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54513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 作者:刘桂宏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儿童与其三个重要他人的社会交往情况来探讨怎样促进儿 童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包括社会交往,社会交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的发展 ,如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的发展。在儿童与家长的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是 形成安全型依恋 ;在儿童与教师的社会交往中,要通过教师的主体性来培养和发 挥儿童的主体性 ;提高儿童在游戏中解决冲突的能力能会有利于儿童与同伴交 往。关键词 :社会交往 ;儿童;心理健康 如今,儿童的心理健康备受人们关注,如纲要中提到 “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 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1 “应当认识到身心的健康 是相

2、辅相成的 ,让幼儿在与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友好相处中体味自己的存在感和充 实感,促进身心健全发展。 ”2 可见维持和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是 21 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 美国 0-3 岁任务联合机构 (Zero to Three Task Force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幼儿 情绪-社会-行为健康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即在家庭、社区和幼儿园所处的文化背景 下,儿童从出生到 6岁在情绪的体验 ,调节和表达 ,形成亲密而安全的人际关系,探索环 境和学业方面持续发展的能力。3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途经,也是判断社会适 应力良好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还是评判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从与幼儿直接联系

3、的生态系统来看,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社区和幼儿 园,主要的社会互动对象是家长、教师和同伴。在美国的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 定指标中也提到了三种重要的社交关系,即“ 建立教师与家庭之间的积极关系, 建立教师与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和帮助儿童建立同伴之间的积极关系。”4 本 文以儿童为核心 ,论述儿童与家长、教师及同伴的社会交往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 系。 一、儿童 -家长间的社会交往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埃里克森划分的人格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中,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通过不 断地与父母的交往和互动来获取、组织并整合各种经验,来认识和探索周围的世 界。第一个阶段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 (0-1.5岁,此阶段

4、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基本的 信任并克服不信任 ,体验到希望的实现。若他们的这些需要获得满足,就会获得 安全感和满足感 ;否则,容易变得不信任他人、缺乏安全感,为人苛刻等。第二阶段 :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 (1.5-3岁,获得自主感 ,克服羞怯和疑虑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若 顺利度过此阶段 ,儿童会获得自信心 ;否则,会失去自我控制 ,遭到外来过度的控制 ,会 造成羞怯和怀疑。婴幼儿的信任感、安全感、自主感及自信心等都是他们心理健康 的重要基础 ,同时它们的实现途径也主要是通过儿童与他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 (一儿童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 依恋,对 0至 6岁的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而家长通常是儿童最

5、早的依 恋对象。安斯沃斯等人根据在陌生情境中儿童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其依恋的安全程 度,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又将不安全型依恋分为回避型与 拒绝型。 5当儿童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安全依恋型时,在游戏和生活中会 出现焦虑 ,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他们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是冷漠的、疏远的和回避的, 长此下去 ,将会出现注意力集中困难 ,缺乏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好奇心、想象力及人 际关系的兴趣等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形成安全型依恋能满足儿童的生理的需要,还能满足其安全的需要和信任 的需要 ,因此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其中父母的抚养质量是影响儿童依 恋的关键因素。 2-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

6、熟悉人的识别再认;7-24 个月儿童对特定个体 的依恋真正确立 ,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对 熟悉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所以和儿童多多进行肌肤接触有利于婴幼儿从父母 那儿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儿童做出某种反应,如大哭 ,父母在理解其中原因的基 础上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如拥抱儿童并用语言安慰他们。提供大量且丰富的社会 刺激也有利于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如父母经常带儿童拜访邻居,亲朋好友等 ,给他们创 造与成人及其他儿童交往的机会。 (二重视父亲在安全型依恋形成中的作用 Karine 等研究显示 ,与父亲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年幼儿童比不安全的在同伴相互 作用中更能胜任 ,较少表现焦

7、虑和退缩行为,这表明父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儿童 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父亲更多扮演 “ 玩伴” 的角色 ,鼓励孩子更多地探索外部 未知的世界。 6同儿童与母亲的保护式的、温情式的交往方式有所不同,父亲 与儿童间的互动大多是动作及技能类型的,他们也更支持儿童的独立而大胆的探 索。 二、儿童与教师的社会交往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任务的完成也体现在幼儿与教师的社会交 往上。第三阶段 :主动对内疚 (3-6岁这一时期 ,主要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体验 目的的实现。和谐的师幼交往有利于儿童主动性最初的形成和发展。 (一注重儿童主体性的发展 如果教师尊重幼儿 ,创造机会使其

