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392380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模板.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摘 要: 地名是人们赋予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 称 , 是人们为了交往而产生的语言代号。 作为语言的化石 , 地名对特定历史时期和区域文化具有指示作用。广东地 处我国南方边陲沿海 , 具有发展海盐业的有利条件。 宋代以来 , 广东海盐业的兴旺 , 在地名上留下深刻烙印。 以广东现在遗留盐业地名, 反观历史时期盐业发展 , 揭示 广东盐业发展过程和规律 , 为研究历史时期盐业发展和当今盐业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 地名; 盐业; 空间分布 ; 广东省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20XX) StudyonthePlace

2、namesandSaltIndustryDistributionofGuangdonginParticu larHistoricalPeriodsWANGBin,SITUShang-ji(,Fuzhou350007,China;,Fuzhou ,Fujian350007,China;,Guangzhou510275,China)Abstract:Theplace-nameisth eexclusivenamepeoplegivethenatureorthepoliticalgeographyentityinaspec iifcspace, language,hte place-name has

3、function pointing outthe specifichistoricalperiod inthesouthenr coastalareaandborderareaofourcountry,Guan gdonghasadvna ,theseasaltindustryinGuangdonghasbeenprosperous,produci ngbrna dingdeeply on theplace offersreferencebyreviewinghistoricalperiodsaltindustrydevelopmentandt heplace namesofthesaltin

4、dustry leftinGuna gdongSOastostudyfurthersaltindustrydevelopmentinhistoricalperiodna dexploitnowadays .Keywords:theplacenamesofGuangdong;thesaltindustry; spacedistribution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地名是人们赋予一特定空 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是人们为了交往而产生的语言代号。 地名通常由通名和专名组成, 通名定类 , 专名定位。但地名作为语言的化石, 又反 映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广东地名在中国地

5、名文化上独树一帜, 有 着自己特有的特色和发展道路。 研究广东地名文化 , 对了解广东历史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第一作者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 对地名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广东盐业发展做一初步研究, 以求教于方家。 广东地处我国南方边陲, 拥有我国最长的海岸线 , 具有发展盐业生产得 天独厚 的优越条件。 广东沿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属热带、 亚热带气候 , 气温高 , 蒸 发量大 , 海水盐分高 ; 海岸线漫长 , 且多沙质海岸和滩涂 , 有利于盐业生产。此 外, 广东还拥有我国最丰富的煎盐薪柴资源, 有良好的制卤32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l卷官”

6、。说明汉代时期广东既有盐业生产 , 但未见有详细记 载。到了唐代 , 两广盐区的产盐地点增加到 6 个: 东莞、新会、海阳、琼山、宁 远、义伦, 但却未见有盐场记载 , 如 “东莞 , 中。本宝安 , 至德二载更名。 有盐, 有黄岭山” 。宋代 , 广东盐业生产便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刘恂岭表录 异中记载广东煎盐情况, “广人煮海 , 其 口无限。商人纳榷 , 计价极微数。内 有恩州场、石桥场 , 俯迎沧溟 , 去府最远。”而且对煎盐过程也详细记载, “但将 人力收聚咸池沙 , 掘地为坑。坑口稀布竹木 , 铺蓬簟 , 于其上堆沙。潮来投沙 , 咸卤 淋在坑内。伺候潮退 , 以火炬照之。 气冲

7、火灭。则取卤汁 , 用竹盘煎之。 顷刻而就。 自收海水煎盐之 , 谓之 野盐 。易得如此也” 。“恩州场”即宋 时的 “南 恩州”之盐场 , 今之阳江市; “石桥场”即宋代的广东路惠州石桥场。但见唐 宋时期广东煮盐业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宋代, 政府还专门招募人员去地广人稀 的南恩州 ( 今广东阳江市 ) 煮盐。 “绍兴元年二月 , 南恩州阳江县土生碱 , 募民垦之 , 置灶六十七 , 产盐 七十万八千四百斤 , 收息钱三万余缗” p。广州附近 , 也曾 “招置到盐户” , 创置 “静康盐场” 。表示政府对广东盐业生产的重视。经宋一代, 共设盐场 29 个。 元代至元十三年 , “始从广州煎办盐

