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35037 上传时间:2020-04-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 年 427 年) ,名潜,字元亮,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 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 桃 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源诗的序)等,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 祖。 2.作品透视 桃花源记 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 当强调的是, 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

2、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 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 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 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 桃花源记 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 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 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 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 彼此和

3、睦相处。 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 会及政治理想, 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 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 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2.文章亮点 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 现出来的。 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 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 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 想世界。 巧

4、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 渔人的兴趣, 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 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 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 【品译注与评析】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把作为谋生手段顺着行船忽然 遇到 (偏义副词,远) 晋朝太元年间, 一个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他顺着小溪划船, 忘记了路程的遥远。 忽然遇到桃花林, 夹( ji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着

5、两岸生长别的花卉鲜嫩美丽繁多非常惊异 (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生长在溪水两岸达到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交错杂乱。渔人感到非常诧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想要穷尽 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评析 写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 ) 于是看见隐隐约约好像放弃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离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 刚开始仅仅通过又行走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小船, 从洞口进入。开始非常狭窄,仅仅能一个人通过。又

6、向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敞亮起来。 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 sh )俨( 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开阔而明亮平坦宽阔房屋整齐的样子类 (助词,无实义) (呈现在眼前的是)平坦的土地,整整齐齐的房屋,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 阡( qi n) 陌( m )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zhu ) , 悉如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互相耕种劳作穿着打扮全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互相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在其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 外人。黄发垂髫( ti o) ,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以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愉快高兴的样子 全都和桃花

7、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的样子。 评析 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竟非常从地方来通“俱”,详细 (省主语)(代词)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 便要(y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通“邀”,邀请都询问打探(消息) (副词)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 说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

8、带领妻子和儿女及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遂(su)与外人间(ji n)隔。问今 是何世, 再从这里于是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现在 (兼词,相当于“于之” , “于此”)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乃不 知 有 汉 ,无 论魏 晋 。 此 人 一 一 为具言 所闻 , 竟然不要说,(更)不必说通“俱”详细、具体知道(省主语) (古今异义) (桃源里的人)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皆叹惋( w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感叹惊讶邀请到都停留 (他们听了)都感叹、惊讶。其余的

9、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渔 辞去,此中人语(y) 云:“不足为(wai)外人道也。” 告辞离开对说,告诉不值得向、对。 (介词) 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说:“ (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评析 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j n)下, 沿着、顺着原来的做标记到达太守所在地, 指武陵 (名词作动词) 他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 (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 诣( y)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qi n)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拜访像这样立即,马上

10、派遣原来的所做的标记 拜访了太守,说了在桃花源的奇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遂迷,不复得路。 最终再找到 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路。 评析 写故事的结局。 南阳刘子骥( j )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品德高尚隐士高兴的样子计划,打算实现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愿望) ,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死亡探访,访求 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评析 写故事的尾声。 【积梳理与巩固】 1.通假字 (1)具 答之() 。 (2)便要 还家() 。 (3

11、)寻向所志() 。 答案 (1) “具”通“俱”, 完全,详尽。 (2) “要”通“邀”, 邀请。 (3)“志”通“记”, 做标。 2.古今异义 (1)无论 ( )魏晋。 (2)率妻子 邑人( ) 。 (3)来此绝境 ( ) 。 (4)林尽水源 ( ) 。 (5)芳草鲜美 ( ) 。 (6)阡陌交通 ( ) 。 (7)不足 为外人道也( ) 。 (8)遂与外人间隔 ( ) 。 (9)屋舍俨然 ( ) 。 (10)缘 溪行() 。 (11)后遂无问津者() 。 (12)不足为外人 道也( ) 。 (13)说如此 ( ) 。 (14)仿佛 若有光( ) 。 (15)豁然开朗 ( ) 。 (16)便

12、扶 向路() 。 (17)寻向所志() 。 (1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19)悉 如外人() 。 (20)咸 来问讯() 。 (21)既 出() 。 (22)寻 病终() 。 (23)寻向 所志( ) 。 (24)未果 () 。 答案 (1)古义:不要说, (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 示条件关系的连词(2)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3)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4)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 用的水。(5)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 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13、(7)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8)古义:隔绝;今义: 两个地方分隔开。 (9)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10)古义:沿着;今义: 缘故,缘分。(11)古义:渡口。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12)古义:特指 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13)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 14)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15)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 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16)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17)古 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18)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19)古义:全, 都

