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84821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PDF 页数:96 大小:73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pdf(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一节、市场需求 (一)需求的含义 1、需求: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二者缺一不可。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即有支付能力。 2、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主 要因素 具体影响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他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

2、增加。 产品价格 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替代品的价格 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如煤气和电力。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互补品的价格 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如:汽车和汽油、 家用电器和电。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其他 因素 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 (三)需求规律:价格与需求之间呈反方向变化的

3、关系 需求曲线:需求和价格关系的曲线。横轴表示需求量(Q ) ,纵轴表示价格(P)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第二节、市场供给 (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指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3、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 (1)产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价格和其供给的变动成正方向变化。 (2)生产成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产品自身的成本和其供给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3)生产技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成本并进而影响供给。 (4)预期。 (5)相关产品的价

4、格。 (6)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二) 、供给曲线 1、供给规律: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一般来说,市场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市场价格越低, 供给量减少。 2、供给曲线:表示供给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三节、均衡价格 (一) 、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 衡数量。 在实际生活中,供求十分活跃,经常发生变化,所以任何市场上供求平衡都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 二) 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 最高限价保护价格(最低限价

5、、支持价格) 含义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 一价格之下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 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 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上进行。属于政府对市场的 干预措施。 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影响 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消费、限制生产,导致 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结果是市场短缺。 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会刺激生产、 限制消费, 导致市场过剩。 后果 出现严重排队现象。当政府监管不利时,会出现黑市交易和 黑市高价;如果管理不当,会出现走后门现象;生产者变相 涨价。 如果没有政

6、府收购, 就会出现变相降价或黑市交 易 措施行政措施和分配措施建立政府的收购和储备系统 第四节、弹性 (一) 、需求价格弹性 1. 需求价格弹性 : 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即: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价格的相对变化 需求量的相对变化 价格和需求量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因此Ed为负数,为简便起见,我们通常取其绝对值。 2.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点弹性和弧弹性 类型含义适用 点弹性 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等于需求量的无穷小的相对变化对价格的 一个无穷小的相对变化的比。 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 合。 弧弹性 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等于需

7、求量的相对变化量对价格的 相对变动量的比值。 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 合。 3. 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1, 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2)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0, 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 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1,供给富有弹性 (2)Es0 投机动机构成投机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即: L2= L2(i )货币需求量:供给过多,经常出现。后果之一是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2)结构性货币失衡:货币供需总量大体一致,但货币供需结构不相适应。

8、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通过经 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的注意总量性失衡。 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研究货币均衡问题, 更重要的是研究货币的均衡水平及由此而决定的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与宏观经济其他变量的综合平衡 问题。 1、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宏观经济方面,总的要求是达到或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社会总供给是以商品价格总额形态表现,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 。 社会总需求是以货币形态出现,表现为通过货币的多次周转而实现的社会购买力(MV ) 。 因此: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关系,要

9、求处理好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要保证国民经济在物价稳定的条件下协调发展,就必须使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幅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互配合。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 GDP 同步增长,即M1=Y M0。 Y -GDP 增长率 M0 -上期货币量 2、货币数量与物价上涨的关系 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商品价格并不相应下降。 (1)物价自然上涨的因素: 劳动生产率提高在技术或劳动密集性程度不同的部门并不一致,从而造成“剪刀差”现象,调整时,一般是通过调高价格 低于价值的那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结果

10、必然是价格总水平上涨; 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性能不断提高,也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结果也是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不断上涨。 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的因素,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本期货币增量M 1=(GDP的增长率 Y +物价自然上涨率P ) M0 , 或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 =Y +P 该式反映了货币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第四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求价格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 马克思货币理论中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的过度发行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多

11、种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同的: 1)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 2)物价持续上涨 通用定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按通货膨胀的成因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超过了社会总供给的增长幅度,导致商品和劳务供给不足、物价持 续上涨的通货膨胀类型。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 自发性:即支出的增长是独立的,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增长无关; 诱发性:成本的增长导致工资及其他收入的增长,诱使消费支出增长。 支持性:政府为阻止失业率上升而增

