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83951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7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A统考题库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文件193页.pdf(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电大奥鹏网络教育远程教育 大学语文 A 统考 1、复习资料(完整版) 2-76页 2、选择题( 364道) 77-126页 3、判断题( 365道) 127-143页 4、问答题( 106道) 144-181页 5、古文阅读( 23道) 182-188页 6、作文 189-192页 2 1、复 习 资 料(完整版) 第一章先秦两汉诗 一、先秦两汉诗概述 (一)诗经的基本知识、地位极其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分类是“韵文”和“散文”两类。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协韵,句 式是否整齐。在先秦“韵文”中最突出成就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 约编成于 春秋时代 , 是我国 现实主义

2、文学传统的起点, 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独特成就彪炳千秋。诗经 里的 三百零五篇 作品代表两千五 百多年间的诗歌佳作,从 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不同阶级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诗经 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统治者尊孔崇儒,将它奉为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160 篇 )、雅 (105 篇)、颂 (40 篇)三个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曲调 。诗经有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等十五风, 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为各地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少数是贵族的创作。 雅是“正”的意思, 周人所认为的正声叫做雅乐 ,分为 大雅、小雅 ,属于朝廷的 “正乐” , 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中的作品都是朝廷官吏

3、们所作, 小雅中的作品大部分是贵族士 大夫 所作,少数则是下层人民 的作品。 颂是西周、 鲁国和宋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有周颂、 鲁 颂、商颂,共四十篇。这些作品也是贵族 的作品。 诗经在结构形式上是重章叠句、 四言一句和隔句用韵,这样可以收到一唱三叹,重 迭回环的效果以及更能显示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语言方面大量运用双声、叠字、 叠韵等语词 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富于形象,便于合乐歌唱。 3 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 艺术手法。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诗中运 用譬喻,从而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兴,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中一种特 别的

4、开端 。 诗经 中的赋、 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 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楚辞的基本知识、地位极其影响 如果说诗经是我国古代劳动者集体创作的结晶,那么楚辞则是文学个人创作的 开端 。 “楚辞”一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张汤传一书。其本义,当初是泛指 楚地的歌辞 ,以后才成为专指,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体诗。 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西汉刘向把屈原的诗歌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汲取骚体 作品养料而创作的赋体作品,汇编成集,取名为楚辞。它是诗经以后另一部诗歌总 集的名称。 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带有自传性质的最长的抒

5、情诗, 共 373 句,2409 字,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 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 据汉书 艺文志 记载, 屈原的作品共25 篇。实际上真正属于屈原的作品是离骚 、 九 歌( 11 篇)、九章(9 篇)、天问和招魂各1 篇共 23 篇。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诗人,远大政治理想和“美政”主张,其理想与现实 之间的矛盾冲突,强烈的爱国精神、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志行在其诗中有集中的表现,也是 诗歌的重要内容。 离骚 写主人公的 “美政” 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主人公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反映了他宁死不屈与腐朽势力斗争的坚强意志。 离骚在艺术上

6、的成就是: 1,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之路。 2,充分应用比兴、象征的手法。 3,结构宏伟严密。 4,它突破诗经四言为主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诗体,从而更加有效地塑造形象和 4 抒发情感。语言更加鲜活自由 涉江是九章中的第二篇,为屈原晚年被顷襄王流放以后的作品,记录了自己渡 江而南的行程和最后独处山中的感受。九歌 是在楚国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加工的一组 抒情诗歌。 湘夫人与湘君是九歌中的姊妹篇。湘夫人、 湘君两篇诗中, 湘夫人指湘水女神,湘君指湘水男神,诗人把他们描写成一对相爱而不得相会的恋人。湘 夫人这首诗以湘君的语气,写他极盼见到湘夫人而终于未遇的惆怅心情。 总之,

7、诗人在楚辞 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因此作品充满积极浪漫主 义色彩。屈原的作品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了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 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楚辞体,这是诗歌形式的一次解放,使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一个新阶 段。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以抒情为主 的艺术特征开创了我国文学 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楚辞和诗经在语言上的区别: 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 以至八言的句子;诗经多用赋、比、兴的手法,采用当时的口语来写,语言准确生动。 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 齐,灵活

8、多变的楚辞体,更能充分表达复杂深刻的内容,自由驰骋丰富神异的想象,使我国 的古代诗歌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极其影响 汉代乐府民歌多为东汉时期 的作品。 她继承了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劳动人民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作,故其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5 汉代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具有生动的 故事性 。(如孔雀东南飞、孤儿行、艳歌行) 2,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如陌上桑中的罗敷) 3,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4,在语言上,多用口语叙事言情,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5,语言的组成上,虽对四言及杂言诗均有尝试,但