8、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和表现,其学习的积极 性会增强 ,兴趣也能得到提升 ,情绪情感也会处于愉悦的状态。反之,如果儿童自 主性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儿童就会认为自己无能 ,从而过度地依赖他人 ,不能自己做主 , 适应环境也很困难。 我们认为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 7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因为他们的知识及生 活经验比儿童要丰富得多。但幼儿也有其主体性,他们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 择和制定一些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和计划。但儿童的自主性并不是没有约

9、束的,一 味的以儿童为中心的 ,教师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缺乏主体性 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和幼儿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体性是通过师幼交往过程对幼儿的主体性 产生影响的。 运用教师的主体性来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展。首先,教师需要提高对幼儿的关 注 度和敏感性 ,这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被信任感的基本条件。8教师应该抽出 空余的时间和每个幼儿单独交谈一会儿,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及兴趣爱好,老师的 关注会对幼儿产生期待效应,增加幼儿积极主动的自我探索。其次,教师要适当 地淡化自己主角的角色。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是其在与

10、环境的双向作 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所以,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 有统一的要求 ,更要给儿童的自由探索留有余地。第三,对儿童主动积极的探索行为 表示理解和认同 ,并和幼儿一起分享他们在表达自己探索过程和结果的快乐、收获 和体验。儿童此时是主动的讲解者和介绍者,而教师扮演着忠实的听众和耐心的指 导者的角色。 (二在规训中 ,教师和幼儿的社会交往 当幼儿犯错误或违反纪律时,若教师用简单而粗暴对方式来解决,这会给儿童幼 小的心灵埋下阴影 ,也会使得他们产生恐惧、憎恨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反应,这 些不良情绪会严重危及到儿童的心理健康。这时教师如果使用“ 理性权威 ” 来解决 , 可

11、能会出现另一番景象。弗洛姆对权威作了划分,即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 理性 的权威是建立在权威拥有者与受权威制约者双方平等之基础上的,两者反映的是在 某个具体领域里只是知识和技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9即不仅要用宽容的心去包 容儿童因经验不足 ,认识水平有限而犯下的错;而且还要在充分听取他 们的想法的前提下 ,帮助他们认识到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会犯错 ,教师进一步反思 幼儿犯错的各种可能的原因(如错误是否是由于儿童的未发育成熟,环境设置的 不合理 ,时间安排上的漏洞 ,他们的个性特点 ,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等造成的,再和 儿童共同制定出纠正错误的计划并实施计划。 总之,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2、。首先,师幼间有效的交往是建立在教师 对孩子倾注的爱上的。这种爱应当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爱。也只有在爱的环境下教育 出来的儿童才是发展健全的。其次,在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 ,教师要克服一些交往的 定势效应和从众效应 ,多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儿童。 三、同伴间的社会交往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同伴是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同伴交往的主动性 ,亲社会性、 语言与非语言能力、社会障碍等均有显著作 用。10而且,同伴也是家长 ,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施加影响的中介人。儿童 与同伴都处于同一水平 ,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即儿童与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同伴 在社会地位 ,享有权利及认知水平上都差不多,他们之

13、间的社会交往是平等的、 互惠互利的。众所周知 ,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都是开朗活泼、对人友善,乐于同他人分 享合作的 ,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表现。而那些被排斥儿童常出现攻击性行 为,被忽视儿童则更多的表现为回避、退缩、害羞和孤独,这些都将不利于儿童心理 的健康发展。 (一游戏中的同伴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 在游戏中 ,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与交流,逐渐发现和认识自我 ,再扩展到发现和 理解他人 ,并习得社会交往的经验。游戏同时也是儿童表达积极情感,宣泄和调节消 极情绪的媒介。而要促使儿童游戏顺利进行,创造与其他同伴互动的机会是很重要 的,尤其是创造角色游戏和扮演游戏的机会。因为在这两类游戏中,儿童通

14、过扮演一 些角色内化社会规则 ,对扮演角色的处境和情感能够感同身受。游戏时同伴依照互 惠互补的原则来搭配。如,善于交流的和不善交流的儿童为一组;易制 造冲突的和善于调节冲突的儿童为一组等。游戏环境的设置也应恰当,游戏的 场地不易过于拥挤 ;各个区域的设置互不干扰;游戏材料的使用视教学目的而定,如果 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比较适宜,如果培养儿童的合作精 神,给予有限的材料则是必要的。 (二冲突情境下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 在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中,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就是在冲突的情境 中。冲突情境即可能是让儿童与同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又可能是提高其社会交往 并促进心理健康

