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64140 上传时间:2020-04-24 格式:PDF 页数:136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36 页 七年级下册备课本 数 学 班级: 教师: 日期: 第 2 页共 136 页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5.1 相交线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 组 5.3 平行线的性质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 组 5.4 平移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第六章实数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6.1 平方根 9.1 不等式 6.2 立方根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实数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 述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10.1 统计调查 7.2 坐标方法

2、的简单应用 10.2 直方图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第 3 页共 136 页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 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 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

3、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 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 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 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 1 与3 是直线 AB 、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 ,没有公 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 2 和4 再也是对顶角 第 4 页共 136 页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

4、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 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 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 是3 的对顶角,同时, 3 是1 的对顶角,也常说 1 和3 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 1 与2 互补, 3 与2 互补(邻补角定义), l 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

5、: l 与2 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 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 1180 2,3180 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 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解: 3140(对顶角相等) 218040140(邻补角定义) 42140(对顶角相等) 三、范例学习 第 5 页共 136 页 学生活动:让学生把例题中140这个条件换成其他条件,而结论不变,自编几 道题 变式 1:把 l 40变为 2140 变式 2:把 140变为 2 是l 的 3 倍 变式 3:把 140变为 1:22:9 四

6、、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表格中的结论均由学生自己口答填出 角的名称特征性质相同点不同点 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面成 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 相等 都是两直线 相交而成的 角, 都有一个 公共顶点,它 们都是成对 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 而邻补角有一条公 共边;两条直线相 交时,一个有的对 顶角有一个,而一 个角的邻补角有两 个。 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面成 的角 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 互补 第 6 页共 136 页 五、布置作业: 课本 P3练习 教学反思: 第 7 页共 136 页 5.1.2垂线(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 操作、想像、归纳概括

7、、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2. 了解垂直概念 , 能说出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 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 只能画出一条垂线” , 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重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 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 , 思考 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 在学生回答之后 , 教师指出 : “垂直”两个字对大家并不陌生, 但是垂直的意义 , 垂线 有什么性质 , 我们不一定都了解 , 这可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 2. 学生观察课本 P3图 5.1-4 思考:

8、固定木条 a, 转动木条 , 当 b 的位置变化时 ,a 、b 所 成的角 a 是如何变化的 ?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 ,a 、 b 所成的四 个角有什么特殊关系 ?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中 , 应学生明白 : 当 b 的位置变化时 , 角 a 从锐角变为钝角 , 其中 a是直角是特殊情况 . 其特殊之处还在于 : 当a是直角时 , 它的邻补角 , 对顶角都是 直角, 即 a、b 所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都相等 . 3. 师生共同给出垂直定义 . 师生分清“互相垂直”与“垂线”的区别与联系:“互相垂直”指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垂线”是指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命名。如果说两

9、条直线“互相垂 第 8 页共 136 页 直”时,其中一条必定是另一条的“垂线”,如果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则它们必定“互相垂直”。 4. 垂直的表示法 . 垂直用符号“”来表示,结合课本图5.15 说明“直线 AB垂直于直线 CD ,垂足 为 O ”,则记为 AB CD,垂足为 O ,并在图中任意一个角处作上直角记号, 如图. 5. 简单应用 (1) 学生观察课本 P6图 5.1-6 中的一些互相垂直的线条, 并再举出生活中其他实例 . (2) 判断以下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是直角;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 , 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10、 ; 两条直线相交 , 对顶角互补 . 二、画图实践 , 探究垂线的性质 1. 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 . (1) 已知直线 L(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L), 画出直线 L的垂线 . 待学生上黑板画出 L 的垂线后 , 教师追问学生 : 还能画出 L 的垂线吗 ?能画几条 ?通过师生交流 , 使学生明确 直线 L 的垂线有无数多条 , 即存在, 但有不确定性 . 教师再问 : 怎样才能确定直线L 的 垂线位置 ?在学生道出 : 在直线 L 上取一点 A,过点 A画 L 的垂线 , 并且动手画出图形 .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 : 经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11、2) 经过直线 L 外一点 B画直线 L 的垂线 , 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从中你又得出什么 结论?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 :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第 9 页共 136 页 教师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所得两条结论合并成一条, 并板书: 垂线性质 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 变式训练 , 巩固垂线的概念和画法 , 如图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 (1) 过点 P画射线 MN的垂线 ,Q 为垂足 ; (2) 过点 P画射线 BN的垂线 ,交射线 BN反向延长线于 Q点; (3) 过点 P画线段 AB的垂线 ,交线 AB延长线于 Q点. 学生画完图后 , 教