8、课。”大德四年, “改广东盐课提举司 , ” 管理各场的盐业生产和税收。元代设盐场 13 个 。 到了明清时期 , 广东的盐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明政府在广东设置 19 个 盐课司 , 对盐业生产进行管理, 共设盐场29 个 ( 包括海南和广西部分盐 场 ), “广东所辖盐场十四, 海北所辖盐场十五 , 各盐课司一” , 是历史时期盐 场最多的时期。反映明代广东土地的开发、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殖等社会现象。 清代, “清之盐法 , 大率因明制而损益之。”也曾多次招民垦盐, “福建、广东、 两浙招徕灶丁 , 垦复盐地、盐蚯 , 报部升课者不绝” 。但为加强对广东盐业的管 理, 曾多次对广东盐场进

9、行裁并 , 导致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盐场数目和名称差别很 大。 清史稿记日: “广东二十七场 , 行销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 云南、贵州七省。”大清会典记载 21 个盐场名称 , 而 中国盐政史说 清初有盐场 26 个, 后来合并为 18 个。从这些情况来看 , 总的趋势是利润微薄的 小盐场不断被裁并到大的盐场或盐区, 盐场数目越来越少 , 使得各个时期记载不 一。但到清末民初 , 广东仍有 18 个较大盐场。民国时期盐业生产因战乱受到严 重破坏 , 特别是抗战爆发后 , 两广盐场大部分沦陷敌手。1934 年, 广东共有盐场 13 个, 主要集中在粤东。到 19 年 广东盐场只剩下 6 个

10、, 主要分布在粤西。 图 2 广东盐业地名分布 ThedistributionofsaltnamesinGuangdongprovince根据唐宋以来的 文献记载 , 将广东历史时期曾经存在过的盐场进行统计 ( 表 1) 。 表 1 显示, 广东历史上产盐区主要集中在今潮州 ( 饶平县 ) 、汕头 ( 澄 海区、南澳县 ) 、揭阳 ( 惠来县 ) 、汕尾 ( 海丰县、陆丰县 ) 、惠州 ( 惠东县及 惠阳区 ) 、深圳 ( 盐田区) 、江门 ( 台山市和新会区 ) 、阳江 ( 阳东县和阳西县 ) 、 茂名 ( 电白县 ) 和湛江( 湛江市、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县 ) 等地。其 中东部地

11、区以潮汕地区 ( 包括今汕尾市 ) 为最集中 , 西部以阳江和雷州半岛 ( 包 括今茂名市的电白县 ) 为主要产区 ( 图 3) 。 宋代以来 , 广东盐场数目不断增多 , 盐区或盐田面积不断扩大。虽然明清时期受海禁和盐场合并的影响, 但盐田面积 仍在不断扩大。 各盐场产量也在不断提高, 主要是人口大量增加、 围垦面积扩大、 盐业生产采用新的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如据王存元丰九域志统计 , 北 34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l卷池漏 1650 个。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 ) 始筑 生漏, 以晒沙或晒水法 , 晒制生盐。到了嘉庆四年 (1799 年 ), 电茂、博茂两场新 筑成池

12、漏 629 漏 ( 原计划筑 611 漏 ) 。电茂场由原 5 廒改设、增设为 8 厂, 博 茂场改设、增设为 7 厂。光绪年间 , 场厂区域又有变化 , 电茂场设有 10 厂, 场区 纵横 20km, 盐田面积约 67hm; 博茂场设有 8厂, 盐田面积不详。 岭南舆图 称: “(电茂、博茂盐场 ) 每当天 Et 晴霁 , 如小山积雪” 。盐业生产历来实行 国家专营 , 并配有额定。 历史时期 ( 图 3), 广东盐区生产规模向来不大, 产量占全 国 10%以下, 主要供本地销售及周边地区。 直至宋代 , 广东才有盐业产量和销售区 域的记载。广盐产量虽远不及淮、 浙盐丰裕 , 但对本地区的财

