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72776 上传时间:2020-04-25 格式:PDF 页数:61 大小:66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pdf(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 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章 大纲: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 第二章 大纲: 1. 了解旅游活动的类型、主体和客体;熟悉中国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概况;了解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我国出境 旅游市场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业的标识、主要国际性旅游组织的名称与标识;了解世界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的由来及意义。 改为: 了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1. 旅游:人们以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短期(不超过一年)离开自己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的旅行以前在该地的停留访问活动。 2. 旅游活动的类型: 地理范围: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 国际旅游:跨越国界的旅游活

2、动。分为入境和出境。入境是外国居民到本国的旅游,出境是本国居民到他国旅游。 全球六大旅游区:欧州美洲 东亚与太平洋非洲 中东和南亚 国内旅游:人们在居住国范围内活动。特点:没有国籍限制游客可以是本国公民也可以是长住该国的外国人。 3. 旅游活动内容构成:行游 住 食 购 娱 4. 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具备三个条件:旅游动机足够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 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产生吸引力和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 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旅游活动的中介体:交通客运业旅游行社行业饭店住宿业(三

3、大支柱产业) 旅游资源分类:自然人文 社会 5. 旅游活动按目的划分:消遣性和事务性 消遣性:观光度假 文化 宗教 探险 专业 事务性:公务商务 会议 家庭个人事务 6. 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大众)综合性季节性地理集中性 7. 1923年 8 月 陈光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游分部成立 1927 年 中国旅行社成立 8. 1992年推出旅游主题年, 2008 年奥云烟旅游年 2009 年中国生态旅游年 2010 年中国世博旅游年 2011 中华文化游 2012 中国欢乐 健康游 2013 中国海洋旅游年 2014 中国智慧旅游年。 9. 我国三大旅游市场:入境:港澳台亚州国家游客韩国日本 俄罗

4、斯 美国 10. 出境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消费增长快。东南亚东北亚瑟是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主要目的地 11. 中国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 12. 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超龙雀 13. 中国旅游日: 5 月 19日 世界旅游日: 9 月 27 日 14. 世界旅游组织: WTO 总部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 1983 年加入 15. 太平洋亚洲旅游协会: PATA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两个分部:一个菲律宾马尼拉另一个澳大利亚悉尼 16. 世界旅行社协会联合会 UFTAA 1966年意大利罗马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 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熟悉中国科

5、技发明主要知识;掌握中国哲学、文学、(增加戏剧 戏曲)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原始社会 仰韶文化: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县龙山镇长安客省庄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 年代事件备注 距今 170 万年前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旧石器时代 距今 80 万前蓝田人:蓝田县公王岭亚州最早的直立人 距今 70 万至 20 万年前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 距今 50 年万年洛南花石浪人:黄河流域最南端的猿人 距今 2010 万年早期智 人 陕西大荔人(早期智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 之后出现晚期智

6、人(新人)有广西柳江人和四川资阳人。 陕西大荔人头盖骨保存最完整 距今 4-5万年河套新人(定边 靖边) 距今 1.8 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能人 工取火,缝制衣裳骨针 距今 70005000 年:母系氏族: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西安半坡氏族宝鸡北首岭新石器时代( 8000年左右进入) 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是中 国原始汉字的萌芽发现粟和菜 籽。 距今 40005000 年父系氏族: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长安客省庄新石器时代 约 5000 年前黄帝 炎帝 尧 舜 禹 黄河中上游。黄帝:少典氏之子 姓公孙 生于姬水姓姬 号轩辕 三皇:女娲伏羲 神农氏 五帝:炎帝

7、黄帝 尧 舜 禹 封建社会 年代朝代帝王都城事件 公元前 2070 夏启山西河南建都阳 城 启 禹之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 1600 商汤亳( BO 河南商丘) - 殷 农业畜牧业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 母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甲骨文(安阳小屯) 天文天象干支记时法夏历 井田制农业 手工业发展较快 公元前 1046 西周周武王丰京 镐京吕尚(姜子牙)牧野打败商军 奴录社会鼎盛时期。陕西: 大盂鼎 毛公鼎 墙盘 何尊 折觥等 - 国宝 宝鸡:青铜器之乡 礼制 公元前 841 第一次使用准确年限,国人暴动。周公召公执政- 共和行政。公元前 771 犬戎

