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55589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DF 页数:77 大小:46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案例..pdf(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目录 案例 1:计划经济的记忆 从老北京的 “ 秋菜指挥部 ” 说起 案例 2:伟大的创举 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道路 案例 3:意义深远五元股 案例 4:浙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案例 5:小平未了心愿二 :从“ 先富” 到“ 共富” 案例 6: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 案例 7: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典范歼 10 案例 8:韩国“ 新村运动 ” 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案例 9:案例 9、华西村的 “ 八大变化 ” 案例 10:大路朝天 高巨谦和黄海的世纪探索 案例 11:俄罗斯私有化教训多 案例 12: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的经典微缩 案例 13:中

2、国非公经济规模有多大 案例 14:民营经济 :崛起在中国的市场力量 案例 15:义乌:民营企业迈出开放新步伐 案例 16:一个“ 傻子” 带动一座 “ 瓜子城 ” 案例 17:“ 小动作 ,低成本 ,大效益 ” 案例 18:贫富中国 城乡收入差距调查 案例 19:“ 小龙少爷 ” 网络炫富 案例 20:“ 未富先老 ” 的挑战 案例 21:“ 烤红薯问题 ” 案例 22:化出一个新天地 案例 23:河南“ 莲花” 走上“ 循环经济 ” 之路 案例 24:“ 中国制造 ” 耀太空 案例 25:“ 小平您好 ” 案例 26:“ 五朵金花 ” 为什么这样红 ? 案例 27:东北农民 :给点阳光就灿烂

3、 案例 28:中国共产党对 “ 三农” 问题的探索 案例 29:人人都在倒腾他们的穷根 案例 30:五年开发面貌大变 西部大开发五年成就综述 案例 1、计划经济的记忆 从老北京的 “ 秋菜指挥部 ” 说起 为一种菜组织一场战役 “ 大白菜从种到收 ,都是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惊心动魄的战斗。” 北京市菜蔬 公司副总经理张来喜说。当然,这说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当年。区区一白菜,因为 “ 关系国计民生 ”,从种植到上市 ,从贮存到销售 ,都由政府部门严格下达计划。 为了保证 “ 每人每天一斤菜 ” 的计划供应量 ,从 1959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都要动 员各种资源进行社会性的大白菜销售、贮存,这便是

4、“ 冬贮大白菜 ” 说法的由来。 “ 头 伏萝卜二伏菜 ” 。京郊 6 月中旬麦收 ,几十万学生、干部、战士下乡拔麦子,被称为 “ 龙口夺粮 ” 。随后便在麦茬地播种大白菜,长成的大白菜在11月初集中上市。当时 的北京市常住人口四百万,用每人每天吃一斤菜的平均数字计算,再加上损耗 ,一个冬 天,全北京起码要吃掉2亿公斤大白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数字最高时曾经达 到 3.5亿公斤。 收割季节 ,要在立冬之前把地里的白菜全砍下来。各区县菜蔬公司生产科的工 作人员走遍菜地去给白菜分级定价。更紧张的还在后面。几亿公斤大白菜要在十几 天时间内完成从产地砍收到运往全市各处销售的整个过程,所有白菜必须赶

5、在每年 11月中旬初霜之前就由市民买回去分散贮存,否则大白菜一冻 ,百姓一冬天就没了菜 吃,冻后一化 ,流汤的大白菜就能臭遍街巷。为了统一协调指挥冬贮大白菜的集中上 市,专门设立了一个名称听上去很有点“ 前敌” 色彩的机构 ,叫“ 秋菜指挥部 ”,分市、区 两级,市秋菜指挥部由副市长挂帅,计委、商委、财政局、物价局、菜蔬公司、交管 局、运输局、公安局、环卫局、气象局等多个部门的主管领导参加, “ 规格” 非比寻 常。 年过七旬的孙毓楼从1987年起直到退休 ,一直担任原北京市菜蔬公司党委书记, 作为北京蔬菜供应权威渠道“ 掌门人” 的他,在“ 秋菜指挥部 ” 里只是一个办公室主 任。“ 集中上

