短片奖。尤其是加拿大华裔导演石之 予的动画短片包宝宝,以鲜明的中国元素传递出浓浓的中国文化 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包宝宝片长只有7 分 42 秒,是皮克斯公司拍摄制作的短片, 曾经在超人总动员2国内公映时作为贴片放映过。影片的故事很 简单:一位孤独的家庭主妇发现丈夫吃剩下的包子变成了一个萌萌的 小宝宝,顿时乐开了花。包子宝宝一天天成长,给她带来无尽的快乐。 长大了的宝宝终于要跟着未婚妻走了,阻止无效的她情急之下把包宝 宝一口吞进了肚子里。大哭一场之后,她才发现这是南柯一梦。她和

29、丈夫又与回家的儿子、媳妇欢聚一堂。 整部影片的场景、画风、细节和音乐都是纯正的中国风格,流露的 也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理念:母与子的相互依恋和包办式的过度溺爱以 及空巢老人的孤独。本片导演石之予祖籍四川绵阳,出生于重庆,两 岁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因为父亲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带孩子 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母亲身上。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石之予, 也像无数中国孩子一样,接受着母亲的过度保护和高压控制。甚至短 片中吞下包宝宝那一幕,也源自她母亲说过的话:真希望把你装回肚 子里,这样我就随时清楚你的人在哪里。进入皮克斯以后,石之予终 于找到机会,把她心中这个温馨故事通过画笔,讲给全世界听。 看完这部短片

30、,我非常惊讶。 惊讶于短片也能把故事讲述得如此生 动有趣好看,惊讶于中国的传统理念和文化能为世界所接受,惊讶于 一部短片也能获得奥斯卡如此正式和隆重的褒奖。这对于如今国内方 兴未艾的微电影创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短并不是弱点, 而是强项。在碎片化时代,短片尤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期 待国内影坛也出现包宝宝这样优秀而被世界承认的好作品。 不过,我更惊讶的是,美国和中国电影观众对包宝宝出现了完 全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看法凸显出现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演石之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真心希望大家看完电影后,都 能邀请自己的母亲一起吃顿饭。”“小时候在多伦多,母亲总把我当 做手心里的小

31、包子,一刻不离她的视线,不许我乱跑。”这种过度保 护虽然让石之予有些苦恼,但现在跳出来看,她反而觉得,身为子女, 要时常用爱反哺父母,让父母也能参与到自己的人生里。3 年前,她 还专程回四川为奶奶庆祝九十大寿。奥斯卡的获奖,烂番茄网站上 100% 的新鲜度和75% 的爆米花指数,IMDb网站上的7.5 分,都意 味着美国观众对包宝宝以及石之予观点的认可。 与之相反,在豆瓣电影上,中国观众却并不怎么认同石之予,包 宝宝的得分只有7.4 。同时我还看到,很多评论把温馨家庭电影包 宝宝称为恐怖片。这些评论强调,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充满控制和自 私,甚至会不惜吃了自己的孩子。那些被以爱之名控制的孩子将会长

32、 期压抑和释放不出来攻击性,所以长的像个包子,圆润无害无棱角。 这让我想起来前不久对国产电影狗十三的讨论。年轻人看到了 影片中展现的家庭对孩子个性和爱好的压抑,而长辈们却看到了孩子 的任性无知。这种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不同年 龄段人群文化理念的差异。 对包宝宝的不同看法也是如此。崇尚个性、自由的美国人如今 逐渐向东方传统家庭理念靠拢,倡导“常回家看看”。而在东方传统 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却高举“自由、独立”的旗帜,反出家门,一去不 回。石之予的观点和豆瓣电影上的评论恰好就是代表。我们仿佛看到, 西方正在逐渐东方化,而东方却在全盘西方化。我以为,这种现象并 不奇怪,恰恰就是东西方文

33、化融合之后的正常现象。这种融合会产生 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差异。这种差异又会在更高的程度上促进融合。 这就是包宝宝以及对它的评论的意义之所在。 奥斯卡绽放中国元素(墙内看花) 尽管今年的第91 届奥斯卡奖被美国媒体认为是“小年”,惊喜不 多,悬念不够,但其中频现的“中国元素”却令观众耳目一新。 今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非绿皮书莫属。它斩获了最佳影片、最 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3 项大奖,其背后的联合出品方之一正是中 国的影视公司阿里影业,这是中国资本首次投中奥斯卡最佳电影。 实际上, 中国资本在奥斯卡迎来高光时刻并非偶然。中国资本力量 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拿到奥斯卡的入场券参与电影的上游出品环 节。从第

