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56120 上传时间:2020-04-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张雯歆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的不断引入,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灵 敏度的提高 , 检测限的降低 , 线性检测范围的拓宽以及响应时间的缩短等方面的性 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本文主要对纳米颗粒、纳米纤维、 纳米管以及纳米量子生 物传感器在酶、免疫以及 DNA 等生化领域检测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的概 述。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生物传感器 应用 Advances of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in biosensors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2、 of nanotechnology ,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realize an objective to improve sensitive sensor with a wide linear range, a highly reproducible respons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o on. The application of nano- materials (such as nanoparticle, nanofiber, nanotube in biosensor fields int

3、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ield prospected in the future. 【 Keywords 】 :nano-materials; biosensors; application 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是 21世纪的两大领先技术 ,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技 术交叉 ,其中,纳米生物传感技术已然引起了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 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形式的传感器,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为识别元件 (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理化 换能器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 , 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 , 从而能够检测 多种

4、生命 和化学物质。纳米技术主要是针对尺度为 1 nm100 nm之间的分子世 界的一门技 术。 该尺寸处在原子、分子为代表的微观世界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因此有 着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表面效应、微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 道效应等 , 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优越性能。纳米技术引入生物传感器领域后 , 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其它性能, 并促发了新型的生物传感器的发展。但纳 米生物传感器还正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仍有具有很大的研究 价值和应用空间。本文就将对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有关进展与应用做一综述。 1. 纳米颗粒生物传感器 1.1 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

5、利用酶在生化反应种特殊的催化作 用,可使糖类、醇类、有机酸、氨基酸、激素、三磷酸腺营等生物分子,在常 温下迅 速被分解或氧化。反应过程中消耗或产生的化学物质即可用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 记录下来。 1967年 ,Updike SJ 和 Hicks GP 把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化膜和氧电极组装 在一起 ,制成了第一代酶传感器。近 20年来 , 纳米材料的飞速发展对酶传感器的发 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各类纳米酶生物传感器不断涌现。目前国际上已经研制 成功的酶传感器有十几种,如葡萄糖、乳酸、尿素、尿酸、过氧化氢、 胆固醇和氨 基酸等传感器。 但酶传感器仍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开发, 以达到 酶传感器的完全

6、实 用化和商品化。 将纳米颗粒应用于酶传感器 , 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 , 缩短了电流响应时间 , 增强了抗干扰能力等。国内外学者对纳米颗粒增强葡萄糖氧化酶 (GOD 生物传感 器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测试简便、快速 的特点 , 是检测葡萄糖浓度最常用的方法。人的血液和体液中含有许多干扰物质, 通过引入纳米颗粒 ,还可以改善葡萄糖传感器抗干扰性能。如路会冉 6采用 电流置 换 的方法 制备 出 Ag-Pt 中空 纳米 颗粒, 并 将其制 备成 制备 Ag-Pt HNPs/CS/Au 电 极。该电极对于体内可能存在的抗坏血酸以及氯离子基本不受影响;重现性和稳定

7、 性较好。由于 Cu-Pt 中空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反应条件更加温和,且成本更低 ,制备 Cu-Pt HBNPs/CS/Au 电极,同样可以用于含抗坏血酸以及氯离子对葡萄糖的检测;重 现性和稳定性较好。 1.2 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是由特异抗体与载体结合而成,其对特定的抗原分子具有选择性的 识别能力。 利用纳米金的特异性强、非特异性吸附作用小、电子密度大等特点 , 可以改善免疫传感器的灵敏性。纳米级界面具有较强和明显黏附力活性位点的比 例优于普通界面 , 同时能够使表面抗体分布均匀, 提高其活性率 , 从而提高 免疫传感器的效率。 Lin Y Y 等人 2制备了以 CdSe/ZnS纳米颗粒为标

