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94771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9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及解答.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 1. 如图所示,有一由匀质细导线弯成的半径为 的圆线和一内接等边三角 形的电阻丝组成的电路 (电路中各段的电阻值见图) 。在圆线圈平面内有垂 直纸面向里的均匀磁场, 磁感应强度 B随时间 t 均匀减小,其变化率的大小 为一已知常量 k。已知 2r13r2。求:图中 AB两点的电势差 UA-UB。 2. 长度为 4 毫米的物体 AB由图所示的光学系统成像,光学系统又一个直角 棱镜、一个汇聚透镜和一个发散透镜组成,各有关参数和几何尺寸均标示于 图上,求: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并作图说明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正立还是 倒立的。 3. 如图所示,四个质量均为 m的质点,用

2、同样长度且不可伸长的轻绳连接成 菱形 ABCD ,静止放在水平光滑的桌面上。若突然给质点A一个历时极短 CA 方向的冲击,当冲击结束的时刻,质点A的速度为 V,其他质点也获得一定 的速度, BAD 2(R ),且与环面垂直,如图所示。已知环上均匀带 电,总电量为 q,试问: 1. 当导体球接地时,球上感应电荷总电量是多少? 2. 当导体球不接地而所带总电量为零时,它的电势如何? 3. 当导体球的电势为 VO时,球球上总电荷又是多少? 4. 情况 3 与情况 1 相比, 圆环受导体球的作用力改变量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5. 情况 2 与情况 1 相比, 圆环受导体球的作用力改变量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3、 注已知:装置不变时,不同的静电平衡 带电状态可以叠加, 叠加后仍为静电平衡状 态。 5、 有一个用伸缩性极小且不漏气的布料制作的气球(布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 直径为 d2.0 米,球内充有压强P01.00510 5帕的气体,该布料所能承受 的最大不被撕破力为fm8.5 10 3 牛/ 米 (即对于一块展平的一米宽的布料, 沿布面而垂直于布料宽度方向所施加的力超过8.5 10 3 牛时,布料将被撕 破)。开始时,气球被置于地面上,该处的大气压强为Pao1.00010 3 帕, 温度 T0293开,假设空气的压强和温度均随高度而线性地变化,压强的变 化为 p-9.0 帕/ 米,温度的变化为 T

4、-3.0 10 -3 开/ 米,问该气球上升到 多高时将撕破?假设气球上升很缓慢, 可以为球内温度随时与周围空气的温 度保持一致,在考虑气球破裂时, 可忽略气球周围各处和底部之间空气压强 的差别。 6. 有七个外形完全一样的电阻, 已知其中 6 个的阻值相同, 另一个的阻值不 同,请按照下面提供的器材和操作限制,将那个限值不同的电阻找出, 并指 出它的阻值是偏大还是偏小, 同时要求画出所用电路图, 并对每步判断的根 据予以论证。 提供的器材有:1 电池;2 一个仅能用来判断电流方向的电流表(量程足够), 它的零刻度在刻度盘的中央, 而且已知当指针向右偏时电流是由哪个接线柱 流入电流表的; 3导

5、线若干 操作限值:全部过程中电流表的使用不得超过三次。 第十三届全国物理竞赛复赛试题解答 一、在各段电路上,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如图复解13 - 1 所示电流的分布,已考虑到 电路的对称性,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欧姆定律,对半径为 的圆电路,可得 2 a k = 2 1 r 1 I + 1 r 1 I 对等边三角形三个边组成的电路,可得 33 2 ak / 4 = 2 2 r 2 I+ 2 2 r 2 I 对由弦 AB 和弧 AB 构成的回路,可得 ( 2 a -33 2 a / 4)k / 3 = 1 r 1 I - 2 r 2 I 考虑到,流进 B 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B 点电流之和,

6、有 1 I+ 2 I= 1 I+ 2 I 由含源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A U- B U= 2 ak /3 - 1 I 1 r 由以上各式及题给出的 2 r= 2 1 r/ 3 可解得 A U- B U= - 3 2 ak / 32 二、解法一 : 1、分析和等效处理 根据棱镜玻璃的折射率,棱镜斜面上的全反射临界角为 c= arcsin ( 1 / n ) 42 注意到物长为4mm,由 光路可估算, 进入棱镜的近轴 光线在斜面上的入射角大多 在45 左右,大于临界角,发 生全反射。 所以对这些光线而 言,棱镜斜面可看成是反射 镜。本题光路可按反射镜成像 的考虑方法,把光路“拉直” 如图复解13 2

