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60217 上传时间:2020-04-2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97.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别离(其一).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高中语文 教 案 学 案 课 堂 训 练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大 全 Word 解析版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杂诗十二首 (其二 )越中览古 一 剪梅 今别离 (其一 ) 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2了解这些作者的身世和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1)阮籍 阮籍 (210 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 )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竹 林七贤”之一。好学博览,尤慕老、庄。他反对名教,向往自然,旷达不拘礼俗。他不愿与 新起的司马氏

2、政权合作,故而纵酒谈玄,不问世事,作消极的反抗。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 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 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 陶渊明 (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大 诗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苦。二十九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开 始步入仕途。此后的十三年间,做了几任小官。由于他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长。四十一岁那年,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适

3、逢郡督邮来县视察,县吏 叫他束带相迎。 他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家, 从此过上了隐居躬耕的田园生 活。直到晚年,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享年六十三岁。. (3)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不知由于何种原 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李 白就出生在那里。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他父 亲何以要隐瞒名字,因何迁居蜀,成了千古之谜。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 家庭。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早期曾受过很好的教育。 他的一

4、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 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一年多,就 被“赐金放还”,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 累,流放夜郎 (今贵州境内 ),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 病卒。 (4)李清照 李清照 (1084 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济南历城)人。父李 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自幼刻苦勤学,

5、博闻强记, 精通书史。 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 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 据中原后,流寓南方。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赴湖州太守任上病死于建康(今南京 ), 此后,词人境遇孤苦,流徙于杭州、绍兴和金华一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 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 言清丽。她的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 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 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5)黄遵宪

6、黄遵宪 (1848 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 )人。 1876 年中举。 诗人、史学家,维新派人物,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1882 年, 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 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日本国志四十卷成。1889 年再 次以参赞身份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1891 年调任新加坡总领事。1894 年冬回国, 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 年夏至 湖南襄助新政。1898 年 6 月充任出使日本大臣,因政变,被放还乡里,1905 年 3 月病逝。 著有人境庐诗草 日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 。今人

7、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他为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日本友人称誉他“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2了解背景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 阮籍痛恨险恶的社会环境,不满封建礼教,不与当权者合作。虽终日饮酒,故作狂态,以全 身避祸,其实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此诗就表达了他内心的哀伤与反抗。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 诗人不能直抒胸臆,只好采用隐晦的笔法,曲折地反映现实。 (2)杂诗十二首(其二 ) 咏怀诗和咏史诗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显地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 有他自己的特点。 这首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

8、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也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愤,有时候这种激愤还是深而且广的,本诗就是一个明证。 (3)越中览古 诗人游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越中览古。在春秋 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 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 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李白南游吴越时,除了越中览古,还写过一首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 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4)一剪梅 选自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 )。据后人考证,李清照和赵明诚 婚后并不幸福, 赵明

9、诚曾长期在外不归,身边有小妾陪侍,故李清照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可想 而知。 (5)今别离 光绪十六年 (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 歌咏了火车、 轮船、 电报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 的新事物与传统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昌明,又以新事 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近现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用韵和句意 均从孟郊车遥遥诗来,饶有新意。 黄遵宪是走向世界,以“欧风美雨”铸就自己诗篇的诗人。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 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他的

10、诗作反映了近代一系 列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史诗”。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鹧 (zh )鸪 (g ) 玉簟 (di n) 衣襟 (j n) 杳 (y o)悠悠 绸缪 (m u) 倏 (sh ) 2掌握通假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荡荡空中景 (景通“影” ) 3一词多义 (1)号 孤鸿号 外野哀号 未可明诏大号 以绳天下之梅也号召 (2)素 素 月出东岭白色 素 善留侯张良一向,平素 (3)易 气变悟时易变换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 欤? 容易 以乱易 整,不武替代 (4)书 云中谁寄锦书 来信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 ,火不明写 借书 满架,偃仰啸歌书

11、本 (5)及 送者未及返来得及 一人得道,仙及鸡犬涉及到,牵扯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赶上,追上 及 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等到 其贤不及 孔子比得上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趁着 (6)少 顷刻不少 留稍稍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这里 指少数人 自经丧乱少睡眠不足,缺少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不肖年龄小 4词类活用 (1)薄帷鉴 明月 (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2)义士还家尽锦衣 (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着华丽的衣服 )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中的诗歌五、六句中写到孤鸿、翔鸟有何作用?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_ _ 【详细解答】

