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35658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2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德阳市2019 年中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第 I 卷( 共 30 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笃 (d ) 定蜷 (qu n)曲磐 (p n) 石潜 (qi n) 心贯注 B.譬 (p i) 喻绯 (f i) 红狡黠 (xi )即物起兴 (x ng) C.毋 ( w)宁镏 ( li )金绮 丽( y)日薄 (b)西山 D.绰 (ch o)刀骸 (h i) 骨慰藉 (ji ) 百鸟啾啾 (ji ) 【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大部分是多音字和形近字,解答时要根据意思认真作答。 【解答】

2、ABD 正确; C有误,“绮丽”的“绮”应读作“q”。 故选: C。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 自己出错。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阻遏推崇拮据心会神疑 B.筹划嗔视思绪寻章摘句 C.颓唐箫索缄默吹毛求疵 D.诘问萌发沉湎衰草连天 【分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 【解答】 A 有误,“心会神疑”应写作“心会神凝”; B正确 C有误,“箫索”应写作“萧索”; D有误,“沉腼”应写作“沉湎”。 故选: B。 【点评】 做好本题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

3、教材中“读一读, 写一写” 中出现的字词, 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同音字、 形近字、形声字字形。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已开始颠覆传统的教学、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 将因它而改头换面。 B.时下一个非常“潮”的名词- 极客,它来源于英文中的“geek” ,往往代表着某一领域中技术超群、特立独行 的那一部分人。 C.五花八门 的众筹项目不断刷新人们的眼球:创业可众筹,旅游可众筹,学费可众筹,甚至在学生当中出现了买 电子产品也众筹的现象。 D.毕业旅游是去三亚享受碧海蓝天,还是去云南感受民族风情,抑或是去北京逛皇城,大家七嘴八

4、舌商量着,莫 衷一是 。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 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解答】 A使用有误,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该成 语是贬义词,用于此处不恰当。 B使用正确,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C使用正确,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 多。 D使用正确,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故选: A。 【点评】做好本题学

5、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未来世界必将会出现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环境污染严重等恶劣局面。 B.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元素正是在无声地讲述“中 国的历史与文化” 。 C.最令人迷惑的幻觉, 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D.登月归来不久,1969 年 9 月 16 日,便让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畅谈登月 的感受。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

6、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 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BC 正确; D有误,缺少主语,可将“便让”删去; 故选: D。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 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

7、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 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5.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此时,桑德尔已经脱掉了长裤,站起身时,又脱了绒线衫。 桑德尔全身充满了活力,汤姆金知道,这是从来没有失去过朝气的生命。 于是一个赤膊裸臂的年轻人就展现在汤姆金的眼前。 这种锐不可当的朝气,会在长期的战斗中从每一个疼痛的毛孔里挥发掉,等到青春在一场场角逐中付出代价之 时,也就是他不再年轻之日。 厚实的胸脯,再加上强筋壮骨,浑身上下的肌肉块就像活物似的,在缎子般的白皮肤下滑来滑去。 A. B. C. D. 【 分 析 】本 题 考

8、 查 语 言 衔 接 与 表 达 连 贯 的 能 力 ,做 题 时 ,既 要“ 瞻 前 ”,又 要“ 顾 后 ”。大 处 着 眼 、 小 处 探 究 , 重 在 整 体 把 握 , 然 后 逐 一 击 破 。 【 解 答 】 阅 读 文 段 可 知 , 中“ 此 时 ”引 领 下 文 ,为 首 句 。 句“ 赤 膊 裸 臂 ”,照 应 “ 脱 了 绒 线 衫 ”,为第 二 句 。 句 紧 跟 句 ,具 体 写 出“ 浑 身 上 下 的 肌 肉 块 ”,为 第 三 句 。 句 紧 跟 句 ,概 括 桑 德 尔 的 形 象 。 句 “ 这 种 锐 不 可 当 的 朝 气 ” 是 重 要 的 提 示