6、市一个多星期 ,很少有凌晨一两点之前能下班的。” 他回忆说 , “ 把这段时 间形容成一场战役 ,真是一点不夸张。 ” 满街长龙买白菜 四十岁以上的北京人 ,未曾在寒夜里排过买大白菜的长队的,大概没有。全市 1200个菜店和临时售菜点 ,个个人头攒动 ,用帽子、大衣、围巾、口罩把自己包裹得 严严实实的男女老少们 ,怀揣副食本 ,在街头排成一条条蜿蜒的长队,缓缓向前蠕动。 菜店的样板台上 ,冬贮白菜被分成一级、二级、三级和等外几类分别展示出来, 供市民根据定量分级购买。上市前,物价局已经对大白菜进行了分级定价,以 1986年 为例,包心严实的青口大白菜是一级菜,每公斤 6 分 6 厘,七成心以上

7、的是二级菜 ,每公 斤 6 分,更差的三级菜每公斤5分 4厘,几个等级的大白菜搭配着卖,每家都有固定的 限量,有钱也不能全买一级菜。 “ 谁也不敢营私作弊 ,排着长长的买菜队伍 ,什么都在老百姓眼皮底下摆着呢。” 张来喜说。集中供应期上市的大白菜,有政府财政补贴 ,菜价相对便宜。过了集中上 市期,零售的大白菜没有补贴 ,价格就要比集中供应期贵得多。当时的人们用“ 冬贮 菜” 和“ 议价菜 ” 的不同称呼来区分这两种大白菜。在少有其它蔬菜替代的年代,如果 靠“ 议价菜 ” 度过冬天 ,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尽管过了集中上市期也能买到大 白菜,还能省去不少贮存的麻烦,可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一下子

8、买几百公斤大白菜,存 在家里慢慢吃。 张来喜当时是北京市菜蔬公司物价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因为日夜不息地在 “ 秋菜 指挥部 ” 加班,没时间排队买菜 ,只好抽空悄悄走个 “ 后门” 。每次他都是找到宣武区小 马厂一菜店的张经理 ,还没开口 ,对方已知来意 : “ 还是老样子 ,你晚上带副食本过来 ,我 给你留够了白菜 ,留辆板车 ,回头你自己运回家去。 ” 于是张来喜会在半夜里敲开菜站 的门,把自家的白菜拉回去。 “ 全小马厂一菜店的定点住户里,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是这 样走后门 ,别的住户 ,不管是领导干部也好 ,普通百姓也好 ,都得拿着副食本在菜站排队 买菜。 ” 张来喜说 , “ 忙碌两个月

9、,就落下了省得排队等白菜这点 好处 。” 就这样 ,还总 是受到排队的人们的诘问,一边推着板车一边四下解释的窘境几乎年年都伴随着 他。 白菜上市时节 ,买菜就是京城里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卖菜的,一路绿灯。原本 禁止马车进城的北京 ,无论大街小胡同 ,对马车统统解禁。大卡车车窗前放一张蓝色 衬底、画着棵大白菜的车证,便可以在天安门前畅行无阻。买菜的同样一路绿灯。 双职工家庭两口子都要上班,可以直接向单位请半天假,理由就是 “ 买冬贮大白菜 ” 。 遇见这个理由 ,单位不能视为私事 ,得立即准假。等到一车车白菜搬回家,当晚,一 家人围坐在餐桌前 ,醋溜白菜、白菜熬豆腐什么的热腾腾地端上来,北京人的