8、破镐京周幽王死西周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 770 年,周王室内部发生斗争,犬戎趁虚而入,破镐京西周结 束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诗经世界最早关于日食的记录 公元前 770 东周周平王洛邑(洛阳) 公元前 770-476 春秋春秋五霸:齐恒公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邗沟 郑国渠 都江堰 公元前 476-221 战国秦:关中平原 晋:山西 齐鲁:山东 三家分晋(韩赵 魏)后。齐楚燕韩赵魏秦。秦晋之好 变法:李悝魏国变法。吴起楚国变法秦国 商鞅变法 农业:生铁冶炼技术铁制农具 牛耕 楚:湖北(楚王问 鼎) 燕:北京与河北北部 李冰父子:都江堰 郑国:郑国渠

9、 手工:镶嵌工艺金银错。 齐 燕:海盐魏:池盐。 百家争鸣:儒:孔子:仁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圣人。 孟子:王道仁政 被誉为亚圣。 荀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道:老子道家学派庄子 法:韩非子主张法治 兵 :孙膑 孙膑兵法 墨:墨子兼爱非攻 公元前 221 秦嬴政咸阳统一货币,文字思想 度量衡 车轨 法律等。 焚书坑儒(除医药占卜 种植外)修筑万里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修筑人工运河灵渠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 吴广起义 公元前 202 西汉刘邦长安楚汉之争(刘邦项羽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 刘启 轻徭薄赋, 修养生息 以农为本) 汉武帝: 1. 推恩令 削弱王权,解除诸侯

10、国对中央的威胁。2. 卫青、霍 去病征服匈奴修长城东起辽东西至新疆罗布泊 3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董仲舒兴办太学 丝绸之路:公元138年 公元 119年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 8 年新王莽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 25 年东汉刘秀(光武帝) 洛阳光武中兴(社会安定经济恢复 人口增加) 公元 73 年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 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从海路来中国,同欧州友好往来 最早记录 公元 184 黄巾起义(张角领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 天下大 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公元前 200 年官渡之战 公元前 208 年赤壁之战 公 元220 年 魏曹丕洛阳 公 元221 年 蜀刘备

11、成都 公 元222 年 吴孙权扬州等江东地区 公 元265 年 西晋司马炎 公元 317 东晋司马睿南京公元 383元 淝水之战 十六国北方 前赵前燕 北燕 南 燕 公元 420 南朝(宋 齐梁陈) 建康北魏孝文帝官司员实行奉录制土地改为均田制。迁都洛阳。 北朝(东 魏西 魏 北 魏北 齐 北周) 公 元581 年 隋杨 坚 ( 隋 文 帝) 长安后迁大兴城公元 581年隋来北朝公元 589元隋统一南北朝 开皇之治:建立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吏 兵 户 刑 工)实行均田,减轻摇役大兴科举(废除世袭垄断九品中正制) 公 元605 年 隋杨广(隋炀帝) 洛阳开凿大运河。公元611年

12、农民起义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公 元618 年 唐李渊(唐高祖) 大兴城改长安武德之治: 唐高祖武德时期所创业的初唐制度和政治格局,为唐王朝打 下了坚实的经济军事基础。 公 元626 年 唐李世民(唐太 宗) 长安玄武门之变 627-649 贞观之治 公 元690 年 武周武则天洛阳 公 元712 年 唐李隆基(唐玄 宗)唐明皇 长安713 年-741 年 开元盛世 755 年-763 年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 公元 874年 王仙芝黄巢起义 农业:曲辕犁筒车,按时令耕作。 手工:宋州亳州绢 益州 扬州 定州绫锦邢州:白瓷 唐三彩 宣州 益州:纸 鉴真: 6 次东渡日本

13、。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的律宗大师。 玄奘:印度取经大唐西域记 公 元907 年 五代(后 梁 后 唐 后 汉后 周) 朱温(后梁)十国: (吴 南唐 吴越 楚 闽 南汉 荆南 前蜀 后蜀 北汉 ) 十国 公 元960 年 北宋赵匡胤东京(开封)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等大将兵权,扩大禁军派文官管理地方)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方田均法市易法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蜀绣号称天下第一。造船业发达。 公 元916 年 辽 瓷器:定窑白瓷钧窑彩瓷哥窑裂纹图案的瓷景德镇名瓷 最早的纸币交子 契丹人建立辽 1005 年 宋、辽澶渊之盟(宋北年缴辽银10W两,