13、政收人来说, 却具有 重要意义。“今 日广右漕计 , 在盐而已”。 “本路漕郡计 , 全赖榷盐” , 曾任 广东路转运判官的范正国也说: “全路上供及州郡经费 , 全仰盐息应办”。 宋初 广东盐业生产区域 , 主要有广州、潮州、惠州、高州、窦州、春州和雷州。后 来, 窦州、春州、高州、雷州等地盐业渐衰, 化州盐业兴起。至南宋 , 主要 以广 州、潮州 、惠州、南恩州、高州、雷州和化州等为主。如据文献通考卷 15 和 宋史卷 183 载, 真宗时 , 广州产盐 24000石, 至天圣以后 , 东西海场皆领于 广州 , 广州年产盐增至 513666石。太宗雍熙四年 (987年 ),官卖盐钱约 15

14、4000370000 贯; 绍兴十年 , 盐钱总额达 976800 贯, 增幅达 164%;孝宗乾道八 年(1172 年 ), 盐钱总额则高达 1415432 贯 58 文, 增幅高达 283% 。 元代, 政府极 力要求两广地区扩大盐业生产, 增加产量 , 至延佑二年 (1315年 ), 广东 “岁煎 五万五百引。五年 (1318年 ),又增至五万五百五十-7I990明代 , 据 明 史 食货志载, 洪武时 , 广东岁办大引盐 46800引; 弘治时 , 广东仍为 46800 引; 万历时 , 广东小引生盐 30200 余引, 小引熟盐 34600余引 ( 大引每引 200kg, 小引 每引

15、 100kg) 。 清初 , 广东盐产量与明代相差无几。顺治十一年(1654 年 ),广东产盐 41800 引, 至雍正三年则办正盐 600332 引 ( 含部分广西盐引 ); 清末两广为 81 万多引 , 约合 340 万担。 图3 历史时期广东盐田,场分布 ThedistributionofhistoricalsaltworksorsaltspotsinGuangdongprovince销 售方面 , 广东盐产主要是供本地区用, 兼及周边省区 ( 主要在明代以来 )o宋初 承后周旧制 , 于开宝四年 (971 年 ), 强化盐的专卖制 , 在两广推行官般 法, 由官方般运民卖 , 按经界行

16、销 , 不能侵越。甚至在两广内部 , 即广东盐与广西盐 , 一般也各行本路 , 只在特殊隋况下 , 才偶许互通。即广南东路的东莞、静康等 13 盐场所产之盐主要供广州、韶州、循州、潮州、连州、端州、封州、南雄州、英 州、惠州等 , 雷州、高州、化州、廉州 ( 这四州当时属广南西路 )所产之盐供本州 之用。此外 , 根据 宋史 食货志和文献通考记载 , 宋代广东盐销售区域 除供本路之外 , 还供应江南路的南安军 ( 今江西章水、上犹一带 ) 、桂州和梧州 一带。但据郭正忠研究 , 广、淮盐区界限突破次数较多。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3 次, 一是太平兴国及端拱间 , 南雄及广州盐运人江西虔州, 潮州

17、盐出广界至闽 ; 二是熙 丰间官运广盐至江西与湖南; 三是南宋初期广南盐涌人江、湖等处I 。元代广盐 销售区域与宋代大体相同。到了明代, 广东盐的销售区域开始向外较大规模的拓 展: 向淮盐供给地江西和湖南扩展, 向福建的汀州挺进 , 另外, 还向西南云贵等地 延伸。清代的销售区则和明代大体相同, 包括广东全省 , 福建、江西、湖南和广西 各一部分。 在封建社会 , 政府为保证盐的供给, 还在产盐区设有收纳仓, 以及时收集 各场所产之盐 ; 在交通要道第 5 期 王 彬等: 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33 宋后期在今广东境内户口数中, 主户占 61%,客户占 31%,略高于唐代广东境内 总

