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41704 上传时间:2020-04-21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7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pdf(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 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 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 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 为六年的科学学 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2017 年 9 月,国家恢复在 1-2 年级单独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 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 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 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 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 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

2、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 “植物” 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 4.这是谁的 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 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 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 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 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

3、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 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 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 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 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 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尝试应 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 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 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 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

4、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 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 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 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 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 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 文章。 2.教学方法上按照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 戏,增加趣味性, 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 受。 3.在科学课堂上,加强观察、实验活动,开展

5、在教师指导下的探 究式教学。同时,不只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综 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为我所用,体现学科的 综合性。 全册教材分析 一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 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 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 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 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 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

6、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 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 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 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 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 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 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 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 教学措施:

7、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把科学探究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 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 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 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 力和习惯。 四、 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 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

8、 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 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 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起讫日期课时教学内容 1 9.4-9.8 1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 2 9.11-9.15 1 一 1 我们知道的植物 3 9.18-9.22 1 一 2 观察一棵植物 4 9.25-9.29 机动 5 9.25-9.30 1 一 3 观察叶 6 国庆节机动 7 10.9-10.13 1 一 4 这是谁的叶 8 10.16-10.20 1 一 5 植物是“活”的吗 9 10.23

9、-10.27 1 一 6 校园里的植物 10 10.30-11.3 机动 11 11.6-11.10 1 二 1 在观察中比较 12 11.13-11.17 1 二 2 起点和终点 13 11.20-11.24 1 二 3 用手来测量 14 11.27-12.1 1 二 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5 12.4-12.8 1 二 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6 12.11-12.15 1 二 6 做一个测量纸带 17 12.18-12.22 1 二 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8 12.25-12.29 机动 19 1.2-1.5 1 总结评价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地球上生

10、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2、 植物是有生命的 ,是生物。 3、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 ,每个植物个体都生 活在一定的环 境中。 4、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5、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3、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4、 能种植一棵植物 ,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5、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 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 良好习惯。

11、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 中的运用 ,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 植物资源 ,懂得珍爱植物 ,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课时划分: 第 1 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1 课时)第 2 课 观察一棵植物(1 课时) 第 3 课 观察叶( 1 课时) 第 4 课 这是谁的叶( 1 课时) 第 5 课 植物是 “活”的吗( 1 课时) 第 6 课 校园里的植物( 1 课时) 教学重点: 对于植物的特征 ,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 , 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 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 ,与植物能够

12、“活”着有重要关系。“种植和照顾 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 物会生长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 “植物是活的”的认识 积累经验、提供证据。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 生命周期等内容。 教学难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 ,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 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 ,把各课科 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 “教”与学生 的 “学”的活动 ,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 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 整性。 教学措施 : 培养学生初步提出

13、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 ,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 的科学问题, 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1.1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 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 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

14、,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树、 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 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 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

15、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 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 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 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草 植物树根茎

16、叶果实 花 课后反思: 1.2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自己动手画一棵植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树林里游玩。 这里的植物真

17、多呀!(板 书:植物)同学们,我们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你认识吗? 2、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认识,他可真着急呀!你们 能帮帮他吗?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观察一株植物 1、选定一株绿萝,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情况。了解这 株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的更仔细,喜羊羊决定走近这株植物,仔细 看看它的茎和叶。 走近了植物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 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触摸) (2)请大家仔细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强调说

18、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株植物 喜羊羊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 想:如果把这株植物画下来,再去问村长,村长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 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小赖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大家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知道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株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边观察边画,按茎 -叶-根的顺序。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评一评,说一说哪位同学画的最好。 并请被选中的同学谈谈画 时的体会。 四、小结 村长听了大家的介绍,看了你们画的画,认出了这株植物。原 来它是绿萝( PPT出示)

19、村长发现大家这么厉害, 让老师带来了一副被弄乱的画,需要 你们的帮忙才能复原,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出示幻灯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 们可以怎样取观察呢?(幻灯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树的恶远景、近景、 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 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 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作业布置: 画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茎叶结构。 板书设计: 1、2 观察一棵植物 结构:根茎叶 观察方法:眼睛看、鼻子闻、手触摸 远近 整体局部 课后反

20、思: 1.3 观察叶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 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 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 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 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 ,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 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

21、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 描述。 教学准备: 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 ,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 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出示几片叶柄、 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 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 , 学生能说出最好 , 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 提问 “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 (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 提问: “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 上见过这些部分 ?” 进一步引导学

22、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 为后面 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 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 知 道它们的名称。 2. 接着出示各种叶 ,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 和图片做比较 , 判断 这些是什么叶。 3. 知道了叶的名称后 , 让学生观察、 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 在观 察之前 ,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 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4. 观察之后 , 全班交流 , 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 以围绕 “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3、 ?” 等问题进行。 5.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 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 但也有其他颜色。 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 形状多种多样 , 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 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 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 让其 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轮 廓像锯一样 , 这是什么叶呢 ?” 游戏后 ,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我们能 猜对叶子 , 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帮助学 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 先

24、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 让学生比一比 ,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 提出观察任务 “它们有哪些不同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 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 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 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 “长大后”的叶, 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 ,“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 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是有生命的 , 从叶芽开始 , 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 画法需要教师指导 , 先画叶片、再画叶柄 , 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 教师在示范时 , 可以手持一片叶 ,