9、 信 息 , 将 文 段 进 行 总 结 。 句 子 排 序 : 。 故 选 : C。 【 点 评 】解 答 语 句 排 序 型 试 题 ,首 先 要 认 真 阅 读 每 一 个 语 句 ,把 握 语 句 特 点 ,明 确 体 裁 。其 次 ,明 确 材 料 的 中 心 。 思 考 语 句 是 围 绕 什 么 中 心 展 开 的 。 抓 住 了 中 心 , 就 抓 住 了 要 害 。 然 后 我 们 可 以 根 据 “ 中 心 句 ” 或 “ 总 领 句 ” 来 确 定 首 句 或 尾 句 。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

10、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 到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黄河颂。 B.法国 18 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用清新的文字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讲述 了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等地的经历。 C.欣赏散文, 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因 为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的,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的。 D.关雎蒹葭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 。 两首诗歌都是诗中主人公为自己所倾心的“淑

11、女”“伊人”唱出的缠绵悱恻的情歌。 【 分 析 】本 题 考 查 学 生 文 学 常 识 的 把 握 ,文 学 常 识 正 误 的 判 断 点 是 :作 者 名 、称 谓 、生 活 时 代 、作 品 名 、 体 裁 、 书 中 人 物 、 主 要 情 节 、 作 品 主 题 及 风 格 、 流 派 等 。 回 顾 所 读 文 章 的 相 关 情 节 , 根 据 问 题 作 答 即 可 。 【 解 答 】 ACD 正 确 。 B 有 误 , 乔 纳 森 ?斯 威 夫 特 是 英 国 作 家 。 故 选 : B。 【 点 评 】做 好 本 题 需 要 平 时 学 习 中 要 做 有 心 人 ,对

12、一 些 经 典 名 篇 的 文 学 常 识 要 整 理 成 册 ,熟 记 于 心 。 7. 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 “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13、 【 分 析 】 过 零 丁 洋 是 南 宋 诗 人 文 天 祥 所 作 的 一 首 七 言 律 诗 。南 宋 末 年 ,文 天 祥 在 抵 抗 元 朝 军 队 失 败 后 被 俘 , 在 广 东 零 丁 洋 ( 今 “ 伶 仃 洋 ” ) 元 朝 军 舰 上 作 了 这 首 诗 , 用 以 表 明 忠 于 宋 朝 、 不 愿 投 降 的 心 志 。 【 解 答 】 ABC 正 确 ; D 有 误 , “ 借 景 抒 情 ” 错 误 , 应 为 “ 直 抒 胸 臆 ” 。 故 选 : D。 【 点 评 】此 题 考 查 了 学 生 赏 析 诗 歌 的 能 力 。赏 析 诗 歌 要 注 意 在

14、了 解 写 作 背 景 的 基 础 上 熟 读 全 诗 ,了 解 诗 歌 内 容 , 体 会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 并 懂 得 用 心 去 感 悟 。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书还得自己来读 止庵 我曾说, 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件事的话。这话讲了将近二十年了, 之后这段时间仍然如此。回顾平生,我在文、史、哲方面的一点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益甚少,更多的还是自己 东一本书西一本书读来的。说来未必一定是相关学科的书,也包括各种闲书如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在内。以 此为基础,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养成一应

15、兴趣、爱好、品位等。假如当初我不 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教育。 村上春树在无比芜杂的心情中写道:“书这东西,根据年龄或阅读环境的不同,评价一般会微妙地发 生变化。在这样的推移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来。就是说,将精神定点置于外部,测 算这定点与自己的距离变化,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定自己的所在之地。这也是坚持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之一。” 对我来说, 有的书的好处当下就感受到了,有的书的好处却要过很久才能领会,有的书的意义仅仅在于引导我去 读相关的、比它更为重要的书,也有的书昔曾视若珍宝,今却弃如敝展。此亦如与人来往,