14、;今义:熟悉。 (20)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21)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 词,既然。(22)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23)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24)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3.一词多义 寻: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寻 ()向所志 寻 ()病终 答案 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舍:舍( sha),名词,“房屋”;舍( sh ) ,动词,离开。 便舍 ()船 屋舍 ()俨然 答案 舍( sh ) ,动词,离开;舍(sha),名词,“房屋”。 中:里面;中间;年间 中 ()无杂树 晋太元中 () 。 其中 ()往来种作 答案 中间;年间;里面。 志:

15、动词,“做记号”;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处处志 ()之 寻向所志 () 。 答案 动词,“做记号”;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代词,“这种景况”;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代词,“这件事”;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路之 ()远近 闻之 () ,欣然规往 处处志之 () 。 渔人甚异之() 。 答案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代词,“这件事”;助词, 补足音节,无意义;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遂:于是;最终。 遂 ()迷,不复得路 遂 ()与外人间隔 答案 最终;于是。 向:原来;对着。

16、寻向 ()所志 眈眈相向 () 。 答案 原来;对着。 得:得到,引申为找到;得到,引申为看见。 便得 ()一山 得 ()其船 答案 得到,引申为看见;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听见;听说。 鸡犬相闻 () 。 闻 ()有此人 答案 听见;听说。 穷:形容词做动词,走到, 尽头;贫穷;深。 欲穷 ()其林 穷 ()冬烈风 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答案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 尽头;深;贫穷。 属:类似;连续;类;通“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 属 (zh ) ()引凄异 属 ()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 类;类似;连续;通“嘱”,嘱咐。 4.重要实词 (1)缘

17、 ()溪行 (2)渔人甚异()之 (3)欲穷 ()其林 (4)咸 ()来问讯 (5)率妻子 ( )邑人来此绝境 ( ) (6)遂与外人间隔 ( ) (7)无论 ( )魏晋 (8)此中人语()云 (9)不足 ()为外人道也 (10)及 ()郡下 (11)诣 ()太守 (12)后遂无问津()者 (13)芳草鲜美 ( )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15)阡陌 ( )交通 (16)黄发垂髫 ( ) (17)叹惋 ( ) 答案 (1)沿着、顺着。 ( 2)对 , 惊异、诧异。(3)尽,穷尽,此指走完。( 4)全、 都。 ( 5)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6)隔绝。( 7)不要说, (

18、更)不必说。( 8) 对, 说,告诉。( 9)值得。 ( 10)到达。 ( 11)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2)津, 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13)鲜艳美丽。 ( 14)类。( 15)阡陌,田间小路, 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16)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 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 17)感叹惊讶。 5.重要虚词 为:读wi,动词,作为;读wi,介词,对,向。 武陵人捕鱼为 ()业 不足为 ()外人道也答案 读 wi,动词,作为;读wi,介词,对,向。 其:代词,代桃花源;这;代词,代自己。 欲穷其 ()林 其 () 。中往来种作 余人

19、各复延至其 ()家 答案 这;代词,代桃花源;代词,代自己。 乃 竟然;于是,就。 渔人,乃 ()大惊 乃 ()知有汉 答案 于是,就;竟然。 6.词类活用 (1)林尽 ()水源 (2)渔人甚异()之 (3)复前 ()行 (4)欲穷 ()其林 (5)不复出焉() (6)寻向所志() ,处处志之 (7)未果 () 答案 (1)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 到诧异。 (3)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 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6)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 7)果:名词作动词, 实现。 7.特殊

20、句式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3)便舍船,从口入。 () (4)问所从来。 () (5)林尽水源。 () 答案 (1)判断句。(2)省略句,省略主语“小口”。 (3)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 4) 省略句,省略“问”的宾语“之”。(5)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8.重点语句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 (3)忽逢桃花林,夹( ji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5)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文: (6)山有小口,仿佛

21、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译文: (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a)俨( yn)然。 译文: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 n)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 o),并怡然自乐。 译文: (10)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11)便要( 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1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 译文: (14)不复出焉,遂( su)与外人间( ji n)隔。 译文: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22、论魏晋。 译文: (16)此人一一为( wai)具言所闻,皆叹惋( wn)。 译文: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译文: (18)此中人语 (y ) 云:“不足为( wai)外人道也。” 译文: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20)及郡( j n)下,诣( y)太守, 说如此。 译文: (21)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22)南阳刘子骥( j ),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 (23) 未果,寻病终 ,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答案 (1)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打鱼为生。( 2)有一天 ,他顺着溪水划船