7、- 1 所示。现 在,问题转化为正立物体经过 一块垂直于光轴、厚度为6cm 的平玻璃板及其后 的会聚透镜、发散透镜成像的问题。 2、求像的位置;厚平玻璃板将使物的近轴光 线产生一个向右侧移动一定距离的像,它成为光 学系统后面部分光路的物,故可称为侧移的物。 利用沿光轴的光线和与光轴成角的光线来讨论 就可求出这个移动的距离。 A BC O r1 r2 图复解 13 - 1 r1 r1 r2 2r2 I2 I1 I1 I2 I1 I2 Dl B B d d 图复解 13 - 2 - 2 AB 6cm 10cm5cm L1L2 6cm 6cm A B 图复解 13 - 2 - 1 设轴上的物点为B。

8、由于厚平玻璃板的作用(即侧移的物点)为B(如图复解13 2 - 2 所示)。画出厚平玻璃板对光线的折射,由图可知l = d(ctg) 而d = D(tg- tg) 所以l = D (1 tg/ tg) 当 为小角度时tg/ tgsin/ sin= 1/n 故得l = D (1 1 / n)= 2 cm 这也就是物AB 与它通过厚玻璃板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这个像对透镜 1 L来说就是物,而 物距 1 u= (6 2 )+ 6 + 10 cm = 20 cm 可见,物正好在 1 L的左方焦平面上,像距即为 1 v= 。 再考虑透镜 2 L,这是平行光线入射情形, 2u= 。 所以必须成像于这个发散

9、透镜 2 L左侧的焦平面上(虚像) 2 v= 2 f= - 10 cm 整个光路的最后成像位置就是在 2 L 的左侧 10 cm 处。 3、求像的大小和虚、实、正、倒情况:可用作图法求解,如图复解13 2 - 3 所示(为 了图示清楚图中把物高加大了)。 连接 A 1 O并延长,便得到发自A 的光线经 1 L后的平行 光线的方向。过 2 L的光心 2 O作 A 1 O的平行线, 它与 1 L交于 C 点, 则 A C 即为从 A 发出经过 1 L折 射后又通过 2 L 光心的光线。反向延长C 2 O 与 2 L 左侧焦平面的交点A 就是 A 由 1 L与 2 L所成的像 点。 令 2 L左侧焦

10、面与光轴的交点为B 。BA就 是BA的像,这是一个正立的虚像。由图可得 BA= 2 ftg BA = 1 f tg 而BA与 AB 等高,所以像的大小为 BA= ( 2f/ 1 f)BA= 2 mm 解法二 :关于物体AB 经棱镜(折射,反射, 折射)后,所成像的位置及大小可采用视深法处 理。如图复解13 2 - 4 所示, AB 发出的、与PQ 面近乎垂直的小光束经PQ 面折射后成像于 11B A 这是视深问题。 1 A、 1 B与 PQ 面的距离均为A、 B 与 PQ 面的距离的n 倍,即 11B C= nBC1 11B A= AB(像与物的大小相 同) 11B A经 PR 面的反射成像于

11、 22B A,大小不变, 且 BCnPCBCCCBCBC 1111121222 22B A 经 QR 面后折射成像于BA,大小不变, 且 BC3= n/)BCPQ(n/)BCnPCQC(n/)BCCC(n/BC(11111222323 A B f2 f1 C A B O2 O1 L1 L2 图复解 13 - 2 - 3 A1B2 AB A2 B2 A B PQ R C1 C2 C3 图复解 13 - 2 - 4 =(6 / 1. 5 + 6)cm = 10 cm 由此即可求出这个像BA作为透镜 1 L的物的物距,其它部分的求解同解法(一)。 三、由对称性可知,C 点的速度也必沿CA 方向,设其