16、有的一度密切,继而 疏远,乃至陌如路人;有的则属交友不慎,后来幡然悔悟。不破不立,读书不违此理。 某地曾举办一项名为“三十年三十本书”的活动,要求报出曾影响过自己的书单,我亦在被征集者之列, 在 0 附言中强调说,影响了“我们”的书,不一定影响了“我”。就我个人而言,多少年来读书有个基本目的, 就是想让“我”与“我们”在一定程度和方向上区分开来。“我们”爱读的书,说来我读得很少。在思想方面, 我不想受到“我们”所受到的影响,或者说我不想受到“我们”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之为一种自我教 育,正是对于规范化和同质化的反动。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是 “我” 而不是“他”

17、 , 尤其不是“我们” 。 将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育,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当年假如不进行这种自我教育,恐怕 就谈不上真正受到教育了。以后的人情况也许有所变化,但这一环节大概也不能够完全欠缺。虽然具体内容是不 可能照样复制的,前面说到,影响别人的书未必能影响我,同样,影响我的书也未必能影响别人,所以书目还得 自己来拟,书也还得自己来读。 ( 选自书摘 2017 年 11 月) 8. 下列观点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广泛地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 B.读书应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 C.读书是实现异质化的一种方式。 D.将读书作为自我教育不具有可行性。 9.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8、 A.第段作者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自身成长为例从反面论证了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 B.第段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C.第段作者以自己开书单留附言的事为例,论述了在阅读中“我”的重要性。 D.第段作者先举例,后阐述,论证严密,并在结尾处点题,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10.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说到“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这 一句说明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B.坚持阅读文学作品,在时间推移中体会阅读评价的微妙变化,我们或许还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 C.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在阅

19、读上一定要让“我”与“我们”完全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同小异”中的 “小异”,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D.无论什么时代,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都是不能欠缺的。同时,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应当保持自己的 特色。 【 分 析 】本 文 开 头 运 用 举 例 论 证 ,以 自 身 成 长 为 例 从 正 面 论 证 了 阅 读 是 一 种 自 我 教 育 ;接 着 运 用 了 道 理 论 证 、 举 例 论 证 和 类 比 论 证 , 论 述 了 读 书 不 破 不 立 ; 然 后 以 自 己 开 书 单 留 附 言 的 事 为 例 , 论 述 了 在 阅 读 中 “ 我 ” 的 重 要

20、性 ; 最 后 总 结 全 文 , 点 明 主 题 。 【 解 答 】 ( 8) 本 题 考 查 对 文 章 内 容 的 辨 析 能 力 。 解 答 此 题 的 关 键 是 在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各 个 选 项 的 描 述 , 然 后 一 一 判 断 正 误 即 可 。 ABC 分 析 正 确 。 D 从 “ 将 读 书 作 为 一 种 自 我 教 育 , 对 于 我 这 一 代 人 来 说 , 实 在 是 无 奈 之 举 。 当 年 假 如 不 进 行 这 种 自 我 教 育 ,恐 怕 就 谈 不 上 真 正 受 到 教 育 了 。以 后 的 人 情 况 也

21、 许 有 所 变 化 ,但 这 一 环 节 大 概 也 不 能 够 完 全 欠 缺 ” 中 可 知 , “ 将 读 书 作 为 自 我 教 育 不 具 有 可 行 性 ” 分 析 不 正 确 。 故 选 : D。 ( 9) 本 题 考 查 对 文 章 内 容 的 辨 析 能 力 。 解 答 此 题 的 关 键 是 在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的 基 础 上 , 根 据 各 个 选 项 的 描 述 , 然 后 一 一 判 断 正 误 即 可 。 A 应 该 是 从 正 面 论 证 了 阅 读 是 一 种 自 我 教 育 ; 分 析 不 正 确 。 BCD 分 析 正 确 。 故 选 : A。 (

22、 10 )本 题 考 查 对 文 章 内 容 的 辨 析 能 力 。解 答 此 题 的 关 键 是 在 理 解 课 文 内 容 的 基 础 上 ,根 据 各 个 选 项 的 描 述 , 然 后 一 一 判 断 正 误 即 可 。 ABD 分 析 正 确 。 C “ 一 定 ” 说 法 太 绝 对 ; 分 析 不 正 确 。 故 选 : C。 答 案 : ( 8) D ( 9) A ( 10 ) C 【 点 评 】 如 何 解 答 辨 析 文 章 内 容 的 问 题 。 解 答 此 题 可 以 分 两 步 : 第 一 步 , 审 清 题 目 要 求 , 快 速 确 立 筛 选 信 息 的 范 围

