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396014 上传时间:2020-04-2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54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15 页 0.1 奇妙的物理现象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学会提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过程】 活动一: 1、物理学科介绍(ppt) (1) 物理学 (2) 物理现象 (3) 物理实验 2、物理学科学习方法、 学习要求说明 (1) 课堂学习要求 (2) 课后学习要求 (3)实验室实验要求 活动二: 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演示 实验 (1)看一看:看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2)猜一猜:小金鱼会不会被烫死? 2、动手做一做 (1)活动 03: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 (2)活动 04 进行实验演示 【总结反思】 【问题

2、研究】 班级姓名 概述引入 学习要求后面段讨论 强调 物理学习主要的方法技巧 0-1、0-2 视频,加演示 0-3 增加透过水杯观察“圆”,易 看出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0-4 实验是否做灵活安排 总结:强调 物理学习主要的方法技巧 提学习要求 课后活动:1.观察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 现象并提出问题。 2.书后 “WWW ”中的问题( 1) 附加: 1.抽桌布视频 2.表面张力实验(和下一节内容相关 联)演示或视频 (据课堂时间灵活安排) 器材:、长、短两只蜡烛、火柴、大、小两 个玻璃罩、 圆底烧瓶、 试管夹、 酒精灯、 (金 鱼) 、圆形小片、磁铁、回形针,玻璃、板 搪瓷盘、塑料板,薄铁

3、片。 第 2 页共 15 页 0.2 体验科学探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过程与方法 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通过观察,培养具有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习过程】 活动一:读一读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未知是神秘的,未知令人渴望找到答案。探究未知的过程就是追寻美丽的过程。科学 家和我们一样, 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科学家遇到问题时,他们会试图通过尽可能 多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独特的,不合常规的。有人 曾经问爱因斯坦,他的方法和常人有什么不同,爱因斯

4、坦的回答是:“如果你叫常人在干草 堆找一根针,他找到一根针就会停下来,而我会翻遍干草堆,找到所有的针。” 科学家总是以一种孩童般的目光和敬畏、好奇的心情,不断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一 般而言,他们进行科学探究时会涉及以下步骤: 【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 科学家对周围的现象和事物,都是十分留意的。一切大的或 小的,常见的或不常见的,有生命的,都是科学家研究的对象。 他们像侦探那样,为了揭示大自然的奥秘,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 世界, 科学家不只是观察,他们还总是以“怀疑”的眼光审视所观 察的现象,并对观察所得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猜想和假设】 为什么科学探究需要假设?因为科学家不

5、可能等待所有资料都收齐 后再去发现, 他们必须尽早地提出假设去指导他们下一步的工作,以加速 发现的过程。 猜想与假设就是尝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从而对探究的 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科学探究不能盲目进行,应该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与方法,决定收集 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以及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并拟定相应的计 划。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科学家不只是提出问题,还会努力找出 问题的答案。他们会借助查阅资料、观察和 实验等方法来收集有关的证据。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第 3 页共 15 页 检验的结果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 如果

6、最初的假设遭到否定,则须修订或做出新的假 设,然后继续检验,直至新的假设通过所有的实验的验证为止。 【分析与论证】 科学家会对所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及证据进行分析,并和猜想 与假设年、进行比较,力图得出符合证据的解释,并注意与预想 结果不一致的现象。他们还会设法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 【评估】 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家还需不断的对自己所做的各项工作进行评 估。例如,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是新的、有价值的、可探究的问题?所做 出的假设是否有根据?所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所收集到的信息 和证据是否真实可靠?对证据的分析解释是否合乎逻辑? 这种评估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末。 【交流和合作】 科学家很乐意将自己的

7、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并与同行 们交流。他们认为,这种交流是智慧的交换,对得出正确 的结论是十分有益的。在交流过程中,他们很注意倾听和 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既坚持原则,也勇于放 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 牛顿认为,他所以能看得远一些,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许多人都熟知这个典故, 但是却忘了问怎样才能找到巨人的肩膀,并为“巨人”所接纳。 【发现并探究新的问题】 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为 什么固体饮料在热水中熔化比在冷水中快呢?为什么金 属或陶瓷汤匙在水中不熔化呢?水冻结成冰时又发生了 什么呢? 科学家又会设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继续他们的研 究工作。 活动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

8、能放多少回形针? 3、提出问题: (1)装满的标准 (2)试一试 -猜一猜 -试一试 4、展示研讨 哪一组放入的回形针最多? 放入回形针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合“ WWW ”的第 4 题 【课后巩固】 1. 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 “ 铅球 ” 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 “ 铅球 ” 是铁制的,并 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 吸一下 ”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B.猜想 C.实验D.得出结论 2、放入回形针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结合“ WWW”的第 4 题 第 4 页共 15 页 第一章声现象 1.1 声音是什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 1、 认识声音是由