18、户数 ; 而北宋初广东客户仅占总户数的 13%。虽然宋主客户是以土地占有关系 划分的 , 但外来人户绝大多数是没有土地的, 故由此可知宋代广东户口增加主要 是由于岭北人口南迁。 表1 历史时期广东盐场名称与分布统计 Thedistributionandnamesofhistoricalsaltworksin Guangdongprovince 地 区 盐场 北宋 南宋 元代 明代 清末 地 区 盐场 北宋 南宋 元代 明代 清末广州 府 香山县 香山场 、/ 、/ 潮州府 惠来县 隆井 、/ 香 山金斗场、/ 惠来栅 、 / 东莞县 靖康盐场 、/ 、/ 、/ 、/ 惠州府 归善县 淡水盐场、

19、/ 、/ 、/ 、 / 、/ 归德盐栅 、/ 、/ x/ 、/ 成水场 、/ 、/ 东莞盐场、/ 、/ 、/ 、/ 大 洲场 、/ 海南盐栅、/ 、/ 海甲栅 、/ 黄 田盐栅 、/ 、/ 、/ 、/ 海丰县 古 龙盐场 、/ 大宁盐场、/ X/ 石桥盐场、/ 、/ X/ 、/ 叠福场 、/ 石隆场 、/ 官富场 、 / 啖白场、 / 新会县 海晏盐场、 / 、 / 陆丰县 小靖场 、 / 博劳盐场、 / 、/ 石桥场 、/ 怀宁盐场、/ 、/ 惠县 碧 甲栅 、/ 都斛盐场、/ 、/ 肇庆 府 阳江县 双恩场 、/ 、/ 、/ 、/ 矬峒盐场、/ 、/ 、/ 海陵场 、/ 金斗盐 场 、 /

20、 咸水场 、 / 上川司 、 / 雷州府 遂溪县 蚕村调楼、 / 新宁县 海晏 、 / 白 石场 、/ 矬峒 、/ 海康县 蚕村场 、/ 潮州府 海阳县 净 口盐务 、/ 武郎 、/ 松 口盐务 、/ 东海 、/ 三河口盐务、/ 高州府 电白县 电茂场 、/ 惠来场 、 / 博茂场 、/ 、/ 饶平县 隆井场 、/ 茂晖 、/ 小江场 、/ 、/ 、/ 那陇场 、 / 招收场 、/ 茂名县 博茂 、/ 东界场 、/ 化州吴川县茂晖场 、/ 海 山栅 、/ 石零绿场、/ 潮阳县 隆井场 、/ 、/ 官寨场 、/ 招收场 、/ 、/ 、/ 廉江县 官 寨丹兜 、/ 河西栅 、/ 合计 19 62

21、18 28 13 20 18小江场 、/ 资料来源 : 根据 宋史 食货志宋史 地理志文献通考元丰九域志宋会要食 货志 元史 百官志 续文献通考 明一统志 盐法通志 中国盐政史、 明清沿海荡地开发研究等整理。 元代广东主客户虽无具体数字, 人户绝对数较宋代增加无几 , 但宋代隐 匿人户甚多。从这个意义上说, 元代客户比重也应是较高的。这些客民以珠江三 角洲、东江和韩江谷地、雷州半岛等处最为集中嗍。在这期间, 也有从福建沿海 迁往潮汕、阳江及雷州半岛等地的闽南人, 他们对广东盐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 用。根据民国 潮州志和 澄海百家姓 统计, 宋元移居潮州地区的家族共 62 个, 其中北宋迁入的有