23、,忘记 了路的远近。(3)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 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4)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 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5)桃林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6)山 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下船,从洞口进去。(7)刚开始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坦开阔, 房屋整齐。( 8) 有肥沃的土地, 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都可以听到 鸡鸣狗叫的声音。 (9)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 完全像

24、桃花源以外 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10) (村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的惊讶,问(渔 人)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11) (村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 鸡做饭(来款待他) 。 ( 12)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13) (村人)自己说他 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4) 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就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了。(15) (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 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6)这个人对(村人)一一详细地说了他所听 到的, (村人) 都感叹、 惋惜。 (17) 其他的

25、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 (来 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去。(18)村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9)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划回 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0)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他进出桃花源的事情。(21)太守 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22)南阳刘 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打算前往。(23)却没有实现,不久就得 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问询了。 【思课后练习解答】 一、熟读并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像

26、。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当堂成诵,要求背得顺畅,并能大体上叙述作者原意;发展学 生的想像力,能根据上下文意补充若干细节,作创造性的复述。答题方式要灵活,可以先熟 读成诵再作复述,也可以经过熟读粗知课文大意后,先复述故事,最后练习背诵。为了激活 学生的想像,在熟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情节提出某些问题,或要求简答,或引而 不发,让学生放开去想,也可以加几句点评。 二、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 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提示)讨论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一点社会发展史常识。 设题目的是: 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社

27、会发展知识,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培养辩 证思维。 此题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讨论,或分组讨论。前面“问题研究”已对 此题所涉及的内容作了初步说明,但仅供教师参考。 此题是开放性的, 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能自圆其说即可,不要搞统一答案。 三、本文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练习。 1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 是怎样回答的。 3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陶渊明的语言明净如一泓清泉,

28、没有一点杂质, 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句一概删去, 这种语言风格很值得探究。三个小题要学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时的省略笔法各不同,只让学 生作答是不够的,还要作一点分析,使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 流畅。 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 更为频繁罢了。在分析过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语”“宾语”或“施事者” “受事者”之类的 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渔人、村人、渔人(可用“他”替代)。 2这可见作者的剪裁

29、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 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曰: “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 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 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 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作解释。 1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2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30、,不复出焉 3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4不足 为外人道也 设题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读文言文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细究词义,切勿 望文生义。答案如下: 1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 的总称。 2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3无论,不要说, (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4不足,不值得。 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 “不足为奇” (不值得奇怪)等。 【拓文体文化常识】 记:作为一种文体, 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 或铭记 ) 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

31、的记叙游览山 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但它与游记还 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链高考接轨体验】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 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 毅乃并右军、 前军以围莒, 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 “安平之战, 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 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

32、,所以三年 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 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 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车轊 (wai) :车轴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 皆以轊折车败 败: 期年不克 克: 各去 城九里而为垒去: 南面而王 耳王: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何陋之 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 垄上 D怅恨久之 3翻译下列句子。(3 分 ) 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

33、笼车幸轊。 译: 汝何敢言若此! 译: 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 ( 4 分)坏:损坏攻下;战胜距离;离开称王 2. ( 2 分)B(代词,代人) 3. ( 3 分) ( 2 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 都无标点扣1 分,错别字不计。 ( 1 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 (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 点给分) 4. ( 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 算对) (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 燕国军队攻打齐国安平时,临

34、淄市的一个小官田单正在城中,他预先让家族人都 用铁皮包上车轴头。待到城破,人们争相涌出城门,都因为车轴互相碰断,车辆损坏难行, 被燕军俘虏, 只有田单一族因铁皮包裹车轴得以幸免,逃到了即墨。 当时齐国大部分地区都 被燕军占领,仅有莒城、即墨未沦陷。乐毅于是集中右军、前军包围莒城,集中左军、后军 包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身亡。即墨人士说:“安平之战, 田单一族人因铁皮包轴得以保全, 可见田单足智多谋,熟悉兵事。”于是共同拥立他为守将抵御燕军。乐毅围攻两城,一年未 能攻克,便下令解除围攻,退至城外九里处修筑营垒,下令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 他们,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人民。”过了三年,城还未 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克七十余城。现在 只剩两座城, 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 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 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 儿子在燕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