12、师归结 : 画一条射线或线段的垂线, 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 三、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 还学习了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画法, 并得 出垂线一条性质 , 你能说出相关的内容吗 ?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 , 3,4,5,9. 教学反思 第 10 页共 136 页 5.1.2垂线(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2. 了解垂线段的概念 , 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 体会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重点 :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

13、念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 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教师展示课本图5.1-8, 提出问题 : 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 最短?学生看图、思考 . 2. 教师以问题串形式 , 启发学生思考 . (1) 问题 1, 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 还记得吗 ? 学生说出 : 两点间线段最短 . (2) 问题 2, 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 ,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呢? 把江河看成直线L, 那么原问题就是怎么的数学问题. 问题 2 使学生能用数学眼光思考 : 在连接直线 L 外一点 P与直线 L 上各点的线段中 ,

14、 哪一条最短 ? 3. 教师演示教具 , 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 教具如图 : 在硬纸板上固定木条L,L 外一点 P,转动的木条 a 一端固定在点 P. 使木条 L 与 a 相交, 左右摆动木条 a,L 与 a 的交点 A随之变化 , 线段 PA长度也随之变 化.PA 最短时 ,a 与 L 的位置关系如何 ?用三角尺检验 . 4. 学生画图操作 , 得出结论 . 第 11 页共 136 页 (1) 画出直线 L,L 外一点 P; (2) 过 P点出 PO L, 垂足为 O; (3) 点 A1,A2,A3在 L 上, 连接 PA 、PA2、PA3; (4) 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 、PA1、PA

15、2、PA3长短 . 5. 师生交流 , 得出垂线的另一条性质 . 教师板书 :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 . 简单说成 : 垂线段最短 . 关于垂线段教师可让学生思考: (1) 垂线段与垂线的区别联系. (2) 垂线段与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 1. 师生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结合课本图形 ( 图 5.1-9),深入认识垂线段 PO:PO L, POA=90 ,O 为垂足, 垂线段 PO的长度比其他线段PA1、PA2中是最短的 . 按照两点间的距离给点到直线的距离命名, 教师板书 :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叫做

16、点到直线的距离 . 在图 5.1-9 中,PO的长度是点 P到直线 L 的距离 , 其余结论 PA 、 PA2长度都不是点 P到 L 的距离 . 2、练习课本 P6练习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课本 P9.6,P10.10,11,12,P11观察与猜想 . 教学反思 第 12 页共 136 页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 同旁内角 . 重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难点: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

17、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 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 a、b 与直线 c 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 被第三条直线 c 所截,得 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1 与2、4 与8、5 与6、3 与7 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 同位角形如字母“ F” 。 3 与2、4 与6 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c b a 4 3 2 15 6 8 7 第 13 页共 136 页 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

18、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 内错角形如字母“ Z” 。 3 与6、4 与2 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 同旁内角形如字母“ U” 。 思考:这三类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不相邻即不存在共公顶点; (2)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截线)上。 三、例题 例如图,直线DE ,BC被直线 AB所截, (1)1 与2、1 与3、1 与4 各是 什么角?为什么?( 2)如果 1=4,那么 1 与2 相等吗? 1 与3 互补吗? 为什么? 解: (1)1 与2 是内错角,因为 1 与2 在直线 DE ,BC之间,在截线AB的两 旁;1 与3

19、是同旁内角, 因为1 与3 在直线 DE ,BC之间,在截线 AB的同旁; 1 与4 是同位角,因为 1 与4 在直线 DE ,BC的同方向,在截线AB的同方向。 (2)如果1=4,又因为 2=4,所以1=2;因为 3+4=180 0,又1=4, 所以 1+3=180 0,即 1 与3 互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呢? 3 1 B D 4 A C E 2 第 14 页共 136 页 五、布置作业 : 课本 P7练习 1、2 题 教学反思 第 15 页共 136 页 5.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1. 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 , 进一步发

20、展空间观念 . 2. 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知道平行公理 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 3. 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 线的平行线 . 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 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 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复习提问 : 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 , 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 与 c 重合在一起 , 转动木条 a 确认学生的回答 . 教师 接着问 : 在平面内 ,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 , 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