9、基本上已经以五言为主 。(如陌 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6,汉代乐府民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不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如 孔雀东南飞、上邪、战城南) (四)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有据可查的最早一首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诗 。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 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代表了汉 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这首诗擅长采用事物烘 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体现了“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是我国早期抒 情诗的典范。 在句法韵律上,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

10、,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韵律 轻柔优美,悠扬婉转,很适合歌唱和吟诵 古诗十九首自魏晋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认为是“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 雕龙明诗),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二、先秦两汉诗选 “兴”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兴”是从诗经开始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表现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朱熹的解释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 6 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随着文学的发展,“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 意义的用法。在诗歌创作中,“兴”其实就是诗歌的开头,也就是先用一、二句话描写一下 周围的景物或自己正在进行的动作,以

11、引起下面的歌词,这在民歌中是最为常见的。诗中作 为起兴的句子可以与后面的诗意有关,也可无关。 “比” ,朱熹的解释是 “以彼物比此物”, 也就是比喻之意。 (一)诗经王风黍离 1,诗经王风黍离的主题 答:深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黍离之悲的含义 答:黍离之悲,是指对国事危难的感慨。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 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就写了黍离一诗,以示 志哀。后世的人即用“黍离”一词来表达亡国之痛 这里的黍离之悲有三层含义:怀念故土盛世、感伤国势衰亡、希望天佑东周。 3,分析黍离中的结构特点和抒情方式 答:这首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结构和反复咏叹的抒

12、情方式,全诗三章只换了6 个字, 而低 回哀怨,一往情深。 全诗从“苗”到“穗”到“实”,说明时间的长久,并通过重章加强抒情性;又以“中 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三种状态,说明心情的痛苦程度,复沓中有变化; 又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为主旋律,三章完全重 复,突出心忧和无奈,充分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郁闷和激愤。 4,背诵、默写全诗 (二)诗经秦风蒹葭 1,伊人形象 7 答:此诗通过反复描写,刻画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和朦胧美的伊人形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 指隐居的贤人; 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 “伊人”指意中人。 其实,只要把“在

13、水一方” 视作一种象征, 它就包容了世界各种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 这样, 贤才难觅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 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秦风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三章,每章一、二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名主题:隔河 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借以“伊 人”不可得为旨归。诗中描写的景象处处含情,画面、色彩彼此映衬,风神摇曳。通过对深 秋凄迷景物的描写, 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造成某种神秘色彩,极好地烘托了诗人对 “伊 人”的真诚向往、 执著追寻以及不可得的失望和惆怅心境。技法高

14、超, 风格自然, 真切感人。 3,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手法表现 答:全诗的主要特点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全诗采用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 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 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 移动,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 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三)屈原涉江 涉江 全诗五章, 是一篇纪实性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对屈原自己被放逐湘、 沅的行走路线和时间及生活的真实记录,申诉了自己的崇高

15、志向,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的无比愤慨, 反复抒发了自己心系祖国,实现理想的热切情怀,充分表达了其九 8 死未悔的执著追求精神。当然,也反映了屈原徘徊、惆怅、复杂矛盾的心情。 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 P12) 2, 分析涉江一诗叙述、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答:此诗无论叙述、描写,还是议论,都充满了感情。诗中关于诗人艰难跋涉的记叙, 关于流水回曲、寒风萧瑟、幽谷密林、雨雪霏霏的描写,都与诗人孤寂、愁苦、悲怆、愤慨 的心情融成一片,悲中有壮,哀而不伤,尤其是“乘鄂渚而反顾兮”和“人溆浦余儃徊兮” 两章 ,更为感人 . 3,涉江一诗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极富特色。语言

16、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大胆抨击黑暗,严斥奸佞小人, 表达宁死不变之心志,爱憎分明,斩钉截铁。 诗末的乱辞,又连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以鸾鸟、凤皇、露申、辛夷喻贤才,以燕雀、乌 鸦和腥臊臭气喻小人,又以天象为喻,感叹生不逢时。 “兮”字是楚辞的标志性用语,楚辞中有许多“兮”字,其在诗中的作用是:1,调整 音节,使音律协畅。2,起着一部分虚词如“于”、“以”、“之”、“而”等的语法作用。 涉江这首诗不但大量用“兮”,而且用法多样,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在奇句末, 有的用在偶句末,灵活多变,无不妥帖,显示了高超的语言造诣。 (四)汉乐府陌上桑 1,分析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罗敷的形象 。 答: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女子