15、的转机。所以在冲突情境下,正确处理儿童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就显 得很重要了。下面提出了一些策略供参考。第一,训练儿童学会思考其他的解决办 法。让儿童明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解决方法行不通的时候,与其浪费时间争吵 ,不如 想个双方都接受的方法来解决冲突。这种方法不但改善人际关系,还增强了儿童的 社会适应能力。第二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也是帮助儿童解决冲突的好方法。让 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是对方,再考虑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在采择他人的观点和 感受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观点协调起来。 总之。社会交往不仅仅作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一部分;而且在社会交往中 ,还能提 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培养良好的情绪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6、等。本文从与儿童与其关系 密切的三个重要他人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谈怎样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儿童与家长的 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与教师的社会交往中,要通过教 师的主体性来培养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提高儿童游戏和解决冲突的能力能有利于 儿童与同伴交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司 .幼儿园指导纲要 (试行 .2001年 2日本文部省 .幼儿园教育要领 .1990年 3方丰娟 ,陈国鹏 ,戚炜颖 .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心理科 学.2006,29(2:493-495 4全美幼教协会 .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2005年 5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1999年.第 205页 6转引自王冬梅 .家庭背景下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四川文理 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08年 7张天宝 .主体性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二版 .2001年.第 21 页 8鲍艳辉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 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 9孟香云 .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施策略研究.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 .硕 士论文 10安秋玲 .群体社会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2006年 谈小学生心理压力的产生及主要应对方式摘要现今,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 大,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

18、对此我们已不能不引起重视,其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主要来 自家庭、学校、社会不良心理刺激及其自身心理心理机制和心理特点。学校和家长 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从而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育方式 ,通力合作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 长氛围 ,共同帮助儿童减少心理压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压力产生应对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国际竞争 与合作日益紧密 ,科技与人才竞争不断升温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方式不断变化 着,社会竞争力也逐 渐增强 ,沉重的心理压力不知不觉间渗入了儿童的领域,给儿童的身心健康蒙上 了一层阴影。儿童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 ,承受能力也远不

19、及成人。关注一下媒体, 我们会发现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如一名八岁的小学生因拒绝拉小提琴而悬梁自尽, 另一名八岁的小学生因害怕上学而跳楼自杀,两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被歹徒 砍伤目前,我国的心理疾病人群中三分之一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如果 现在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悲剧还将更多地上演。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 能不引起重视。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压力产生的根源。心理压力主要分为外压 力和内压力。外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即家庭与学校的各因素及社会性不良心 理刺激引起的。一、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家庭是抚育儿童的摇篮,是儿童最早接受教 育的场所。在造成儿童心理压力的诸因素中,家庭的影响是相当原

20、始 ,相当大的。 1、 期望过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几代 同堂的大家庭向独生子女的小家庭过渡,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 ,于是父母望子成龙 的心情特别迫切 ,非常重视早期智力开发 ,学业上更是对子女要求很高,都希望子女接 受高等教育 ,课余还让子女学这学那。家长的期望凝聚着他们对子女最深沉的爱,但 如果期望过高而超过了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无异于拔苗助长 ,给小学生以非常沉 重的负担。 2、教养方式不当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不当也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 理压力。家长的教育方式可划分为四种类型:(1 溺爱型 ;(2 专制型 ;(3冷漠型或放任 型;(4民主型。其

21、中 “ 民主型 ” 的家庭最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 溺爱型 ” 易养成 孩子唯我独尊的任性性格,自私且依赖性强 ,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差 ,不能承受一点 点委屈和挫折 ,不被同伴接受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遭受失败; “ 专制型 ” 教育下的儿 童虽依赖服从 ,但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会形成 “ 被动型人格 ”,同时心理太过压抑 ,会产 生逆反心理 ;而“ 冷漠型或放任型 ” 教育下的儿童缺少关怀 ,缺少约束 ,容易变得情绪不 稳定,具有攻击性 ,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性格孤僻 ,不合群。 3.家庭氛围不和谐首先 ,残 缺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包括父母离婚或一方死亡、出走的家庭。