21、 2. 教师演示教具 . 顺时针转动木条b 两圈, 让学生思考 : 把 a、b 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 顺时针转动 b 时, 直线 b 与直线 a 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 有没有 直线 b 与 c 木相交的位置 ? 3.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 b 时, 直线 b 与 c 的交点从在直线a 上 A点向左边距离 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 点, 并垂合于 A点, 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 , 逐步远离 A 点. 继续转动下去 ,b 与 a 的交点就会从A 点的左边又转动A 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 的位 c a A 第 16 页共 136 页 a

22、 C B 置, 它与直线 a 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 结合演示的结论 , 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 同一平面内 , 存在一条直线 a 与直 线 b 不相交的位置 ,这时直线 a 与 b 互相平行 . 换言之 , 同一平面内 , 不相交的两条直 线叫做平行线 . 直线 a 与 b 是平行线 , 记作“” , 这里“”是平行符号 .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 第二是设有交点的 两条直线 . 2. 同一平面内 ,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 , 两条直线

23、只有两种位置关系: 相交或平行 , 两者必居其一 . 即两条直线 不相交就是平行 , 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 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 , 有几个位置能使 b 与 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 绕直线 a 外一点 B转动时 ,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 b 平 行. 2. 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 已知: 直线 a, 点 B,点 C. (1) 过点 B画直线 a 的平行线 , 能画几条 ? c b a 第 17 页共 136 页 (2) 过点 C画直线 a 的平行线 , 它与过点 B的平行线平行吗 ? 3. 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

24、公理及推论. (1) 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 , 教师板书 . 平行公理 : 经过直线外一点 ,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 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 : 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 是唯一的 . 不同点 : 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 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 限制, 可在直线上 ,也可在直线外 . 4. 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 (1) 学生直观判定过 B点、C点的 a 的平行线 b、c 是互相平行 . (2) 从直线 b、c 产生的过程说明直线b直线 c.

25、(3) 学生用三角尺与直尺用平推方验证bc. (4) 师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结论, 教师板书 . 结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结合图形 , 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 ba,c a, 那么 bc. (5) 简单应用 . 练习: 如果多于两条直线 , 比如三条直线 a、b、c 与直线 L 都平行 , 那么这三条直线互 相平行吗 ?请说明理由 . 本练习是让学生在反复运用平行公理推论中掌握平行公理推论以及说理规范. c b a 第 18 页共 136 页 四、作业: 课本 P19.7,P20.11. 教学反思 第 19 页共 136 页 5.2.

26、2 平行线的判定(一)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两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理解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重点: 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难点: 理解“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平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 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 所夹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平行的判定。 二、直线平行的条件 以前我们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课本P13图 5.2-5 )在三角板移动的 过程中,什么没有变? 三角板经过点 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没有变。 简化图 5.2-5 ,得图 3. 图 3 1 与2 是三角板经过

27、点 P的边与靠在直尺上的边所成的角移动前后的位置,显然 1 与2 是同位角并且它们相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简单地说 : 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平行 . G HP F E 2 1 D C BA 第 20 页共 136 页 符号语言: 1=2AB CD. 如图(课本P145.2-7 ) ,你能说出木工用图中这种叫做角尺的工具画平行线的道理 吗? 用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是画出了两个直角,根据“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 . ” , 可知这样画出的就是平行线。 如图, (1)如果 2=3,能得出 ab 吗?( 2)如果 2

28、4180 0,能得出 ab 吗?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内错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简单地说: 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 . 符号语言: 2=3ab. (2)4+2=180, 4+1=180(已知) 2=1(同角的补角相等) ab. (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平行) 你能用文字语言概括上面的结论吗?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 , 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 简单地说: 同旁内角互补 , 两直线平行 . 符号语言: 4+2=180ab. 四、课堂练习 (1)2=3(已知) 3=1(对顶角相等) 1=2( 等量代换 ) ab(

29、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平行) 3 2 b a c 4 1 第 21 页共 136 页 1、课本 P15 练习 1,补充( 3)由A+ ABC 180 0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依据 是什么? 2、课本 P16 2 题。 五、课堂小结: 怎样判断两条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 1 、2 题; 4 、5、6。 教学反思 第 22 页共 136 页 5.2.2 平行线的判定(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初步了解推理论证的方法,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 重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及运用 难点: 会正确的书写简单的推理过程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学习过