12、孤鸿、 翔鸟的哀号悲鸣与诗人单调的琴声相和,更衬托出夜景的凄清;另一方 面,诗人又自比孤鸿、翔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忧伤。 2 杂诗十二首(其一 )中诗人为什么“ 终晓不能静 ”? _ _ 【详细解答】 诗人由节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感叹岁月的流逝和自己壮志未酬。 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诗人满怀悲凄而又无法排遣,所以直到天亮内心也不能平静。 3 越中览古中对往日越宫盛景,诗人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_ _ 【详细解答】 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 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 而穿锦衣。“尽锦衣”三字,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13、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 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 气氛! 4 越中览古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_ _ 【详细解答】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历史思考:忘却昔日的屈辱和苦难,陶醉于 暂时的胜利和光荣,其结果只能使胜利化为乌有。 5从题材上来说, 一剪梅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 _ 【详细解答】 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疑难点析 i nan dian xi 1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情

14、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 抚剑独行游”。 虽因“性 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本篇即 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 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赏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酌,聊以自遣。 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诗 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2李白的越中览古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今昔对比的描

15、写。 诗中的今昔对比方式不同寻常: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华(前三句 ),而以今日的凄凉反 衬(末句 ),尽管都是描写客观景物,其中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众所周知,越王勾 践曾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打败, 其后经过20 年卧薪尝胆, 才取得了“破吴”的胜利。 可是胜利后他做了些什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 了“锦衣”, 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儿,在宫殿 里恣情欢乐。 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于胜利的 喜悦之中。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使胜利化为乌有 “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

16、如此 强烈的对比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3 一剪梅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 有什么特点?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动态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移到心间,更 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4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今昔对比。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 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轮船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就是快,不畏惧逆风,按点发船。不像传统的车舟,能给 别离的人以缠绵的自由,如今只能是“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让人望远

17、兴叹。分离迅 疾,聚合也是迅疾的,这也是新式交通工具带给人们的聊以安慰的另一面。所以诗人在结尾 时说:“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J 结构图解 ie gou tu jie (1)咏怀八十二首 (2)杂诗十二首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杂诗 十二首 其二 白日素月 感伤 冷风不眠 悲戚 挥杯孤影 孤独 日月掷人有志不骋 痛苦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残花 凉簟 鸿雁 明月 融情于景 直抒胸臆 相思 闲愁 眉头 心头 (5)今别离 今别离 其一 今 轮船 火车 离情别绪 古 车 舟 离别之苦 对比 Z 总结中心 ong jie zhong xin (1)咏怀八十二

18、首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自己忧从中来、夜不能寐的种种情形, 抒发了“忧思独伤心”的慨叹, 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2)杂诗十二首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悲怀,抒发了“有志不获骋”的感慨。诗人用环境的清冷衬托 出自己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壮志难酬的悲戚。 (3)越中览古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越中时,有感于吴越之争的怀古之作,通过昔时繁华与今日凄凉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 (4)一剪梅 这首词以工巧细腻的笔触,通过刻画新颖而又朴实无华的艺术形象,抒写词人和丈夫别离后 的孤独寂寞,表现了词人对丈夫浓浓的相思之情。 (5)今别离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

19、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这首诗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 轮船、火车等,与传统的思妇游子题材融为一体, 在抒发离情别绪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新事物和科学技术的独特感受。 针 对 性 训 练 ZHEN DUI XING XUN LIAN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白日沦 西河沦:落下 B气变悟时易易:变换 C不眠知夕永 夕永:下午长 D望影倏 不见倏:疾速,忽然 【详细解答】夕永:夜长。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 行止犹自由 汝岂得自由 B. 不许稍绸缪 未雨绸缪 C. 映阶碧草自 春色 花自飘零水自流 D. 忧思独 伤心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20、哉 3下列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帐幔照进来,清冷的风吹拂着我的衣襟。 B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C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排着队形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D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友人的人影像疾驶而去的轮船,让人望而兴叹。 【详细解答】应为 “友人坐着轮船疾驶而去,让人望而兴叹”。 4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两项是(BD) A词从派别上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 疾;后者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所抒之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 男女恋情, 代表词人