34、88 届的荒野猎人聚焦,到第89 届的爱乐之城 血战钢锯岭,越来越多奥斯卡获奖热门影片背后都能看到中国出 品方、发行方的身影。近年来,以阿里影业为首的中国文娱影视产业 巨头纷纷出海拓展业务,布局海外市场,使得中国资本在海外电影中 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今年也是华裔主创面孔亮相奥斯卡红毯最集中的一次。获得奥斯卡 最佳纪录长片提名的滑板少年由华裔导演刘冰执导,讲述了三名 不同种族的滑板少年的青春故事。首次入围奥斯卡提名的中国动画短 片冲破天际以中国第一代女航天员为原型,讲述了华裔小女孩璐 娜在鞋匠爸爸的呵护下追寻太空梦想的故事。而由皮克斯首位华裔女 导演石之予执导,饱含中国元素的8 分钟短片包宝宝摘

35、走最佳动 画短片“小金人”,更是将中国元素掀起了高潮。包宝宝以隐喻 的手法讲述一位华人空巢妈妈收养化为人形的早餐包子当宝宝的故 事。影片用充满中国元素的讲述串联起一段具有东方家庭情感色彩的 故事,阐释了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 其实,中国元素早已是奥斯卡影片的常客。从1979 年中国内地选 送阿凡提开始,到展现中国武侠之美的卧虎藏龙,李安导演 拿下中国人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龙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 终身成就奖的华人。电影搭建起世界文化交流的共通载体。搭上电影 发展的国际列车,充分挖掘中国特色文化素材,讲好中国故事,以艺 术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播给大众,继续让中国元素在国际文化 舞台上绽

36、放异彩,是我们的期待。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背后的“中国式家长”:不听话就把你吃 掉! 出生在重庆的石之予,在2 岁时随父母移居加拿大。像片子里的 丈夫一样,石之予的父亲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的所有事 情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如此“丧偶式”育儿环境下长大的石之予, 和无数个中国孩子一样,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成长。 到了大学, 她的父母会在每个周末到宿舍去看她,尤其是母亲会为 她做喜欢吃的葱油煎饼。因为学校离家远,为了让女儿吃到热乎乎的 葱油煎饼,母亲要算好来回的时间,先把饼做好,还包了好几层,再 在出发前电话通知石之予什么时间到。也正是看见了母亲的用心,让 石之予想到要用食物作为中国式

37、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链接吧。 但这样的爱一旦用力过猛就会变相成为“暴力”,就像母亲有时会 抱着石之予说:“我真希望能把你变回小宝宝塞回我肚子里,这样我 就能知道你一直在哪里了。”也许母亲并不知道,自己这样“过分的 爱”到底有多恐怖 听话才是乖宝宝, 不听话就把你吃掉。 在过去几千年中,宗族观念是维系中国传统社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 分,父母之言长期处于“圣旨”地位。 200 多年前,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曾在弟子规中说:“父母命, 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往前追溯,南宋诗人也在去妇词 中强调过“父母之命安敢违”。这些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下 中国父母,以至于一提到“中国式家长”就会有人联想到“控

38、制狂”。 就像包宝宝里的情节:听话才是乖宝宝,不听话就把你吃掉。 去年湖南卫视的少年说中,一对母女曾引发大量讨论。这档节 目的看点是由孩子在众人面前喊出自己的心声,其中一位初中女生的 心愿是“继续跟学霸做闺蜜”。之前她的妈妈经常以“学习这么差, 为什么她会跟你做朋友”为由控制女儿的交友。 其实女儿的诉求很有条理:“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自己的孩 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没想到这位妈妈听完之后面无 表情,继续发表了一套自认事半功倍的“成功学语录”。 台上的女儿一开始还昂着头,被妈妈数落完后便立马低下了头。不 过事情到此还没结束。女儿再次鼓起勇气,企图与母亲平等交流:“我 说了我不适合