8、记物的免疫层析电化学传感 器 , 实现了人类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Zhang L Y 等人 2将抗体固定 在纳米金 /L半胱氨酸电极上 , 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无介无标记免疫传感器。程琼 等人采用化学键合法将乙肝抗体固化在自行制备的纳米磁性高分子功能微球表面 , 利用免疫夹心反应原理 , 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 Lin 等 1 将纳米金颗粒组装在铟 -锡电极的壳聚糖膜层上来吸附固定癌胚抗原,通过 o- 苯二 胺 -H2O2-HRP 电化学体系检测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体含量研究发现抗体的 检测限为 1.0ng/ml 在 2.0-20ng/ml 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9、 1.3 DNA 传感器 DNA 传感器是一种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生物传感 器。纳米粒子的特殊结构 , 使其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良好的光学和电学性质。 再加上它的生物相容性 , 使其成为 DNA 生物传感器的理想材料。将纳米颗 粒引入 DNA 传感器 , 可提高固载的 DNA 量 , 能增强和放大很多电化学检测信号 , 使 DNA 的检测更加灵敏、可靠。 此类传感器可用于检测靶 DNA, 测定 DNA 序列、 DNA 突变等。 张瑛洧等利用银纳米粒子与 DNA 之间紧密的结合使之有很高的荧光猝灭效率 的原理来检测核酸 ,对于完全互补和碱基错配的 DNA 序列具有良好的区

10、分能力。 Liu S F 10用电沉积法直接在金电极上制备纳米金 , 采用循环伏安法表征了 DNA 的固定与杂交 , 发现 DNA 的固定与杂交量大大提高 , 灵敏度显著改善。 Lu W 等人 11采用光电化学方法 , 利用纳米金颗粒修饰以 TiO 2 为衬底的 DNA 探针 , 实现 了 DNA 杂交的定量检测和非互补碱基对的识别。 1.4 微生物传感器 微生物传感器的测定原理有二种类型 :一类使利用微生物同化底物时消耗氧的 呼吸作用 ; 另一类是利用不同的微生物含有不同的酶,把它作为酶源。 Tan 等人 5 采用生物修饰的纳米颗粒,通过荧光信号为基础的免疫试验,快速、准确 地检测出单 个大

11、肠杆菌 0157:H7,该方法甚至能发展到 384孔微平板的多菌样 本高通量检测。 因此, 用针对不同细菌的特异性抗体来修饰纳米颗粒, 这项纳 米 生物技术就能用来检测多种来源的细菌病原体。 2. 纳米管生物传感器 在纳米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碳纳米管 (CNTs 管最为常见 ,可分为单 壁碳纳米 管和多壁碳纳米管。 CNTs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催化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因此 被广泛用于修饰电极的研究。分散性良好的碳纳米管在水溶液或丙酮、甲醇等有 机溶剂中可观察到很强的荧光发射。基于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 碳 纳米管对周 围的环境极其敏感 ,所以可以将其应用于化学传感器。 2.1 酶传感器

12、 酶的结构复杂 ,活性中心通常包埋于酶内部,很难实现酶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转 移。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 , 将酶固定到碳米 管表面 可以保持酶的生物活性 , 有效地促进酶与传感器之间快速、直接的电子转 移, 提高 酶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速度、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葡萄糖氧化 酶类传感器应用于葡萄糖的检测中, 还可应用于有机磷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 Dhand 等 1将 PANI 和多壁碳纳米管的胶体悬浮液,通过电泳技术沉积在铟 锡 氧化物包被的玻电极上共价固定胆固醇氧化酶制成的胆固醇传感器反应速度快,灵 敏度高 ,且 12周后酶的存活性也依然非常高,是可能大规模

13、商业化的生物传感器之 一。 Odaci D等人 12利用碳纳米管修饰碳糊电极 , 制得了吡喃糖氧化酶传感器 , 该传感器可用于样品酒中葡萄糖的测定等。 2.2 DNA 传感器 将 DNA 特有的分子识别功能与碳纳米管的优良性能相结合,通过化学吸 附、 共价联接、静电吸附等方法将 DNA 固定在碳纳米管上 ,以期获得性能更加优良的 DNA 生物传感器。唐婷等人 2就利用纳米碳管修饰金电极对特定序列 DNA 进行 了检测。 多壁碳管 /铂碳电 MWCNT(Multiple-Wall-Carbon-Nano-Tube/Glassy Carbon 电极可以应用于无标记杂交体的检测,增强的鸟嘌呤信号归于