22、这些家 庭中的儿童身心倍受煎熬,较一般家庭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如焦虑 ,自卑, 孤僻,冷漠,畏缩,敌对等 ,并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社会性发展。或者双亲不 和,家庭中父母的分歧、争吵、敌对会使儿童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矛盾、多疑 或神经质 ,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有些家庭虽然完整,但父母与孩子 分居,或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与孩子缺少沟通 ,疏于管教 ,一旦出现问题 ,恨铁不成 钢管,教育方式就流于简单粗暴;或者家人虽然住在一起 ,但父母每天早出晚归 ,与孩 子很少交流 ,于是孩子终日与电视、电脑、玩具或游戏机为伴,城镇的居住环境又使 得孩子极少走出来与同伴共同玩耍

23、,于是形成了一种封闭性的“ 蛋壳文化 ”,出现“ 电视 孤独症 ” 等社会弊病 ,不利于孩子交际能力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二.来自于学校 的压力学校是传递社会文化,培养社会成员的专门组织,能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 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 ,同时也是儿童与玩伴交往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与儿童的心 理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阻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1、繁重的 学习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中国的孩子普遍学业压力繁重,繁多的作业 ,考试的压力 ,常常 使得他们不胜负荷。虽然我们正在致力于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进发 ,但终究还是因 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难以在短时间内脱离这个桎梏。小学生天真活泼,爱

24、动爱玩耍 , 过多地占用他们休息和玩耍的时间,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容易引发厌学症、学校 恐怖症等心理问题 ,同时也妨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2、来自于教师的压力教师的期 望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但是如过了这个度 ,就会产生负效应。 比如教师迫于成绩的压力而产生焦虑,教育方式不当 ,甚至于出现体罚 ,那将严重挫伤 学生的自尊心。许多儿童在家尚能和父母愉快相处,但到学校就表现得过分退缩,个 中原因 ,与教师的严厉态度和惩罚有关。3、同伴交往带来的压力随着儿童自我意识 发展,独立性增强 ,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通过归属感来 达到自我实现 ,而当儿童受到同伴或群

25、体的拒绝、谴责或惩罚,使儿童产生 “ 对偏离的 恐惧”,假如不善于控制和调节 ,便很容易成为 “ 不受欢迎儿童 ”,从而游离于集体之外 , 儿童的性格会因此向封闭的方向发展。三.社会性不良心理刺激社会性不良心理刺 激主要指一些诸如突发的危险事件,社会不良风气及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例 如影视节目中的暴力情节会直接诱导儿童的攻击行为。所谓内压力,是儿童自身的 心理机制和心理特点所产生的压力或一些心理疾病造成的。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性 格的儿童在挫折面前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面对挫折,自卑的儿童压力会大一些,开朗 乐观而又自信的儿童压力就相对小得多。再如有一些多动症儿童,一方面无法集中 注意学习,另一

26、方面还要受家长和老师的奚落与斥责,因此身心疲惫;还有一 些综合感觉失调的儿童,本身学习困难,假如也以一般的尺度去要求他们,必然 会产生很多弊端。既然找出了 “ 病灶” 所在,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我认 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的家 庭和学校 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都要更新教育观念,科学地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 健康发展。为 此,家校双方都要调整自己的期望,使之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协 调,同时也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切忌简单粗暴和专制,要保护儿童的自尊, 让儿童挺起胸膛走路,自尊、自信、自爱。注意学习目的性和兴趣的培养,创设 宽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过

27、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同时促 进其全面 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二、建立温馨的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改善 教育方式。 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作为父 母应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 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 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教育方式上力求民主,尊重 孩子,赏识孩子,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还要信任孩子,尽力满足 孩子独立性的需求。但教育爱抚孩子要适度,不能演变成溺爱,而且家庭成员教 育要求要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免得孩子左

28、右为难。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 课,设立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我们的教育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 重要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这一课程的愿望不久就可以实现了。以后,我们可以 更有计划,更深入,更细致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 质和健全人格,教育儿童学习了解、关心、体谅他人,多与同伴进行感情交流, 在交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而设立“ 专门的小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则可 以使孩子们的 心理郁积有个排解和倾诉的渠道,同时也是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状 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希望这个想法也能快点实现。四、学校加强与社会、 家庭的密切配合,使三者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在家

29、校结合方面,可以 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1、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并对独生子女,父母离异子女等学 生进 行专门调查研究,建立档案。 2、建立班级家教小组,沟通家校联系,听取家 长的建议和要求。可通过建 立互访制度,通过家访,传递书信等形式进行联络。 3、举办家长学校,定期向家长介绍当前家教的形式、特点及对策,普及心理卫生 知识,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在社校结合方面,可以采取“ 教育走向社会,社会参 与教育 ” 的做法: 1、可以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2、向街道居委会,派出所,交警支 队,医院等单位聘请先进工作者,优秀指战员,离退休干部等担任校外辅导员,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五、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鼓励多