9、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知道声音能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学习过程 】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竖直悬挂的乒乓球(如图),观察到, 这说明音叉发声时处于状态 ,乒乓球的作用是。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_产生的。 练习 1:小提琴发出悦耳的声音是由琴弦引起的, 锣 发声的时候, 用手 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停止了 。 练习 2: “风声、 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中的风声、 雨声、 读书声的声源分别是、 、。 问题二:声音能在固体、液体、真空中传播吗? 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

10、玻璃罩内(如图),抽气前 _ (能或不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 渐,由此推理可知:声音_(能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练习 1: 敲击右边的音叉,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_(“能”或 “不能”) 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在_中传播。若在 月球上做此实验, 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_(“能”或“不能” ) 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_。 练习2:发生地震时,困在废墟中的人用硬物敲击铁管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说 明。 练习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

11、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问题三: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m/s,声音在 _中传播的 最快,在 _中传播的最慢。 (固体 / 液体 / 气体) 思考:他们谁能先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为什么? 练习 1:把人耳贴在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 听到的情况是()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第 5 页共 15 页 D人耳只能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 问题四: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

12、播的?放在发声的喇叭前方的蜡烛,烛焰为什么会 晃动? 声音是一种,声波具有,能传递信息。 练习 1:在一个去掉底的塑料瓶子的一端扎上橡皮膜,然后用手指弹橡皮膜,瓶口的蜡烛的 火焰会 _,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具有_。 练习 2:小刚春节放鞭炮将邻居家的玻璃震碎了, 这一现象说明 _ 。 【巩固练习 】 1、 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传入学生耳中的; 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而产生的;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管子里的_发生 _而产生的。 2、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看不到鼓面在振动,却听到鼓发出的声音,我们通过观察 到碎纸屑 _,可以间接说明鼓在发声时处于状态。 3、声音的

13、传播需要_,声音以的形式存在,它能够粉碎石子,因而它还具 有。 声 音 在 水 、 空 气 、 铁 棒 中 传 播 速 度 由 快 到 慢 的 顺 序 排 列 是。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无法听 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不能传声。 4、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5

14、、手压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这是因为() A 鼓面立即停止了振动 B 声波被手挡住不能向前传播 C 声波被人手吸收完了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 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 但是你身旁的同学 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是因为同学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传入耳中的,声音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_不同,在 _中传播得快。 7、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逐渐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在水中摇晃小铃

15、铛,听到铃声 丁、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 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_。 第 6 页共 15 页 二、声音的特征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 1、 认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 认识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 认识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4、 【学习过程 】 问题一:轻轻敲鼓与用力敲鼓,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1、 在鼓面上撒些碎纸屑,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到:越用力击鼓, 鼓声越 _, 纸屑向上跳得越_,说明鼓面振动的_越大。 2、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用手紧压在桌面上,并保持尺子伸出桌外

16、的长度不变。 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到:越用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发 出的声音越 _,尺子振动的幅度越_。 总结:声音的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越大,越大。 练习 1: “响鼓还需重锤敲” ,这表明声源的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练习 2:音响的音量开得越大,发现喇叭的纸盒振动得越厉害,说明响度的大小跟声源的 _ 的大小有关;离音响越近,声音越响,这说明响度还跟人耳与 的距离有关。 问题二:男高音与男低音,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1、用一张硬塑料片,用大小_(相同 / 不同)的力,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发现: 拨动得越快时, 梳子的齿振动越(

17、 “快”或“慢” ) ,振动频率越 _ ( “高” 或“低” ) , 发出的声音越( “高”或“低” ) 2、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用手紧压在桌面上,改变尺子伸出桌外的长度,用大小 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到: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发出的声音越_,尺子振动的 频率越 _。 总结:声音的 _ _ 叫做音调。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_,单位。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 声源振动的 _越高, 音调越 _。 练习 1: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 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 动 300 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

18、响度小 练习 2:下列四个句子:(1) 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 引吭高歌; (3) 她是唱高音的; (4) 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 问题三:小提琴与钢琴,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_不同。 响度和音调都相同而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_(“相同”或“不同”) 练习 1:钢琴与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旋律的 乐曲时,我们仍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练习 2: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19、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第 7 页共 15 页 【巩固练习 】 1、和是声音的三个特征;女生比男生的“声音尖”是指声音 的较高;同班同学之间只要根据说话声就能辨别出是谁在讲话,这主要是根据声 音的不同 2、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而发声; 小明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 长度,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二胡的声音是通过传播到我 们耳中的。 3、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钢丝发出的寻声而去,其 不变,但越来越大,琴声是通过传入人耳的在15的空气中,琴声 的传播速度是。 4、一阵低沉的闷雷震得人心里发慌;远处好像有人在拉胡琴;一