10、心里就 踏实了。 一年里贴掉两座立交桥 从上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物价整体水平逐渐上涨 ,但白菜的价格却很少变 动。以一级菜为例 ,1974年 4 分钱一公斤 ,1980年 5 分钱一公斤 ,1992年大白菜购销 放开时 9分 4 厘一公斤 ,近 20年时间 ,大白菜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这当然 是因为政府给了补贴在里面。 冬贮白菜卖到 6 分钱左右一公斤的时候 ,地头上的收购价大约是4分钱一公斤 , 摊进流通环节的各项费用,实际上每公斤白菜的成本大约要在1角 5分钱左右 ,其间 的差价 ,全部由北京市财政来负担。 “1986 年北京市财政一年能动用的资金大概是40多亿

11、,光一个冬贮期花在大白 菜上的财政补贴就是四千万元。” 孙毓楼回忆说 , “ 菜篮子在当时绝对是头等大事。” 不仅冬贮大白菜 ,曾经,北京人菜篮子里几乎所有的蔬菜都带有政府财政补贴的印 记。 当时的北京 ,每年要经历 4月和 8、9月两个蔬菜淡季。每年4月是“ 南菜北运 ” 的最后时期。每年8、9 月份则从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调运菠菜、青椒、西 红柿、蒜苗等蔬菜 ,每年的调菜量在4万吨上下。再加上储运、保鲜、经销等层层 成本,市财政一年对蔬菜的补贴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当时的市领导曾算过一笔账, 北京市每年用于蔬菜补贴的花销,相当于两座立交桥的造价。 分水岭 :1989年“ 爱国菜 ” 大

12、约是在 17 年前,1989年,大白菜遭遇了一次被 “ 抢救” 的命运。 这一年 ,北京同样遇到了大白菜生产过剩、卖不出去的情况。当时的大白菜有 着非常神气的别名 ,在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菜站里,堆满了新鲜的大白菜 ,黑板上大大 地写着几个字 : “ 爱国菜 ” 。“ 现在回想起来真有意思。 ” 孙毓楼提起 1989年的冬天忍 不住哈哈大笑 , “ 上了几次电视 ,号召大家买白菜。在电视上讲大白菜如何有营养,常 吃对人的身体有好处。 ” 那年也赶上多年不遇的暖冬,地里的大白菜长得格外茁壮,等到收割季节 ,8万吨 大白菜一下子成了卖不动的积压货。市政府不得不紧急动员全市各个机关、学校、 工厂和部队

13、购贮大白菜。有的单位直接把大白菜买回去当作福利分给职工。有的单 位是职工买了白菜后可以报销。连市长都亲自到菜站推销白菜。媒体机器也开动起 来,电台里把 “ 清早起来吃白菜 ,晚上回来白菜吃 ” 编成了歌曲 ,报纸上连载着 “ 佛手白 菜” 、“ 荷花白菜 ” 、“ 糖醋白菜 ” 、“ 蒸酸白菜 ” 、“ 烧熘白菜 ” 等各种新奇的做法。电视 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有一集讲全民买萝卜,其实影射的就是推销大白菜。 那一次的大白菜滞销危机 ,在行政力量促销下得以度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 识到,1989年这一场京城全民买 “ 爱国菜” 的运动 ,恰好是大白菜地位变化的一条分水 岭。 同一年 ,作家刘震云在他

14、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中,通过对主人公小林的心理 描写,清楚地记载了大白菜地位在普通人心目中的变化“ 年年买大白菜 ,年年上 当。买上几十棵便宜菜 ,不够伺候它的 ,天天得摆、晾、翻 ,天天夜里得归拢到一起码 着。这样晾好 ,白菜已经脱了几层皮。一开始是舍不得吃,宁肯再到外面买 ;等到舍得 吃,白菜已经开始发干 ,萎缩,一个个变成了小棍棍 ,一层层揭下去 ,就剩一个小白菜心 , 弄不好还冻了 ,煮出一股酸味。每到第二年春天,面对着剩下的几根小棍棍,小林和小 林老婆都发誓 ,等秋天再不买大白菜。可一到秋天,看着一堆堆白菜那么便宜 ,政府在 里边有补贴 ,别人家一车一车推 ,自己不买又感到吃亏。这样的