14、提供的界 面积累而并非电催化反应。鸟嘌呤和腺嘌呤氧化峰的增加, 电极同样可以通过 其 它研究来进行观察 ,并应用于小牛胸 DNA 的无标记分析检测。还有研究发现, 绝 缘 MWCNT 电极阵列的端基通过碳二酰亚胺化学衍生与探针 DNA 连接, Ru (bpy 32+应用于目标分子鸟嘌呤碱基氧化的媒介其检测限低至几千个 DNA 分 子。 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近的实验表明, 碳纳米管与柯萨奇腺病毒 (coxsackie adenovirus 受体的共价官能团可作为生物传感器, 专门检测腺病毒中的 蛋白质。 2.3 免疫传感器 碳纳米管共价修饰抗体或其他受体后,不产生细胞毒性 ,也不会

15、影响抗体 或受体 的免疫活性 , 近年来该方法在免疫传感器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加。有研究表 明 CNT 在免疫传感中具有识别和传导双重作用,扮演了酶的携带以及酶反应抗原抗体识别 释放产物的积累。利用单壁碳纳米管制备了高度灵敏的生物传感器, 用于检测多种 癌细胞标记物。碳纳米管还可用于检测植物毒素。 Drouvalakis K A 等人 15将缩 氨酸包被在纳米管上 , 制得可探测人类血清中特定疾病的自身抗体的免疫传感器。 3. 纳米光纤生物传感器 较其他类型的传感器 , 纳米光纤生物传感器体积小、灵敏度高、不受电磁场干 扰、不需要参比器件就能够监测微环境 (如细胞、亚细胞结构中各成分浓度的 渐 变

16、以及其在空间的不均一性。 Kopelman R 等人 2最早使用了荧光法的光纤纳米传感器 , 以检测微环境中 的 pH 值。 Kopelman R等人又研制出局部生物性包埋的胶囊样探针传感器。 Dinh T V 等人成功研制出用于检测 BPT (benzopyrene tetrol, 一种与暴露于致癌物质苯并 芘相关的 DNA 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的光纤纳米免疫传感器。 Ghanbari K H 等人 13 采用电化学方法 , 利用聚吡咯纳米纤维修饰电极 , 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电化学 DNA 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线性范围(0. 051. 0mol/L和较低的检 测限 (0. 02mol/L 。

17、 Martha LW 等人 14利用准直纳米碳纤制得电流型无试剂酶生物传感 器。 它具有检测范围宽、稳定性强、 重复利用率高、响应时间短等优点。 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 , 另外发展了好几种光学生物传感器来进行各种生物相关 种类的分析, 包括通过细胞色素c 和荧光标记的细胞色素c 的荧光检测来检验氮 氧化合物的纳米生物传感器, 还包括以酶为基础的用谷氨酸胺脱氢酶为受体间接测 定谷氨酸的纳米生物传感器。 4. 纳米量子点生物传感器近年来,纳米量子点用于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备受关注。量子点是纳米尺寸(通常在 220 nm)的半导体纳 米微晶体,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对量子点表面进行有效的生化修饰。肿瘤生

18、 物传感器由量子点与能够识别肿瘤细胞标志物的特异性靶向分子,如特异性配 体、单克隆抗体、核酸探针等组装而成,通过靶向分子与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分 子结合,利用物理方法来测量传感器中的磁信号、光信号等,可实现肿瘤的定位 和显象,有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Sapsford 等1采用单分子层自组装法,在玻片 上修饰一层中性亲和素单分子层,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的特异性识别,将生物素化 的麦芽糖结合蛋白 -量子点结合子固定到玻片上。研究表明,这种自组装法可以对 量子点进行有效的表面修饰,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Goldman 等1 制备了不同发 射波长的 CdSe-ZnS- 抗体结合物, 采用夹心免疫检测法,可以实

19、现霍乱毒素、蓖 麻毒素、类志贺毒素 1 以及葡萄球菌肠毒素 B 的同步检测。 5. 纳米线生物传感器 硅纳米线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自然的氧化层,易于制备 ,重复利用率高 ,因 而,成为 传感器的理想材料。利用它已经可以制作高灵敏、无标记和实时检测的生物传感 器及其阵列 ,用于检测 pH、葡萄糖、细胞和 DNA 等参数。 Wang 等2报导了一种 硅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 (FET 装置,在酪氨酸蛋白激酶(Abl 的介导下,它能高度敏 感,免标记地直接检测到 ATP 以及 ATP 的小分子 阻断剂 (Gleevec,因此能成为药 物开发的一项技术平台。Cui 2 Y 等人用胺和羟 基修饰搀硼硅纳米导