23、 ; 第 二 步 , 比 较 分 析 各 种 相 关 信 息 , 并 准 确 辨 析 信 息 的 正 误 。 第卷 ( 共 90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15 分) 竹 影 丰子恺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 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 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 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

24、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 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 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 天空看。 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 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

25、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 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 “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 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 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 ”华 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 也带一枝来! ”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

26、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 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 “这一丛很 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 ” “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 “这是吴昌硕的! ”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 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 ”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 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 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 拣木炭给他。 爸爸也

27、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 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管夫人是谁?” “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名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男画家。他们是 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 这么依样画葫芦 ,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 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 在于马本身上, 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 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

28、叶的方向、疏密、 浓淡、 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 像不像, 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 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 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 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

29、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 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 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 用红色来描。 ”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 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夜渐深了, 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 但希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 墨 竹 ,大家明天会! ”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

30、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 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 有删改 ) 11. 用一句话概括出竹影的主要内容。(2 分) 12. 竹影中多次写到月亮及其变化,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 分 ) 13. 竹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都用感叹号?(4 分) 【 分 析 】本 文 叙 述 了 在 一 个 停 电 的 夏 夜 ,“ 我 ”和 小 伙 伴 在 月 光 下 的 水 门 汀 上 描 竹 影 和 听 爸 爸 讲 中 国 画 的 事 情 。 爸 爸 由 管 夫 人 谈 起 , 给 “ 我 们 ” 生 动 地

31、说 明 了 西 洋 画 和 中 国 画 的 区 别 : 西 洋 画 重 “ 形 ” ; 而 中 国 画 重 “ 神 ” , 要 表 现 出 像 我 们 闭 目 回 想 时 所 见 的 一 种 神 气 。 爸 爸 的 这 番 论 断 给 我 留 下 了 很 深 的 印 象 , 使 我 在 品 赏 中 国 画 时 有 了 新 的 视 角 。 【 解 答 】( 11 )本 题 考 查 对 文 章 内 容 的 概 括 。题 目 要 求“ 用 一 句 话 ”即 要 求 作 答 时 要 尽 量 简 洁 ,因 此 我 们 可 以 提 取 出 全 文 的 重 点 ,按 照“ 谁 做 了 什 么 ”的 格 式

32、进 行 概 括 。 “ 谁 ”即“ 我 和 小 伙 伴 ”, 做 了 两 件 事 “ 在 月 光 下 游 戏 ” 和 “ 听 爸 爸 讲 关 于 中 国 画 的 事 ” , 将 它 们 合 并 概 括 为 一 句 话 即 可 。 ( 12 )本 题 考 查 景 物 描 写 的 作 用 。可 以 从 结 构 和 内 容 两 个 方 面 去 解 析 : 题 目 中“ 多 次 写 到 ”提 示 有 可 能 是 贯 穿 全 文 的 线 索 ; 月 亮 及 其 变 化 产 生 了 “ 竹 影 及 其 变 化 ” , 这 与 标 题 竹 影 相 照 应 ; “ 月 亮 已 经 升 得 很 高 ,隐 在 一

33、 丛 竹 叶 中 。竹 叶 的 摇 动 把 它 切 成 许 多 不 规 则 的 小 块 ,闪 烁 地 映 入 我 们 眼 中 。”这 处 关 于 月 亮 的 描 写 引 出 了“ 我 们 ”描 竹 叶 的 情 节 ,推 动 了 故 事 情 节 的 发 展 ; 点 明 故 事 发 生 的 典 型 环 境 ; 关 于 月 亮 的 描 写 也 营 造 出 清 幽 静 谧 的 氛 围 。 ( 13 )本 题 考 查 感 叹 号 的 作 用 ,应 联 系 相 关 知 识 点 结 合 文 章 的 语 境 来 分 析 回 答 。感 叹 号 又 称 感 情 号 , 主 要 用 在 感 叹 句 的 句 末 ,表