15、矛盾焦急心理,小林感 到是一种折磨 ,其心理损耗远远超过了白菜的价值。” 从此之后的几年时间里 ,雄霸北京人冬令餐桌数十年的大白菜逐渐让出了当家 地位,开始泯然于其它蔬菜。 春意之时 ,88岁的邓小平在南海边一锤定音。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这一年里 ,大白菜和很多人们熟悉的物品一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粮票作 废了,上大学要交学费了 , “ 下海” 再不是什么时髦词 。国人的腰包也已今非昔 比。当年社会个人资产总额首次超过国有资产总额,新华社的一篇评论中喜孜孜地 说: “ 老百姓比国家有钱了。 ” 这一年年底 ,北京的蔬菜价格全面放开 ,不再采用政府定价的方式 ,全部由市场决 定。新发地、大

16、钟寺、岳各庄等几个大型农贸市场成了蔬菜价格的晴雨表。但这时, 大白菜是唯一一种没有彻底放开价格的蔬菜。每年11 月,政府依然要组织一批冬贮 菜集中上市 ,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销售。 当时,普通市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已有明显提高,集中上市期每公斤便宜几分钱的 冬贮菜已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这一年, “秋菜指挥部 ” 调配的大白菜数量第一次明 显下降。 此后,大白菜受到的冷落一年比一年明显。到1997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已接近 1000万,人口增加了一倍 ,但冬贮大白菜的销量萎缩到不足一亿公斤,大多时候 ,菜站 里堆积着政府高价补贴的大白菜却无人问津。 1998年秋天 ,当各个部门按惯例又重新集结在一起,准

17、备成立 “ 秋菜指挥部 ” 时,在 筹备会议上 ,一位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话: “ 我们不要再自作多情啦 ! ” 全场会心 地轰然大笑。 从这一年起 ,北京一年一度的 “ 秋菜指挥部 ” 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北京人正式和每年冬天集中买冬贮大白菜的历史说“ 再见” 了。 案例 2、伟大的创举 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道路(即中国确立市场经济 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场调节机制开始逐步形成,物质利益原则与价值规律 得到正视 ,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被广泛调动了起来,经济出现了加速增长势头。中国共 产党和邓小平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着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 1979年 3月 8日,陈云写了计划与市

18、场问题提纲,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 济必须有两个部分 :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他列举了计划经济的一些弊端: 计划太死 ,包括的东西太多 ,计划又时常脱节 ,人们忽视价值规律 ,没有利润概念等等。 1979年 11月,邓小平在接见来访的林达光时说: “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 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 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 ,但这是社会主 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 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0年 1月 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

19、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提出“ 计划调节和 市场调节相结合 ” 的观点。 1982年 7月 26日,邓小平指出 : “ 我们的经济体制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对经 济搞得不活。因此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 ,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 , 解决不好 ,就会糟。 ” 1982年 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写下了“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 辅” 的改革原则。 1984年 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 的充分发展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 件

20、。” 这就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理论上实现了突破。 1985年 10月,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 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 践证明 ,在某种意义上说 ,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 济结合起来 ,就更能解放生产力 ,加速经济发展。 1987年 2月,邓小平说 : “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 义呢?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 义服务 ,就是社会主义的 ;为资本主义服务 ,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

21、是社会 主义,这也是不对的 ,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 ,美国也有计划嘛。 ”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 在的统一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应 当是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历史性突破 1989年由于发生了政治风波 , “ 左” 的思潮又开始抬头。 1990年 2月 22日一篇名 为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中说: “ 他们(指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的经济 体制改革 ,说到底 ,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 ;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 ,实现 市场化。 ” 并对经济改革提出了姓 “ 社” 还是姓 “ 资”