12、大小为 C v。D 的速度可以分解 为平行于v 和垂直于v 的分速度,其大小分别设为 2D1D vv和。同样, B 的速度也类似地分解 为平行和垂直于v 的二个分速度,其大小 设为 2B1B vv和 ,如图复解13 - 3 所示, 根据 对称性,必有 2D2B 1D1B vv vv 2 1 由于绳子不可伸长,A 沿 DA 的分速度 和 D 沿 DA 的分速度一定相等, C 沿 CD 的分速度和D 沿 CD 的分速度也相等,即 sinvcosvcosv sinvcosvcosv 2D1DC 2D1D 4 3 另一方面, 设绳子 AD 给质点 D 的冲量的大小为 1 I ,绳子 DC 给质点 C

13、冲量大小为 2 I 。 注意到绳子DC 给质点 D 的冲量的大小同样也是 2 I(各冲量的方向均沿绳子方向)。由对称 性还可以判定,绳子AB 给质点 B 的冲量的大小也是 1 I,绳子 BC 给质点 B 和 C 的冲量的 大小都是 2 I,根据动量定理,可分别列出关于质点D 平行和垂直于v 的方向以及质点C 平 行于 v 方向的关系式如下: cosI2mv sinIsinImv cosIcosImv 2C 212D 211D 7 6 5 由( 3) (7)式可解出本题所需的 2D1D vv和、 C v )sin21/(2cosvv )sin21/(2sinvv )sin21/(vv 2 C 2

14、 2D 2 1D 据此结果和(1) 、 (2)式,此系统的总动量为 )sin21/(mv4mvmv2mvP 2 C1D ,方向沿 CA 方向。 此系统的总动能为 22 C 2 2D 2 1D 22 DCBA sin21/mv2vv2v2vm 2 1 EEEEE 四、1、见图复解13 4 。导体是一个等势体,所以导体球接地( 球V= 0 )时,对于 球心点有 球心 V= 球 V= 0 (1) A B D v C 图复解 13 - 3 vD1 vD2 vB1 vB2 vC 另一方面, 可以直接计算球心点的电势。因为所有感应电荷都分布在球面上,它们到球心的 距离都是 R,而圆环上电荷到球心的距离都是

15、 22 ar,所以 球心V= K感q/ R + Kq / 22 ar (2) 式中 感q就是要求的感应电荷总量。由 (1) 、 (2)两式即得 感q= - Rq / 22 ar (3) 2、导体球不接地时,其电势可通过 对球心的电势计算而求得: 球 V= 球心 V= K 面q/ R + K q 22 ar(4) 式中 面q表示分布在球面上所有电荷的代数和,而导体球体内是不会有电荷分布的。由于题 给导体球为电中性,即 面q= 0,所以由( 4)式得 球 V= K 面q/ 22 ar(5) 3、导体球的电势为 0 V 时,再以球心点考虑: 球心V = 球V = 0V(6) 而另一方面,球心的电势是

16、球面上电荷和圆环上电荷分别产生的电势的迭加: 球心 V= K 面 q/ R + K q 22 ar(7) 导体球的总电荷就是球面上的电荷总量,由(6) 、 (7)两式解得 总 q= 面q= R0 V/ K - Rq 22 ar(8) 4、对比( 8)式和( 3)式可知,情况3 比情况1 只是在导体球上多了电荷R 0 V/ K , 而导体球的电势相应地由零变为 0 V 。可以设想从情况1 出发, 把导体球与地断开而维持原 来的 感q大小及分布不变, 再把电荷R 0V/ K 均匀地加到球面上, 正是它使球的电势变为0V, 即成为情况3。对于球外的圆环来说,这些加上的电荷对它的作用力相当于集中在球心

17、处的 等量点电荷对它的作用力,这也就是圆环受到的作用力。 由于圆环上的电荷均匀发布,对圆环中心到球心的连线具有轴对称性,把圆环上各线元 电荷受到上述等效点电荷的作用力沿二心连线方向的分量相加,就是圆环多受到的作用力。 所以,其方向是沿二心向外(图中向右)。大小是 F = K 2/322 0 22 22 0 )ar( RaqV ar a ar q)K/RV( (9) 5、可直接应用情况4 的结果, 只是现在把 (9)式中的0V用情况 2 中的球V值,即将( 5) R O a r O / 图复解 13 - 4 式代入即可。所以,情况2 比情况 1 圆环多受的力方向仍为沿二心连线向外(图中向右),