20、声刺耳的尖叫声使喧闹的 人们陡然安静下来。上述三种声现象中所强调的声音的特点依次是、 和。 5、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奏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是;用大 小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 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是。 6、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器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7、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 楚,其原因是() A. 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 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

21、大 8、用一根棒分别敲击张紧鼓皮的甲鼓和鼓皮松弛的乙鼓,则甲鼓发出的声音比乙鼓发出的 声音() A. 频率、振幅都大 B.频率大、振幅小 C.频率、振幅都小 D.频率小、振幅大 9、男同学的声音比女同学沉闷、浑厚但嗓门大,原因是男孩的() A声带振动频率高,振幅小B声带振动频率高,振幅大 C声带振动频率小,振幅小D声带振动频率小,振幅大 10、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现伸出越长, 刻度尺振动越慢. 口琴正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一种乐器,它是靠金属片振动发声的,在 演奏“ 12 34 56”乐曲片段的过程中() A. 吹奏到的金属片越来越短,音调越来越高

22、B. 吹奏到的金属片越来越长,音调越来越高 C. 吹奏到的金属片越来越短,音调越来越低 D. 吹奏到的金属片越来越长,音调越来越低 第 8 页共 15 页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 1、能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不同角度认识噪声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主要途径 【学习过程 】 问题一:优美动听的乐曲是噪声吗? 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_的,而噪声的波形是_的。 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和_的声音。 练习 1:下列声音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他在欣赏老师讲课的声音 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深夜邻居家录音机

23、播放的音乐 D.睡觉时蚊子的叫声 练习 2: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声音: 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 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 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 装修房子时的电钻声 婚庆时的烟花爆炸声 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ABCD 问题二:噪声的危害有哪些? 人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人耳刚好能听到的声音, dB以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 问题三: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哪些? 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有:;。 练习: 小华在家里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 明学习时避免干扰,小华采取了三种方案: 在被

24、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 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 嘱咐小明暂时用耳机塞住耳朵。 上述三种方案中, 第一种是在处减弱噪声; 第二种是在中减弱; 第三种是在处减弱噪声。 【巩固练习 】 1、城市的街道两旁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它可以使交通和生活被部分的吸收而减弱,使 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这是在减弱噪声。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小提琴的声音悦耳动听,给人们以享受,但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乐器发出的声音, 响度大的是噪音, 响度小的是乐音. C.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噪音的波形总是杂乱无章的 第 9 页共 15 页 D.录音机放出的音乐一定是乐音. 3、为了减弱噪声

25、,下列措施中简单易行的是( )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建造20 米高的屏障 C.在耳朵中塞上一团棉花 D.关闭所有电源 4、关于噪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振动频率过高而发出的声音 B.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对人们正常生活起到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C.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D. 在耳中塞一小团棉花,是为了降低听到声音的音调 5、以下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6、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

26、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 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声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在公路旁的医院、学校以及政府办公的场所附近都有交通部门设立的“禁鸣标志”。,图 中所列出的标志中,禁鸣标志是() A B. C. D. 8、人们用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好能听到的声音, dB以 上的噪声将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 9、如图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图是 噪声的波形。 15 第 10 页共 15 页 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 知道人的听觉频

27、率范围 2、 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超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了解次声波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学习过程】 问题一: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人都能听得到吗? 人耳所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 Hz 至 Hz 之间,我们把它叫 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会 练习 1:有时在你认为很静,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狗却突然表现得非常警惕,犬吠起来, 这是因为() A狗的耳朵能转动,能准确确认声音的方向。 B狗的发声频率比人发声频率大。 C狗的听觉频率比人的范围大。 D同样的声音狗听起来响度大些。 练习 2:蝴蝶在飞行时不停地扇动翅膀,但我们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这是因为() A人耳有障

28、碍B翅膀振动发出声音响度不够大 C翅膀振动的频率比较小D翅膀不产生声波 问题二:蝙蝠飞行时发出的声波有什么特点? 频率高于 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有: 。 练习:下列关于超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缺乏方向性,且不稳定 B超声波的穿透能力比较差,没有什么用处 C超声波能获得较集中的能量,可以进行焊接 D超声波能够成像,人耳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练习: 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 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29、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练习: 超声波在科学技术、 生产生活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说出两个应用的实例: (1)_ ;( 2)_ 。 问题三:地震时所产生的声波有什么特点? 频率低于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现象中会产生次 声波。 练习:地震即将来临,动物们往往会惶恐不安,但是人类往往茫然无知。这是因为 _ 。 第 11 页共 15 页 练习: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 听不到大象的“声音” , 是因为( )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