22、 的问题。 1989年 6月,邓小平重 申: “ 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 ” 1990年 12月 24日,邓小平针对国内掀起的反对市场经济的势头说: “ 我们必须 从理论上搞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 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就没有控制,就那么自由 ?最 惠国待遇也是控制嘛 !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 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 ,是自甘落后。 ” 1991年 1月 28日到 2月 18 日,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说 : “ 不要以为 ,一说计划经 济

23、就是社会主义 ,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 ,两者都是手段 ,市场也可 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 1992年 1月至 2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 “ 计划多一点还 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 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 ” 1992年 10月 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郑重宣告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此,在历经曲折之后 ,终于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方向。 案例 3、意义深远五元股 1986年 11月,被称为美国

24、五大证券交易所之一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 范尔霖率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范尔霖来北京前就有一个愿望: 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见面,并给邓小平带了两件特殊的礼物。 范尔霖如愿以偿。 11月 1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和代表团的其他成 员。 会见中 ,范尔霖表示 ,美国的企业界和金融界对到中国投资很感兴趣,愿同中国的 金融界加强合作。邓小平说,美国在投资方面有足够的知识,但还要看是否有勇气。 范尔霖将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送给邓小平。他告诉主人,佩戴这枚证章 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通行无阻。同时,他还送给邓小平一本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 券样本。 从当天的电视新闻

25、中 ,人们看到邓小平也向范尔霖赠送了一份小礼物。邓小平 送给客人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当时国内新闻并没有报道,而国际新闻媒介却异常重视, 称邓小平此举是中国将推行股份制的一个信号。因为邓小平送给范尔霖的是刚刚由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新中国第一份股票飞乐股票。 精明的 “ 证券大王 ” 拿到邓小平送的这张面值只有5 元人民币的股票 ,立即改变 行程,专程又去了一趟上海 ,到改革一族中第一个出现的证券交易所办理了正式转让 手续。 股票,有人说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象征,这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资本主 义经济 独有的东西。邓小平选择中国自己发行的股票送给范尔霖,其意义非同小可。 一个月后 ,邓小平在一次

26、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对金融改革问题发表了意见。他 指出: “ 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他又专门谈到了证 券、股票这些东西能不能搞的问题。他说: “ 金融问题 ,我们知识不足 ,可以聘请外国 专家做顾问嘛 ! ” 他对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说,其实,许多经营形式 ,都属于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手段、方法 ,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 ,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 ,谁用得好 ,就为谁 服务。 邓小平的谈话 ,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证券、股票市场的培育和 发展。然而 ,股票、证券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实践太远了,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证券市 场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

27、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股票极强的 投机性 ,若管理控制不好 ,会引发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是不是因为存在着诸如 投机性等问题 ,证券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呢?对此,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谈话,对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发表 了看法。他指出 :证券、股票 ,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 ,有没有危险 ,是不是资本主义独 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 ,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 ,搞一两年对了 ,放开;错 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 ,也可以快关 ,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 这种态度就不要紧 ,就不会犯大错误。这些话。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发展和

28、宏 观管理指明了方向。 “ 允许看 ,但要坚决地试 ”,是邓小平在指导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 原则。股票、证券是改革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是金融体制改革中的一个试 验。正是按照邓小平的这一指导思想,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中国一步步走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案例 4、浙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所有制经济结构是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变化 的。到 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 54.8%,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出 口、促进投资、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浙江省经济

29、所有制结构现状与特点 2002年浙江省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2%,其中国有经济和集 体经济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3%和 21.9%;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 54.8%,其中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经济的比重分别为47.1%和 7.7%。 1.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规模居全国前列,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较 高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271.76亿元,占 54.8%。在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主要省市中,浙江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高于广东、 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省市。而且,浙江的个体私营经济比重最高。2002年浙 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

30、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江苏、山东、上海高出18.8、 18和 38.1个百分点。 2.非公有制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不大 在 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7.1%,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85.9%;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增加值为604.12亿 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占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4.1%,表明浙江省非公有制 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 3.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目前除了少数垄断性行业和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涉及到 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领域更为集中。2002年