21、柳永、 秦观、李清照等。 B苏门四学士指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C 稼轩长短句 东坡乐府 白石道人歌曲都属于词集。 D 珠玉词白石道人歌曲 雨霖铃的作者分别是李清照、姜夔、柳永。 【详细解答】B 项中苏门四学士是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D 项中珠玉词应为 漱玉词。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 57 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A)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

22、,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 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 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 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 可以消除的。 【详细解答】A 项“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不恰当,应 该是 “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 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

23、作用”。 6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详细解答】C 项,“云中 ”句不是词人的主观臆想,而是词人的美好心愿。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详细解答】“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 其深可见。 更可贵的是, 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24、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 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止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 题。 今别离 (其一 )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清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25、。 8下列对这首诗有关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意思是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 经绕了千万圈。 B“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意思是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 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 C“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意思是虽然车船有万钧之重,但是发动机却十分轻巧地 把车船拉动。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意思是车船不害怕迎面吹来的大风,表达了诗人对新生 事物的赞美之情。 【详细解答】D 项“ 岂无打头风, 亦不畏石尤 ”没有表达出诗人对新事物的赞美之情,只 是说现代车船的速度之快,离别之速。 9这首诗在意象的使用

26、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详细解答】这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上一反传统诗歌的“灞桥”“杨柳”“红袖”“泪眼”, 采用了许多标志现代文明的“车船”“时钟”“轻气球”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诗歌 最后一句“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盼归之心。 10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诗歌中明显带有新生活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中依然有 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试找出并简要说明。 【详细解答】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即诗歌的题材 )依然是男女别离,抒发的是分别之忧,同 是以舟、 车作为离别的抒情载体,用韵依然类似于我国古代的诗歌,只是这首诗中的人生体 验具有了时代的标志。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

27、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翔 (xi ng)鸟获骋 (ch ng)鹧 (sh )鸪 B红藕 (y u) 玉簟 (di n) 罗裳 (ch ng) C锦 (j n)书须臾 (y ) 绸缪 (m u) D柁 (du ) 杳 (y o)悠悠吹襟 (j n) 【详细解答】A 鹧: zh ;B 藕: u;D 襟: j n。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 薄帷鉴 明月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忧思独 伤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C. 气变悟时易 以乱易 整,不武 D. 有志不获骋 所以游目骋怀 【详细解答】两个 “独”字都

28、当 “ 独自 ”讲。 A.鉴: 照, 以 为借鉴。 C.易: 变 换, 替代。 D.骋: 驰骋,句中指大展宏图, 放开,敞开。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B) A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B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D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4下列都是出自词牌名为“一剪梅”的词作语句,对其表现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化虚为实 B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刘克庄一剪梅) 对比、反问 C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拟人手法 D流苏斜掩烛光寒,一样眉尖,

29、两处关山。(周文璞一剪梅) 通感、比喻 【详细解答】“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构不成对比关系。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B) A 古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近体诗根据每首诗诗句的多少,分为“律诗”“绝句” 和“排律”,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按字数律诗分为“七律”和“五律”,绝 句也分为“五绝”和“七绝”。 B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乐府”体制,自立新题,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创作的诗称为“新乐府”,如“三吏”“三别”等。 C唐初有“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杜甫评其作品为 “王杨

30、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 D晚唐杜牧、李商隐,有“小李杜”之称,杜牧,号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李商隐, 字义山,号玉谿生,其爱情诗成就尤高,如无题诗等。 【详细解答】杜甫的 “三吏 ”“ 三别 ”不是新乐府。 6下面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写的是忧从中来,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户外,环顾四野, 忧思难排。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 复杂的感情。 B 杂诗十二首 (其二 )写的是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 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C李白的越中

31、览古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写的是诗人对古代越 国繁华生活的向往和羡慕,对其迅速灭亡无限惋惜,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D 一剪梅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详细解答】“ 对古代 惋惜 ”不对。 二、语段精读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 (其一 )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通篇写“忧”,却未明言。 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诗人为什 么而“忧”? 【详细解答】阮籍生活在魏晋时代,身仕乱朝, 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常恐罹

32、谤遇祸。 诗人对魏晋时代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想说又不敢说, 客观上又无法言说。 因此,满心忧愁, 却又不便明言。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8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详细解答】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9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详细解答】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于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 烈的反差抒写了