14、绢 20W匹双方以白沟 河为界) 公元 1038年西北方党项族建西夏 公元 1115 金完颜阿骨打1125 年 金联合北宋灭辽 1127 年金灭北宋 王重阳创全真教。 公元 1127 南宋岳飞 1140 年 宋、金郾城大战 使用指南针(经阿拉伯传至欧洲) 公元 1206 成吉思汗灭西夏 金。 公元 1272 元忽必烈大都(北京)1276 年灭南宋 文天祥京义于大都。 靖康之耻 行省制 西藏在元时正式成为元的一个行政区。 公元 1368 明朱元璋应天府(南京)废除丞相保留六部设厂卫 推八股 文字狱 严惩贪官。 经济:休养生息减免赋役驻军屯田。 修长城: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 徐霞客游

15、记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容地貌的人 水浒传施耐庵以农为起义为题材 三国演义罗贯中长篇历史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公元 1402 明朱棣北京1399 至 1402 靖难之役年号永乐 永乐大典综合性类书 郑和下西洋: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外交活动 戚继光抗倭 1644 年 李自成起义 公元 1644 后金努尔哈赤女真族 公元 1636 清皇太极燕京(北京)1635 年皇太极将族号改为满洲族 康乾盛世:康熙 雍正 乾隆 统治时期的辉煌 康熙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确 定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乾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

16、长的皇帝,在位期间确定了中国最终的版图。 1911 年孙中山辛亥革命爆发 红楼梦曹雪芹长篇白话小说高峰 聊斋志异蒲松龄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 古代国书集成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四库全书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1912年中华民国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1919 年五四运动)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56年英、法等国对中国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时统治阶段内部出现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有奕訢、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1989年光绪皇帝也任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进行“变法维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7年南昌起议随后发动秋收起议广州起义开始创建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和许多其他革命根据帝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935年遵议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正确领导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1935年到达陕北 1936 年 12 月 “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1937 年 7 月 “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开始 1945年经过 8 年

18、浴血奋战, 1945 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经过三年战争,共产党把国民党赶出中国大陆 1949年 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名称科学技术文化 李善兰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 徐寿 华衡芳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黄鹄号木壳船 詹天佑亲自督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冯如1910 年制成具有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古代科学技术 记载第一次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诗经 领域朝代成就 春秋春秋最早记录哈雷彗星公元前 613年比欧州早 600年 春秋历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统比西方早 160年 天文 战国甘石星经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太阳历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19、世界最早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比欧州早 1700年 唐僧一行 大衍历反映太阳运行规律,测试子午线长度创始人天文历法著作 北宋沈括 二十四节气十二气历 元郭守敬主持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 365.2425 为一岁比西方早 300多年 (天文历法著作) 明朱载 yu 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地址位置的人。 夏夏小正最古老的历书 明崇祯历书徐光启 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勾三股四玄五既谈天文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 著作 比西方早 500年 东汉九章算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 南朝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至小数点后7位 3.1415926-3.1415927 缀 术 比欧洲早 1000年 梦溪笔谈沈括首创隙

20、积术开高阶等差级数求和 明算法统宗珠算 物理战国墨经 明物理小识方以智 医学 战国扁鹊- 脉学之宗切脉 四诊法:望闻 问 切 唐孙思邈-药王 千金方。 东汉华佗-神医麻沸散 五禽戏 东汉张仲景- 医圣“ 伤寒杂病论 晋王叔和脉经 明李时珍本草纲木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西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学著作。 唐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比西方早 200年 东汉伤寒杂病论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晋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王叔和 东晋肘后备急方一部破有实用价值的医书炼丹家葛洪 唐千金方 5000 多个药方医学智宝重要地位 明本草纲目药物学著作

21、东方医药巨典 地理 西晋禹贡地域图斐秀地图学家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 北魏水经注郦道元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地貌早于欧州约 2 个世纪 明坤舆万国全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绘制的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 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 清皇舆全览图亚洲当时最好的一幅 建筑 秦都江堰 李冰父子 春秋京杭大运河 鲁班后代工匠尊为祖师爷 秦郑国渠 秦万里长城 隋京杭大运河春秋开掘完成于隋朝 隋大兴城宇文恺 隋赵州桥 李春设计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比欧州早 700多年 唐长安城 金泸沟桥 北宋泉州洛阳桥历史上第一座海港大石桥 南宋泉州安平桥中国古代保存至今最长的桥 北宋营造法式李诫建

22、筑设计施工规范书世界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 作 明园冶 清工程工部作法则令 明北京城 蒯鲁班万里长城 拙政园 留园应县木塔 农业 神农氏 炎帝 尝百草 仰韶文化发现粟 菜籽 水稻 夏小正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 北魏齐民要术 贾思勰 (xie )最古老的农书农业巨著。 明农政全书徐光启中国古代优秀农学著作。 元东鲁王氏农书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 农学著作。 元农书王桢全国范围内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第一部农书 手工业 北宋梦溪笔谈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社会历史现象 明天工开物宋应星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 作。 史学官文书尚书 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诗