31、第二产业增加 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8.9%,特别是在工业增加值中 ,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 达到 70.6%;在第三产 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则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业,比重分别 占 65%与 45.5%。2002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中,第二产业占 64.2%,其中工业 占 59.2%,第三产业占 30.5%,第一产业仅占 5.3%。 4.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的公共服务领域和工业中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 及垄断性经营行业 ,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 ,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45.2%,其中国有经济增加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3%。从国有经济增加值

32、的产业构成看,第三产业占 71.4%,第 二产业中的工业占25.6%,两者之和占到国有经济的97%。在第三产业中 ,国有经济 主要集中在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 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公共服务行 业。在工业领域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经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主要集 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垄断性行业。如,2002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企业增加值中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 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床制造业、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

33、信设备制造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 业、医药制造业等11 个行业增加值比重高达81%。 5.集体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业、建筑业及传统的服务业中 在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 ,集体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从 各行业增加值的所有制构成看,200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中 ,集体经济占 67.1%;第二产 业增加值中 ,集体经济占 18.2%,其中工业增加值中集体经济占16.4%,建筑业增加值 中集体经济占 33.9%;第三产业增加值中 ,集体经济占 16.6%。在第三产业中 ,集体经 济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居民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餐 饮业增加值中 ,

34、集体经济占 24%。从集体经济增加值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占 27.3%, 第二产业占 42.4%,第三产业占 30.4%。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1.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上升 2002年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 2001年上升 1.5个百分点。国有经济 比重上升主要是由工业、运输邮电业和其他服务业中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上升拉动 的。2002年工业、运输邮电业和其他服务业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3.0%、 52.4%和 58.5%,分别比上年上升0.7、4.4和 2 个百分点。 2.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下降明显 2002年浙江省集体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比 2001年下降了 4.9个百分点。分

35、 行业来看 ,集体经济比重下降比较明显的行业有工业、建筑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和 其他服务业 ,这些行业增加值总量中 ,集体经济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分别比2001年下降 5.1、2.5、7.0和 4.6个百分点。从相关统计指标来看,这些行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单 位数和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均明显下降。2002年与 2001年相比 ,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 业单位数减少了 238家,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下降15.7%和 13.5%,资产总值下 降 16.1%,利税总额下降 48.5%。 3.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迅速 ,所占比重上升明显 个体私营经济是浙江省各种所有制中创造增加值份额最大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2002年全

36、省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增加值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9%,大大快于同期 GDP的增长速度。个体私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从 2001年的 43.5%上升到 47.1%, 上升了 3.6个百分点。 分行业来看 ,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行业有批零贸易餐饮业、工业和 建筑业等行业 ,这些行业增加值中 ,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 62.5%、58.5%和 52.2%,分别比 2001年上升 7.8、2.5和 15.3个百分点。这些行业的 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均已过半,个体私营经济不仅在各自行业中占居主导地位,而且也 是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的主要集中点,这三大行业的个体私营经济占全省个体私营 经

37、济增加值的 80.4%。因此 ,他们的较 快发展成为带动全省个体私营经济较快发展的主要动因。 案例 5、小平未了心愿二 :从“ 先富” 到“ 共富” ,来源于 2004-08-19南方周 末。 “ 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理想 ,今天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 ,仍在路上。 “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1980年 7月,北京铁路局天津电务大队27岁的二级工黄德江 ,因为在工资调整 中没有评上 ,往自己身上浇倒柴油 ,自焚而死。而在千里之外的特区深圳,蛇口工业区 第一项工程 蛇口港码头建设 ,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就是这一年 ,邓小平刚刚启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春风始度 ,乍暖还寒。 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理