30、哪些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 平行。 (3)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 直线平行 .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内错角相等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同旁内角互补 ,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 二、例题 例在同一平面内 , 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 么? 解:这两条直线平行。 baca(已知) 1=2=90(垂直的定义) bc(同位角相等,两直

31、线平行) c b a 2 1 第 23 页共 136 页 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说明bc吗? 方法一:如图( 1) ,利用“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说明;方法二:如图(2) ,利 用“同旁内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说明 . (1)(2) 注意:本例也是一个有用的结论。 例 2 如图,点 B在 DC上,BE平分ABD,DBE= A,则 BE AC,请说明理由。 分析:由 BE平分 ABD我们可以知道什么?联系DBE= A,我们又可以知道什么? 由此能得出 BE AC吗?为什么? 解: BE平分ABD ABE= DBE (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DBE= A ABE= A(等量代换) BE AC(内错角

32、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用符号语言书写证明过程时,要步步有据。 四、课堂练习 1、如图, 1=2=55,试说明直线 AB ,CD平行? c b a 2 1 c b a 2 1 A B C D E 第 24 页共 136 页 1 题2 题 2、 如图所示 , 已知直线 a,b,c,d,e,且1=2, 3+4=180, 则 a 与 c 平行吗?为什 么? 五、布置作业 : :课本 P17第 7 题,P18第 12 题(提示:画图说明)。 教学反思 d e c b a 3 4 1 2 3 A B C D E F 2 1 第 25 页共 136 页 5.3.1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 经历观

33、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 推理和计算 . 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 或者内错角相等 , 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 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 在这一节课里 : 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 平行, 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34、1. 学生画图活动 :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 再画一条截线c 与直线 a、b 相交, 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 如课本 P21图 5.3-1). 2. 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 , 把结果填入表内 . 角12345678 度数 3. 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 (1)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 ?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 ?它 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 (3)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第 26 页共 136 页 4. 学生验证猜测 . 学生活动 : 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 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 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 5. 师生归纳平行线的

35、性质 , 教师板书 . 平行线具有性质 : 性质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 同位角相等 . 性质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 ,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 内错相等 . 性质 3: 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 ,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 同旁内角互 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 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 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 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 ab, 因为1=2, 所以1=2所以 ab. 因为 ab, 因为2=3, 所以2=3, 所以 ab. 因为 ab, 因为2+4=18

36、0, 所以2+4=180, 所以 ab. 6.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 , 师生归纳 : 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 ( 指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补 ),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 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 , 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 , 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 指同位角相等 , 内错角相等 , 同旁内角互 c b a 43 2 1 第 27 页共 136 页 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 , 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 , 角的关系是结论 . 7. 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 大家能根据性

37、质 1, 推出性质 2 成立的道理吗 ? 结合上图 , 教师启发分析 : 考察性质1、性质 2 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 换成3, 教师再问1与3 有什么关系 ?并完成说理过程 , 教师纠正学生错误 , 规范 地给出说理过程 . 因为 ab, 所以1=2(两直线平行 , 同位角相等 ); 又3=1(对顶角相等 ), 所以2=3. 教师说明 : 这是有两步的说理 , 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 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 有1=2, 还有3=1. 2=3 是根据等式性质 . 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 写理由 .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 , 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 得到性质 3 的道理. 8. 平

38、行线性质应用 . 讲解课本 P23例题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 (P22). 四、作业: 课本 P25.1,2,3,4,6. 教学反思 第 28 页共 136 页 5.3.2 命题、定理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学生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重点: 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难点: 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 1.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 2.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 学生能积极的思考教师所出示的各个问题复

39、习巩固有关的知识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良好的基础 .( 注意: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 , 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 教师给出下列语句 ,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 结果仍是等式 ; 对顶角相等 ; 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 , 那么同位角不相等 . 学生学生能由教师的引导分析每个语句的特点. 思考:你能说一说这4 个语句有什么 共同点吗?并能耐总结出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初步感受到有些数学语言是对某件事作出判断的. 第 29 页共 136 页 教师给出命题的定义 .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 ,

40、叫做命题 . (3) 命题的组成 .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 , 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成,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真命题与假命题: 教师出示问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 ab.b c 那么 a=b 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三、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明确命题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命题的正确性是我们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作为真命题, 定理也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 么? 2. 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