17、罗敷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罗敷是一位美丽、勤劳、坚贞、机智、勇敢并忠于丈夫爱情的采桑女的形象。 2,汉乐府陌上桑一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手法 的? 答:此诗除正面描写外,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如,诗中不去描绘罗敷的面容如 何姣好,而是通过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犁、锄者忘锄等贪看罗敷的具体表 9 现,从虚处落笔,渲染、烘托罗敷的美貌。这种侧面描写和烘托,比直接描绘美丽本身更为 有效,它更加生动活泼,更富生活气息。 3,汉乐府陌上桑一诗中对话手法的妙用 答:以对话入诗,是汉代民歌的普遍特点,这首诗尤为突出。第二层和第三层是这首诗 的核心部分,全诗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特别是第二层,

18、 通过罗敷和使君的几番对话,不仅 清楚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 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五)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主题 这是一首思妇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离别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诗的主题是: 离别 相思。 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 答: 第一,感情真挚,曲折细腻。 第二,诗意含蓄, 表达委婉。 如用“衣带日已缓” 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日渐消瘦; 用“努力加餐饭”来表示对丈夫的关心体贴,表达非常含蓄。 第三,运用比喻,耐人回味。如用“胡马”、 “越鸟”来喻怀念故乡,用“浮云蔽白日” 来愈丈夫为人所惑,诗意委婉。这首诗还大量化用前

19、人的诗句,如“与君生别离”化自楚 辞;“道路阻且长”化自诗经秦风蒹葭,“胡马”二句化自诗经;“相去日 已远”二句和“浮云蔽白日”二句均化自乐府古歌,这些化用自然又贴切,透出典雅的 气息,同样收到委婉含蓄,耐人回味的效果。 总之, 这首诗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来抒发感情,擅长采用事物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 情,体现了“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抒情风格,是我国早期抒情诗的典范。 在句法韵律上,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韵律 轻柔优美,悠扬婉转,很适合歌唱和吟诵 10 (六)曹操短歌行 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成就(见教材P22) 短歌行 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在丧

20、乱之际,渴慕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急切 心情及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和宽广胸襟。 2,曹操短歌行一诗的语言特色 答: 1,此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用“朝露”喻人生短暂;用“乌鹊”择枝喻贤士 择主;用明月喻贤才;用山海喻志向、胸怀等等,形象十分生动。 2,运用典故 。借用诗经、周公的典故,立意深远。 3,这是一首言志诗,采用诗经的四言句式,显得庄重、典雅,加强了作品的力量 的表达。 总之,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3,曹操短歌行一诗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诗中表达的感情有什么评价? 答:这首诗的 主题是: 作者抒发了光阴易逝,事业未成的苦闷心情和渴求贤才以帮助统 一天下的意旨。

21、 由于处于当时动荡的年代,生活不安定, 曹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在诗的开头 有人生短暂、借酒浇愁之叹。但是,随着诗意的逐层展开,逐渐被诗人渴求贤才、统一天下 的雄心大略所代替, 开头所流露的消沉伤感情绪就一变而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悲壮诗篇, 作品的积极意义也就充分显示出来了。 第二章先秦两汉文 一、先秦两汉文概述 先秦时期有文字记载的散文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1 (一)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 早在春秋之前,我国就产生了第一部散文集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 经。它记载了古代历史传说,记录了当时的政府文告、战前誓辞和政治言论等。尚书 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训诰体史书。 春秋 是我国最早的

22、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史,它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由孔子根据鲁 国史官编撰的史书加工而成。 春秋极其简洁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起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凡 242 年间发生的片段史实,语言简朴, 句法严谨, 往往一字 “寓褒贬, 别善恶” , 故有“春秋笔法”之称。 左传 ,即春秋左氏传 。一般认为它是战国初年鲁国史官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与汉代的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一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历史著作,它既记事,也记言。 左传详细而系统地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起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止(公元前722-前 468 年),共 250 年间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

23、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当时社 会各方面的矛盾,揭露了统治者荒淫残暴的罪行,突出民本思想,强调“民心得失”与政治 成败的关系。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 但从广义上看, 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如晋楚城濮之 战等五大战役。 从文学上看, 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 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 的形象。 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左传为表现这种“生动情节”,会添入某些虚拟成分,有作 者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揣摩。当然,这种虚拟和揣摩,不