25、边观察边画 , 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 完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 让学生 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作业布置:做叶画 板书设计: 1、3 观察叶 结构:叶柄、叶片、叶脉 叶是有生命的 课后反思: 1.4 这是谁的叶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叶是多种多样的 ,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 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 根据叶的特征

26、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 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 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 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 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 选出有特点的展

27、示在 实物投影仪下 , 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 , 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 , 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 在寻找前 , 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 里去找 ?怎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 2. 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 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 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 15 分 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 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 对。同一片叶 , 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

28、这边找到了 , 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 息。 三、研讨 围绕: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 两个问题进行 ,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 , 找的过程中还在 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 其他学生补充。 作业布置:和爸爸妈妈做“猜叶子”的游戏 板书设计: 1、4 这是谁的叶 根据:叶柄、叶片、叶脉 颜色 形状 课后反思: 1.5 植物是“活”的吗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过

29、程与方法: 1 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 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 化。 2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 观点。 2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 学生活动手册 ,以及有关植物是“活” 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塑料花、植物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

30、“兔和蝴蝶是活 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 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 提问 : “这盆植物不会动 , 它是活的吗 ?” 2. 在这个环节中 , 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 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 有叶、有 根、有茎 , 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 长 在土里 , 需要阳光、水 , 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 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 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 结合自 己 1 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 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 1

3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自 己是怎么照顾它的 ,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 的。 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最后, 教师小结 , 把 “绿色” “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 , 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问学生 :“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 样有针对性的活动 ,把“绿色” “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 , 帮助学 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 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 指导学 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 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

32、 什么样的 , 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 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 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 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 , 这又说明了什么 , 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 这说 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 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 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布置:和家长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板书设计: 1、5 植物是“活”的吗 生长 死亡 课后反思: 1.6 校园里的植物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在实地观察中 ,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 的特征和名称。 2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

33、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地观察 ,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 在教师指导下 ,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 在教师指导下 ,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 论,尊重他人。 2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 ,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

34、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 问学生 , “你们见过这种 植物吗 ?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 ?”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 名称, 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 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 请学生 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 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 , 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 墙上、池塘里等 , 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 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 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注意安全 , 不能边走边画 , 安全保管铅

35、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 : 动时, 小组一起行动 ; 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 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 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 组织学生围在一 起进行观察 , 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 观察、记录活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 , 答疑解惑。 三、研讨 1. 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 记录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 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 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 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 找到的植物 , 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

36、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 教师需要不 断追问、引导 : “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 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 , 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 回答, 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 :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 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作业布置:观察家庭里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1.6 校园里的植物 实地观察 观察方法 做好记录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 当科 学家观察和实验时, 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通过使用数字和

37、标准的 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 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 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 在本单元中, 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 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 体会比较和测量 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 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 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 体会比较和测量在 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

38、求知欲, 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 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课时安排: “比较与测量” 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 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 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每个内容 1 个课时,合计 8 课时 教学措施 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对科学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 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

39、 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 章。 2.1 在观察中比较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 ,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 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 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

40、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 (要求:长短不 同、高矮不同、胖瘦 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一、聚焦 1.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 教师提问 : “图中的恐龙 , 哪 只大、哪只小 ?” 2. 并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 3. 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三、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 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 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 给它们排 序。 2. 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 , 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 人都要及时记录比

41、较结果。 3.(1) 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2) 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3) 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 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 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三、研讨 1. 汇报: 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 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 引导学生总结 : 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 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 总结: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 , 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比 较方法 , 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 , 比如长短和高矮 , 所以结果不同。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2.

42、1 在观察中比较 不同的比较方法 长短高矮结果不同 课后反思: 2.2 起点和终点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 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 利更重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

43、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 量。 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 其他学生观察。 二、聚焦 1. 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2. 根据回答 , 让学生重新比赛 , 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 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 体验纸蛙跳远。 (1) 发纸蛙,每人一个 , 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 学生都能让纸蛙跳

44、跃一段距离。 (2) 提问: “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3)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 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 远。 2. 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 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 离, 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 我 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 比较。 (2) 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 齐起跳线 , 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 对齐终点线。 3. 纸蛙跳远比赛。 (1) 发材料。

45、 (2) 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 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3) 要求对齐起点 , 然后比较终点。 (4)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 , 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 远”, 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四、研讨 1. 提问: “在小组中 ,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 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 2. 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 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 的什么信息?” “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 的?” “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3.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对齐起点确

46、定终点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2.2起点和重点 对齐起点 比较终点 课后反思: 2.3 用手来测量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 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会观察、比较纸 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 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47、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 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观察法 课型课时: 新授课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 从生活入手, 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 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 追问: “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 测量的 ?” 二、聚焦 1. 可以用课件介绍 ,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 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

48、民的智慧, 沿用至今。 2. 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活动探索 1. 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2. 向学生指出 , 每次都要用大 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 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 我 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 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 先讲解探究步骤 ,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 关注学生的操作 , 提醒学生注意 : 用相同的手指测量;一拃的指 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49、5. 展示纸带 , 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 把 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 ) 粘贴好。 四、研讨 1. 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 提问: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 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 “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 它们有什么不同?”3.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 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4. 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 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五、拓展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 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 , 用脚测 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板书设计: 2.3用手来测量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对齐起点比较终点 课后反思: 2.4 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主备人:宋文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 较的结果 ,便于信息的交流。 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过程与方法: 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能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