30、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活 动,释放情绪,减轻压力。学习生活一成不变,总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业余生 活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这样才能减少压力,并消除压力。建议儿童多参 加集体活动, 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可以更加合群。同时多参加户外活动,近大自 然,呼吸新鲜空气,这些都不失为缓解压力的好办法。 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最迅 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发育、智力与性格发展对以后的健康成长影响 很大。希望家长和老师们本着一颗热爱儿童之心,共同努力营造孩子们健康成长的 乐园, 让孩子们不再压抑,不再彷徨,拥有一个健康而明朗的七彩童年。课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版 主编:李维) 班主任杂志 参考文献: 小学教

31、育学教 (1997 ( 2002 年 12 月 (1995 年版 主编: 胡寅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高 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刊) 小学生的压力主要 体现在学习上,小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学 校,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片面追求升学率, 导致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太 重。 例如,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小小的年龄,背上一个和自己身高不相称 的大书包,里面装满了各科的学习参考资料,令成年人掂着也沉甸甸的;有的学 校上午课前有晨读,下午放学后有辅导课,回家还要做两个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的 书面作业;有的学校还布置小组长检查,没有完成的放学后留下来补上。这些办

32、法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使儿童产生厌学 情绪。这严重违背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再有就是家庭内部,父母有的时候因为发 点脾气就找孩子撒气,或者孩子的成绩考的很差,就惩罚孩子,打他们,这也会 给小孩子的身心带来很大的伤害,甚至对以后他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3、小学心理健康论文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 年龄小, 感知、 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 在教学内容 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 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 活” 字,作为小 学语文教师

33、,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 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 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 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 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 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小学生的心理 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 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 无意 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

34、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 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 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 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 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 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在小学语文教材 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

35、 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 屈, 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 的农民;有热爱 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 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 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 心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 明确, 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 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 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 影周恩来,让

36、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 中,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 生理解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可 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生前事 迹的资料, 并举行一个汇报会,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通过一 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周总理一心为公,为祖国、为人民甘愿奉献 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让学生把这一形象作为榜样牢固树立于心中。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 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 一吐为快 ” 。小 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 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

37、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 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 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 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 生最忠 实的听众。 在作文教学中, 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 作文题目, 老 例如 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 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 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 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

38、定、充满 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笔 者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 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 主动发言, 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阅她的日 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 “ 积怨” 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 凶狠” ,甚 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 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 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 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

39、单 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 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 了很久。 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 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 朗、活泼了许多。最后,我引用美国的 h j 柯赖齐亚和 w m 斯塔顿所著的小学 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 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 中,他

40、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如果孩子生 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 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 康,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有用人才。 4、 和家长关系紧张,特别厌烦家长督促检查自己的学习,不愿意 和家长讨论有关学习的事,对家长提出的成绩及排名要求非常反感并表现出强烈 的反抗, 经常因此而发生强烈的亲子冲突; 父母在避免给孩子施压方面应该注意 的几个细节: 父母在避免给孩子施压方面应该注意的几个细节: (1 注重孩子兴趣 的培养。 (2

41、不要只注重分数而给孩子压力。 (3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4 父母不要 过分虚荣,向别人一味夸耀自己的孩子也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5努力营造轻松、 * 的家庭环境,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要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改进,而不应使用暴力手 段。 我认为首先做家长的不要给孩子无形的压力,不要给他定什么目标 ,目标要他自 己来定才好 ,要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才行的 .平时不要总是批评孩子 ,要多鼓励他 ,好 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话一点都不假 .做家长的不要把希望他怎么样总放在嘴上 ,要引导 他去学习 ,不能用棍棒政策的 ,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要理解孩子的思想 ,多从 孩子方 面想问题 ,不要总是从大人的角度想

42、问题,那孩子会反感的 ,会产生逆反心里的 . 1) 首 先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在你的快乐的氛围影响下,她 自然的就会走上 爱学习好好学习的道路 2)尊重孩子学习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 的良好的习惯和能力。要经常鼓励孩子,使他建立信心,这样他才会有学习的兴 趣。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3)让他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 4)让孩子们喜欢教育 本身,让他们认为受教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只有这样,他 们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 2) 郑渊洁的教子经。他说: “ 所谓的差生,是差老师和 差家长联手缔造的。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在于做父母的是否善于发 现合格的老师和父母,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老师 和父母,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