24、同于小说、戏剧的虚构,它是完全依 附于历史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历史,并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看,左传正是中国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 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 小说、戏剧等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这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左传 不仅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优秀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 12 散文著作。 国语, 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是 记言,故名国语。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哀公(公元前1000-前 440 年)。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此一般都认为国语

25、的作者为左丘明,国语包含了 许多政治经验的总结,其思想倾向略近于左传,只是不像左传那样鲜明突出。 国语的文字质朴,不如左传有文采。但其中也有比较精彩的部分。如晋语 中记“骊姬之难” 的故事, 较左传 记载更详细曲折。另如“齐姜醉谴重耳”等,也比左 传中有关部分具体生动。 国语中的吴语、越语在全书中风格较为特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很有气 势。有些段落写得有声有色,如阅读文艺小说一般。如吴越争霸、勾践报仇雪耻一事,写得 十分传神。 战国策 ,是由战国时期的史料编撰而成,后由西汉刘向重新整理、校订,定名为战 国策。全书共33 篇,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 国的国策

26、。它记载了从春秋末期起,到秦并六国止(公元前460 年-前 220 年)约 240 年所 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战国策叙事长于铺陈,具有纵横家雄辞宏辩的特色,善于夸张渲 染,描写人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语言生动流畅。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 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 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语,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 和道理的工具, 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等篇, 尤为明显。 2、描写人物性格和活动,

27、具体细致、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 勾勒,而战国策中的人物立体感强,如齐策中的冯谖,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 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变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荆轲刺秦王一篇,更 13 是描述细腻,精采纷呈,激动人心。 3、借用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文学色彩更浓。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 易懂,独立地去欣赏,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千金买骨”等,历来家喻户晓。 战国策 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

28、风格的影响;司 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二)先秦诸子散文与代表作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思想各 据一端,精彩纷呈。 诸子散文是政治、哲学、伦理等各方面的论说文,不是文学作品。但同历史散文一样, 多少不等地包涵着文学因素,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再从更大范围, 即文化史的意义来 说,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也是研究 中国文学史所不可忽视的。 先秦诸子包括不同的学术派别和政治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四家,论 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分别是这四家

29、的 代表著作。 论语、老子、墨子是春秋末期诸子散文。 孔丘(前551 年-前 479 年)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丘 在鲁国做过官, 又曾游说四方, 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 派-儒家。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的人物。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 14 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 父父, 子子。”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 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 孔子又是一个性格顽强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奔波一生,好学而不

30、厌,诲人 而不倦。 关于论语,汉书 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 论纂, 故谓之 论语 。”此书专门记述了孔子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它是用语录体写成的,全书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第子把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 言论辑录而成的,全书20 篇, 492 章,为儒家学派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练,一般只叙述 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 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不

31、少语句,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去刻意追求一定的效果意识,但通过短小的对话, 描绘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 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这种思想虽有一定阶级局限性,但在当时仍有 其进步意义。 孔子政治上强调 “为政以德” ,以礼治国。 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重视“因材施教” , 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文学上提出“兴观群怨”。 15 老子又称道德经,其作者老子即老聃,

32、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中有些具 有朴素的辨证因素,但其政治理想却是“小国寡民” 、 “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乌托邦思想, 这正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无可奈何的消极世界观的体现。 墨子是由墨翟(di)弟子及后学者编撰而成的,现存53 篇。墨子的文章结构严谨, 说理明畅,逻辑性强,语言朴实,论说时善于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以加强说服力, 成为一个重要学派,盛极一时,同儒家学派一起被视为“显学”。 孟子和庄子是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 孟子 全书共 7 篇,记述了孟轲的言行。中心思想是 “仁义” ,这是孔子学说的发展。 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民贵君轻”是他的著名论点。 孟子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33、言辞犀利。论辩时善于根据不同对象,揣摩对方心理, 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进逼,步步深入,孟子善于设喻取譬,巧作寓言,深入浅出而又 生动形象地阐述复杂深刻的道理,有的还含讽刺性,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而被 称为“亚圣”。孟子又被列为“四书”之一,对后代影响甚大。 孟子一书的写作与论语不同,是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的。从体制上说,孟 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的发展。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 论增多,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能单独成篇。 孟子不少篇幅不仅仅是从逻辑上说明道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文字通俗 流畅,无生硬词语,又常用层层迭迭的排