34、 示 强 烈 的 感 情 ,它 所 表 示 的 感 情 有 赞 颂 、喜 悦 、愤 怒 、叹 息 、惊 讶 、伤 悼 等 。画 波 浪 线 的 句 子 是 小 伙 伴 们 游 戏 、交 谈 的 情 景 ,体 现 的 是 欣 喜 、满 意 之 情 和 活 泼 、热 闹 的 氛 围 。 答 案 : ( 11 ) 文 章 叙 述 了 “ 我 ” 和 小 伙 伴 月 下 游 戏 和 听 爸 爸 讲 中 国 画 的 事 情 。 ( 12 ) 起 到 线 索 的 作 用 ,贯 穿 全 文 ; 与 文 题“ 竹 影 ”相 照 应 ; 推 动 了 情 节 的 发 展 ; 点 明 故 事 发 生 的 典 型 环

35、 境 ; 营 造 出 清 幽 静 谧 的 氛 围 ; ( 13 ) 孩 子 们 对 做 画 主 意 的 肯 定 、满 意 、骄 傲 ; 孩 子 们 相 互 争 论 ,气 氛 活 泼 而 热 烈 ; 孩 子 们 由 眼 前 的 画 联 想 到 名 家 的 画 ,心 情 激 动 ; 孩 子 们 体 会 到 绘 画 风 格 的 惊 喜 之 情 ; 孩 子 们 觉 得 月 下 画 竹 影 说 竹 画 一 事 很 好 玩 , 很 有 趣 。 【 点 评 】 景 物 描 写 一 般 具 有 以 下 几 点 作 用 : 1 点 明 典 型 环 境 ( 交 代 故 事 发 生 的 时 间 、 地 点 等 背

36、景 ) ; 2 渲 染 气 氛 ; 3 烘 托 人 物 心 情 / 性 格 ; 4 推 动 情 节 的 发 展 ; 5 揭 示 文 章 主 题 。 四、文言文阅读( 共 15 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五泄水石俱奇绝,别

37、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濆薄之 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巅 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 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暮归,各得一诗。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 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 注 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世。泄,瀑布。濆(p n) 薄;濆薄,冲激,激荡。雁荡:山

38、名。 14.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 分) (1) 泠 () 泠作响 (2)高百余仞 ()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 分) (1) 猛浪若奔 (2)蝉则千转 不穷 (3) 横柯 上蔽 (4)但恨 无青莲之诗 (5) 为缺典耳 (6)石色如水浣 净 17.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17. 两篇文章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何异同?(3 分) 【 分 析 】 译 文 : 【 甲 】 风 停 了 ,烟 雾 都 消 散 尽 净 ,天 空 和 远 山 呈 现 出 相 同 的 颜 色 。( 我 乘 着 船 )

39、随 水 流 漂 浮 移 动 , 随 心 所 欲 , 任 船 所 致 观 赏 景 物 。 从 富 阳 到 桐 庐 大 约 ( 相 距 ) 一 百 里 左 右 , 奇 异 的 山 水 , 是 天 下 绝 无 仅 有 的 。 江 水 都 呈 青 绿 色 ,深 深 的 水 流 清 澈 的 千 丈 也 能 见 底 。游 鱼 和 细 石 可 以 看 得 清 清 楚 楚 ,一 直 看 下 去 , 毫 无 障 碍 。 湍 急 的 水 流 比 箭 还 快 , 汹 涌 的 波 浪 猛 似 奔 马 。 两 岸 的 高 山 ,都 长 着 耐 寒 常 绿 的 树 ,( 高 山 )凭 依 山 势 ,争 着 向 上 ,仿