22、 13 个, 南宋有 28 个, 宋元间有 10 个, 元代有 l1个, 大多 数家族来自福建 , 特别是泉州和兴化军 ( 莆田)”。也有一部分闽南人迁往阳江和 雷州半岛沿海一带。如南宋绍兴年间, 南恩州“邑大豪多莆 ( 田) 、福 ( 州 ) 族”。“余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人也” 。 王象之在 舆地纪胜中也记载 : “化 州以典质为业者十户 , 而闽居其九。闽人奋空拳过岭者往往致富” 。由于人口的 大量增加 , 沿海地带的围垦也进人高潮阶段。 如据 澄海县志载, “至明万历四 十八年 (1620 年 ), 全县围垦面积已比建县时 ( 明嘉靖四十二年 1563 年建县 ) 增长 24% 。”元代以

23、后 , 广东盐业生产由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 产量增加 , 成本下 降, 场区随之扩大。如电白盐场, 南宋绍兴五年 (1135年 ) 于高州 ( 当时电白县 为高州的州治所在地 ) 创置博茂盐场 , 元明盐场区域变化不大。到了清乾隆三年 (1738 年 ), 增设电茂场。而原博茂场有廒 5 座, 盐田约 479hrn2, 灶漏 790 个; 电茂场亦有廒 5 座, 盐田约 76hm,晒盐气象条件。自汉代以来, 就有盐业生产的 记载。 当时南海郡已设置盐官管理盐业生产和销售, 表明盐业生产已经较为发 达。 唐宋时期 , 岭南盐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宋代曾在广东设置29 个大的盐场。 明清时期 ,

24、 广东盐不仅供本地食用 , 还远销至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 云南等地区。广东历史时期盐场以珠江口为中心分为两部分: 即东部盐场和西部 盐场 ( 当时的西部盐场包括海南盐场和部分广西盐场 ),东部盐场主要包括潮 汕、海陆丰、惠阳等盐场; 西部包括双恩、电博、茂晖、乌石、白石、三亚等盐 场。明代以前 , 广东多是以煮盐为主的生产方式舳; 明代以来 , 则多是以晒盐为 主的生产方式。 所以, 在当今广东地名中 , 保存有大量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地名。研 究这些地名 , 对了解古代广东盐业发展和今天盐业生产都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盐业地名空间特征 根据 新世纪广东地图集口, 对广东沿海潮州、汕头、揭阳、汕

25、尾、 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佛山 ( 历史时期曾经靠海 ) 、中山、珠海、江门、阳 江、茂名和湛江等 l5个地级市进行统计 , 结果见图 1 。由图 1 可见, 以 “灶” 命名的地名 30 个, 直接以 “盐”命名的地名共 31 个, 还有以 “场”、“围”、 “亭”、“仓”等盐场设施命名的地名, 还有以 “埕”、“町 ( 汀 )”等盐田命 名的地名。 而以 “围”命名的地名则更多 , 统计得 : 潮州 7 个、汕头 22 个 、揭 阳 l1 个 、汕尾 22 个 、惠州 54 个 、深圳 5 个、东莞 个、江门 个、阳江 11 个、茂名 56050403O20XXO 个、湛江 5 个等。

26、其中有相当部分不是盐田, 特别是 在珠江口的围田。但在古代, 广东海盐生产都在海边地势低洼地带, 或挖地为 坑, “以海潮沃沙 , 暴 日中; 日将夕 , 刮咸, 聚而苫之。 次日 , 又沃而暴之。如是五、 六日, 乃淋咸取卤” 。所以 , 为固沙 , 在盐田周围多建有“池埝” , 或 “坑口稀 布竹木 , 铺蓬簟 , 于其上堆沙。潮来投沙 , 咸卤淋在坑内” , 称为围田。在明代以 前 , 广东产盐以煮盐为主 , 多用灶、锅等 , 并建有场地和亭舍 , 由专门盐丁 ( 被称 为 “亭户” )进行煮盐 , 所以多以此命名的地名。 而 “埕”是闽粤一带的方言词, 指滨海地区“不断被海潮浸漫而特置