39、激将法,你们总是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没想到这最后的挣扎,换来的却是母亲“不打击你,你就有点飘”这 句话。 之后女儿在台上完全崩溃,转身跑掉,在台下痛哭起来。 女儿痛哭的镜头固然让人揪心,但比这更恐怖的是母亲那张面无表 情的脸。在中国,一句“为了你好”是无数“控制狂”家长的挡箭牌, 有了这个借口,很多中国家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很多人认为只有“网瘾少年”才会被送到杨永信那接受“电休克治 疗”,殊不知当初被送进“地狱”的还有很多仅仅是因为青春期叛逆、 顶撞父母、甚至早恋。在这些“问题孩子”的家长面前,人格不重要, 自理能力不重要,独立思考能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听不听话。 柴静曾

40、采访过那里的家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都是为了孩子 好”。 在这样极端被控制的环境里,很难不出现一批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父母皆祸害”小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一些控制欲大到极端的家庭中,孩子 们的反抗也极端到可怕。 豆瓣上曾被爆出一个“阴影中的小组”“父母皆祸害”。 这个小组成立于2008 年 1 月 18 日,一开始是一批想吐槽父母的 “80 后”在豆瓣上挖的“树洞”。不过2008 年年底,这个本来只是 吐槽父母的小组陆续出现了一批被父母过分控制的孩子。他们在小组 中发帖,说自己每天穿什么衣服出门、几点回家、跟什么朋友交往、 都要受到父母严格的控制。再深入一点,考哪所大学、找什么工

41、作、 嫁(娶)什么样的人更加是父母当仁不让必须加以控制的大事。 小组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现象是父母不允许子女关上房门。有些孩子 房门始终没有装锁,或者门锁在冲突中被父母损坏。不能锁的房门, 彻底宣告了孩子不配拥有隐私,这一切不能拒绝,不能回避,而这对 个人身份认同、自尊和自信的养成,产生了持久的破坏性的影响。 从 2008 年年底开始,小组内已经出现以“诅咒父母”为主题的帖 子,这种充满戾气的帖子在小组内一刷屏便是10 年。截止到2017 年 6 月底小组被“雪藏”,首页上已经充满了对父母的谩骂。其中有人 用带有生殖器的字眼诅咒父母,有人展现出暴力倾向,甚至有人表达 了自杀意愿那时候小组已经有10

42、 万成员。 孩子变成魔鬼,父母难辞其咎。这些家长习惯替孩子做决定,而最 终承担后果的却是孩子本人。 “都是为了你好”害了谁 你也许听过母亲无数次说“都是为你好”,殊不知,她们的“好” 最终可能会害了孩子。 其实,石之予为包宝宝设计了两个结局。一个结局是妈妈为包 子和女朋友建了新房,然后再一怒之下,把它们全部吃掉;另一个是 妈妈吃下包子以后崩溃住院,醒来前儿子才终于来到了床前。最终, 她选择了温情的那个:爸爸出现了,看到妻子的样子,默默地叫来了 孩子,一个发型很像小包子的男人。原来,妈妈梦中的包宝宝原型就 是自己的儿子。 爸爸的出现,也许是一个讽刺。在整个与包宝宝生活的过程中,父 亲是始终没有出

43、现的,可当矛盾发生时,爸爸却出现了。怎么样,这 样的场景有没有很熟悉?中国式父亲平时里总说工作忙,只有在家庭 矛盾暴发时才会以“一家之主”的角色露面。 看到回家的儿子,妈妈很震惊,却假装生气地背过身去。这就是那 些爱面子父母的通病,明明很想念孩子,但碍于面子不去表达,受虐 的还是自己。 后来,母子间的隔阂慢慢消除了,妈妈接纳了儿子的独立与离开, 也学着与洋媳妇和睦相处。另一边,丈夫也回到了画面中,只是他依 然在一旁看着电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正如石之予拍摄这 部短片的初衷,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与爱和学会放手的故事,而不是为 了控诉父母的“过错”。 在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

44、第二。但在中国, 我们一直是以孩子为家庭重心的,这是家庭关系普遍失衡的真实写照。 石之予通过 包宝宝 反映了作为全职母亲的妈妈没有自己的生活, 每天的重心就是孩子,无论何时都是那句“都是为你好”。时间长了, 无私的母爱成了令人窒息的爱,孩子很难不想逃离。 而作为父亲, 从未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把孩子的事情一味地推给 妈妈,才有了“丧偶式育儿”甚至是“诈尸式育儿”。很多中国妈妈 背后都站着一个缺位的隐形爸爸。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保孩子不 会出现人格缺陷。 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王树曾在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一 书中写道: “好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孩子行为层面的训练和矫正, 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