12、加支出,或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增加总需求。 (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因成本自发性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分为: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为保证实现其利润目标而操纵的市场、人为抬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输入型通货膨胀: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而使物价总水平上涨所引致的通货膨胀。这实质上是一种通货膨胀的 国际传导现象。 (4)结构型通货膨胀: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所引致的。 2、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 (1)公开型通货膨胀: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故而物价上涨

13、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又称为开放性通货膨 胀。 (2)抑制型通货膨胀:一国实行物价管制的情况下,商品供给短缺不能由物价上涨来反映,只表现人们普遍持币待购而使 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又称为隐蔽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 2、主要原因: (1)财政原因 -发生财政赤字或推行赤字政策。 (2)信贷原因 -信用膨胀, 银行信用提供的货币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数量的客观需求。其原因包括,财政赤字的压力, 社会上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 3、其他原因 - 如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等。 (四)通货膨胀的治

14、理 综合国际国内一般经验,治理措施主要有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1、紧缩的需求政策 紧缩需求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限制支出、减少需求。概括的讲就是“增收节支”。一般包括以下措施: 减少政府支出:消减购买性支出,消减转移性支出 增加税收: 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一般会在公开市场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售有价证券。 2、积极的供给政策 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积极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增加供给来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 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

15、规章制度。 第十六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制度 1、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 (1)中央银行的定义:中央银行也称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 中央银行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2)中央银行制度的定义: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 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 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 (1)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3)管理金融

16、业的需要。 (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3.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中央银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银行业的发展而产生的,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其产生的第一个标志。中央银行产生和发展 的进程大致如下: (1)由存款货币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 (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较典型的是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 4.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和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即中央银行对政府直接负责还是对政府相对负责 的问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经历了三个发展历程: (1)中央银行高度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17、时期,中央银行实际的职能还限于维持银行券和黄金的 自由兑换。 (2)中央银行基本不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70 年代初。中央银行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凯恩斯为首的国家干预经济 理论流行,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大削弱。 (3)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 (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 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监管机关。 1、中央银行的职责: 利用所拥有的经济力量,如货币供给量、利率等,对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2、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特征: (1)不以盈利为目的。以金融调控为己任,稳定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是其宗旨。 (2)不经

18、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或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 (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行政干预和牵制。 (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央银行的 主要业务 具体业务内容 货币发行 业务 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对 银 行 的 业 务 集中准 备金 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比率,并通过这部分准备金来管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 融机构。 最后贷 款人 中央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有再抵押贷款;再贴现;再 贷款 全国清 算 各商业银行都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并在中央 银行开立往

19、来账户,各商业银行之间可通过该账户办 理非现金结算, 此项业务为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 并由此使中央银行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对 政 府 的 业 务 代理国库 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对国家给予信贷支持 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四、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 贴现与放款流通中通货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 外汇、黄金储备 其他资产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合计合计 五、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作为银行的银行,现代中央银行负有组织全国银行间清算的职责。 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和异地两

20、大类。同城或同地区银行的资金清算主要是通过票据交换所来进行。 票据交换应收应付最后都通过中央银行集中清算交换的差额。 2、中国支付结算体系框架 中国支付结算体系由四部分组成: (1)银行账户体系: 银行账户集中反映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支付结算的起点与终点。是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和门户。 (2)支付结算工具体系:各种支付结算工具是转移资金的载体。中国将逐步建立起以票据和信用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工 具为发展方向,满足多种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各阶层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体系。 (3)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清算系统是最终实现资金清算的渠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国家支付清算系统和商业银行内资

21、金汇划系统;二是票据交换所。 (4)支付结算管理体系。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定义 货币政策并不等同于金融政策,它只是金融政策的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量、利率或其他中介 指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政策目标; 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 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二、货币政策目标 1、稳定物价: 2 、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 4 、平衡国际收支 注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这一政策要求在抑制物价上涨幅度的同时维持适度的经济增