40、佛 竞 相 向 高 处 和 远 处 伸 展 ; ( 它 们 ) 争 相 比 高 远 , 笔 直 地 向 上 指 向 ( 天 空 ) , 形 成 了 成 千 成 百 的 山 峰 。 泉 水 冲 激 着 石 头 , 发 出 泠 泠 的 响 声 ; 美 丽 的 鸟 儿 相 向 鸣 叫 , 鸣 声 谐 而 动 听 。 ( 树 上 的 ) 蝉 儿 长 久 不 断 地 鸣 唱 , ( 山 中 的 ) 猿 猴 也 时 刻 不 住 地 啼 叫 。 像 老 鹰 飞 到 天 上 那 样 追 逐 名 利 的 人 , 看 到 ( 这 些 雄 奇 的 )山 峰 ,追 逐 名 利 的 心 就 平 静 下 来 ;那 些 办

41、 理 政 务 的 人 ,看 到( 这 些 幽 美 的 )山 谷 ,( 就 会 ) 流 连 忘 返 。 横 斜 的 树 枝 在 上 面 遮 蔽 着 , 即 使 在 白 天 , 也 像 黄 昏 时 那 样 昏 暗 , 稀 疏 的 枝 条 交 相 掩 映 , 有 时 可 以 见 到 阳 光 。 【 乙 】 五 泄 水 石 都 堪 称 奇 绝 ,离 开 它 三 天 后 ,在 梦 中 仿 佛 还 听 到 那 波 涛 奔 涌 的 声 音 。只 遗 憾 没 有 李 白 的 诗 、 苏 轼 的 文 , 因 而 自 己 描 写 五 泄 高 古 喷 薄 之 势 缺 少 范 文 。 石 壁 黛 青 瘦 削 , 好

42、像 是 绿 芙 蕖 , 有 一 百 多 仞 高 , 像 城 墙 一 样 环 绕 , 石 头 的 颜 色 好 像 是 被 水 洗 干 净 了 一 样 , 从 地 里 突 兀 出 来 ,上 面 没 有 一 点 泥 土 。飞 瀑 从 岩 石 的 顶 部 挂 下 来 ,声 若 奔 雷 势 如 海 涌 ,声 音 传 到 几 里 外 , 那 飞 瀑 巨 大 得 好 象 有 十 围 之 粗 的 玉 石 , 真 是 宇 宙 间 的 一 大 奇 观 啊 ! 我 于 是 想 起 “ 会 稽 赋 ” 上 有 这 样 的 话 “ 五 泄 争 奇 于 雁 荡 ” , 果 真 如 此 , 那 么 雁 荡 山 的 奇 美

43、, 又 当 怎 么 样 呢 。 晚 上 回 来 ,我 们 各 自 写 了 一 首 诗 。我 们 眼 睛 所 看 到 的 已 经 很 奇 特 了 ,我 们 的 诗 歌 也 就 变 幻 恍 惚 , 无 比 怪 诞 , 不 知 道 写 的 是 些 什 么 话 。 这 时 已 是 午 夜 , 猛 虎 怪 兽 的 叫 声 似 乎 就 在 床 边 , 彼 此 看 看 对 方 , 须 眉 毛 发 全 都 竖 起 来 , 一 个 个 都 像 是 见 到 了 鬼 一 样 。 【 解 答 】( 14 )本 题 考 查 汉 字 字 音 的 把 握 。“ 泠 泠 作 响 ”的“ 泠 ”应 读“ l ng”;“高 百

44、余 仞 ” 的 “ 仞 ” 应 读 “ r n” 。 ( 15 )本 题 考 查 理 解 文 言 词 语 含 义 的 能 力 。解 答 此 题 的 关 键 是 先 理 解 词 语 所 在 句 子 的 含 义 ,然 后 结 合 句 意 来 推 断 词 语 即 可 。 句 意 为 : 汹 涌 的 波 浪 猛 似 奔 马 。 奔 : 飞 奔 的 马 。 句 意 为 : 蝉 儿 长 久 不 断 地 鸣 唱 。 转 : 同 “ 啭 ” , 鸟 叫 声 。 句 意 为 : 横 斜 的 树 枝 在 上 面 遮 蔽 着 。 柯 : 树 木 的 枝 干 。 句 意 为 : 只 遗 憾 没 有 李 白 的 诗 。