30、于20000 HZ D 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 Hz 。 【巩固练习】 1、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 ,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 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 救 2、医用的B 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 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超声波声音太强,所以人听不见 B声音弱到一定程度,人就听不见了,叫次声波 C发出超声波的物体的振动比发出可闻声的物体的振动幅度大 D超声波的频率一定比

31、次声波的频率高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 金嗓子 ” (又名 “ 声波炮 ” )震慑海盗。它的声波 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 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 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 )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 “ 金嗓子 ” 时,护航官

32、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第 12 页共 15 页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班级姓名 【课前准备】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2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固体、和中以的形式传播, 但不能在中传播。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中次之,在中最慢。15时空 气中的声速约是m/s。 4乐音的三个特性是、。 5响度是指声音的。振幅越大,;响度还与 和有关。 6音调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物体振动的 越高,音调就越高。 7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 的 ,声波的也不同。 8从物理学角度看

33、,乐音的波形是的,噪音的波形是的。从环保角度 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在我们周围,噪声通常来 自、等。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 (1) ;(2) ;(3) . 9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Hz Hz。高于 20 000Hz 的声音称为;低于低 于 20 Hz 的声音称为。 10超声波的特点:、,可应用于、等。 11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很容易绕过绕过障碍物,而且不容易被地面吸收, 可用来预报、和监测等 12人们可以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和。 二、典型例题 【例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 嗒嗒 ” 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 唧

34、唧 ” 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例 2】 .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 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例 3】 .听音乐会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D音乐的节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乐音的三个特性 第 13 页共 15 页 【例 4. 】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 ( )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

35、头盔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例 5】 .在城市道路上常见如图的标志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队不能进入 B乐器商店特有的标志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D道路转弯注意安全 【例 6.】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A海的深度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 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 【例 7.】下列现象不属于利用超声波的是() A蝙蝠飞行时的定向B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 C利用声波清洗精细的零件D优美的小提琴演奏声 【例 8.】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 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A蝙蝠

36、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B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例 9.】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 里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 _而发出声音。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 钟 ” 声而不是“鼓”声或 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来判别的。 【例 10.】小明同学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出“嗡 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

37、靠_发声。她用大头针捅 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 小明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 不管小明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_。 【例 11.】几个同学在一起做“土电话”实验: (1)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 小,而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一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_ 。 (2)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 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 _ 听到声音了。 (填: “能”或者“不能” ) (3)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 线没有拉直, 而处于松驰状态, 则听的一方就_ 听到对方的讲话声。(填: “能”或者

38、“不能” ) 噪声的来源、危害、控制 超声波、次声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 14 页共 15 页 【课后巩固】 1声音在下列介质中传播速度最慢的是( ) A空气B海水C大地D铁 2要用电子琴模仿其他乐器的声音,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是( ) A响度B音调C频率D音色 3我们在看别人拉二胡时,会看到拉二胡的人不断用手指去按住弦的不同部位,这是为了 改变二胡发出的声音的() A响度B音调C大小D音色 4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设有3m 左右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 墙的目的是 ( ) A保护车辆行驶安全B减小车辆噪声污染 C增加高架道路美观D 阻止车辆废气外泄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

39、法中正确的是( ) A人说悄悄话时,声带一般是不振动的 B街道上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可以消除噪声 C垂钓人的说话声会吓跑要上钧的鱼,说明水能够传声 D利用 B 超对孕妇进行常规检查时,不能向孕妇体内发射超声波 6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7用洗衣机洗衣服时,如果我们没有把衣服摆好,洗衣机就会发出很大的噪声,这时减轻 噪声应采取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洗衣机中的衣服放平,减轻洗衣机

40、的振动 B关上房门,让噪声在传播途中减弱 C戴上耳罩,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将洗衣机罩起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以下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 第 15 页共 15 页 9 “滥竽充数”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典故,以物理学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竿属于管乐器,竽声是竽内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B南郭先生发出的竽声与其他乐师发出的竽声在音色上有明显的不同 C南郭先生发出的竽声与其他乐师发出的竽声的可能区别在音调 D南郭先生之所以能蒙混过关,其原因可能是他的竽声响度太小 10下列问题的探究各用到了什么研究方法?请从所给的选项中进行选择(填序号)。

41、 (1)通过比较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的不同,得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 (2)人们研究发现千千万万的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而没有一个发声的物体不振动的,因 此得出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敲响音叉后,音叉的振动看不出来,把音叉贴在水面,音叉激起水花。()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5)在实验室中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A控制变量法B对比法C理想推理法D转化放大法E归纳法 11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 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 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长度 /cm 直径 /cm 频率 /Hz 1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 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 的结 论?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能 /不能 ) ; 理由: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 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 断方法。 实验方案:;判断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