22、长率,并且决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前提。 三、货币政策工具 (一) 、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 性货 币政 策工 具 具体内容 法定 存款 准备 金率 含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 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 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效用: 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 乘数的调节。 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 币乘数减少, 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最终起 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 缺陷: 一是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 可以变动其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销法

23、定存 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 二是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 被当作是一剂“猛药” 三是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 稳定机制。 再贴 现 含义:是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 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 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 贴现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 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 优缺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较 大,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 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所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 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

24、是否采取 主动配合态度。 公开 市场 业务 含义: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即为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的证券交易活动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 和其他金融机构。 公开市场业务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 量和市场利率。 优缺点 优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更具有弹 性、更具优越性。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二是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 连续性的操作; 三是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 四是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局限性:一是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 当的独立性。

25、 二是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选择性货币 政策工具 具体内容 消费者信用 控制 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 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 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 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 证券市场信 用控制 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 制,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 3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 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 制。其手段: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

26、接干预等。其中规定存贷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 工具。 4. 间接信用指导 间接信用指导即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其中: 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 信贷增减建议。 窗口指导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影响力往往较大。 四、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等, 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 指标,货币政策目标一经确定,中央银行可以按照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的三大原则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目标 的变量指标

27、包括: 1、利率:通常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具体操作有的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有的使用短期国库券利率。 2、货币供应量: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是可以用作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的货币总额。从1996 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 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 (1)补: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2)基础货币:满足可测性与可控性要求,数字一目了然,不少国家把它视为较为理想的中介目标。 4、通货膨胀率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 一些国家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

28、膨胀目标制。即设 定一个适合的通货膨胀率并且予以盯住,如果通货膨胀率处于正常范围,参考利率、 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状况,制定适宜的货 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超出范围,暂停其他项目的调节,以控制通货膨胀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 第十七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内涵 1、商业银行的定义: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以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形式为工商企业 提供融资服务并办理结算业务的金融企业。 2、商业银行的性质: (1)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是承担着资金融资职能的企业。 (2)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央银行和

29、政策性银行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 (3)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齐全,是唯一能够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范围窄,经营 不完全的信用业务,或不以银行信用方式融通资金。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 1. 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1)信用中介:吸存放贷,是最基本的职能。 (2)支付中介: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为工商企业办理与货币资本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使商业银 行成为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 (3)信用创造:起到扩张信用的作用。 2、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1)按机构设置分类: 单一银行制下的商业银行: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许多州立银行。 总分行制下的商业银行:英国

30、银行模式是典型的代表,目前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2)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 专业化银行制:商业银行只能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即吸收存款,发放短期工商贷款(包括贴现商业票据)等业务。 综合化银行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所有的商业性融资业务,也称为“全能银行制”。 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商业银行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也称权益资本, 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本以及公积金、未分配利润)和吸收 外来资金。其中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从同业拆借市场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 市场借

31、款,其中以吸收存款为主。 (1)吸收存款:是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常用的分类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等。 (2)借款业务:包括再贴现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 用等。 (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将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获得收益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票据贴现、 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1、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未到付款日期的票据。 票据贴现形式上是票据的买卖,实际上是信用业务,即

32、银行通过贴现间接贷款给票据持有人。 2、贷款业务 贷款业务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一般排在首位,贷款的类型如下: (1)按归还期限划分,分为: 短期贷款 -期限在 1 年以内的贷款 中期贷款 -期限在 15 年的贷款 长期贷款 -期限在 5 年以上的贷款 (2)按贷款条件划分,分为: 信用贷款 -以借款人信誉发放的贷款。 担保贷款 -以特定抵押品作为担保的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3)以用途为标准,可以分为 资本贷款 -以设备的更新改造或增添固定资产等为目的的贷款,属于投资性质的贷款。 商业贷款 -以企业原材料的购进以及商品交易等为目的贷款,属于生产或经营周转性质的贷款。 消费贷款

