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37228 上传时间:2020-04-20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肾的功能解剖与肾血流量: 二、尿的生成过程: 补充:1. 清除率 是指两肾在 1 分钟内 能将多少毫升 血浆(不是血流量) 中的 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排出) ,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的毫 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可用来测定 肾小球滤过率 和肾血流 量等。 2.原尿与血浆成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蛋白质含量 。 3.肾小球滤过的氨基酸被完全重吸收的部位是:近端小管 。 4.乙酰唑胺为 碳酸酐酶抑制剂 ,可抑制 H+的分泌 ;当 pH降低时,碳 酸酐酶的活性增加, H +的生成增多,有利于肾脏排 H +保碱。 5.肾脏对 Ca 2+的排泄受多种因素

2、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 甲状 旁腺激素 ;血磷浓度升高 可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肾小管对 Ca 2+的重吸收增加,减少 Ca 2+的排泄; 动脉血压升高 可降低近端 小管对 Na+ 和水的重吸收,减少Ca 2+的重吸收。 6.酸中毒 时,Na +-H+交换增强, H+与 NH 3形成 NH4 +,使 H+排出增多。 7.远端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的闰细胞 可重吸收 K +,可能与位于管腔 膜的 H +-K+-ATP酶的作用有关,即 每分泌 1 个 H + 进入小管液,就 可交换 1 个 K+进入上皮细胞内 。 8.经肾小球滤过的 Ca 2+,约 70% 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与 Na + 的

3、重吸 收平行 ;20% 在髓袢, 9% 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少于1% 的 Ca 2+随尿排出;近端小管 Ca2+的重吸收,约 80% 是经细胞旁途径 (溶 剂拖拽方式) 进入组织间隙,约 20% 经跨细胞途径 重吸收;在远端 小管和集合管, 小管液为负电位, 故钙的重吸收是跨细胞途径的主 动转运 。 9.心房钠尿肽( ANP )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当心房 受牵拉时(如 血容量过多、中心静脉压升高、头低足高位、身体浸 入水中 等)释放增加;此外, 乙酰胆碱、血管升压素、去甲肾上腺 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高血钾 也能刺激 ANP 的释放。 10.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

4、在 脊髓骶段 。 11.盆神经受损后,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 。 12.在近端小管,既可主动重吸收又可被动重吸收的是:Na +。 13.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主要依靠直小血管。 14.血浆清除率最高(即几乎全部被清除)的物质是对氨基马尿酸 , 临床常用其清除率代表 有效血浆流量 ;血浆清除率接近于零 (即几 乎完全被重吸收) 的物质是 葡萄糖 ;其清除率可用来代表肾小球滤 过率的物质是 菊粉; 其清除率临床可用来推测肾小球滤过率的物质 是内生肌酐 。 15.近端肾小管重吸收率降低时,超滤液增加,肾小囊内压力增高, 肾小管内压升高 (二者相通);葡萄糖只在 近端小管 被重吸收,其 他各段肾小管

5、都没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 16.血浆清除率不小于125ml/min 的物质有: 菊粉、碘锐特、对氨基 马尿酸 。 17.与尿液浓缩有关的部位是:肾内髓、肾外髓 。 18.血容量减少时, 心肺感受器 受到的 血管牵张刺激 减弱,经迷走神 经传入至下丘脑的信号减少, 对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抑制 减弱,故血 管升压素释放增加。(联系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内容) 第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病理 一、肾小球疾病: 二、肾盂肾炎: 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 补充:1. 型变态反应又称 速发型变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又称 细胞毒型变 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又称 免疫复合物性变态反应 ,型变态反应 又称迟发型变态反应 ;急进

6、型肾炎分、型,分别是抗肾小 球基底膜肾炎、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及非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故型 急进型肾炎为型变态反应。 2.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也称急性肾炎,通常于咽部等处感 染 10 天左右出现 发热、少尿和血尿 等症状;血尿为 常见症状 ,约 30%的患者出现 肉眼血尿 ,多数病人出现 镜下血尿 。 3.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线状荧光的疾病是:型急进型肾小球肾炎 。 4.绝大多数能治愈的儿童患儿的肾病类型是: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 性肾小球肾炎 。 5.慢性肾盂肾炎的主要病理特点是慢性肾间质化脓性炎 ; 肾间质纤维 化、肾盂肾盏纤维化和变形是其部分病理改变。 6.肾母细胞瘤以 局部生长 为主,可侵