34、比句式,显得气势宏大,这是孟子散文的一个 显著特点。 孟子 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短小的比喻, 也有完整的小故事、 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再作冯妇”等均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善于用文字手段达 16 到实用目的, 对于既主张以文载道,又重视文学美感,喜欢在说理中蕴含个人情感的唐宋古 文家,成为绝好的典范。 庄子是庄周和他门人后学的著作。全书现存33 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7 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杂篇11 篇,认为是庄子的弟子和后学 记述庄子言行的著作。庄子是继老子

35、后道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他虽走隐居遗世的道路, 但其蔑视礼法和权贵,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令人起敬。 庄子文章独具风格,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言辞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孟子与庄子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 荀子和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诸子散文。 荀子一书,现存33 篇,大多数是荀子所作,他是儒家学派后起的一位大师。他的 不少论述均具有唯物主义观点,荀子长于说理,论题鲜明,句法工整,词采缤纷,他在吸取 民歌特点的同时,创造性地予以诗文结合,风格独特,对后世诗赋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韩非子为韩非所作,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治”。全书计55 篇, 文章犀利明快,周详细致,切中要害,善用寓

36、言,巧设比喻、形象生动,有说服力。 (三)两汉文两汉政论、两汉史传 汉代在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方面,涌现了一大批著名作家,他们的散文大都富有感情, 畅所欲言。 汉代散文的杰出代表是汉武帝时代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传记文学总集。 史记总结了上自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我国民族发展的 17 史实,着重记载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争和秦亡汉兴的过程。 史记共130 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 八“书”五个部分。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制后来成为历代 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司马迁“不虚美,

37、不隐恶” 的实录精神更对后代史学家有着深刻的影响。 史记既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在史学上的先例,也成了我国纪传体文学的楷模。 史记中所写的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高度的概括力和卓越见识,展开广 阔的生活画卷, 更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及对广大被压迫、被剥削者的深切 同情。 史记中的人物,大都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不少篇章脍炙人口,如项 羽本纪、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管晏列传等,历来为 人们所传诵, 是传记文学中的精品,对后世的人物传记,特别是唐代传奇和明清小说有很大 影响。 史记既是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38、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 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等三大特点: 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注重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 18 语言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语言基本上是书面语,同时也运用口语。语言淳扑简洁, 通俗 流畅,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很大,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1,后世不少历史小说直接取材于史记。 2,史记中的故事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等) 3

39、,史记的模式,为后世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4,在散文方面,也被后世推崇为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 史记的艺术特色: 1、作者以宽广的历史舞台为背景,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系列完整的、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人物众多,出身不同,经历各别,有帝王贵族、政治家、军事将领、学者、 刺客、游侠、倡优、有农民起义的领袖,还有失败的历史人物,司马迁擅长在矛盾冲突中刻 画人物个性,用不同的笔调,不同的语言,选取重要事件,抓住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地表现 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对项羽的描写,司马迁选择了“讵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 之围” 这三个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故事来塑造他勇

40、敢善战,叱咤风云, 悲怆慷慨的失败 英雄的人物形象,刻画他直率而少谋略,和刚愎自用的性格。 2、文笔生动,议论精彩,叙事状物,无不曲尽其妙。语言通俗,简练生动。作者善用 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的特点,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 以增 强文章的表现力。叙述语言感情充沛,夹叙夹议,寓评断于叙事之中,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对材料的安排有组织、有系统。题材“以类相从”,叙事不重复,结构严谨,故事 性强,许多作品都可以当小说来读。 继史记后,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并称“史 汉” 。 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西汉历史。 有十二“本纪”

41、、 八 “表”、 19 十“志”、七十“列传”共100 篇,对后世历代正史影响很大。 汉书虽在体例和内容方面有承袭史记之处,但也有所更新。特别在运用史记 原文时增补了不少史料,从而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 汉书行文简练整饬,详瞻严密。 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 相当准确; 对材料的取舍,作者善于剪裁;在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 交待。 除史记、汉书外,两汉还有一些杂史类的历史散文,比较著名的有赵晔的吴 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 汉代的散文,除主要的历史散文以外,还有一些作家,写了许多政治论文、经济论文。 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言兵事疏、论守边

42、备塞 疏、论贵粟疏,桓宽的盐铁论,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等。这 些作品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反映现实,指讦(jie)时政,是它们共有的特点,文学 性强。 先秦两汉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1,左传与编年体史书、叙事方式(见教材P30) 2, 作者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 A,在行动中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将几十年的事情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排成一个 有头有尾的故事, 以庄公和共叔段兄弟二人的权利之争为展现人物性格的主要线索,在权利 之争中表现出各人的性格。如写庄公用“请封”、“收贰”和“平叛”三个环节,突出了他 的阴险狡猾。 B,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如庄公对