33、 -以消费为目的的个人发放的贷款。 3、投资业务 投资业务主要是银行以其资金作为投资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为防范风险, 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范围一般都有限制性规定,许多国家规定只允许做债券业务,而不允许做 股票买卖,或者允许银行以其自有资金和盈余的很小比例投资股票。 (三)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而为客户办理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是商业银行作为 “支付中介”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称为无风险业务。 (1)结算业务:包括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银行提供的结算业务主要指转账结算。 (2)信托业务:包括资金信托和财产信托。 (3)租赁业务:包括

34、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 (4)代理业务:如受财政部门委托,代理发行和兑付国债 (5)咨询业务: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 1、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业务中,必须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注重资产业务的盈利性,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 首要原则。 2、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必须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容易变现的资产;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 3、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经营过程中要能够按期收回本息,特别是要避免本金受损。 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也呈负相关关系。 第二节、金融市

35、场 一、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信用作为调节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余缺的作用是通过金融市场组织实现的。资金在各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转移过程就 是金融市场运行的过程。 二、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功能的程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 (2)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高效率的金融市场, 能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及行业,进而创造最大产出,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 化。 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是以资本的合理运动为前提的,正是资本的不间断的运动才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 (

36、三)有效市场理论 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法码提出有效市场定义。即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上,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每一 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 根据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的不同程度,市场有效性分为弱型效率、半强型效率和强型效率。 市 场 有 效 性 具体含义 弱 型 效 率 证券市场效率的最低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历 史资料(如价格、 交易量等) 对证券的价格变 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弱型效率。 半 强 型 效 率 证券市场效率的中等程度,如果有关证券公开 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 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则市场达到 半强型效

37、率。 强 型 效 率 证券市场效率的最高程度,如果有关证券的所 有相关信息, 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幕信 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 格充分、及时的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 息,则证券市场达到强型效率。 (四)金融市场结构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相互融通资金的场所。包括所有的融资活动。 1、金融市场按照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可以分为: 注:外汇市场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简单的归入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 2、各子市场的含义及有关内容 子 市 场 含义有关内容 同 业 拆 借 市 场 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 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 金融通活动

38、的市场。 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 强和交易方便 . 。 同业拆借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不 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的 资金短缺需求。 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银行同 业拆放利率( LIBOR). 票 据 市 场 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 行资金融通的市场。 按照票据的种类,它可以划分为商业票 据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银行大额 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以及融资性 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是票 据市场中最主要的两个子市场。银行承 兑汇票是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结合。 商业票据是以企业间的直接信用作保 证。 债 券 市 场 是发行和买卖债券的 场所,它是一种直接

39、 融资的市场。即不通 过银行等信用中介, 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 者直接进行融资的市 场。既具有货币市场 的属性,又具有资本 市场的属性。 1. 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债券市场可以分 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2. 按期限, 债券分为短期债券 (1 年期以 内) 、中期债券(1 年至 10 年)和长期债 券( 10 年以上)。 短期政府债券具有违约风险小、流动 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等特点,流动 性在货币市场中是最高的,几乎所有的 金融机构都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 股 票 市 场 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 所 1、可以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流 通市场(二级市场) ;活跃的流通市场是 发行市场得以存在

40、的必要条件。 发行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 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流通市场的主要 参与者就是投资者群体。 2、根据市场组织形式分为场内交易市场 (股票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柜台 交易市场)。 股价指数的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股 市总体价格水平,或者某一类别的股价 水平的走势。股价指数的涨跌不反映具 体某只个股的涨跌方向。 投 资 基 金 市 场 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集 合投资方式。 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即通过发行基金 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 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从 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 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并 分配给基金持