33、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 自然景物衬托人物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感受。 10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详细解答】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授官题高冠 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AB) A岑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晚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此诗是岑参举进士授官 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

34、地高冠峪而作。 B“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首联写三十多岁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到自己终于要实 现抱负了,于是发出“宦情多欲阑”的感慨。 C颈联描写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描画出高冠谷秀 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D尾联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E“渔竿”运用借代手法,代指隐逸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 【详细解答】A 项,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B 项,“阑 ”是将尽的意思, “宦情多欲阑 ”应为 “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1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详细解答】先直接抒写为官

35、有所祈盼的心情;继而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写表达对隐 逸生活的留恋;最后用典故表达为了生计不得不告别隐逸生活前去为官的矛盾纠结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3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详细解答】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 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 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 词人自比沈郎, 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 弱形成强

36、烈反差。 14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详细解答】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 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 之思; _“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四、高考热点 15用“如果人文知识分子”作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 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镜子映照自己并镜鉴他人,泉水滋养自己并哺育他人,灯盏燃烧自己并照亮他人,如果人文 知识分子都能像它们那样把智慧、清醒和热情结合起来,就能丰富自己的思想也能丰富他人

37、 的思想。 【详细解答】如果人文知识分子都能像镜子那样映照自己并镜鉴他人,像泉水那样滋养自 己并哺育他人, 像灯盏那样燃烧自己并照亮他人,把智慧、清醒和热情结合起来,就能丰富 自己的思想也能丰富他人的思想。 16下面是某文学社开展“寻访诗仙”文学风采活动的构思框架,请你根据这个构思,以文 学社社长的身份为全体社员介绍本次采风活动的安排情况。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 语 言简明、得体,不超过100 字。 【详细解答】各位同学 (文友 ), 大家好。本次“寻访诗仙”采风活动大家要事先查阅资料, 了解诗仙, 并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行装。采风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和诵诗会,活动结 束后每人交一篇习

38、作参展。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 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 但对孟子, 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 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 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 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 向善。 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详细解答】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

39、之外呢?(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_是和荀 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_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的 五、读写创新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早在战国时代, 思想家荀子就提出了“ 人定胜天 ”的说法, 意思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 量,足以战胜自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为此沾沾自喜,骄傲自豪。其实,地球是人类的家 园,人是 “自然 ”之子,难道非得一个 “战胜 ”一个不可吗?人与自然能不能和谐相处呢?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 【写作指向】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 定空间,并从中获

40、得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的产物要排放到自然中。 曾经有人喊出了“ 征服自然 ”的口号, 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抚不平的创伤。善待自然, 顺应自 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这才是我们今天真正要做的。 法国人阿尔贝特 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 ”的伦理学, 被爱因斯坦称为20 世纪最伟大的人 物之一。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摆脱偏见,放弃对其他生命的敌视,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 我们要认真反思: 人在战胜自然的道路上是否走过了头?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还

41、 应对 “人定胜天 ” 的观念与 “壮举 ”大唱赞歌? 写本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笔,也可以在小处落墨;可以回顾过去,可以关注今天,还可以预示 未来。如果写议论文,要条理清楚,说理充分而有力度;如果写记叙文,要从言行中体现一 种意识,一种思索;如果写想象作文,可以从外星人或某种动物的视角审视人类的行为,呼 吁切实保护地球这个人类惟一的家园。 【佳作赏读】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20 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 ”,还爱说 “ 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 怎么叫作 “征服 ” 了呢?爬上山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个人准备了一年半载,满 载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

42、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 高中语文学案教案单元检测详解版word 语文专题 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 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 久。当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时,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 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 登山是可以的, 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是你征服了高山,而应感谢高山允 许你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 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 当他们怀有 “壮志 ”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则大可不必

43、。 我们的 “ 力量 ”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 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只用 3 分钟就能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 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花几百万年才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 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 还 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证明自己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 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 我们为 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 ”,做个真正有力量的

44、强者 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我联想到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 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 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 官很惊讶, 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被带到国王面 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 本可以用来做家具, 但人没有伐倒它; 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 但人保住了它; 一片平静的湖水, 人没有让轮船隆隆驶过;一座圣洁的高山, 人们放弃登顶, 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作力量。 【名师点评】 好文章不仅给人以美感,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本文在“人与自然”方面的独到见解是: “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个真正有力量 的强者呢?”从而告诉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真正显示人类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