41、?命题“如果两个 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 确. 四、总结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小结,强调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习题 5.3 第 11 题. 教学反思 第 30 页共 136 页 5.4 平移 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 平移问题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 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 难点: 平移的作图 .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 , 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

42、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 如果给你一个局部, 你 能复制他们吗 ?学生思考讨论 , 借助举例说明 . 二. 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1)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 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 , 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 新图形中的每一点, 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 到的 , 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 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变换 , 叫 做平移变换 , 简称平移 第 31 页共 136 页 探究: 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 , 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 绘制一排形状 , 大小完全 一样的图案 引导学生找规律 , 发现平移特征 三. 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43、例如图 ,(1) 平移三角形 ABC,使点 A运动到 A, 画出平移后的 ABC 先观察探讨 , 再通过点的平移 , 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 , 给出定义 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四、巩固练习 课本 33 页:1,2,4,5,6,7 五、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 , 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当图形平移的方 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 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2 利用平移 的特征 , 作平行线 ,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 题常用的方法 . 六、作业 课本 P33页习题 5.4 第 3 题 教学反思 第 32 页共 136 页 第五章小结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本章所学

44、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 将本章内容条理化 , 系统化 ,梳 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 2. 通过对知识的疏理 ,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 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 3. 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研究平行线时 , 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 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 理解平移的性质 , 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 重点: 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 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 难点: 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本章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逐步形成本章的 知识结构图 , 使所学知

45、识系统化 . 二、回顾与思考 1. 对顶角、邻补角。 (1) 教师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图(1) 中具 平移 判定 性质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及其性质 对顶角相等邻补角 ,对顶角 平行公理 两三 条条 直直 线线 被所 第截 两线 条相 直交 平 行 相 交 平线 面的 内位 两置 条关 直系 第 33 页共 136 页 有这两种位置的角 . (1) (2) (3) 如图 (2) 中, 若AOD=90 , 那么直线 AB,CD的位置关系如何 ? 如图 (3) 中, 1 与2, 2与3, 3 与4 是怎么位置关系的角 ? (2) 学生

46、回答 . (3) 教师强调 : 对顶角、邻补角是由两条相交面而成的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角,要抓 住对顶角的特征,有公共顶角,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的特征:有公共 顶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4) 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相等 ) 如果两个对顶角互补或邻补角相等, 你得到什 么结论 ? 让学生明确 , 对顶角总是相等 , 邻补角一定互补 , 但加上其他条件如对顶角或邻补角 相等后 , 那么问题中每个角的度数就随之确定, 为 90角, 这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2. 垂线及其性质 .(1) 复习时教师应强调垂线的定义即可以作垂线的制定方法用, 也 可以作垂线性质用 . 作判

47、定用时写成 : 如图(2), 因为AOD=90 , 所以AB CD,这是一个角的“数”到两 直线垂直的“形”的判断。 作为性质用时写成: 如图(2) , 因为 AB CD,所以AOD=90 。这是由“形”到“数” 的说理。 O D C B A O D C B A c b a 4 3 2 1 第 34 页共 136 页 (2) 如图(4), 直线 AB 、CD 、EF相交于点 O,CD EF,1=35, 求2 的度数 . (4) (5) (6) 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求解. (3) 垂线性质 1 和性质 2. 让学生叙述垂线的性质, 懂得分清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垂线性质一说得过一点 已知直线的

48、垂线存在并且唯一的. 学生思考 : 请回忆一下后体育课测跳远成绩时, 教师是怎样测量的 ? 如图(5),AB L,BCL,B 为重足, 那么 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吗 ? 为什么 ? 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初中阶级学习了三种距离, 即是距离 , 就要懂得的共同点 : 距离都是线段的长度 , 又要 懂得区别 : 两点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点到直线距离是直线外一点引 已知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某条直线上的一点到另一点平行线的 距离. 学生练习 : 如图 (6), 四边形 ABCD,AD BC,AB CD,过 A 作 AE BC,过 A 作 AF CD, 垂足分别是 E、F, 量出点 A到 BC的距离和 AB 、CD平行线间的距离 . 请归纳一下与垂直有关的知识中, 有哪些重要结论 ? 如垂线的性质 1、2, 又如两种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 这两条直线平行 , 一条直线与 平行线中一条垂直 , 也与另一条垂直 F E 21 D C B A l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