18、大小是 222 2 22 2/322 )ar ( Raq K ar Kq )ar ( Raq KF 五、 当气球充满气体而球内压强大于球外时,布料即被绷紧, 布料各部分之间产生张力, 正是这种张力可能使布料被撕裂。设想把气球分成上下两个半球,它们的交线是一个直径为 d 的圆周,周长为d,所以要从这条交线处撕破气球,至少需要的张力为dfm,另一方 面,考虑上半球(包括半球内的气体)受力的情况,它受到三个力作用: 1、下半球的球面布料所施加的张力F; 2、上半球外空气对它的压力的合力,其大小为4/pd a 2 , a p是气球所在高度处的大气 压强; 3、下半球内气体对它的压力为 4/pd 2 ,

19、式中 p 为气球内气体的压强。忽略浮力时,上 述三力相互平衡,即 4/pd 2 = 4/pd a 2 + F 而当 F df m时,布料即被撕裂,所以,气球破裂的条件是 4/ppd a 2 dfm(1) 设气球破裂发生在高度h 处,则 hpp p0aa (2) 而该处温度hTT T0(3) 这个温度也就是破裂时气球内气体的温度。又因为气球在上升过程中球内气体是等容变 化,所以有p / T = 00 T/p 即p = 00 T/Tp(4) (2) 、 (4)和( 3)式代入( 1)式,得 h m101.2 )T/p( )pp()d/f4( 3 pT00 0a0m 即所球上升到m101.2 3 高

20、度以上就将破裂。 六判断所用电路如图复解13 6 。a 、b 、c、d 为四个电阻。P、Q 间可接电流计, 由电流计中电流I 的方向可判断出P、 Q 两点中哪一点的电势较高。可能出现下列三种情况: 1、I = 0 ,这表示四个电阻的阻值相等。 2、I 从 P 到 Q,这表示P 点电势较高, a 、b 、 c、d 中有一电阻偏大或偏小。有下列四种可能:b 偏大; c 偏大; a 偏小; d 偏小。 3、I 从 Q 到 P,这表示P 点电势较低,有四种可能;a 偏大; d 偏大; b 偏小; c 偏小。 P Q ab cd 图复解 13 - 6 应采取的实验步骤和判断:设7 个电阻为、,阻值相同的

21、称 为正常电阻,阻值不同的那个为特异电阻。 第一次测量:将、分别接入a 、b 、c、d 位置,这时可有以下三种情况: 情况 A:I 向下,则有四种可能:大;大;小;小。 情况 B:I 向上,则有四种可能:大;大;小;小。 情况 A 和情况 B 中,其余三个电阻、均正常。 情况 E:I = 0,这时,、正常,特异电阻在、中。 第二次测量:若情况A 或情况 B 成立,进行第二次测量时将、对调,即将、 、分别接入a 、b 、c、d 位置。这时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 C:I 向下,则有四种可能:大;大;小;小 情况 D:I 向上,则有四种可能:大;大;小;小 若情况E 成立,特异电阻在、,第二次测量

22、取其中两个,例如、放于电 路中 a 、b 位置, c、d 位置用正常电阻,则有三种情况: 情况 F:I 向下,则有二种可能:小;大; 情况 G:I 向上,则有四种可能:小;大; 情况 H:I = 0,这时,、均正常,特异电阻即为 前二次测量分析: 若情况 A、C 成立,则只有两个可能:小;大。 若情况 A、D 成立,则只有两个可能:小;大。 若情况 B、C 成立,则只有两个可能:小;大。 若情况 B、D 成立,则只有两个可能:小;大。 若情况 E、F 成立,则只有两个可能:小;大。 若情况 B、G 成立,则只有两个可能:小;大。 若情况 E、F 成立,则只有一个可能:即为特异电阻,偏大抑或偏小待定。 第三次测量: 无论以上前6 种情况哪一种成立,可疑电阻的范围均缩小成为两个,可能 是某一个偏小, 或是某一个偏大。 第三次测量可将可能偏小的电阻与三个正常电阻接入电路, 根据电流计的电流方向即可判断出它或者确实偏小或者是正常电阻。若是前者, 这个电阻就 是特异电阻。若后者成立,则可能偏大的那个电阻,阻值确实偏大,是特异电阻。 对于情况 E、H,只需测定的阻值偏大或偏小。用及三个正常电阻接入电路,即可 根据测定结果作出判断。 注:若第一次测量结果为情况A 或 B,进行第二次测量时可以利用正常电阻、 中的任意两个代替、中的任意两个,分析与判断方法与上述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