41、有者的机构。 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股票和债券。 优势主要表现为专家理财。 金 融 期 货 ( 期 权 ) 市 场 1. 金融期货市场是专 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 的市场 2. 金融期权交易是指 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 签订合同,允许买方 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 用后,取得在特定时 间内、按协议价格买 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 证券的权利。 金融期货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 风险,实现价格发现的功能。 金融期权市场是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和 延伸,二者都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外 汇 市 场 由中央银行、外汇银 行、外汇经纪商和客 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 交易关系的总和。 (五)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42、 1、金融市场同金融中介一直在同步扩张,原因是金融中介可以从多方面降低使用金融市场的费用。 2、中介与市场在金融产品的提供上是竞争的,而技术进步与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加剧了这种竞争的强度。大量金融产品创 新表明,最初由中介提供的金融产品最终走向市场,说明金融中介正在被金融市场的制度性安排所替代。 3、传统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是交易成本和不对称信息的产物,交易成本的增加将缩小市场的范围,加大金融中介的规模, 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不对称信息的改善,金融中介将会萎缩,从微观上:金融市场同金融中介是相互替代的关系。从宏观上: 二者为互补关系。 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

43、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 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完全避免。 二、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金融风 险的基 本特征 具体内容 不确定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难以事前完全把握。 性 相关性 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 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 高杠杆 性 金融企业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大,导致负外部性 大,另外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随高 度金融风险。 传染性 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了原始借贷 的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的任何一方出现风 险,都有可能对其他方面产

44、生影响,甚至发生行业 的、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 三、金融风险的类型 1、由于市场因素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 2、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 3、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4、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第二节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 房地产、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 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二、金融危机的

45、类型 (一)债务危机 1 、含义:债务危机,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 2 、特征: (1)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 (2)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 (3)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二)货币危机 1 、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变化没有相应的汇率调整配合,导致其 货币内外价值脱节,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 2 、从国际债务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其盯住汇率制度。 3、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其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和金

46、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一旦某些因素导致市场信 心不足,资本大规模的套利使得盯住汇率难以维持,最终会引发货币危机。 (三)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危机是由流动性不足引起的。 1、国内流动性危机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即“借短放长” ,则会导致流动性不足以偿还短期债务。存款者担心存款损失要求银行立即兑现, 从而引发大规模的“挤兑”风波,导致危机爆发。 2、国际流动性危机 如果一国金融体系中潜在的短期外汇履约义务超过短期内可能得到的外汇资产规模,国际流动性就不足。 一国的外汇储备越多,国际流动性越充足,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四)综合性金融危机 综合性金融危机分为外部综合性金融危机和内部综

47、合性金融危机。发生内部综合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危 机由银行传到至整个经济。 三、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此次次贷危 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债务危机阶段 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 第三阶段:信用危机 第三节、金融监管理论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 1、金融监管的定义: 金融监管或称金融监督管理,是指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为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依照国家法律、行政 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 2、金融监管首先是从对

48、银行的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三大特性有关。 (1)银行提供期限转换功能,即银行在储蓄 - 投资转化过程中为储蓄者提供短期资产和流动性,把储蓄集合起来,再根据 投资者的需要提供期限相对较长的负债和资金。 (2)银行是整个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票据的清算者,降低了交易的费用。 (3)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 3、金融监管的意义 (二)、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1. 公共利益论 (1)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并且一直到20 世纪 60 年代都是被经济学家所接受的有关监管的正统理论。 (2)观点: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

49、率的一种回应。 2. 保护债权论 观点: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形式。 3. 金融风险控制论 这一理论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 定。这种不稳定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和部分准备金制度。 4. 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金融监管更强调安全与效率并重,同时对跨国金融活动的风险防范和国际监管协调更加重视。 第四节、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一国金融管理部门的构成及其分工的有关安排。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 (一)从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中央银行的角色来分,金融管理体制分为: 1、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 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其他机构参与分工的监管体制。美国是其中典型代表,还有法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美国对银行类金 融机构采取双线多头的监管体制。 双线:存在联邦和州两级监管机构 多头:在联邦这一级又存在多个分工协作的监管机构。 美联储负责监管在各个州注册的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