20、线 ,制作成纳 米 pH 计。 PatolskyF 等人 2利用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直接、实时地从样本中检测 到单个流行性感冒病毒 A 颗粒。 Chen W W 等人 2 以热蒸发氧化物辅助生长机理 所得硅纳米线作为电子输运体制备了用于检测 6 葡萄糖的安培生物传感器。KumarA 等人2利用功能化纳米线 ,采用酶片段互 补技 术,制得超灵敏皮质醇探测传感器。Zhang G J 等人2用脱氧硅纳米线制得度 量戍 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的高灵敏传感器,其检测限可达到 10fmol/L,同时, 还 可识别非互补序列。展望: 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 题,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着广泛

21、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新型纳米生物传感 器的各项性能指标 (如, 线性检测范围、响应时间、稳定性和检测限等都有所改善。 但仍存在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比如 ,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功能性;对纳米传感 器进行长期的在 体评估 ;纳米颗粒还不能修饰生物大分子等问题还有待解决。此 外,纳米生物技 术的发展需要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密切合作,通过概念、知识 和技术上的互相 交流来达到不断创新、共同进步,比如,把单细胞和单分子力学 与微机电加工、 微全分析和纳米微流控技术的结合起来是纳米技术发展的一个关 键所在, 并将使 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钰, 刘仲明 , 王捷. 纳米材

22、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 , 2009,06(30:31-33 2 姜 利英, 姚斐斐 , 任景英 , 张法全 , 贺振东 , 崔光照 .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J. 传感器与微 系统, 2009,28 (5:4-7 3 冯瑞华 . 国外纳米生物传感器研究新进展 J. 新材料产业 ,2010,05:65-67 4 黄强,刘红英,方宾 . 电化学 DNA 生物传感器 研究的应用进展 J. 化学进展 ,2011,21:1052-1059 5 王丽江, 陈松月, 刘清 君, 王平. 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及检测中的应用N 传感技术学 报,2006,06(19: . 6 唐明宇

23、. 国内无酶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J. 广东化 工,2013,40(01:379-80 7 欧阳瑞镯 . 聚焦 2011 年度中国期刊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生 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J. 分析化学 ( FENXI HUAXUE 聚焦与点评, 2012,40 (12):1938-1944 8 左国防 ,王小芳 . 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J, 化学传感器, 2009,29(04:25-30 9 刘银环, 陈 伟, 刘爱林 , 朱丽君 , 林新华 . 基 于纳米四氧化三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N 福建医 . 科大学学报, 2011,45 (02) 10 Liu S F, Li YF,

24、 LiJ R, et al. Enhancement ofDNAimmobilization and hybridization on gold electrode modified by nanogold aggregatesJ. Biosens Bioelectron, 2005, 21(5:789- 795. 11 LuW, Jin Y,WangG, et al. Enhancedphotoelectrochemicalmethod for linear DNA hybridizationd etection 7 using Au-nanoparticle labeled DNA as

25、probe onto titanium dioxide dlectrode J. Biosens Bioelectron, 2008, 23(10:1534- 1539. 12 Odaci D, Telefoncu A, Timur S, et al. Pyranose oxidase biosensor basedon carbon nanotube(CNT2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2desJ. Sens A ctuators B: Chemical, 2008, 132(1:159- 165. 13 Ghanbari KH, Bathaie SZ,Mous

26、aviMF, et al. Electrochemically fabricated polypyrrole nanofibermodified electrode as a new electrochemical DNA biosensorJ . Biosens Bioelectron, 2008, 23(12:1825- 1831. 14 Martha L W, Touhidur R, Paul D F, et al. Areagentless enzymatic amperometric biosensor using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fibers(VACNF J. SensActuatorsB:Chemical, 2008, 133(1:53- 59. 15 Drouvalakis KA, Bangsaruntip S, HueberW, et al. Peptidecoate dnanotube-based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disease specific auto-antibodies in human serumJ . Biosens Bioelectron, 2008,23(10:1413- 1421.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