45、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总有一天, 曾经在你身边跑来跑去的孩子会长大,他们终将会有自 己的未来和生活。而身为父母,比起整日痛苦地琢磨如何控制孩子, 多试着去交流和理解孩子不是更好吗? 包宝宝可能是我最不喜欢的奥斯卡获奖影片 短短 7 分钟,完整呈现了中国家庭的相处现状: 父亲缺位,全篇父亲只出现过两次,而且两次都是在看电视; 父母失去自我,孩子成长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家长的态度 不是放手而是阻止,对自己“父母”的角色入戏太深,难以自拔; 懒政式教养, 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父母不是寻找更科学的方法鼓 励孩子追求理想,反而是制止,这种最简单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的 方法,实际上却是一

46、种不负责任的养育。 1 父亲缺位 曾有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表明,中 国青少年在倾诉烦恼时首选同性朋友,然后是异性朋友、母亲、兄弟 姐妹、网友,第六位才是父亲。在日本韩国虽然父亲角色也有明显缺 失,但排在网友之前。 一般来讲, 越愿意倾诉的对象对人来说越感到安全,对于大多数中 国孩子而言父亲竟然不如网友有安全感。这不免让人伤感。 网上流行一种说法:丧偶式育儿。教养孩子的重任全在妈妈身上, 而爸爸只负责“父爱如山”(一动不动)。 包宝宝整部短片7 分钟时间,爸爸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 孩子出生以前,坐在桌前看电视。第二次是母子关系出现问题后,出 面调解,最后一家人包包子时,他

47、仍然坐在桌前看电视。可以说是丧 偶式育儿的典范了。 更可怕的是,全家人对此都没有异议,对父亲的缺位习以为常。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有一部电影如父如子 也比较直接的塑造了一 个这种父亲的典型良多对儿子庆多的要求多于关心,考核多于陪 伴,批评多于鼓励。他在家里的存在更像一个冷漠的教练一个没有感 情的标尺。孩子在他的世界里仿佛一个随身携带的“挂件”。甚至在 发现孩子在出生之时抱错之后执意要换回自己的亲生儿子,因为“庆 多实在太不像我了!” 对孩子而言,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抛弃? 而剧中的另一位父亲雄大对孩子的态度则恰恰相反。他觉得, 父子 之间的关系就是需要时间,小孩子就是需要时间陪伴。不同环境下成

48、 长起来的孩子,一看脸就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傅雷曾给儿子写过一封忏悔信。他觉得自己对孩子过于敷衍和粗 暴。 “你深情地向我高呼:“爸爸再见! ”我却蹙着眉头对你嚷道:“怎 么又驼背了,把胸挺起来!” 晚饭后,我在书房看报,你怯怯地走了过来,眼睛里闪着委屈的目 光。我对你的打扰,极不耐烦。你在房门口犹豫着,我终于忍不住地 吼了起来:“你又来干什么?” 这时你没有说话,却突然跑了过来,抱着我的脖子吻我,眼里含着 泪,简直不敢相信我如此粗暴也萎缩不了你对父亲的爱。 其实父爱的暂时缺失并不可怕,只要愿意调整自己作为父亲的交流 方式,亲子关系仍然不会受到影响。遗憾的是包宝宝整部电影中, 父亲的角色都是游

49、离在家庭之外的。 2 父母失去自我 包宝宝中的母亲,在有了孩子之后,全部生活都与孩子有关, 甚至都没有丈夫的出现,她的角色也只有一个:妈妈。照顾孩子的生 活,关心他的成长。甚至自己在运动的时候都要带着孩子而禁止他和 其他小朋友接近。也正因为这样,她才会无法接受儿子长大成家立业 的现实,一旦失去儿子她就失去了全部的生活。 套用网上流行的说法,就是“自杀式亲子关系”。父母完全放弃自 己的社会角色,单纯以“XX 妈”“ XX 爸”的角色出现。一旦孩子长 大成人,独立生活,父母便会无所适从。 高亚麟在综艺栏目中跟焦俊艳说: 老人为什么老那么催,唠唠叨叨,他们开始直面死神了,你越 来越大了,说什么你可能也不听了,俩人会越来越有代沟,他不知道 该如何跟你进行沟通(和纽带),那如果有个孩子,那个听他的,他 会有奔头。 这是非常典型的失去自我的父母的写照,也是大部分中国父母的现 状,全身心的扑在孩子身上,孩子会长大成人不再是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