45、 恨 : 遗 憾 。 句 意 为 : 因 而 自 己 描 写 五 泄 高 古 喷 薄 之 势 缺 少 范 文 。 耳 : 罢 了 。 句 意 为 : 石 头 的 颜 色 好 像 是 被 水 洗 干 净 了 一 样 。 浣 : 洗 ( 16 )此 题 主 要 考 查 文 言 文 句 子 翻 译 。文 言 文 句 子 要 抓 住 翻 译 的 关 键 得 分 点 ,得 分 点 基 本 上 都 是 句 子 中 的 关 键 词 语 和 特 殊 句 式 , 并 逐 字 对 应 翻 译 , 做 好 换 、 留 、 删 、 补 、 调 。 重 点 字 词 : 鸢 , 比 喻 极 力 追 求 名 利 的 人 ;

46、 经 纶 , 治 理 ; 世 务 者 , 忙 于 政 务 的 人 ; 反 , 通 “ 返 ” , 返 回 。句 意 :极 力 追 求 名 利 的 人 ,看 到 这 些 雄 奇 的 山 峰 ,就 会 平 息 热 衷 于 功 名 利 禄 的 心 ;那 些 整 天 忙 于 政 务 的 人 , 看 到 ( 这 些 幽 美 的 ) 山 谷 , ( 就 ) 会 流 连 忘 返 。 重 点 字 词 : 之 , 的 ; 复 , 又 ; 哉 , 呢 。 句 意 : ( 那 么 ) 雁 荡 山 的 奇 美 , 又 当 如 何 呢 ? ( 17 ) 本 题 考 查 文 章 主 旨 的 对 比 阅 读 。 通 读 两

47、 文 , 找 出 相 同 点 和 不 同 点 。 “ 奇 山 异 水 , 天 下 独 绝 ” 甲 文 写 富 春 江 美 丽 景 色 ,“ 宇 宙 间 一 大 奇 观 也 ”乙 文 写 雁 荡 山 的 奇 美 。明 确 相 同 点 是 :两 文 相 同 点 都 是 歌 颂 山 水 的 美 好 。甲 文“ 鸢 飞 戾 天 者 ,望 峰 息 心 ;经 纶 世 务 者 ,窥 谷 忘 反 ”表 现 了 对 于 热 衷 功 名 利 禄 之 人 的 鄙 视 ; 乙 文 “ 暮 归 , 各 得 一 诗 ” 体 现 了 与 好 友 同 赏 山 水 归 来 后 的 种 种 趣 味 。 答 案 : ( 14 )

48、l ng; r n ( 15 ) 飞 奔 的 马 ; 同 “ 啭 ” , 鸟 叫 声 ; 树 木 的 枝 干 ; 遗 憾 ; 罢 了 ; 洗 ( 16 ) 极 力 追 求 名 利 的 人 ,看 到 这 些 雄 奇 的 山 峰 ,就 会 平 息 热 衷 于 功 名 利 禄 的 心 ;那 些 整 天 忙 于 政 务 的 人 , 看 到 ( 这 些 幽 美 的 ) 山 谷 , ( 就 ) 会 流 连 忘 返 。 ( 那 么 ) 雁 荡 山 的 奇 美 , 又 当 如 何 呢 ? ( 17 )同 :都 赞 美 了 山 水( 自 然 景 物 )的 美 好( 奇 妙 、神 奇 、美 丽 )。异 :【 甲 】文 还 表 现 了 对 于 热 衷 功 名 利 禄 之 人 的 鄙 视 ; 【 乙 】 文 还 体 现 了 与 好 友 同 赏 山 水 归 来 后 的 种 种 趣 味 。 【 点 评 】 通 假 字 : ( 1) “ 转 ” 通 “ 啭 ” , 鸟 叫 声 。 原 句 : 蝉 则 千 转 不 穷 , 猿 则 百 叫 无 绝 。 ( 2) “ 反 ” 通 “ 返 ” , 返 回 。 原 句 : 经 纶 世 务 者 , 窥 谷 忘 反 。 古 今 异 义 ( 1) 东 西 : 古 义 : 向 东 向 西 。 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