38、解 ,评定工资也会产生这样的极端事件。但在那个年代, 几年一次的小比例调资机会,一旦错过 ,意味着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内,很可能就不 会再涨工资了。 1980年,庞大的中国社会主义航船正在努力挣脱铁桶般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以 按劳分配的名义实行的 “ 大锅饭 ” 平均主义政策 ,已经走入死胡同。 1980年 7月中下旬 ,在视察武汉的过程中 ,邓小平听取中央负责人汇报制定“ 六 五” 计划和长远规划有关情况时说: “ 要承认不平衡 ,搞平均主义没有希望。一部分地 区先富起来 ,国家才有余力帮助落后地区。” 事实上 ,他在 1978年就明确表露过这样的意思: “ 在经济政策上 ,我认为要允许一

39、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 活先好起来。 ” 1980年,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4年后,邓小平坐专列南下深圳 ,要亲眼看一看他亲手创立的经济特区到底有什 么变化。 1984年 1月 25日上午,在深圳河畔的一个小渔村 ,邓小平和当地的渔民聊起天 来。村支书吴柏森说 ,改革开放以来 ,他们利用和香港一河之隔的优势发展养鱼业、 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 ,1983年人均收入达到 2300元,家家都是万元户呢。 邓小平要亲自验证一下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跑到一户渔民家去参观。看到气派 的楼房、精致的装修和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邓小平问 ,收入怎么样啊 ?主人回

40、答 说,每月收入四五百元。坐在邓小平旁边的女儿邓榕怕听力不好的父亲听不清,大声 说: “ 老爷子,比你工资还高呢 ! ” 离开渔村时 ,邓小平心情极好 ,但他的头脑很清醒 :全国农村要达到渔村这个水平, 恐怕要 100年。当时同行中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邓小平坚持说 : 我们国家大 ,情况复杂 ,至少要到本世纪末 ,还要再努力奋斗 50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真正的社会转轨时期。 邓小平的忧虑 这个时候 ,成千上万的温州农民开始洗脚上田,走南闯北开始了他们的创业过 程。 安徽人年广久潜心钻研瓜子的炒制技术,创造出“ 傻子瓜子 ” 这一品牌 ,在当地名 声大噪。 1983年,他雇

41、用的人已经达到103人,月营业额达到 60多万元。一些看不 惯私营企业发展的人主张对他采取措施,邓小平出面阻拦 : “ 不能动 ,一动人们就会说 政策变了 ,得不偿失。 ” 自此,私营企业的发展势头锐不可挡,出现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在整个 80 年代,类似的 “ 松绑” 政策,促进了十亿人生存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在一 步步解构计划经济的旧体制。 但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开始积累。 转轨时期由于旧的法律规章失效,新的尚未建立起来 ,合法与非法的界限难以划 清,一些有权力和有胆量的人开始通过打“ 擦边球 ”,以各种手段捞取收入。 1984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最关键的一步

42、开始实行:价格改革 ,允许国有 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后,超产部分价格由市场供求双方解决。 同一商品出现两种价格 ,指令性计划一统天下的僵死局面被打破,经济出现了生 机而乡镇企业从此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原材料,发展势头迅猛。 但同一种商品两种价格 ,相当于一条马路上有两种交通规则在起作用。计划价 格和市场价格相差数倍 ,大批“ 倒爷” 在“ 双轨制 ” 的混乱中产生。掌握计划材料分配 权的人批批条子 ,卖给你几十吨钢材 ,往市场一转手 ,大把钞票就来了。 计划失控 ,市场失灵 ,出现了 1988年的经济秩序混乱。一批有权力背景的人在法 律的灰色地带发家致富 ,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初的社会分配公正问题

43、。 1992年,邓小平在垂暮之年前往南方,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他在谈到加快发展的同 时,多次讲到 “ 共同富裕 ” 问题,88岁高龄的他已经感受到这一问题的焦虑。 1992年 12月 18日,在杭州考察的邓小平翻阅当天的参考消息,看到文章 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后,深有所 感: “ 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研究分配问题。 ” 他担心 : “ 如果仅仅是少数人 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 根据他的意见 ,中央迅速成立了专门研究分配问题的班子。 不久后的 1993年 9 月 16日,在和弟弟邓垦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再次表露了他 对这一问题的忧虑 : “ 十