27、的海滩”, 耕垦盐田 , 当时人谓为“依海 筑场”、“开辟摊场” , 或称为“耕埕” 。“仓”是用来保存盐的仓储。宋 代在全国设有盐仓 , 几乎凡是有粮仓的地区 , 便都有盐仓添列其侧 , 在闽粤之地设 有 “海场盐仓”、“海仓”、“转般仓”。而 “町”原指田间、田界小路 , 在闽粤一带指盐田间堤坝 , “汀”原指小水 , 在闽粤一带有时指为盐田注水的小 沟。 可以看出 , 这些地名多以产盐设施和盐田生产状况来命名, 反映当地盐业生产 的特征 。从分布空间上 ( 主要以 “盐”、“灶”为对象 , 图 2) 来看 , 主要集中 在粤东潮汕和汕尾地一带, 主要包括潮州市饶平县 , 汕头市澄海区、

28、潮阳区、南澳 县, 揭阳市惠来县 , 汕尾市区、海丰县等沿海一带 , 惠州市惠阳区等 ; 粤西主要包括 江门市台山市 , 阳江市 区、阳东和阳西县 , 茂名市电白县 , 湛江市各市县。其中 又以海丰、电白、海康和徐闻县为主要产区。 I 。偶_J_一目 _ 几, L_flIIl_1._ 一潮州汕头 汕尾 惠州 深圳 佛山 广州江门阳江茂名湛江揭阳潮汕东莞图 1 广东盐业地名统计图 StatisticsofsaltnamesinGuangdongprovince2 历史时期盐场演变过程根据广 东现有遗留的盐业地名可以得出, 历史口灶 IJ圈盐 e: 鬟 i:J时期广东盐业 生产应是较为发达。 食盐

29、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在古代一直是多由国家专营。 广东盐业发展汉代时就有记载, 如在南海郡设置盐官 , “南海郡 , 秦置。 县六: 番 禺, 尉佗都。有盐第 5 期 王 彬等: 地名与广东历史时期盐业分布研究 35 或河 流、渡口设有中转仓 , 以利于盐务转运各地 ; 在居民密集地区设有供销仓, 以便于 盐的销售和管理。 如在宋代 , 岭南较大的中转仓有大庾仓 ( 大庾岭下 ) 、 郁林仓 ( 今玉林市 附近 )o而收纳仓和供销仓则比较普遍, 收纳仓主要集中在大的盐场附近, 供销 仓更是各州县无处不有 , 但又有商盐支发仓、官卖仓和公用仓之分。收纳仓如前 所述有两种 , 一种是规模比较大

30、的叫场仓, 规模较小的称作“场坨”。但从数量 上看, 收纳仓明显多于中转仓和供销仓, 供销仓又多于中转仓。 根据郭正忠先生研 究, 广盐的三种仓之间的分布格局是: 中转仓和供销仓 ( 主要是中转仓和官卖l 生供销仓 ) 的布局关系 , 大致呈圆形放射状 , 转般仓居于中央 , 供销仓罗布周围 ; 收纳仓与转般仓的布局关系, 呈扇状 , 收纳仓散布在海岸线, 象扇面的外沿 , 转般 仓则条列于海滨通向内陆的交通线上, 象扇柄和扇凰 ImJ273o 这种布局格局与岭 南的地形和交通遥相呼应, 因此, 这就形成岭南特有的食盐运输络。具体为: 宋代 以来, 岭南运盐路线 , 主要走珠江水系 , 次为韩