43、武姜“佗邑唯命”的顺从,“寘(zh) 姜氏于城 颍”、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以及“遂为母子如初”的可笑场面,淋漓尽致的表现 20 了他老谋深算、凶狠残忍以及死要面子的虚伪性格。 C,烘托手法的运用,也有助于丰满人物形象。如祭仲、子封等人的多次规劝,就成功 的揭示了庄公的阴险形象。 (二)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本文作者是用什么为中心线索并如何将全文连为一体的? 答:本文是语录体散文。 文内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并按照这一线索的内在逻辑, 言而有序地把全文组织起来。这就是几个学生侍坐时,孔子同他们进行了关于志向问题的谈 话。按照这个话题的顺序,由孔子问志,他的几

44、个学生或主动陈述其志,或答师问言志,最 后孔子对各人的志向加以评述,把全文有机组织起来,使全文成为一个整体。 2,间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个性化语言和人物形象 答:孔子问志,子路抢先回答,说四面受敌的中等国家,外有敌国 入侵、 内有饥荒,他去治理三年后可以使人民勇敢还能懂大道理。这就把性急、直率且 带有一些粗鲁的子路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冉由则比子路谦虚得多,说话也委婉得多。他说自己只能治理小国家,只能让人民生活 富足(其实这点很不简单),至于人民的礼乐教化,要等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去做。 公西华说话则更有分寸。他说,如去治理国家,不是说自己“能”而是愿意“学”, 遇到祭祀、 会盟等国家

45、大事,自己愿意做个司仪。这表现了公西华说话得体、善于辞令的外 交家风度:言虽卑而志实高。 至于曾皙, 他的志向与 “三子者异, 他的兴趣不在从政,而是仰慕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的礼乐教化。这些都成功地塑造了孔子四个第子各自不同的性格。 3,语录体的特点 答:论语中不少篇幅虽有简单的记事,但主要是记录人物的言论。语录体中的人物 评语都十分简单,但言简意赅,生动隽永,给人留下极大的回味余地。 21 (三)孟子公孙丑下(天时地利人和章) 1,这一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一、否定句式的大量运用。 二、对偶句的运用。 三、恰当地运用排比句。 四、对比和顶真手法的运用。 (参见教材P4

46、2) (四)庄子遥游游(节选) 1,庄子与道家思想(见教材P43) 1,“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答:遥游游是一篇哲理论文,但庄子不重逻辑思维,而注重形象思维,他不是作纯 理论阐述,而是借助直觉体悟,将深奥的哲理化为光怪陆离、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 所谓“逍遥游” ,即这篇文章所谓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 也就是说,是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遨游。“无待”而“逍遥乎”“无何有之乡”,这是庄 子最高的人生理想, 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 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它集中体现了庄子的人生观。 2,庄子逍遥游 (节选)是通过哪些方面来阐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7、这一思想的? 答:所谓“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说“至人”是忘掉自己躯体的存在的; “神人”是无为、无用,抛弃一切功利的;“圣人”是隐姓埋名,不计一切是非荣辱的。庄 22 子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正道”(宇宙精神)同体,超乎“六气”(物质世界)的 变化之上,神游于天地宇宙之外,才会不受任何限制而达到“逍遥游”(绝对自由) 作者为了表达这一思想,运用“重言为真,寓言为广”即大量征引名言典故(重言)和 编织奇幻故事(寓言)的手段,从正反两方面作了反复的阐述。先是从反面来说,庄子认为 不仅蜩、学鸠、斥鴳(yan)之类只是小知小见,“快起而飞”,算不得什么“逍遥游”, 就连他所大事渲

48、染的“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由于仍然必须乘风而行,也算不上真正的 “逍遥游”的。然后,再从正面阐述,庄子列举了许由不受尧让、尧见四子而丧其天下的事 例,推出“无所用天下”的观点。最后写自己与惠子的一场辩论,得出“无所可用,安所困 苦”的结论。 4,庄子逍遥游(节选)在艺术上的特色 答:第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第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第三,词汇丰富,用语新颖准确。 第四, 文章句子长短错落,又杂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形成汪洋恣肆的 语言风格。 (参见教材P47) (五)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司马迁与史记见教材(P48)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几种? 答: A,以事件写人物。 B,细节描写。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