44、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 ,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 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 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 实际上 ,邓小平对于如何解决两极分化,曾有过初步的设想。例如他在1992年南 巡中说 : “ 解决的办法之一 ,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 利益的转向 1994年,北京建国门外的某家百货公司展出一双意大利进口的女用拖鞋定价 9000元人民币。消息被北京晚报进行了报道,隔日,许多北京市民闻风而至 ,想要 一睹“ 金缕鞋 ” 芳容,没料到扑了空 ,鞋子早已被一位东北来的大款买走。

45、上世纪 90 年代初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富裕群体,包括股票经营者、私营企业主 和个体户、歌星和影星、乡镇企业和集体企业承包人和企业管理人员等。 这类人数量并不大 ,但占有财富的数量却在不断攀升。据官方机构测算,进入新 世纪, 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而 10%最高收入家庭的 财产总额则占到 45%。 2004年 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一份收入调查显示,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均收 入比率由 1995年的 2.8提高到 2002年的 3.1。 贫富差距何以在短时间内扩展到如此之大?多年关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华社老 记者杨继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市场经济的缺陷拥抱了计划

46、经济的残余。 “ 市场的本质是追逐利润 ,市场自由运行的极端结果是两极分化,这就需要用政府 来缝补市场的无能和缺陷。而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 形态,缺乏制衡的行政权力左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流动。” 按邓小平在 1992年南巡讲话中的设想 , “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 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财富合理公平分配 ,实现共同富裕 ,已经到了转变 的前夜。 直面共同富裕 2002年 11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大 ,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思路进入了新阶段,提出了 “ 全面小康 ” 的概念 ,注重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农 村地区的发展 ,要求

47、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地区和阶层,都要在 2020年前达到。 一年后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 以人为本 ” 的科学发展观。 2004年 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 先富论 ”,拓展为 “ 共同富裕 ” 。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 新阶段 ,开始倡导和谋求 “ 共同富裕 ”,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跨越。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坦承 ,多年来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 盾和问题 ,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 重视而不可回避 ,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

48、发展。 科学发展观思想中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际上已经触及 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所有重大问题:城乡分化、地区分化、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人与 自然的失衡等。 缩小差距 ,共同富裕涉及到各地区、各群体的利益调整,涉及到弱势群体有更力 的发言机制和权利保护机制,这就需要社会政治体制有相应的变革。因此,共同富裕 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 ,它是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它的启动 ,有可能 是引导社会进行更深刻变革的一个契机。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目标,是在 21世纪前 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走 向“ 共同富裕

49、” 的关键一步 ,显然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但也是没有退路的一步。 这就又让人重新想到邓小平的话 和他一以贯之的勇气。 1984年他南巡到广东的时候 ,住的宾馆后面有座小山。一次,80岁的邓小平像往 常散步一样 ,一口气登上了山顶。下山的时候,当地领导和警卫让他从原路下,这样既 好走又安全。邓小平不答应: “ 我从不走回头路。 ” 他坚决地走另一条没有走过的更 为艰难的路。 案例 6、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节选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首次中国城市居民家庭财产调查总报告显示,改革开 放以来 ,我国 GDP年均增长达到 9.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 ,这个速度是同期世 界经济年均增速的 3倍。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 344元增加到 2000年的 6280元,提高了 17 倍(名义增长。作为收入增长的必然结果,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积累 也日渐增多。本文所指家庭财产的内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家庭金融资产、房产、 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和家庭经营资产。调查结果显示,截至 2002年 6月底,城市 居民家庭财产户均总值为22.83万元。 (具体特征 1、近一半城市居民的家庭财产集 中在 15 万-30万元之间。有 48.5%的被调查户家庭财产在15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