31、江水系和广西的廉江水系, 其中以 珠江水系最为重要 , 包括东江、北江和西江各分支水系。 此外, 还有以漕运 ( 海运 ) 和陆路运输为辅 , 即以广州为中心 ,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潮汕为中心, 沿韩江 北上, 运于本州诸县 , 又经程江等水运至梅州 , 经兴宁江运于循州东部 ; 另外, 有一 部分沿韩江上游鄞江(今福建汀江 ), 运至福建汀州。“汀人只便于食私盐, 自循、梅、潮、漳来颇近, 又洁白 , 价又廉, ”故“汀独食广盐。” 宋嘉定六年 (1213 年), 潮盐销界扩及闽省汀州9 县。是年汀州知府赵崇模奏准改食潮盐, 便 成为潮盐行闽的定制。(汕头市志 ) 中部以广州为中心 ,

32、各州盐沿始兴江 ( 今北 江 ) 而北运至英、韶、南雄州 , “自广、韶江溯流 , 至南雄州”。有一部分通过 大庾仓走陆路翻越大庾岭, 运至今江西南部。 “明正德二年 (1507 年) 江西部分州县也改食粤盐 , 赣州的瑞金、会昌、 石城、兴国、宁都等县划为潮盐行销经界。”到清康熙四十七年 (1708) 潮盐又 进一步扩大销界 , 是年调整嘉应各埠额引 , 将其多余盐引匀销于惠属龙川、和平、 永安, 及赣属龙南、定南、信丰 3 县, 连同原有销区 , 潮盐行销共有 35 县。雍正 以后潮盐销区调整为潮州府属的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 大埔、丰顺 9 县; 嘉应州的程乡、兴宁、

33、镇平、平远、五华 5 县, 福建汀州府的 长汀、连城、宁化、明溪、清流, 武平, 永定, 上杭 8 县; 江西赣州府的长宁 , 兴国, 于都, 会昌 4 县; 宁都州的宁都 , 瑞金, 石城 3 县 , 总共 29 县。 民国期间先后增设汕头市和南澳县, 潮盐销区增至 3l 县市, 直到 1949 年, 潮盐销界不“ ”殂。在北江运盐干线上 , 还有一部分沿龙川江而东运至惠州、 循州及诸县 ; 沿湟水西北运至连州。还有沿西江运至端州、康州, 部分继续西上 , 运至广西部分州县。 J 比外, 在粤湘之间 , 有一部分从韶州走陆路 , 翻越骑田岭运 至湖南的今郴州一带 , 有一部分从连州走陆路 ,

34、 翻越九疑山运至湖南 , 部分还借助 连水和舂陵水进行转运。广东西部盐场除供各本州县外, 还沿陆路和海路 , 一部 分运至广州 , 一部分沿封溪水、贺临水北运至封州、贺州等。也有一部分潮盐海 运至福建。嘉靖之际 , 盐归商办 , 海丰盐东至福建、西达贵州、广西、北通湖南、 江西, 直接行销南方 30 多县市。民国前期 , 海丰盐产量列广东省 17 盐场之首 , 行销湖南、江西、香港及粤东各县。 3 地名与盐业分布的空间关系 从图 2 和图 3 可以发现 , 广东当今盐业地名与宋代以来广东总的盐场分 布关系 : 首先 , 现存以“灶”和“盐”为主的地名与历史时期广东盐场分布处 于基本一致的状态

35、, 反映历史时期广东沿海盐业经济对地名产生重要影响, 是地 名命名的主要方式之一, 特别是直接参与生产盐的聚落和区域, 甚至扩展到与盐 业具有密切关系的聚落 , 如运输、存储和中转的渡口等 721ca 在盐场内建仓坨以 收集各围栅盐斤 , 叫就场公收 ; 在盐场外建仓坨以集中近场盐斤, 叫集中坨公收。 此两类在潮汕场古今均兼而有之。明朝中叶至清初潮盐行销潮州、汀州、赣州以 及龙川、和平、南雄等 35 县, 雍正年间调整为行销潮、梅、汀、赣 29 县。 各场盐斤除就场集坨供潮属各埠坐配 , 大部分场盐均运至广济桥东岸集 中。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在桥的东岸印子山、卧石岭、白窑村共建盐仓 10