7、犯 肾周脂肪组织和肾静脉 。 7.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肾小管脂质沉积 。 8.肾病综合征诊断条件为:尿蛋白3.5g/24h 、低蛋白血症( 30 g/L) 、水肿、高脂血症和脂尿, 不伴血尿 ;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急, 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肾功能 减退) ,血尿为必有症状 。 9.免疫荧光检查显示颗粒状荧光的疾病有:急性肾炎(即急性弥漫性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型急进型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 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10.免疫荧光检查结果阴性的疾病有:脂性肾病(即微小病变性肾小 球病) 、型急进型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11.电镜下

8、见肾小球脏层细胞足突融合的疾病有:脂性肾病、膜性肾 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12.免疫荧光显示补体C3沉积的肾炎有: 急性肾炎、 急进性肾炎、 膜 性肾病、膜增生性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炎、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 化。 第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 一、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二、肾小球肾炎: 三、肾病综合征: 补充: 1.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 。 2.多数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 3.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是电荷屏障受损 。 4.尿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尿中免疫球蛋白、 C3 等大分子蛋白 含量较高 时,常常提示

9、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 受损。 5.肾炎性水肿组织间隙蛋白含量高 ,最高达 10g/L;肾病性水肿组织 间隙蛋白 含量低 ,1g/L 。 6.急性肾炎常见于 扁桃体炎、猩红热 等链球菌感染后, 对于反复发作 的慢性扁桃体炎,待病情稳定后(尿蛋白少于 +,尿沉渣红细胞少 于 10/HP ) ,可考虑作扁桃体摘除。 7.急性肾炎的预后一般较好,目前认为老年患者、有持续性高血压、 大量蛋白尿、有新月体形成者预后差。 8.绝大多数急性肾炎患者于1-4 周内出现利尿、消肿、降压,尿化验 也随之正常;血清C3在 8 周内恢复正常;少量镜下血尿和微量蛋 白尿有时可 迁延半年至一年 才消失。 9.光镜下诊断急进

10、性肾炎的标准是: 50% 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月体形 成(早期为细胞新月体,晚期为纤维新月体)。 10.肺出血 -肾炎综合征( Goodpasture 综合征)是抗基底膜抗体所致 的肾小球肾炎,该抗体可与肺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 引起肺出血, 临床表现为 咯血和快速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急进性肾炎)。首选强 化血浆置换法 ,以清除患者体内的抗基底膜抗体;血浆置换必须 配 合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以免在机体大量丢失免疫球蛋白后大 量合成而造成反跳。 11.慢性肾炎起始因素多为 免疫介导炎症 ,仅有少数慢性肾炎由急性 肾炎发展而来。 12.肾病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

11、13.微小病变型肾病 若反复发作或长期大量蛋白尿未得到控制,可转 变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进而转变为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 化。 14.对“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应采用联 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15.当肾病综合征患者 血浆白蛋白浓度 20g/L 时,提示存在高凝状 态,应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 ,可给予 肝素钠 维持凝血时间于正常值 的 1 倍;抗凝药一般应 持续应用半年以上 。 16.50%-70%的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患者表现为血清 C3 持续性降低 (出现低补体血症);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 血清 C3 正常。 17.血尿虽然不是肾病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但系膜

12、毛细血管性肾炎 患 者几乎都伴有血尿 ,其中少数为肉眼血尿。 18.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疾病为:5 大病因 +型急进性肾炎 。 19.脓毒症、肾毒性药物、休克或其他原因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是急 性肾衰竭的常见病因, 而由于免疫损伤或血管炎引起毛细血管外增 生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是急进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 20.与肾炎相关的炎性介质: 血管活性肽(内皮素、心房肽、血管紧 张素、加压素、缓激肽) 、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类、其他细胞 因子( TNF、IFN) 、前列腺素类、血管活性胺(组胺、5-羟色胺、 儿茶酚胺)、补体、酶类、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 白超家族、血管细胞黏附因子、整合素、

13、钙黏素)、活性氧、活性 氮(NO )等。 第四章 尿路感染与急、慢性肾衰竭 一、尿路感染: 二、急性肾衰竭: 三、慢性肾衰竭: 补充: 1. 尿路感染女性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是:尿道解剖学差异 。 2.细菌性前列腺炎 是青年男性尿感患者最常见的易感因素;前列腺增 生肥大 是中老年男性尿感患者最常见的易感因素。 3.尿路感染发病率最低的人群是:成年男性 。 4.对尿感的诊断最有意义的是: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阳性。 5.尿道综合征患者有 尿频、尿急、尿痛, 但多次检查均 无真性细菌尿 ; 尿道综合征包括 感染性 和非感染性 两类, 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有白细 胞尿,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无白细胞尿。 6.