23、经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春秋孔子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西汉史记司马迁第一部记传体通史。 东汉汉书班固第一部断代史 北宋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巨著 史通刘知几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四 大 发东汉造纸术 西汉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 明指南针 火药 北宋印刷术 毕升 、 哲学 诸 子 百 家 法家 道家 墨家 阴阳家 名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纵横家 兵家 医家 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 主张德治仁政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颢程颐 朱熹 王阳明 王守仁 道家以道为核心道为世界之母老子 庄子 墨家(战 国 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墨子 胡非子 法家以法制为核心韩非子 李悝 商鞅 兵家军事活动 代表作孙子兵

24、法孙膑兵法孙武 孙膑 吴起 孙武 尉白起 张良 韩信 文学诗经- 楚辞汉赋 - 乐府- 唐代 (唐诗 传奇小说)- 宋词元曲(戏 曲 杂剧) 西周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 离骚 国风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唐 李白: 诗仙 想象力丰富色彩绚丽 王勃:诗杰流利婉畅宏放浑厚 杜甫:诗圣思想深厚境界广阔 王维:诗佛禅味 以禅入诗 白居易:诗魔作诗刻苦 刘禹锡:诗豪沉稳凝重 宋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婉约:李清照柳永 四 大 名 著 元 末 明 初 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 末 明 初 水浒传施奈庵 明西游记吴承恩 清红楼梦曹雪芹 其 他 小 说 清聊斋志

25、异蒲松龄 清儒林外史吴敬梓 明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戏曲元窦娥冤关汉卿 元西厢记王实甫 明牡丹亭汤显祖 清长生殿 洪昇 清桃花扇孔尚任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赵孟頫 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楷书 行书 草书 唐欧阳询 张旭 颜真卿 柳公权 怀素 虞世南 褚遂良 宋宋四家:蔡襄苏轼 黄庭坚 米芾 元赵孟頫( f 草圣-张旭 兰亭集序 -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 中国画吴曹不兴 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 东晋顾恺之 人物画 才绝 画绝 痴绝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阎立本正治人物画毛法圆劲善刻画人物神态步辇图 太宗真容 历代帝王图 唐吴道子 画圣吴带当风关子天王图 王维 诗书 画 三位一体文人画的始祖。 宋

26、张择瑞清明上河图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 宋宋徽宗 瘦金体 芙蓉锦鸡池塘晚秋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 元倪瓒雨后空林 书明永乐大典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 百科全书 ” 清四库全书类书 音乐陶埙 铜编钟 对 外 交 往 西汉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东晋法显佛国记 唐玄奘取经 唐义净取经 明郑和下西洋 新民主主义时期: 人物成就 李四光创建了一门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 竺可桢在20世纪20年代主办起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 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蔡元培 陶行知教育家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阿 Q正传 郭沫若屈原 矛盾子夜 林家铺子 巴金家 春 秋 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曹雷雨

27、 日出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河唱 徐悲鸿 张大千 齐白石著名的画家 1905年 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 古代历史称谓的由来 ( 一) 国号即为了表示改朝换代,每个王朝政权所使用的名称。 某朝或某代对中国历史上那些一统天下的政权称为某朝或某代。 某国对那些数个同时并存、各自割据一方的政权称为某国。 国号的由来: 1、 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如:商、周、秦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如:宋、吴 3、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如:辽 4、根据封爵定国名如:汉、隋、唐 5、以吉祥文义定国名如:元 6、以社会上流行口号定国名如:明 7、根据谶语(预言)定国名-齐 8、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国名如:蜀、吴 9、为

28、克前朝而定国名 -金 清(清主水克明朝的火) 10、根据创建者姓氏 -陈 ( 二) 年号 1、年号的概念是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2、“改元”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称为“改元”。 3、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 公元前 140年) ,止于1911年。 4、通常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但也有一个皇帝用几个年号的。如:汉武帝刘彻。因:趋福避邪。 ( 三) 谥号与庙号 1、谥号是古代用来概括和评定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品德,而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2、谥号可分为三类: 一是表扬,如:文、景、武、惠等; 二是批评,如:炀、厉等; 三是同情,如:哀等。 3、庙号是中