36、8 间, 面积达 。民国期间, 先后在海山、东界建仓 3 座、盐坨 14 座, 招收、 河西建仓 2 座、坨 2 座, 隆井建仓 5 座, 惠来建坨 1O 座, 合共盐仓 10 座, 盐坨 26 座, 其次, 部分地区有一定出入, 反映部分地名已经发生变更或盐场退化、荒 废、改为它用。地名变迁主要受人口迁移因素和政治因素等的影响; 而盐场变迁 受政治和市场因素等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明清海禁时期 , 使得大量场区迁拆 , 盐田荒废。如汕头西界小江盐场, 清康熙元年 (1662年 ), 清政府在东南沿海实 行海禁。康熙三年 (1664年 ) 西界小江场区迁拆 , 盐田荒废 , 致使潮属无盐。康 熙

37、八年 (1669 年 ), 解除海禁 , 移民回迁 , 盐田复晒。 至清乾隆中期减为513 漏。嘉庆年间该场盐田退化, 同治元年 (1861) 汕 头开埠 , 华坞、岐山栅大批盐田用作建马路、楼房, 存下的盐田因环境改变、水 36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 31 卷淡、卤缺 , 日渐荒废。至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 全场废撤 , 所存汕头栅、公园栅少量盐田归人招收场管理。西界小江 至此结束” 。 再者, 还有部分地区未能如实反映出来, 如电白、饶平等县 ( 市 ) 盐场。 这有两个方面原因 : 其一, 所使用的地名材料 , 即 新世纪广东省地图册材料, 因比例尺所限 , 地

38、名未能全部标出 , 导致统计失漏 ; 或有其它与盐业相关的地名用 字未被发现作为统计资料, 导致统计和现实有出人。其二, 由于历史原因 , 本文所 列历史时期广东盐场只是有记载可查的盐场名称, 而在现实中则会出现一个盐场 包括若干场区、 盐田等 , 面积远比所统计的要大。 如饶平的东界盐场 , 清康熙八年 解除海禁后 , 移民归籍 , 盐业生产逐渐复苏 , 以后盐区也逐渐扩大。到雍正十一年 (1733 年 ), 盐区已从大港、 新村、下湾、柘林扩至海山的浮任、 东边和隆澳 ( 今 南澳后宅 )等地, 但仍只有东界一个盐场。虽后来增设海山盐场, 但盐田已发展到 5570漏, 折为 3040hm

39、。特别是民国四年 (1915 年 ), 东界和海山合并为海山一个 盐场, 统辖各盐区 , 更是不能反映实际隋况。 4 当今广东盐场与遗存地名关系分析根据广东省海盐名录 和百度相 对照, 对广东省现有较大规模盐场进行统计, 共收集盐场 31个 ( 表 2), 明显多 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反映出广东盐业的巨大发展, 但占全国盐业产销量的比例 却明显下降 , 主要原因归结为全国其它制盐业的发展, 特别是内陆旱盐的巨大发 展 u。 表 2 广东现有盐场统计 StatistiesofexisitngsaitworksinGuangdongprovince地区 数量 名 称资料来源 : 广东海盐名录和

40、:s:/从盐业地名组成看 , 当今盐业地名已不同于 历史时期的称谓 , 突出地表现为历史盐业地名中的“灶”、“盐”、“场”、 “围”、“亭”、“仓”、“埕”、“町(汀 )”等专名消失 , 取之多以“盐场” 为通名 , 以地方村镇和行政区划地名为专名, 反映出当今制盐、 储盐、运盐、盐务 管理等方面条件的改变; 从盐业地名空间分布看, 广东当今制盐业基本延续历史 时期空间格局 , 西多东少 , 但西部江门和茂名两市盐场也明显减少 , 而湛江市依 然是广东盐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通过对广东盐业地名的统计 , 我们还可从中发现历史时期广东盐业发展 的一些基本特征 , 特别是盐场的空间布局、 规模和产量等的变化。 通过对此研究 , 可为今后广东盐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