14、肾毒性急性肾衰竭形态学变化最明显的部位是:近端肾小管 。 7.急性肾衰竭合并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治疗是:透析。 8.慢性肾衰时最常见的代谢紊乱是:代谢性酸中毒和水钠平衡紊乱。 9.对慢性肾衰患者的饮食控制: 给予低蛋白饮食应个体化; 每日热卡 需要应 30kcal/kg ;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为0.6-0.8g/(kg d);磷 摄入量一般应 600 800mg/d。 10.尿毒症患者在纠正酸中毒后发生手足抽搐,最快捷而有效的治疗 方法是: 静注葡萄糖酸钙 。 11.无症状细菌尿的好发人群为老年男女 。 12.女性病人有明显尿路感染症状, 尿培养菌落数 10 2/ml 即可诊断 为尿路感染。 13.治

15、疗孕妇急性肾盂肾炎的疗程一般为14 天(即 2W ) ;治疗孕妇急 性膀胱炎的疗程一般为3-7 天; 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首次重新感染 的疗程一般为 14 天;治疗急性膀胱炎的首次重新感染的疗程一般 为 3 天。 14.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并发高钾血症进行治疗时行血液透析的 指征均为 血钾 6.5mmol/L。 15.女性病人行 X线静脉肾盂造影 (IVP)检查的适应证是: 反复发作 的尿感、急性尿感治疗 10 天无效者 ; 尿感急性期不宜做IVP 检查, 以免感染扩散,可做B超检查;男性尿感患者 无论首发还是复发, 在排除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肥大后均应行IVP 检查。 16.妊娠期尿路感染的治疗

16、宜选用毒性较小的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 头孢菌素、呋喃妥因 等;氯霉素 因有严重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 对早产儿及新生儿容易引起灰婴综合征等)而禁用;喹诺酮类 可能 有致畸作用,孕妇慎用。 17.急性膀胱炎的治疗常采用短疗程3 日疗法,但对于 妊娠妇女、老 年患者、男性患者、 糖尿病患者、 机体免疫力低下患者 应采用较长 疗程。 18.慢性肾盂肾炎治疗的关键是积极寻找并祛除易感因素 ;急性发作 时治疗同急性肾盂肾炎; 对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 鼓励多饮水、定 时排尿 ,是预防复发的措施之一;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病程长, 若尿 菌已经转阴, 则无需使用小剂量抗生素维持治疗, 以免耐药菌株产 生。 1

17、9.急性肾衰竭进行肾透析的目的是:(1)对于容量负荷过重者可清除 体内过多的水分; (2)清除尿毒症毒素; (3)纠正高钾血症和代谢性 酸中毒以稳定机体的内环境;(4)有助于液体、热量、蛋白质及其 他营养物质的摄入; (5)有利于肾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第五章 泌尿外科疾病 一、泌尿、男生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及外科检查: 二、泌尿系统损伤: 三、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四、泌尿系统梗阻: 五、尿石症: 六、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补充: 1. 前列腺癌血行转移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柱。 2.睾丸扭转和急性附睾炎 可引起阴囊剧烈疼痛; 鞘膜积水、精索静脉 曲张和睾丸肿瘤 常引起阴囊不适,多数病人阴囊

18、疼痛不明显。 3.诊断尿路结石首选的检查方法是:尿路平片 +排泄性尿路造影 。 4.导致输尿管损伤的最常见病因是:医源性损伤 。 5.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时, 应用碱性药物的目的是 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 的刺激 。 6.诊断男性有症状淋菌性尿道炎最可靠的简单方法是:尿道分泌物涂 片染色 。 7.老年男性下腹部手术后发生急性尿潴留,最常见的病因是 前列腺增 生;最简便的确诊方法是 前列腺 B 超检查 ;对于急性尿潴留的治 疗 首选导尿。 8.前列腺增生和神经缘性膀胱功能障碍的鉴别有赖于:尿流动力学检 查。 9.卡托普利 可预防胱氨酸结石的形成; 碱化尿液有助于 胱氨酸结石 的 溶解;酸化尿液可防止 感染性结石 的生长; ESWL 治疗时, 胱氨酸 结石不易粉碎。 10.前尿道断裂行尿道修补术后,应留置导尿管2-3 周;后尿道损伤 行尿道会师术后, 导尿管至少应保留3-4 周;后尿道损伤行耻骨上 膀胱造瘘术后不能恢复排尿,造瘘管至少应保留3 个月。 11.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首选: 红霉素 。 12.肾结核的血尿特点是 终末血尿伴膀胱刺激征 ;肾癌的血尿特点是 无痛性肉眼血尿 ;肾结石的血尿特点是 肉眼血尿伴肾绞痛 ;膀胱癌 的血尿特点是 无痛性肉眼血尿 ; 肾盂肿瘤早期的血尿特点是无痛性 肉眼血尿 。 13.易出现休克的泌尿系统损伤类型是:肾损伤、输尿管损伤、膀胱 损伤、后尿道损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