29、国古代帝王死后,立庙室奉祀时追尊的“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帝”字从汉代与谥号合后,也成为庙 号。 古代历史文化名人 诸子百家指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统称。 1、儒创始人:孔子 ;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 2、道重要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3、阴阳以邹衍为代表。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5. 天干 地支: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 23-1时 丑时: 1-3时 寅 3-5 时 卯 5-7 时 辰 7-9 时 巳 9-11 时 午 11-13 时未 13 15时申 15 17

30、时 酉 17 19时 戌 19 时21 时 亥21-23 6. 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学科:天文农学 医学 数学 7. 孟 仲 季 孟春、仲春、季春:正月二月 三月孟夏、仲夏、季夏:四月五月 六月 孟秋、仲秋、季秋:七月八月 九月孟冬、仲冬、季冬:十月十一月 十二月 8. 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望后叫既望(十五十六或十七)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初三叫腓上弦日每月初七或初八下弦日每月二十二 或二十三 9. 主导地位为阳南为阳 北为阴 脏为阳 腑为阴 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 10.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8. 八卦

31、 乾- 天坤- 地震-雷艮- 山离- 火坎-水兑-泽巽- 风 ( 二) 古代十圣 1、至圣孔子春秋鲁国人,著有诗 、 书 、 春秋 。 2、亚圣孟子战国邹国人,著有孟子。 3、医圣张仲景汉末南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 4、书圣五羲之东晋人,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5、画圣吴道子唐代人,人称“吴带当风”。 6、诗圣杜甫唐代人。诗仙李白和白居易。 7、茶圣陆羽唐代人。著有茶经 ,是世界上第一本茶叶专著。 8、文圣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醉翁。 9、词圣苏轼宋代人,号东坡居士。 10、药圣李时珍明代人,著有本草纲目。 科举考试制度 ( 一) 科举制的由来所谓科学考试制度, 是由国家设

32、立许多科目, 定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也叫“开科取士”。 ( 二) 科举考试程序 1、 童试获取生员资格秀才 2、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秋天举行秋闺 中榜者- 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 3、 会试每三年在京城春天 春闺 中榜者 - 贡士或中式进士 ; 第一名叫会元或会魁。 4、 殿试(廷试) 第一名叫状元(三人进士及第),第二名叫榜眼(若干进士出身),第三名叫探花(若干同进士出身)。 连中三元某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 ,称为“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 三、太学:即古代官办的大学。 1.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 朱熹定 2.五经:诗书

33、 礼 易 春秋汉武帝时定 3.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五常:仁义 礼 智 信 5.儒十三经:诗经尚书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周易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三传)论语 尔雅 孝经 孟子 6.选官的制度:先秦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为荐举制隋唐至明清为科举制 7.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 8.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 9.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创科举。形成于唐 10. 李悝: 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第四章 诗词 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熟悉历代游记名篇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内容和艺

34、术特点。 1. 汉字:仓颉造字 2. 汉字演变:甲骨文 - 金文-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末) 3. 对联出现时期:五代。 4. 第一幅对联:后蜀之主孟昶chang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 黄鹤楼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6. 最早的诗歌:收集在诗经. 里的 300 多首。 7.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的出现形式之一 8. 最早的完整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9. 现存最早的完全成熟的七言诗: 燕歌行魏文帝曹丕 10. 鲍照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 11. 最长的古体诗:孔雀东南飞共357 句 12. 近体诗:律诗绝句 长律 1、对联,又

35、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 (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 (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 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5

36、、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 、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 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

37、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 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 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 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

38、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15、名胜古迹的含义与特点: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 17、可以归入杂类的对联: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18、对联的平仄: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 平

39、、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 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19、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20、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22、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23、横额与对联的关系: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

40、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24、龙门写法: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25、对联除正文外的组成部分: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26、横额的写法: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27、领词的含义与作用: 领词是在对联

41、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28、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 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 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 四言、七言的排比句、 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 读。 2

4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30、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1、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32、 诗经的诗歌形式: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33、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诗的特点: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

43、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37、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 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 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 要形式之一。 38、古体诗的含义: 古体

44、诗又称“古诗” 、 “古风” 。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 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 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39、古体诗的所指范围: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 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 ;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

45、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句 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 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 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 对仗也不避重字。 41、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

46、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 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43、律诗的含义: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44、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 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长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

47、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45、律诗的平仄: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 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46、 “粘”的含义: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 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47、 “对”的含义: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 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48、对仗的含义: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

48、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 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49、对仗 的形式: 对仗主要有下列四种形式:a、工对; b、宽对; c、流水对; d、借对; 50、工对的含义: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 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51、宽对的含义: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52、流水对的含义: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53、借对的含义: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54、押韵的含义: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